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3-05-30沈晓婷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课程思政

[摘 要]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环节,从根本上回答了高等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然而,有些高校由于对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理解不到位,在逐步推进和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偏差。只有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逻辑,把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才能解决问题、校正偏差,促进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课程思政;价值逻辑;实践路径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思政师范课程立项课题

[作者简介] 沈晓婷(1988—),女,江苏镇江人,硕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与学生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1-0017-04[收稿日期] 2022-03-28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应当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课程思政就是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有机融入所有课程,并对學生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从而形成所有课程“同向而行、同频共振”的协同育人效应。课程思政是一个崭新的教育理念,有些高校在落实高等教育新定位、高等学校课程新任务和高校教师新角色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的困难和矛盾。本文聚焦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路径,旨在为高校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课程思政理念提供借鉴、引发思考。

一、课程思政的价值逻辑

(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教育方式一般以“灌输式”为主,传统形式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党员学习和辅导员教育等。由于其计划性、直接性、公开性和略带强制性的特点,显性教育有着“惊涛拍岸”的气势。与之相对的,隐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由于隐蔽性、愉悦性、开放性、自主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有着“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2]。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把显性教育的过程(包括解构课程教学目标、习得知识和技能、知识技能的应用和整合、课程完成度的评价)和隐性教育的过程(包括阐释寓于知识技能的价值观念、认同在教学实践中孕育的情感态度)转化为内在的能力,和德行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目标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具有同向性,学科知识的灌输和道德修养的浸润统一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建设中。在结构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具有互补性。显性教育计划性、规范性、可评价的“明线”内容和隐性教育计划外、可发挥、不可控的“暗线”内容结合统一,同向而行,形成互补。在效果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过程空洞乏味、教学效果浮光掠影、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等问题。

(二)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相结合

所谓知识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和意识的属性[3]。知识导向是指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强化课程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旨在培养有扎实知识背景和技术能力的学生。所谓价值性,是指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3]。价值引领是指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强化塑造学生价值观的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4]。价值引领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坚持价值引领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高等教育实践中的指导地位,坚持贯彻党中央立德树人的最高培养目标。知识导向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坚持知识导向就是在课程建设中充分传授理论、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运用、整合和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沿着寻科学真理、悟人生正理、明道德事理的方向前进。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人是一切事物的根本,育人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在内核上统一于“人”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中,德育起到引领作用,承载塑造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课程思政正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价值引领的根本任务,深入探讨各专业、各课程知识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形成知识性课程和思政性课程的联动效果。学生不是空着脑子、一张白纸走进课堂,其本身带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观念定式。在课程思政中,教师不仅要让新知识使学生获得心理意义,更要让蕴含在其中的价值观念融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让学生在知识和价值两个方面都有获得感。课程思政中“知识性”“价值性”的结合,不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简单照搬到专业课程中去,直切入、硬添加,更不是所有专业课“思政化”,而是根据学科特点,遵循学科的学理背景和学习规律,实现课程教学的价值回归。例如,在医学学科,要引导学生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高综合素养和人文素质,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法学学科,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5]。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不仅要体现在专业培养目标中,还要服务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培养目标[6]。例如,研究型高校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鼓励学生不畏艰险、打破窠臼、勇于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从而推动我国高新科技事业高质量自主发展。

