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元素融入教育史课程教学的实证研究

2023-05-30常钊陈靖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3期
关键词:教育史思想史教育家

常钊 陈靖

[摘           要]  教育史课程是高师院校教育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知识面广、教育性强的特点,在教育史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有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坚定学生学习信念、增强教学实效的基本思路。以往研究的立脚点多为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对学生在教育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期待、思考和收获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的期待和感知有明显差异;多数学生对于思政元素融入教育史课程教学的效果持积极肯定态度;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关注聚焦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并非教学内容。

[关    键   词]  思政元素;教育史;课程教学;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3-0025-04

“道德品格的培养离不开实际的教学过程,脱离了学科文化知识传授的教学,只是一个空架子,无法实现深刻的教育意义。”思政元素融入教育史课程教学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教育史是高师院校教育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通识性的专业基础课,以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为核心,形成了高师教育学专业三大课程构成(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之一的教育史课程体系。教育史课程的主要结构体系分为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教育实践史这三部分内容,其中教育思想史是教育史的核心研究领域,它囊括了从古至今人类对于教育的总体认识,蕴含着人类优秀的文化精神,不同时代的教育家对教育问题持续关注、深度探究,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教育思想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这一板块的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总结教育历史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定文化自信,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课程观,向优秀教育家看齐,在实践教育教学中抱有敬畏之心,认真对待教育事业。基于此,本研究从教育思想史内容出发调查学生对于教育史思政元素融入的感知和期待,以促进教学。

国内关于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作用研究。第二,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改革的路径研究。第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多数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研究中,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思政元素融入的原因、重要性、评价标准;或者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发挥作用,如何将思政元素同所教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从已有的研究中不难发现,思政元素的融入全凭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重点关注的是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思想性、教育性内容,从而忽略了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践的理想设定与落实情况之间的差距。教育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成就,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善于“察言观色”,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决定如何去讲,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里话,从而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课程思政并非教师的“一言堂”和“独角戏”,学生参与度和获得感是衡量课程思政效果的“金指标”,因而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不仅仅需要关注教师的作为,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期待、感受、获得感。由此,本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尤其关注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感受和需求,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实践提供新的角度。

一、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以山西某師范高校开设教育史课程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星进行数据收集,共收集到问卷333份,考虑到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删除用时过少和过多的问卷,最后剩余有效问卷270份,问卷有效率为81%。从样本结构来看,男性占比10.4%(28人),女性占比89.6%(242人);大一学生占比50%(135人),大二学生占比40%(108人),大三学生占比5.9%(16人),大四学生占比4.1%(11人);其中已学习教育史课程的学生占比50%,正在学习教育史课程的学生占比50%。由于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属于较新的研究主题,实证研究较少,少有具体的问卷或者量表进行参考、借鉴。因此,笔者在充分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史中教育思想史的教学内容、课程目标以及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思政改革目标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初次设计完成后首先随机选取9名学生填写,并在他们填写完成之后进行访问,收集他们对这次问卷调查内容的相关意见,然后根据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不断完善调查问卷,最后再向学生发放问卷,收集数据。本次的调查问卷从三个维度出发,包括学生对教育思想史思政元素融入的整体感知、教育思想史思政元素融入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学生对教育思想史思政元素融入的期待。这三个维度又从教育家的成长经历、教育家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教育家对教育基本理论的探索等方面出发,具体调研学生的整体感知、期待和成效。在问卷调查结束之后随机抽取10名学生进行访谈,通过语言交流了解学生对于教育史课程的看法和理解。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教育思想史中思政元素融入的整体感知

