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清照诗词中的 “ 窗 ” 意象研究

2023-05-30王姝

今古文创 2023年11期
关键词:李清照意象空间

王姝

【摘要】 “窗”作为采光通风的客观物象,以其独特的景物观赏作用进入了文人的视野,成了文学写作中具有审美意义的意象。“窗”是李清照诗词中一个重要意象,现留存的李清照诗词中有十四首诗词包含“窗”意象,李清照诗词中通过“窗”这一介质的景物结合内心的情感,使得“窗”意象在诗词意境的塑造、审美的传递上具有独特的韵味。透过李清照诗词中的“窗”,感受李清照的心理,理解李清照的情感,体会李清照的生命状态,感受“窗”这一意象带来的美。

【关键词】 “窗”;李清照;意象;空间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1-005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1.017

李清照的诗词中涵盖了众多意象,如“花”“酒”等等,其中“窗”这一意象以其独特的空间性,为研究李清照诗词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从物理意义上的窗入手,突出其对空间结构的改变,通过李清照写“窗”的诗词,将“窗”的文化意义做心理学理论分析,展现词人的心理,从词人的心理变化探求词人的生命意识,最后,从深层美学意义上揭示“窗”意象的美。

一、物理之“窗”

“窗”的意义首先是在其物理意义上。“窗”产生之初的目的就是连通内外的空间,具有采光和通风功能。

与“门”相比,“窗”仅允许声音、光线与空气进入室内,防止了人的闯入,本身就具有一种分割和保护的作用。“它标志着一种自我领域感,门内是人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间,门外是他无法左右的自然。”[1]但窗不一样,“除了通气透光的实用功能外,它可以使人们由外往内或者由内往外观赏景物,使空间分而不闭。”[2]这也就使得窗内的人欣赏外界的事物、与外界进行交流,可以在屋内进行,这样窗就给人以安全感。

“窗”的物理意义主要体现在其空间结构上,通过窗将空间分为“窗”本身、窗内、窗外。“窗”在物理意义上扩大了空间,对空间起着延伸作用,使得所描写的环境具有立体空间感。正如宗白华所说:“无论是借景、对景, 还是隔景、分景, 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4]在李清照的生活中“窗”的物理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采光和通风作用,而是作为一个“意象”出现在她的诗词当中。

(一)作为景物之“窗”

“作为连接室内与室外的窗,是诗人眼睛的开路者和心灵的倾听者。”[5]窗把屋内和屋外的空间相连,与此同时也就把“窗”意象和窗外的景象连接在了一起,在李清照的诗词中,外部景物则如同于图画被“窗”这一具有画框作用的事物装裱进入房中。

在李清照的诗词中,“窗”主要是与“光”结合在一起。其中“光”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一是日光。一种不太明亮的,带有昏暗色调的光。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6]黄昏中一人、一窗、梧桐、细雨,画面感油然而生。二是月光。如“卧看残月上窗纱。”[3]一幅屋内人伴着窗外月光和风雨看书的画面出现在眼前。三是灯光。如“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3]自问自答之间,本是一人,用灯光照出来的影子来说“俩个”,这样屋内窗前灯光下,一人一影的画面产生。同时“窗”还与“窗纱”联系在一起,如“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3],这样便透露出了是窗内的人在通过“窗”感受窗外的景物,也就便使得窗将窗外和窗内的空间连接在一起,扩大了室内空间的格局。

(二)窗外之景

宗白华说:“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帘、屏、栏杆、镜以吐纳世界景物。”[4]在易安词中,词人多爱从窗户来看世界景物。在易安词中,透过窗看到的景物主要是自然之景,而这些景物存在着动静之分。第一是静景。如窗外是“芳草池塘,绿阴庭院”[3],眼前满是一片浓郁的春景。如窗外是“春色深”,暮色之中,轻风细雨,拨弄着轻云,梨花将落,一片暮春之景。第二是动景。如窗外是“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3] “点滴霖霪” [3],雨打芭蕉,一幅动态之景展现。第三是动静结合。窗内是炉烟升起,窗外大雪纷飞中,“归鸿声断残云碧。” [3]远处使人断肠的归鸿声消失在残云深处,近处无声纷飞的雪花与远处的归鸿声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三)窗内之情

李清照诗词中的“窗”展示了窗内和窗外展现的不同场景、景物,对窗内环境的描写要少于窗外,甚至不对窗内的环境进行描写,只是讲述自己的状态,这反映了窗内和窗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如不愿意见到窗外春回大地的美好,所以“云窗雾阁常扃。” [3]一句“庭院深深深几许?” [3]一是说庭院中春色深深,一是说自己居住的院落幽深,在将词人闺中愁情说出的同时,也道出了心中的国破家亡之恨,往日的美好不复存在,词人是年老憔悴、神情倦怠,对一切都觉得没意思。同时,李清照诗词中也有用窗内情来看窗外景的,如《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中“小”“闲”和“深”透露出词人空闺的孤寂,尽管春情躁动,也只是将其寄托于瑶琴之上,窗外“薄暮”,风雨之中“梨花欲谢”,词人乍喜还愁。

