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性叛逆理论指导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2023-05-30陈卓

今古文创 2023年11期

【摘要】 电影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其片名和文章的标题或小说的书名一样,不仅浓缩了整部电影的主要内容,也深刻影响着影片在国际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如今越来越多外国电影得以引进,不仅开拓了国人的视野,也让与电影相关的翻译领域备受关注。而长久以来,关于翻译过程中的“忠实”和“叛逆”似乎走向了两个极端。“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在此理论视角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不仅没有“背叛”忠实这一标准,反达到了另一种更高层次的忠实。本文试根据电影片名翻译时应该传达的文化信息、文化内涵、审美差异以及商业价值,研究“创造性叛逆”理论在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的主要表现,以期为我国电影翻译事业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差异;创造性叛逆;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1-01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1.037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财政厅科技专项项目“高校中外合作教育提质增效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湘财教指〔2018〕33号)。

电影是一种集艺术性和商业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1]。上映很长一段时间后依然使得无数观众反复揣摩乃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除了导演巧妙构思和演员的精彩表演外,其高度凝练的片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影响观众的观影激情,如印度知名运动题材电影《摔跤吧!爸爸》是公认的“被名字耽误的好电影”。电影的宣传方式主要是海报,而片名都处于海报上最醒目的位置,它的作用是概括电影内容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发观众联想的迸发。因此,命名往往是出品方、导演等工作人员十分看重的环节。然而,在电影名称的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天差地别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也是文化的传播介质,而电影片名的翻译是即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面对天差地别的文化氛围、各不相同的文化背景,电影片名的翻译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部电影的接受度。在对电影片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根据具体的电影内容以及所处的现实情况,并考虑到译入语的语言环境,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

一、创造性叛逆概念的提出和误读

法国文化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于1961年明确提出了“创造性叛逆”这一定义。他指出:“翻译都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翻译人员还需要按照受众的实际语用要求,对原语加以二度创作,其最终目的就是获得与原语言相应的艺术性。谢天振博士就是将“创造性叛逆”定义引进我国的第一人,他首次把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翻译的流程、接受与传播等流程紧密结合,将其定义为“翻译领域译介学的基础”。总的来说,“创造性叛逆”的本质是“创造”,其本意是在原作的基础上锦上添花。意思是这个“叛逆”不能推翻重来,也不能随心所欲的胡乱翻译。创造性叛逆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特殊的目的而不得已与作者原意进行了形态上的背离,而实质上却仍然在遵循着原文。而传统翻译观由于“信”的桎梏,为保留原文本意生搬硬套,忽略了文化差异和接受程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创造性叛逆则开拓了一条新道路。“创造性叛逆”定义的引入推动了人们对译文实际的认知,拓宽了翻译学的探索视角,最重要的是它颠覆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创造性叛逆”最初使用在比较文学的译名中,尽管近年来大部分影片的商业化趋向也日益突出,但是归根结底,影片仍是一种比较文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所以对于影视片名的译作也一样适合该翻译方式。

“创造性叛逆”成為当代文学语言翻译中的客观现状已被学术界广为接纳,但目前对英文影视片名语言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状探究也才刚刚开始起步,而新生事物总是伴随着错误的出现。直接翻译也是当前翻译业界广泛接受的最佳译名选择,由于此翻译方式在最大限度上保持了原来影片名称的基本形态与含义,所以有时候甚至连语序都不做改动,如Fast and Furious《速度与激情》、The Hateful Eight《八恶人》、Avengers《复仇者联盟》等等。但如果一味地使用直译法,将会出现很多不合实际的误区,比如把Meet Dave直译为《遇见戴夫》。喜剧科幻片Meet Dave于2008年上映,讲述了一群外星小人为了来到地球探索新能源,制造了一个与地球人同等大小且外表相同的人类外形的飞船在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趣事。照这种翻译方式,以中文为母语的听众根本就无法了解电影的主要内涵,而且影片名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传递讯息的功能,远不如《戴夫号飞船奇遇记》生动立体。由此可见,“创造性叛逆”在电影片名汉译上起的是积极意义。因为语言本身的特殊性,在接触和使用某一种新观念时,不应该停留于字面含义上,而要把握其实质含义。“创造性叛逆”并不是一个语言应该遵循的翻译原则,而是一个可供译者选择的翻译方法。