数据显示,66.2%的学生认为教育思想史中融入思政元素比较有趣,其中60%以上的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教育家的成长经历、教育家对基本理论的探索这两个方面持欢迎态度,并且认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比较符合教学内容。数据分析还表明,在教育思想史思政元素融入和课程内容的符合程度方面有87.8%的学生持“符合态度”,持“不符合态度”的学生认为思政元素的融入与教育家在哲学方面基本问题的探索并没有相关性。总体而言,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思想史感到有趣,但整体感知的方面和程度有所差异。少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的思政元素较少,这既与学生的感受能力相关,又和教育史中知识内容的客观性相关。教育史当中的大部分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很难对思政元素进行融入。比如,教师在讲解教育制度有关知识的大多数时候集中于教育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等方面,由于教育制度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其中的可操作性较小,基本上都是直接讲授相关的知识,而不会涉及思政元素融入的相关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教学内容放进大的背景框架中,将教育制度放进时代的背景当中,某一个朝代或者时代所制定的教育制度是根据时代背景变化而来的,具有一个朝代或者时代的特殊性,这种因时而变、因势而改的思想也是思政元素的具体内容之一,对学生同样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教育思想史中思政元素融入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数据表明,70%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思想史的教学会给他们的精神品质和实际生活产生影响。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家的基本理论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大于教育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说明教育思想史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对学生的教育精神和实际行为产生影响。在学习教育家的基本理论过程方面,61.9%的学生认为教育家对基本理论的探索过程中体现的精神品质对其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究其原因,在于教育思想史中会涉及许多的教育人物,这些教育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他们身上所具备的精神品质、成长经历都是有力的催化剂。另外,根据访谈结果,对于学生而言,教育史课程带给他们最大影响的是各具人格魅力的教育家,教育家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身上所展现的精神品质都极大程度地影响到学生的内心。优秀的教育家既是榜样,更是前进的动力,激励着学生认真对待教育事业,饱含热情与激情地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三)学生对教育思想史中思政元素融入的期待

数据表明,大多数的学生对教育思想史的思政元素融入抱有较大的期待,主要集中于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教育思想史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多采用动画短视频、案例专题教学的方式,并在講解的过程中结合时政热点。根据部分学生的访谈结果来看,教师和学生探讨问题产生思维碰撞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能够感受思政元素的融入,如对于时政热点的讨论分析,学生和教师之间观点的共鸣或者冲突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去思考热点背后所包含的问题、反映的现象。与此同时,学生还会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的语言、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和学生观点的表达、交流反映了他们对于某一个问题的看法,其中蕴含着他们对于世界、价值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两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进行碰撞和交流,产生共鸣或者冲突,都有助于课程思政成效的实现。共鸣会让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不断进行探索,而冲突会激发学生的思考,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不同观点的碰撞会让学生冷静下来进行思考,广纳百言,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

三、结论和建议

根据本次的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对于思政元素融入教育史课程教学持欢迎态度,但不同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的感知有所差异。另外,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政元素融入教育史教学会给他们带来一部分积极的影响,对其期待主要集中于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采取的方法。

(一)注重学生反馈,多角度融入思政元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在获取知识、体悟、熏陶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角色和节拍,有序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才能真正搭建。学生的特性决定教师教学的变化,首先学生是有思想感情、发展中的个体,学生不同的特性让学生的接受能力、发展潜能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不同,教师分析学生的差异性,多角度地融入思政元素。另外,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结果都会在学生身上有所展现,学生身上展现出来的状态、结果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影响,教师通过这一方面分析学生的相似性,在大多数学生共同反馈有共鸣的地方进行更加生动、具体的讲解。学生的反馈包括很多方面,如学生上课时的状态,课前、课后和教师的交流,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回应便会对教师发挥鼓励作用,教师在讲课中也会更激情、饱满,对融入思政元素教学内容的讲解也会更加生动、具体。

(二)多方面考量,不断完善思政元素融入路径

本调查结果能为思政元素融入教育史课程带来一定的启发,但由于学生不明白教学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目标,因此教师不能仅仅依靠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确定和构思思政元素如何融入教育史课程,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综合教学培养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一起考量教育史中思政元素融入。

任何课程都有教育性,无论是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还是自然科学类的课程,最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去挖掘。教师要对教育家的理解达到深刻、通透,让自己成为一个自然的载体,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基于课程内容,把握思政元素融入重点

不同的教学内容思政元素融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尽量挖掘不同教学内容中所存在的不同思政元素,让思政元素的影子存在于课程教学的每个角落,不放弃每个思政元素可能存在的地方。不同的课程内容承担的思政责任不同,思政元素融入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在教育史的教学内容中,不同的教育家熠熠生辉的点不同,如有的教育家注重对教育科学的探讨,教师在思政元素的融入过程中就应当更加侧重于对科学不懈探索的精神,有的教育家侧重于对人性的讨论,教师在思政元素的融入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人文情怀等。再者要结合当下的时代,历史最忌讳“死”,要将学生拉进生活,学生在教育史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到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历史中的教育状况,更要基于过去,联系现在,展望未来。