(三)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所谓教师的主导性,是指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知识的呈现和传递、技能的训练和强化,帮助学生提升思想认识,塑造道德规范,构建价值理念[7]。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指的是学生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紧跟教师的引导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熟稔、整合和内化,同时自主建构起对课程内容个体化的心得认知。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的“三喻文化”,人类的文化交流由单一路径发展为三重路径,即长辈向晚辈进行文化传输的“前喻文化”、同辈间互相学习的“并喻文化”和长辈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交流和传递,和“三喻文化”有相似之处[8]。课程思政的理念是让知识承载信息,在课堂上生长起来,根基是学生,沃土是教师;也让信念寓于知识,在师生间流动起来,源头是教师,归处是学生。“前喻式”教学是传统课堂的主导形式,教师“闻道”在先,在专业课程知识方面相较学生来说更加专于“术业”,在教学中担任“前喻主体”,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新时代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快,获取信息能力强,课外知识背景丰富,成为课堂的“后喻主体”,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师生双向互动、优势互补。课堂上的教师,像聚光灯一样,把外部环境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与提供的条件集中起来发挥作用。但是人并不是环境和教育的消极产物,而是积极主动地在作用于环境和改造环境中接受教育影响的[9]。没有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任何环境和教育都不起作用。课程思政的课堂就是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课堂。一方面,教师的主导性是学生主体性的基础。教师无论在专业知识、生活经验或人生阅历方面都是“先行者”,应当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进程和结果负责。高校教师唯有自身专业水平出众,教学技能扎实,对课程思政的育人使命有着深刻的理解,方能在课程思政的课堂上把控教学方向,通过实施教学设计和构建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主导性的必然要求和落脚点。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综合知识理论素养和融会贯通的答疑解惑的能力,更要具有把控开放式课堂教学的素质,真正做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打造高素质课程思政的育人主体

打造高素质课程思政的育人主体,就是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课程思政教师“生力军”。作为课程思政的第一主体,教师通过课程教学,用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理念,用严谨治学和潜心教学的品德,才能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学高为师”,教师要站稳课程思政的讲台,就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新性,优化教学理念,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拓展课堂资源,从而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思考,主动在课堂上构建新的认知和价值结构。“身正为范”,学生要“信其道”,必须先“亲其师”。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需要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教师唯有修身立德、言传身教,并且和学生积极共情,才能让学生信服,从而在学生心灵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想打造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团队,高校應当在教师选拔、培养、发展、管理全过程实施立体式和网格化的规定办法,激励教师主动探索“教书”和“育人”的有机融合。学校层面,学校领导应当给予充分重视,不能把课程思政当作一阵风似的运动,而要作为教学的常态工作来抓,在全校各学院开展课程思政的专门培训、研究探讨、课程观摩等活动。

(二)深入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就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源头水”。高校要求每位教师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各过程、各环节,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和课程评价[10]。课程目标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融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记忆、技能的熟稔这样浅层次的能力目标,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评价的高层次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品格塑造。例如,在“大气科学”这门课程中,在知识性和技能性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人类应当休戚与共、风雨同舟,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在学生对自然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程内容要把政治性和学理性有机融合起来,深刻挖掘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例如,师范课程注重把师德和师风教育融入“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中去,引导师范生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职业素养,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5]。课程教学方面,要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不能不考虑课程的特异性和学生的个体性,只为了课程思政就生搬硬套地加入思政元素,而应当采用启发式讲授、探究式讨论、过程性评价等课程组织方式,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探索课程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三)着力解决“思政”与“专业”有机融合的难题

着力解决“思政”与“专业”有机融合的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两条腿走路”,把育人价值内化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涵,在学科和专业人才培养逻辑中布局人的价值内涵,从而打造一批“思政”和“专业”有机结合的“样板房”,起到由点及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教师应当立足于专业课程学术内涵,遵循科学规律,发挥学科特色,总结和提炼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法律意识、爱国情怀、国际视野等思政元素。每个专业都要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方面,要求教师围绕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开展课程设计,学习过程重视探究性,学习评价重视个性化;另一方面,明确要求每门专业课程都有思政元素,强化专业知识的育人导向。例如,理工类专业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文史哲类专业要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87.

[2]段鹏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2):51-54.

[3]吴潜涛,姜苏容.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69-73.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5]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5-28)[2021-12-25].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6]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7]田鹏颖,宁靖姝.论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J].思想教育研究,2019(12):81-85.

[8]蒲清平,何丽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100-104.

[9]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1):126-128.

[10]易鹏,石定芳.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样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9-76.

Value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SHEN Xiao-ting

(Reading Academy,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Jiangsu 210000, China)

Abstract: As a brand-new educational concep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and key link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which fundamentally answers the major issues of what talents should be cultivated in higher education, how to cultivate and for whom to cultivate. However, due to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rich connotation and value implic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ome colleges have a series of problems and devi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gradually promoting and implementing it. Only by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logic and grasping the practical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can the problems be solved, and deviations corrected, 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value logic; practical path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课程思政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