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
2023-05-30李云捷余海忠汤尚文豁银强吴进菊
李云捷 余海忠 汤尚文 豁银强 吴进菊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评价不够规范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教界乃至全社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贯彻落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刊发文章《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些文件要求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全面推进思政课建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依据。
一、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教育部提出,各高校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强研究学生的思想、心理及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要善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要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校领导、教学督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成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参加的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重视教学过程评价,增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要用好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作为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的基本依据。要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的作用,开展教学调研指导。
围绕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和均衡发展等思政课改革创新重大问题,教育部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西、陕西等地设立了综合改革试验区。但在湖北省,目前各高校还处于自行探索和实践阶段。
二、本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本研究经历了探索阶段(2018-2019年)、实践应用阶段(2019-2020年)和研究深化阶段(2021-2022年)这三个相互联系、不断深化的过程。
2018年,湖北文理学院教务处发布《关于编制课程教学、育人“双大纲”的通知》,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按照教务处要求,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组织专题教研会议,形成统一思想。依据专业特点,以建立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习动能为中心,以中国传统优秀饮食文化理论、技艺和当前“健康中国”建设需要为两大抓手,挖掘思政资源,研究确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育人等三个方面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分章节的育人目标,且总目标与章节目标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当年建设完成46门专业课程“双大纲”,增设育人目标,食品营养学、生物化学这两门课程的“双大纲”还荣获校级优秀课程“双大纲”。
2017年,湖北文理学院质量检测与评估中心发布《工程教育认证和学校工作指南》,本专业于2018年正式开始筹备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大纲进行全方位修订。结合OBE理念,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认证。从课程思政入手,解决人才培养动能不足的问题;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加以改进,解决教学考核规范、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问题。
通过近四年的实践,本科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教学考核的规范性及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2021年,课题组进一步凝练了研究思路、方法和成效,形成了《传统、规范、创新,将思政势能转化为人才培养动能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三、将思政势能转化为
人才培养动能的主要做法
1.以传统饮食文化为课程思政素材来源,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专业兴趣。专业课课程思政应有别于普通思政课程,突出本专业特色是中心思想。从2018年开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体专业教师针对46门专业课程(含学科基础课),重新制定了“教学、育人”双大纲。在教学中,牢牢抓住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学科发现与文明贡献,围绕传统文化中“食之器、食之源、食之安、食之养、食之艺……”系列,挖掘专业文化底蕴与学科根源,对应“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原料学、食品安全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等专业相关延伸课程,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有机、有意、有效地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形成专业整体课程思政体系化、系统化、特色化,以提升师生的精神追求、增强文化自信为目的,加深了学生的专业兴趣。课程思政以育人目标为形式,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为实现“目标导向”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挖掘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思政资源,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有效提升师生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底蕴。
在教学设计上,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点的衔接要有“理论”与“技能”侧重,构建“实践-教学-实践”的思政培养体系。基于工程认证要求,课程思政的切入思路要做到目标性与系统性相统一,基于OBE理念,突出专业性与实践性,并通过课程思政拓展学习深度,提升挑战度。在教学组织与实践中,理论知识点讲授与案例、故事、视频、新闻结合,多从科学发现入手进行育人,重视实践,带领学生从实践中获得自我认同、专业认同,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与社会责任感。
2.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规范教学过程,形成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作为工科类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深入实践OBE理念,借助工程认证,改革教学过程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过程规范化、教学效果可视化,为持续改进提供着力点。
第一,围绕课程课堂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方法、学业评价、教学质量评价等焦点问题做文章,逐步完善多元化评价、形成性评价机制,突出质量意识,打造五类“金课”,推进微课、慕课建设,实施“翻转课堂”“小班教学”等教学方法,以课程的持续改革支撑专业的高水平发展。
第二,通过推进工程教育認证,加强OBE“成果导向”理念指导教学,使得更多教师主动探究教学内涵、教学方式及评价手段的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三,通过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学生最喜爱的课程评选评教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并予以相应的奖惩,有效促进教师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改进课程评价、丰富课程形态等措施,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含金量的课堂,使自己成为受学生认同和喜爱的教师。
第四,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围绕学习效果,提供合适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实时反映教学成效。学生学习成效侧重在教学过程中评价,不仅要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等数据进行分析,还要用文字进行教学阐述,而课程目标达成度可以量化反映教学过程的规范度。及时总结好的做法,效果不佳的地方要进行问题查找,对未达到学习要求的学生能够有效预警并及时开展帮扶,提出改进措施,以指导下个教学周期的实施。此举既保证了教学过程规范化,又形成了反哺机制,为持续改进提供了着力点。
3.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1)坚持九个协同,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以共建深度协同育人单位、实习实训基地和校际合作为基础,制定同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协会学会、高校等协同育人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保证协同育人目标循序实现。与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共建毕业生质量调查反馈与远程跟进指导机制,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
(2)利用“三进”活动,深入企业、社区、农村,在帮扶企业地方的同时,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专业作用,形成以科研团队为核心、以深入企业和产业调研为主体、以服务“三农”振兴乡村为主题的“三进”活动特点。以2022年为例,截至9月份,本专业教师共计24人带队,带领学生共计500余人次,深入20余个企业、农村,开展科研、教学、交流、服务工作,实现协同育人,增强专业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3)以学科竞赛为依托,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进一步完善本科生研究计划(PRP)项目训练计划,优化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和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突出应用动手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组建以学业导师为核心的大学生创新训练团队,继续深化“实验周”教学制和“全产业链实训”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4)通过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多证融通等,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创新选修学分(8分),通过开拓社会资源增加实践机会、鼓励参加学科竞赛、开展职业培训考证和创新创业考研等,与行业保持密接,通过差异化培养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围绕目标导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4.提升教师实践创新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互联网+”技术培训、工程技术能力培训及双师型培训,提升其教学能力,并定期开展特色教研活动。建设集虚拟仿真、网络化学习、实验室及仪器预约、教学评价与反馈、在线论坛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实践教学手机App,建成57间共2861m2的实践创新专用实验室。
四、实践成效
通过加强融入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教育,规范融入OBE理念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教学评价过程,加强学科竞赛与专业实践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本专业在地区的影响力得到更多彰显,应用效果明显。
一是学生对专业的热诚度和满意度大幅提升。数据调查显示,学生对专业的热诚度从2017年的67%提高到2021年的91%,对专业的满意度从2017年的90%提高到2021年的97%。
二是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制定出台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本科生研究计划(PRP)项目管理办法》,在本科阶段开展大学本科生研究计划,团队教师利用PRP项目将本科生引入实验室,在研究过程中把本科生当做研究生进行培训,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五年来,PRP计划的学生参训率达到97%,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110多项,大创项目32项,优秀学士论文14篇,创办公司12家,一作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近三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10門。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2022年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