(四)思政元素的融入与挖掘要质量与数量并行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课程思政达到立德树人的成效,课程思政的手段所强调的亦是润物细无声,要求思政元素贯穿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因此要尽可能多去挖掘教学内容中所存在的思政元素。另外,通过前期的调查可以发现,每个学生对于思政元素融入的感知能力不同,对于某一部分知识思政元素的融入,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明显感受到思政元素融入,但有一部分学生却不能感受到,个人感知能力的限制会让学生接受思政元素的能力有限,最终导致课程思政成效的不同。因此,尽可能多地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感知到思政元素的融入,最大限度地达到课程思政的成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看数量不看质量,思政元素的挖掘也必须符合教学内容,不生硬、不俗套。专业课教师要防止只有“思政”没有“课程”,更不能“思政泛化”,把课程教学作为“思政筐”,时时、事事“谈思政”,硬把专业课变为思政课,其结果必然会损害专业教育的独立性。思政元素融入的最好状态便是数量与质量并行,既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又能够让学生“有效学习”。

(五)推动教材改编工作

在教育史课程中,关于思政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缺乏充足的思政教育元素可供挖掘,从而阻碍了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这也是学生缺乏思政教育感知的重要原因。因此,还可以尝试从教育史课程教材本身出发,加强对教材的改编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邀请思政教育领域的专家,同时联合思政以及教育史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结合当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做好教育史课程教材的研发工作。在研发过程中,应积极融入校史校风和杰出校友事迹。与此同时,还应充分渗透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价值观、党的最新指导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加强教材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完善,促使相应的教育史教材更加符合课程思政下高校学生的教育需求。例如,在教材中关于教育史内容的介绍,还可以引入一些教育知名人物,并在其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更好地满足教育史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

(六)创新思政教育载体

一方面应通过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推动传统思政教育载体优化升级。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方面必须推动数字化教育。因此,在高校开展教育史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传统思政教育载体优化升级。传统思政教育包括诸多载体形式,如理论教育、沟通交流、组织活动等。针对这些传统载体,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现对传统教育载体的改进和优化,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能够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例如,针对教育史课程中思政教育理论的融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以“图片+文字”“动态视频+文字解说”等融入形式加以呈现,从而让思政教育内容以更加直观、鲜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结合图片、视频所传递的信息,更深入地理解思政教育知识内涵,有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又如,在对学生沟通交流方面,教师也可以展开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话题,并将该话题与教育史课程知识内容联系在一起,完成思政教育的渗透。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如微信以及一些直播平台,线上解答学生在课程思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困惑,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思政学习,还能显著提升与学生沟通的效率,及时地开导学生,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让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以更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更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显著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再如,针对一些教育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也可以在其中融入一些思政教育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同时加强线上宣传,让更多学生了解相关的组织活动信息,引导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在实践过程中完成课程思政。总而言之,在高校教育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中,要通过利用相应的媒体信息技术,实现思政知识信息共享,让思政元素渗透进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彰显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与价值。

另一方面应围绕新媒体技术本身,围绕教育史课程教学,尝试建设全新的思政元素融入载体。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技术以及相关媒介平台也在不断涌现,且逐渐衍生出一些全新的媒体形式。在这一背景下,针对高校教育史课程教学,应抓住机遇,积极应用各种新的思政教育载体,融入更多的思政元素内容。如“学习强国”作为当下思政教育的全新载体,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在实际开展教育史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加强对“学习强国”这一思政教育新媒体载体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该平台获取更多的思政知识信息,了解关于教育史课程的相关思政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树立正确的思政价值观念。教师还可以积极在一些广受学生欢迎的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如“抖音”“B站”等,用于教育史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解读与教学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促使学生积极响应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旋律,充分彰显出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载体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宁波,赵月.疏离与回归: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的现实观照[J].教育科学,2015,31(5):21-24.

[2]卢黎歌,吴凯丽.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三重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5):74-78.

[3]祁占勇,辛晓荣,梁莹.高校专业课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有效机制及其行动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5):131-136.

[4]陳中,王蕊.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生成的四重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2):28-31.

[5]苏达.开发建筑类高职课程思政特色教材实施策略的探究[J].学周刊,2023(11):13-15.

[6]马兵.基于课程、竞赛、舞台一体化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3,39(2):109-116.

[7]薛明珂.“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园艺技术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以“园艺产品保鲜技术”课程为例[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1):94-96.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教育史思想史教育家
教育家与儿童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的三个动向
教育家
教育史研究的价值论问题
为什么弱者难以接近正义——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