二、审美之“窗”

“一扇窗,不仅仅是与外在世界接触或分隔的界面,它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们内向的凝视,投射回我们自身的生活。” [6]李清照的一生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优渥,家庭幸福,因而词中多是美好的图景。后期社会动荡,国破家亡,爱人离去,所写之词多是羁旅的孤苦、内心的愁闷。

(一)取舍之“窗”

李清照诗词中的“窗”意象对人物心理的作用最主要的是给人物的安全感,既保留了与外界沟通的可能性,又保持了足够的空间间隔,在这取舍之中,词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第一,窗是词中人与外界沟通的一个窗口,词中人通过“窗”看外面的景物,如“柳梢梅萼渐分明” [3]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大地复苏的风光。第二,词中人通过“窗”,可以自由地去接纳想要接纳的事物,将自己不愿接纳的事物排斥在视线之外。如“酴釄落尽”是词人不愿见的,因此,转而写“犹赖有梨花。”来寻求一丝安慰。“窗就在这样的沟通与阻隔,自由与禁锢,接纳与被接纳,排斥与被排斥之间,产生一种绝妙的疏离感。” [9]也正是这种疏离感,给了词人心理以安全感。

(二)心理之“窗”

在李清照的诗词中,对于“窗”的描写多与个人的心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窗”在表现作者想要表现的景象的同时,也将作者的心理表达出来。李清照的诗词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种心理:

一是抗拒。“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3]云雾缭绕是自然,而门窗“常扃”是不自然的,正常应该是存在开与合情况,但是词人的窗户却是时常关闭的。词人将自身闭于房间,不想出门,甚至不愿看到外界景物,闭门且关窗,词人认为这一关门闭窗的行为,可以摆脱由“柳梢梅萼渐分明。”引起的故国之思。二是怕。如“小院闲窗春色深”[3],春色正浓,词人心中满是对春的渴望,但是却以“倚楼无语理瑶琴”的方式来道出,可见词人更愿意将自己对春的渴望寄托在楼里窗内的瑶琴上,而不是走出去看看窗外的一片春色。不见花落,心中的离思也就不会如亲眼所见那般浓重,这实际上是词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三是纠结。“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3]窗下的词人心中愁闷,但依旧想要“要来小酌便来休。”去赏梅。此时的词人已是晚年,流落于江南,自己很是憔悴,内心也是无比愁闷,可是纵然心境不佳也不忘记要去赏梅,可见词人内心的矛盾。

(三)生命之“窗”

“窗”意象不仅体现了李清照独特的生命体验,李清照后期的生命意识也在这一意象上得以展现。李清照后期的人生体验是不幸的,在李清照的诗词中,传达出的词人的生命意识是对于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思考之后,对生命痛苦的超越。如“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3]说要饮酒、赏梅便来,若是等到明天说不定会起风。一个“休”字,一个罢了,道出了词人的心理。国破家亡,多年飘零,凄凉、悲苦、愁闷似乎早已成为了词人生活的关键词,而一个“休”字,看出来词人心中对于这多年的生活的一种超脱,罢了,既已逃不脱,还不如趁着今朝这份美景,及时行乐。李清照诗词中表现出一种尽管人生苦难,内心忧愁无限,但词人常进行自我安慰,透露出了对于生命痛苦的超越。

三、易安词中“窗”意象的审美结构

“最广义的美感是审美意识或审美心理。”李清照诗词中通过“窗”将景物与词人之间建立起独特的关系,通过“窗”这一意象产生了独特的审美结构,从而产生了美。

(一)构图美

“窗”的物理意义使得所描写的环境具有了空间感,“这种空间从本质上讲乃是一种艺术空间,是作家艺术创造的产物,但也不是凭空虚构,而是与客观存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有重要的关系。”[8]李清照诗词中通过“窗”这一意象,引导读者的视线,使得词中景物具有独特的构图美。这视线的引导无外乎在窗内和窗外之间。一是由外到内。如“背窗雪落炉烟直。”[3]一幅窗外雪落,窗内炉烟升的画面出现。如“重帘未卷影沉沉。”[3]窗外的春景透过窗,进而到窗内的暗影沉沉,这样通过窗,窗内与窗外的景象相連,从整体上扩大了空间。二是由内到外。如通过窗,从窗内写窗外芭蕉树“阴满中庭”“点滴霖霪”这幅雨打芭蕉图景。三是内外之间转换。先是写窗外“满地黄花堆积”又转到窗内,屋内的人儿望窗外“独自怎生得黑”,描写窗内人儿的孤独之态,进而又转到窗外“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样一幅秋日人倚窗望庭院图景显现。

