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观下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重塑

2023-05-30冯博文何哲聪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3期
关键词:教育观重塑师德

冯博文 何哲聪

[摘           要]  在新时代对高校师德建设重新进行审视,是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重塑,并非对现有师德建设的否定,而是基于发展性、适应性、强操作性等原则,通过不断丰富高校师德内涵和加大建设力度,实现符合素质教育观、贴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师德建设,即重塑的过程。这一过程既面临着西方思想、市场导向、利己主义等诸多国际层面的风险,也存在师德建设法律文本有待具体和细化、评价体系有待完善、人文氛围有待增强等国内挑战。因此,应从教师、高校、社会、政府等层面出发,付诸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设置师德评价体系、创造人文氛围以及搭建活动平台等具体措施,推进素质教育观下的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重塑。

[关    键   词]  素质教育;师德建设;重塑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3-0145-04

在新世纪初,潘懋元先生指出,高校提倡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中的两大片面性:其一是知识领域的片面性,其二是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片面性。前者表现为重专业轻基础、重做事轻做人、重科学轻人文,后者表现为只重点落实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而内在素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培养未得到应有的落实。[1]教育是强国之本、兴国之源,教师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和落实,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高校师德建设的开展和落实,高校教师的师德、素质的提升是素质教育成功开展、扎实推进、开花结果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任务。从这点来看,在素质教育观下重塑高校师德建设十分必要。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为应对新时期的发展和要求,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和发展。总的来说,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3]高校教师作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更要担负起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培养卓越拔尖人才、打造科研创造强国、做好更全面优质的社会服务的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自身深入学习新思想、新理论,跟上新时代前进的步伐,重塑良好师德,进一步强化自身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争做现代“四有”好教师。同时,高校、社会和政府方面也应积极发挥作用,共同推进师德建设的重塑。由此看来,在素质教育观和新时代下重新审视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师德建设重塑的时代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生态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累累硕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4]高校作为生产知识、传播知识的先行者,知识的替代与创新速度更是显然加快。因此,高校师德建设重塑,无论是之于教师、高校、学生,抑或是对于社会、政府、国际等外部环境,都具有十分显著且必要的时代意义。

从国际层面来看,世界各地的大学和教师群体都或多或少进行过沟通、交流与学习,毋庸置疑,这种交流、沟通和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变宽,大学和教师群体的发展与进步才会更好、更快。随着各国综合国力和教育实力的增强,新的国际格局和发展形势无疑对各国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比如国外关于教学道德维度的研究,多立足于教学实践,强调实证化、可操作的教学行为的道德后果。而我国关于师德的研究更多的则是从概念、内涵、德性等层面进行分析与探讨。[5]虽殊途,却同归,如果能够加强各国之间关于师德建设的探讨和学习,彼此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则会得到更好的丰富和提升。

从国内层面来看,高校师德建设重塑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高校师德建设重塑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力举措。其次,高校师德建设重塑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再次,高校师德建设重塑是提升公民整体道德素质的重要引领。古人有言:“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师德师风必须要走在公民整体道德素质的前列,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最后,高校师德建设重塑还是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推手。高校师德建设重塑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助推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党中央对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也非常重视,在多次重大会议和政策文本上都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座谈会上提出,“好老师”要具备四个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多所高校在考核、评价教师时,也开始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显然,我國在开启高等教育新时代的同时,也对高校师德建设重塑提出了新标准、新任务、新要求。

二、素质教育观下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新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教师在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和规范指导下逐步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教育观,它是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各项任务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点。那么,在素质教育观和新时代下,高校师德建设又有哪些新内涵?以下试从高校师德建设的内部特征和构成要素两方面展开剖析。