二、创造性叛逆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潜在的巨大票房让制片方趋之若鹜,有的外语片甚至为了讨好中国观众,大幅增加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对于外语片来说,一个好的片名可以使影片锦上添花,吸引观众。相反,如果一个译名无法吸引票房,将大大降低电影的宣传效果。电影业是一个投资资本巨大、回收周期很长的暴利行业,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收益、高投资、高风险。它是一个艺术综合体,融合了音乐、服装和其他艺术形式。影院的片名不仅仅是其标志,更是其品牌和广告宣传。只有选用了正确的翻译方法,才能够激发观众去电影院观赏的积极性,制片人才可以实现收回投入、获取巨大收益的目的。很多英文作品在国内获得了很大的成绩,片名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No Country For Old Men(《老无所依》)、Free Guy(《失控玩家》)、Frozen(《冰雪奇缘》)、Toy Story(《玩具总动员》)、Shakespeare In Love(《莎翁情史》)等这些运用了创造性翻译技术的译名,都具有很强烈的东方文化特色,对实现作品的广泛宣传,也发挥着巨大的宣传效果。

(一)为传递文化价值而创造性叛逆

如果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其内部具体的语言使用对翻译文本的产出则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3]。相同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使得东西方思考方式产生了很大的不同,中国属历史文化,重人伦,轻器物,注重语言中的暗示功能,主张隐晦表达;西方属于科学文化,重物质,轻人伦,要求事实客观准确。所以,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往往呈现为总体与抽象,而现代英语思维方式则体现为部分与具体。而语言认知模式也往往决定了一个事件表达的形式,所以对于同一个事件,常常由于语言认知差异就会形成了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影视片名是一个影片的灵魂,其重要作用是传递主旨讯息。在影视片名翻译中,为表达影片的主体信息,为实现凸显电影主题这一目的,译者可以创造性地采用增译,具体表现为增加主人公的身份,或凸显电影的主题。

除某些著名历史人物的传记影片以外,在我国电影的片名中很少采用较纯粹的人物姓名,而在英文电影中使用一种较普通的人物姓名则是相当普遍的。中国讲究题目要有概括性,故往往采用高度精练而有概括性的题名方式,如《无间道》《花样年华》《霸王别姬》《龙争虎斗》等,而英语国家的影视片名则更偏向于精简,选取片中富有代表性的角色、物件或地名等,如:Rocky(《洛奇》)、Captain America(《美国队长》)、 Harry Potter(《哈利·波特系列》)、Forrest Gump(《阿甘正传》)、Fight Club(《搏击俱乐部》)等。

在某些翻譯过程中,译者会适当增译片名,使之体现出电影的主要内容,凸显电影的主题,体现信息价值的原则。The Notebook译为“恋恋笔记本”,很好地点出了电影的内核:爱情,如直接翻译成“笔记本”,恐怕观众的兴趣会大打折扣;Now You See Me讲述了一群身怀绝技的魔术师劫富济贫的故事,若直译为“现在你看见我了”,会让中国观众摸不着头脑,不了解电影的主要内容,如译成“惊天魔盗团”,则在片名中就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观众向来对英雄人物都有所崇拜,此译法则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激起观众的观影兴趣。除加译人物及重要事件的信息以外,译者还可以选择增译,突出影片的重要信息,使观者在电影片名中得到更多的讯息,如Mission Impossible被翻译成“碟中谍”、 The Bourne Identity被译为“谍影重重”,若按照直译,相信很多观众无法对“不可能的任务”和“伯恩的身份”提起兴趣。 Escape Plan可直译为“逃跑计划”,但观众无法从这四个字中感受到一位监狱质检员被人诬陷、身陷险境而又逃出生天的紧张感,而“金蝉脱壳”是中国的成语,马上就会传递给观众一种熟悉的文化氛围,观众只看名字就可以感受到主角的神机妙算和运筹帷幄的英雄风采。相反,获得1958年11项奥斯卡大奖的历史电影Ben Hur被直译成“宾虚”,译名没有给出足够的信息,观众根本无从得知“宾虚”二字的意义,自然就没有观影兴趣。

(二)为联想文化内涵而创造性叛逆

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必然性导致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对于即使是一样的单词,也会出现不同的文化内涵联想。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精神意义。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代表力量和正义,成语中含有“龙”字的多半是褒义词。此外,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更是权力、尊严的代名词,如昔日国人称皇帝为“真龙”“龙子”,华人自称是“龙的传人”。许多英语电影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为了体现主角力挽狂澜的英雄形象,片名中都会有“龙”字出现,如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Die Hard(《虎胆龙威》)和施瓦辛格主演的Total Recall(《宇宙威龙》)等,此类译法大多出现在体现个人英雄主义的动作电影中,“龙”字的存在可以让中国观众马上感受到电影主人翁的英雄气概和正义凛然,以便更好地理解剧情,提起观影兴趣。然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却代表邪恶,如Reign of Fire(《火龙帝国)、The Hobbit:The Desolation of Smaug(《霍比特人2:史矛革之战》)等许多经典影片中,龙均是作为反派出现。此类现象还有很多,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不了解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要点,则会使观影质量和接受度大打折扣。无论是电影名中文化元素的不完全对应还是其所指含义的变异,都可以通过增删等改译手段予以信息补偿或代换,但对于文化空缺所引起的客体操纵,改译策略难发挥效用,译者只能根据影片内容和主题另译影片名,进行再创造式的翻译[4]。

