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拓展性课程
2023-05-30蒋碧云
蒋碧云
〔摘 要〕 2022年版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科学不仅是一门基础课程,而且是一门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本文从开展具有吴兴区地域特色的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意义和开发的策略等方面,进行阐释和说明,以期为基础教育学校拓展课程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小学科学;地域特色;拓展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1-0007-03
迎接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转型的挑战绕不开“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核心素养指导、引领中小学生科学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没有核心素养,改革便失去了灵魂。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资源与利用中明确指出: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要贴近教与学的实际,要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力争做到课程资源与校内学习的相互促进,校外学习与校内学习相互促进。如果能够开发具有家乡特色的拓展性课程,充分利用身边具体、生动的课程资源对学生开展科学教育,那么科学课就具有实际意义了。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引导下,开发和完善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确立以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为基础框架的地域性拓展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概念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科学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开展具有家乡特色的小学科学拓展课,就是利用家乡地域特色进行教学, 在遵循教育规律、 坚持以课堂教学和大纲规定内容为主的前提下,广泛联系当地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体会, 使三者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统一于教学过程中。
二、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意义
(一)整合资源,丰富学生科学观念
2022年版课标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落实到科学课程教学中。2022年版课标关于课程的开发,建议注重社会资源的利用。因此在对地方、学校和学生需求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我尝试将科学与家乡的地域特色加以整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科学拓展课程。
(二)参与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实践能力
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虽然学习了许多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在生活中运用得少之又少。如果教师引导他们把课堂上所学习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熟悉的事物,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致会更高,也能有效提升实践探究能力。
(三)贴近生活,培养爱家乡的态度责任
如何把家乡的自然资源融合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拓展性学习,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值得我们研究。希望在本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家乡人民的辛苦劳作,感受自己家乡的伟大和美丽,进而培养其爱科学、爱学校、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态度责任。
三、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
拓展性探究活动的内容要从学生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以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而且内容应注意多样化、拓展性强。这样的探究活动才更有利于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关于如何开展地域特色的科学拓展性课程,我从三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以地理位置为依托,寻找课程资源突破口
1.潺潺流水进课堂
湖州市吴兴区东部属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西苕溪贯穿全境,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而我校位于西苕溪支流旁边,小溪流常年有水流动,河边到处是形形色色的鹅卵石,是一本十分生动的地理教材。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中有一个活动是“探究河流对土地的影响”,结合学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我设计了一堂野外拓展课:跟着溪流走一走,带领科学兴趣小组沿着小溪走一走。学生亲眼看到这条小溪水流速度和河边石块大小的变化,虽不像大江大河那么明显,但看着长期被流水冲刷的石块渐渐变得浑圆,他们眼中的新奇和兴趣是在课堂上无法看到的。
2.群山怀抱学问广
妙西镇属于吴兴区,是江南特有的丘陵地带,物产丰富,四季分明,植物资源特别丰富,有水杉、广玉兰、梧桐、银杏等一些常见树木。这是学习六上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校园生物大搜索》很好的素材。6月正值学校妙西研学活动,本次拓展性课程可以依托此次活动,为学生搭建科学探究平台。
在教学《校园生物大搜索》时,教师要求学生在研学过程中,通过拍照、画图等方式记录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回家查资料并做成资料卡,周一带至课堂展示交流。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汇报。介绍作品时,团队学生表现得条理清晰、思维敏捷,精彩之处,不时赢得其他学生送上的掌声。团队间相互学习,相互提建议,呈现浓浓学习氛围。本次课程完成学科内容与妙西区域特色高效重组,实现了拓展课程与社会责任的紧密耦合,为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注入了源源动力。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拓展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二)以地方物产为载体,收集课程资源素材
1.银杏树全身是宝
吴兴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具有特有的太湖气候,物产十分丰富。银杏树是我市的市树,也是我校的校树。银杏树对于学生来说,随处可见,如何利用它让一年级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第一单元“植物”?我设计了几节拓展课:认识银杏树—观察银杏叶—认识银杏果—炒银杏果。在炒银杏果活动中,学生幸福、开心,充满成就感,体现了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此课程在开展过程中,以活动为抓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对银杏树有了进一步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学习科学的快乐,奠定好学科学的基础,初步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培养科学核心素养。
2.竹林深处奥秘多
吴兴区的东林镇南山村万亩竹林为人们带来无限的财富,也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虽然我们是吴兴区的一分子,但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竹子并不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特产,我决定利用竹子这一特产“大做文章”。
我与学校美术教师合作设计了几节关于竹子的拓展课。第一节是认识竹子,从竹子的形态结构和生长习性出发,一直延伸到它的分布和种类;第二节课创设情境,让学生利用竹子为小明设计、制作书架;第三节课汇报交流自己的作品。本次拓展课程以项目式学习的形式展开,通过学生的体验、操作和制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而易见,本次活动学生的感官是显性参与,而他们的思维是隐形参与。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利用家乡随处可见的竹子,把学科知识、方法内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高阶思维。
(三)以乡土文化为背景,挖掘课程资源精髓
1.茶香悠悠润我心
温山御荈历史源远流长,甚至比紫笋茶历史还要悠久。温山御荈就是现在卞山中所产的茶叶。古时卞山有好几眼温泉,气候温暖,常年水汽蒸腾,所以茶叶产量很高。
开展茶文化拓展课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茶叶这种植物,也更好地了解家乡特产。这个主题课程的延伸性很广,从3~6年级均可适用。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学生通过播散种子种植过凤仙花,但是没有利用幼苗栽种过植物。因此我设计了一堂关于栽种和培养茶树的拓展课程,先认识茶树植株的特点和生长习性,再将茶树幼苗栽种在学校的茶叶园里,并学习一些茶树的管理方法,定期进行除草和施肥。四年级可以设计研究茶叶保存方法的拓展课,五六年级可以学习茶叶制作方法。这一系列的茶拓展课是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依据活动的趣味性、探究性、科学性原则,使学生学以致用。在本次教学中,学生也更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卞山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体验卞山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作为茶农的艰辛,培养学生爱茶、惜茶的生活态度。
2.致富民宿引思考
老虎潭水库位于东苕溪支流埭溪上,近年来该地区兴起一大文化产业——民宿。老虎潭水库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湖光山色,适宜居住,备受城里人青睐,旅游业蓬勃发展,民宿文化也逐渐形成。但是由于每天的人流量比较大,加上当地居民为了提高收益的“放纵”,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白色垃圾、脏水废水一度达到随处可见的程度。
五年级下册整个第三单元都在研究环境污染,所以我觉得把这节环境污染的拓展课放在五年级教学再好不过。在课堂上,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图片和视频,没有实地考察的机会。因此我建议学生周末跟父母一起去趟老虎潭水库实地考察一下,可以通过询问家人,也可以采访当地居民的方式寻找原因。课堂上,学生就老虎潭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从形成原因到处理方法,从科学知识到情感价值与态度观,学生畅所欲言。我想,在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激发了内心深处保护环境的意识,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课堂的空间、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学生的思维也是不可限量的。通过地域性小学科学拓展课程的开发,落实课程的价值取向。科学整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开发和完善学校科学拓展课程。本次课程的开发,需要我们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在了解自己家乡地域特色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科学课程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俊卿.关于建设小学科学拓展型课程的探究[J].辽宁教育(教研版),2017(1):48-49.
[2]张显和.利用山区资源上好小学自然课[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1994(1):20-21.
[3]符朝辉,王万军.要深化拓展性实验的开发与实施[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6(20):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