(一)内部特征:发展性、延伸性、协同性、主体性和开放性

高校师德建设是增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内容,它具有较强的引领性、抽象性和逻辑性,也是优化高校师资队伍、完善大学内部治理、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在高校师德建设重塑的过程中,体现并落实素质教育观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第一,在素质教育观下应当体现高校师德建设的发展性。高校师德建设不仅要重视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更要加强教师道德规范和教学规则的掌握。以往的道德规范和教学规则、方式方法,应当结合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去粗取精,舍弃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旧规范规则,继承和发扬贴切时代要求的规范规则,并以发展的眼光进行高校师德建设。第二,在素质教育观下应注重师德建设的延伸性。一方面,要注重师德建设内部的延伸,这既包括师德诸多构成要素间的延伸,也涵盖师德建设诸多内容(如规章制度、理论体系等)之间的延伸。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师德建设由内向外的延伸,即师德建设向其他领域(如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等)的延伸和发展。第三,在素质教育观下应发挥师德建设的协同性。师德建设是一个多角度、全方位、多功能的建设过程,它要求教师、高校、社会和政府等各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协同配合,不断丰富师德新内涵、新目标、新要求,促使师德建设有序、全面、可持续地发展。第四,在素质教育观下应落实师德建设的主体性。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从“客观教育”向“主观教育”的转化,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教育的主导性。具体到师德建设上来,素质教育观下的师德建设也应当积极体现教师自我构建、自我培养和自我发展师德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要注意结合发挥高校、社会和政府等外部力量的主导作用。第五,在素质教育观下应促进师德建设的开放性。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教育的涉及面一定要广。师德建设一定要有宽阔的建设空间和多样化的建设途径,适当结合国外经验与国内其他行业领域关于道德规范的建设内容。开放师德建设的空间,不应当将师德建设囿于学校内部,还应向校外开拓更加宽广的建设空间。

(二)构成要素:行为规则、职业原则和理想信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21年普通高校教职工数高达275万,其中专任教师为187万。我国高校教师的数量已高达数百万,这是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因此,高校师德建设重塑也必须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进行。高校师德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教师具备一定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职业伦理、准则和行为规范。

由图1可见,素质教育观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行为规则、职业原则和理想信念三个层面。其中,行为规则与素质教育观的指导思想相匹配,基本吻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规定,是师德建设最为基础的层面。具体而言,一般包括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终身学习等内容,同时还应坚决杜绝体罚学生、歧视学生、学术不端等行为。相比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具有引领性、主导性、全面性、系统性等属性的职业原则显得更加灵活,但它也绝不失为素质教育观下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构成要素。正如刘红宁教授所言,“基本原则是我们甄选、判定高校教育核心内容与否的标准与前提,没有确定好基本原则,我们就易偏离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或‘均衡论的错误。”[6]若干条职业原则的落实是素质教育观下高校師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从低级到高级来看,处于底端的行为规定更多的是属于外部层面的建设,处于中端的职业原则,既有外部建设,又有教师内部建设的层面,而处于顶端的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则更多的是属于教师内部建设的层面。

总之,素质教育观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构成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结构,各个要素之间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各层要素之间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为实现素质教育观下高校师德建设重塑的目标任务而发挥作用。对该结构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师德建设重塑提供了思维的突破和实践层面的创新。

三、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重塑的阻碍与挑战

在素质教育观和新时代的引领下,高校师德建设重塑指日可待。但同时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强烈冲击下,高校师德建设重塑依然困难重重,面临诸多阻碍和严峻挑战。

(一)国际阻碍

1.国际化、科技化、数字化、物质化环境的阻碍

不容置否,21世纪是科技、信息、资源迅猛发展的时代,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加上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不断加强和深入,高校被竞争感、危机感层层包围,这给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部分高校教师在不断加大科技化、数字化、工具化等物质层面的建设的同时,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职业认同感等精神层面的建设日益萎缩。另外,高校又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差异化、多样化的中西文化交流碰撞日益频繁,身在其中的高校教师也势必受到不利的影响。[7]实际上,在国与国之间进行必要的师德探讨和交流之时,不可避免会接触到差异,也极易出现思想或态度上的碰撞,此时就要依据本国历史、国情,进行理性分析和采纳。

2.市场经济导向的阻碍

如今是效率至上的时代,很多事务都追求“短平快”的发展模式,强调速度优先、效率先行,一些高校以满足市场需求来定位和发展自身,这极易导致部分高校教师以市场化的规则和标准来重新定义教师职业和师德规范,放弃原有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淡化高校教师无私奉献意识,削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潜心科研的工作态度和作风,使教师职业的光辉愈发披上“利益”的外衣,让崇高神圣的高校师德规范日趋平庸化,逐渐蒙上商业化规则的印记。实际上,市场只是起到反馈和调节作用,不应当成为高校师德建设重塑的主要导向。