(三)为中和审美差异而创造性叛逆

审美观代表着在特定时间里社会大众最普遍的价值观,是人们把相对程度上的“美”与“丑”区分出来的主要准则,是人类文明经过长期发展催生出的最一般的社会文化现象,也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变。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了审美趣味的天差地别,所以译者们就需要更深入掌握源语影片创作的艺术标准,用目的语的艺术形态表达作品的艺术形式、情感和语言的,才能真正把作品的审美感受带给译入语言的影片听众。在语言句段上,汉语文学讲究生动传神与和谐统一,多用四字词语或诗句、谚语,而西方文化讲究开门见山。像Educating Mandy(《春潮烂漫海棠红》)、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Lucy(《超体》)、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等,无不洋溢着含蓄委婉的文学气息。汉语注重和谐美观,不管是房屋建筑结构还是语言构成,如果都能均衡对称,说起来也能朗朗上口,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不仅大部分的美国电影都是用四字格来定名,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上,不少翻译也都喜用了四字模式。例如:Flipped(《怦然心动》)、12 Angry Men(《十二怒汉》)、Catch Me If You Can(《猫鼠游戏》)、The Matrix(《黑客帝国》)、Tomb Raider(《古墓丽影》)、Top Gun(《壮志凌云》)等,既总结了剧情,又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是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优秀典范。

(四)为提高商业价值而创造性叛逆

电影是商品,所以片名翻译时需要考虑商业成分。译者要兼顾翻译的理论原则和片名的商业价值[5]。是否获得投资、是否获得收益,也是翻译片名前必须考量的关键因素。根据商业价值理论,翻译应创造性地使用以往的翻译经验。如美国演员连姆尼森主演的动作电影Taken(《飓风营救》2008)大获成功后,他便开始了疯狂的“营救之旅”——只要主演是连姆尼森且类型相似的影片都被译成了带有“营救”二字的四字词语:Non-stop(《空中营救》2014)、The Commuter(《通勤营救》2018)、Honest Thief(《夺金营救》2020)、Blacklight(《黑金营救》2021)。另外,新颖醒目的片名可以制造悬念,营造紧张氛围,吸引观众兴趣。比如,将Home Alone译成“小鬼当家”,既暗示影片内容,又激发了观众的兴趣;把There Is Something About Mary譯为“我为玛丽狂”,就把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标题变得十分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把Whiplash译为“爆裂鼓手”,既雅俗共赏,又自然贴切。“whiplash”一词的含义是鞭打,而影片内容是一位少年在导师近乎疯狂的指导下战胜自我,蜕变为优秀鼓手的故事,“爆裂鼓手”四字简要地概括了大致剧情,成功地体现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结合。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创造性叛逆的存在使文学的传播和接受充满了活力。“叛逆”是出于无奈,但却是一个明智的抉择。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反叛”的重要性也十分明显。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影视这一跨文化交流的产品中,必然会产生文化间的矛盾与冲突,而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就无法再机械使用常规的翻译方式进行处理。创造性叛逆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但它能够通过语言传递该片子的内容,有效地激发受众的观影愿望,由此创造出强大的情趣与美学功能。电影片名是一个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它自己的语言特点和美学特征。同时,是情节的一部分,片名和电影的主题密不可分,译者必须完整看过影片才可以开始翻译片名。虽然诸多原因缩小了片名翻译的作用范围,但同时也给了它一个更为宽广的“叛逆”天地。

由于影视片名的特殊性,故翻译时通常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异化、归化、回避,甚至弱化的手段,也会使用过去比较优秀的译名实例。一个正确的片名必须从受众的传播需要和文化理解入手,尽可能缩短语言文化的差距,不能被语言表面的意义所束缚。翻译需要敢于进行革新,了解源语言与目的语间的联系及其文化与种族差异,采取正确的翻译方法,尽量保持自身语言的艺术特色,正确地表达影片的信息价值与艺术内涵,顺利地转换语言的差异。只有适应其文化特点与传播需要的影片译本,才能够有效地抓住受众,完整地表达原作的信息价值,保留其文化内涵,缩小审美差异,实现最大的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秀芝.浅析英语电影名翻译的影响因素及翻译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5):151-152.

[2]苏小强.英文电影名翻译探究——基于功能派的翻译观[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6):40-43.

[3]陶强强.多元系统理论下英文电影名汉译的比较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7,39(05):69-73.

[4]毛文俊,付明端.操纵理论视域下的电影名译介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06):542-546.

[5]李萌,马岩峰.彼得·纽马克理论在电影名翻译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4):102-103.

作者简介:

陈卓,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