(二)距离美

“窗”拉开了词人与客观景物之间的距离,产生了可以想象的空间,使得词人词中景具有了独特的距离美。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说,“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4]李清照诗词中“窗”意象的距离之美主要体现在“凭窗而望”和“隔窗而听”。

一是“凭窗而望”。“望”有不同时间、地点和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有所凭借。李清照诗词中主要体现在凭窗近视和凭窗远望。词人凭借着窗,看着黄昏中庭院中“绿阴庭院”的景象是凭窗近视,与此同时无人共饮,不由生出了“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3]的念头,一种对故国、故人的思念涌上心头。遂而回忆往昔,无奈“如今也,不成怀抱”,这一系列行为展现了词人内心情感的变化。二是无所凭借。“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词人将自己置身在梦中,在虚无缥缈中去望梅花开。纵然闺人离思、韶华易逝。“望”的诗意就在于审美主体以一个观赏者的身份对审美客体进行艺术观照,是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

一是“隔窗而听”。词人喜欢有所间隔去欣赏事物,隔着窗非但没有阻隔词人的观赏,反而借助具有间隔作用的“窗”,在视听之间建立起一道屏障,这屏障不但没有削减所要听得声音,反而因为距离的拉远增添了美感。“窗前谁种芭蕉树”,词人写窗前种下芭蕉树,窗内听雨打芭蕉,通过“窗”展现了一个恰当的听雨环境,“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窗、雨、芭蕉”之间的关系,使得窗前听雨打芭蕉别有一番韵味。窗外雨声牵动词人内心的愁绪,内心更加悲凉。国破家亡,爱人离去,羁旅漂泊,词人内心的孤独和着这梧桐细雨、雨打芭蕉流出。

(三)意境美

意境美是“艺术形象中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交融契合的审美境界。”[10]李清照诗词中的“窗”意象,在“这里窗已经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架构在词人心中一道难以排解的精神屏障,传达出了词人内心的那种孤独,那种凄凉,那种群爱,那种心境的无负依傍的感觉”[7],所以“窗”这一分隔性意象其实也是词中人的心象,表现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因而使得诗词产生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意境美。李清照诗词中的意境美主要以虚实相生的方式展现。正如宗白华所说“‘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7]虚实结合,丰富诗中的意象,进而扩大意境,展现美。

李清照诗词中通过“窗”意象展现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如表现孤独之情。“卧看残月上窗纱。”[3]窗外月光染上窗纱,一个“残”字,将身卧病床,鬓发斑白,孤苦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表现思乡之情。由窗外“寒日萧萧上琐窗”到“仲宣怀远更凄凉。”[3]冷漠凄清,借古寄怀,抒发思乡之情。二是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连接这虚与实之间的便是词人的想象。眼前是一片“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光复苏之景,但词人的内心想的却是“感月吟风多少事”[3]回忆过往煮酒烹茶、玩石说诗的美好岁月,可如今人已老。通过想象,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得以体现。三是有限为实,无限为虚。内心忧愁苦闷,却用一句“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3]看出些许排解的痕迹,正是这样的传达方式,从侧面更加深化词人内心无限的愁思。四是侧面为实,正面为虚。往往实写某一东西来侧面传达想要表现的东西,从而产生含蓄蕴藉的效果,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咏梅词中,实写梅,却是在用梅暗喻词人自己,写“玉瘦檀轻”[3],却是极其高明的将词人独居的忧愁和对于韶华易逝的感叹之情传递出来。

作为物理意义上的窗,体现的意义就在窗的开与关上,而当窗上升为文学意义上的一个意象时,所具有的内涵和所要传达的信息是独具特色又难以说尽的。李清照诗词中的“窗”意象,展现了李清照历经国破家亡、爱人离去、羁旅漂泊的生活以及一种无安全感的心理,同时通过这一些心理表现出了李清照孤独、愁闷的情感。最后在审美上,“窗”通过其特有的空间感拉开距离、扩大空间,使得易安詞别具一番美感。

参考文献:

[1]闫庆丽.南唐词空间意象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2]王丹.萧红:门外的世界与窗里的人生——解读萧红作品中的门意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0.

[3]王忠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3.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7,83,26,110.

[5]赵国霞.论朱英诞“窗”诗的审美体验[J].安顺学院学报,2019,(4):29.

[6]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7]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的虚和实[J].文艺报,1961, (5):16.

[8]曾大兴.用文学地理学的方法分析诗词的时空结构[J].广州大学学报,2016,(11):71.

[9]王莲华.窗外世界窗里人生——文化差异下《红楼梦》与《简·爱》的窗意象书写[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7,(6):44.

[10]朱立元主编.美学大辞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李清照意象空间
抚远意象等
空间是什么?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创享空间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