3.强调利己主义的阻碍

英国进化论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从基因的视角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四大观点:(1)基因,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的单位;(2)人类不过是基因的生存机器;(3)我们生来是自私的;(4)觅母:文化基因给人类希望。[8]以此观之,利己主义似乎是人类基因使然,自私性也常被看作是人类之本性。由此,不少高校教师出现热衷研究学术热点、追求学术变现、加速成果转化、为自己吸金塑名等现象似乎也站得住脚。当然,以符合常规和个人志趣的研究行为为自身赢得名利本无可厚非,但盲目紧追学术热点、抛弃学术价值、一心关注和追求自身利益的利己主义实在是有违高校师德建设的重塑。基于我国国情和历史的分析,高校师德建设重塑应该适当提倡奉献精神。

(二)国内挑战

关于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重塑所面临的国内挑战,我国的专家学者研究较多。结合现有研究,笔者认为,国内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关于高校师德建设的法律文本少且不具体,大多都是抽象性的、概括性的文字表述,可进一步细化、具体;其次,关于师德建设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可参照国外师德建设较为完善的研究,指出国内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逐步改进;再次,人文氛围不浓厚。师德,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文气息,需要高校和社会加强人文环境的创建;最后,放眼国内,师德建设活动平台并不多见。对此,我国政策制定者要充分解读好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和优化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重塑工作。

四、推进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重塑的对策

面对国际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和我国高等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的新目标、新任务,我们应当从教师自身、高校、社会和政府等方面出发,共同寻求高校师德建设重塑的良方妙策,让高校师德建设乃至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一)教师自身:主动加强自我提升意识

林崇德说,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群体”,有重大的责任去培养好、爱护好、发展好每一位学生,更有艰巨的使命去保障好千万家庭的教育权益,维系好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可以说,将爱与责任置于首位是教师自身之于师德建设的努力方向和重要依托。教师要具备专业素质和能力,反思和自省意识,与同事、学生、家长、领导交流沟通的技巧等。

(二)高校方面:努力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人文精神是人类长久积淀、凝聚下来的价值、思想和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动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强劲动力。高校积极从促进教师人文精神的培育和保持、努力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树立高校教师事业追求等层面重塑高校师德建设。毛进军等认为,相比“他律”式的制度建设,“自律”式的建构大学教师文化才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根本。只有高校教师从内心认同,并从思想接受人文精神和师德规范,才能在真实地付诸行动,才能坚定师德重塑的信念。[9]具体而言,高校应在学科配置、教学计划、校园建设等层面凸显高校的人文关怀与培育,在职位晋升、考核方式、交流宣传等层面提升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与情怀,在制度管理、机制保障、奖惩模式等层面推陈出新、不断探索,着力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和构建充满弹性的制度环境。

(三)社会方面:积极搭建师德建设活动平台

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研修班”和其他以师德建设为主题的活动,高校可以积极发动,与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联合开展。真正把师德师风建设与其他各方面活动结合起来,做好教书育人、思想化人、社会服务等同步谋划、同步推进,以突出的机制运行、制度建设、平台搭建、榜样引领等为主要举措,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长期、有效开展。让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如此一来,教师的社会地位才可以提高。社会还应当大力宣扬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和模范,弘扬崇师敬德的良好风尚。

(四)政府方面:扎实推进法律规范和评价体系的完善

徐廷福教授指出,应当很好地吸取美国的经验,通过完善、凸显专业伦理、强化服务意识、加强自主与合作等,促进中国传统师德向专业化时代所要求的教师专业伦理转化。[10]各级政府应切实推动师德师风工作落地落实落细,将高校师德建设进一步具象化、明细化、标准化、规范化,可以成立国别师德建设研究团队与智库,了解其他国家的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取长补短,加快师德建设相关法律规范与评价体系的完善与提升。

当今时代是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增强了各国间的交流与联系,为高校师德建设重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师德建设重塑过程是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稳定性的大工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理论指引,切实发挥好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加强高校、社会、政府的交流、沟通和联系,共同推进高校师德建设重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使每位高校教师都能自觉树立典范,做“四有”好老师,当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1-5.

[2]中共中央 國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9(21):868-878.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的生活(黑龙江),2022(11):4-23.

[4]何蕊.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N]. 北京日报,2022-05-18(8).

[5]王晓莉,卢乃桂.当代师德研究的省思:与国外教学道德维度研究的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11(6):79-81.

[6]刘红宁.高校素质教育核心内容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2):87.

[7]刘瑞平,蒋传东,叶绍灿.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4(12):25.

[8][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卢允中,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9]毛进军,成容容.大学教师文化构建与高校师德建设[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22.

[10]徐廷福.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5):72-74.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教育观重塑师德
重塑未来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李沧:再造与重塑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重塑灵魂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