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课程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路径

2023-05-30陈星任幸鑫

地理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德育学科教材

陈星任 幸鑫

德育渗透是当前教育实践以及教育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目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立德树人发表过多次讲话,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新课改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德育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1]。教育部提出“育人大计,德育为先”,要求高中学段教师牢记自身育人的使命,一定要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综上所述,当前针对高中生德育教育模式进行更加深入探索的重要性达到了一个空前高度,对教师德育教育专业技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一线教师的德育教学技能亟待提升。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新教材背景下浙江省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教学的现状,总结当前浙江高中地理课程德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研究,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相关参考。

一、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具有更好的成效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德育的内容包含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其核心则为爱国主义教育。而德育教育的目标则为引导学生热爱党和国家以及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所学知识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在国家近年发展历程的感召下,培养自立、自强和自主的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以及多方面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目前高中德育教育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已无法跟上当前高中德育教育的工作形式[2]。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德育教学往往显得枯燥且学生接受程度不高,德育渗透下的学科教育往往有着非常好的效果[3]。高中地理有着很强的综合性以及交叉性,其内容更是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素材。德育内容重视“国家意识”“人格培养”以及“民族以及政治文化自信”等方面,贾炜等根据上述几个方面针对上海各学段地理教材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统计,结果表明上海地理教材德育内容整体水平较高,但其分布并不均衡,需要以德育内容为指引,深挖地理教材的德育开发路径[4]。吴启清则指出在中学地理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5]。相比于传统单一灌输式的德育教育模式,地理课程中的德育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加爱国热情。

同时自2020年9月,浙江省开始普遍采用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此版教材在高一阶段的课程难度已大大降低,教师在教学中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德育渗透,为进行地理课程中的德育渗透提供了条件。因此,在高一阶段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是当前教学教研任务的重中之重。

二、当前高中地理课程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1.对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挖掘不足

相较于老教材,浙江省当前广泛采用的湘教版2019年版教材在内容上和难度上均有很大改变,难度上有很大下降。基于此,在课程设置上可适当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并贯彻到教学中。实际上新版教材也蕴含更加丰富的德育内容。如必修一教材开头“走进地理学”部分,在介绍“3S”技术时,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改为了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GNSS。其背后隐藏着我国在起初受制于其他国家的情况下,知耻后勇、独立自主发展北斗技术的德育素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第9页对于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的介绍,也蕴含着南仁东院士奋斗多年,无私奉献,终将我国的宇宙探测技术发展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德育素材;“风成地貌”一节中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则蕴含着我国政府整治北部地区沙暴,无数志愿者扎根西部,为祖国环境恢复奉献一生的德育素材。然而目前对于新教材中德育素材的发掘依然十分不足,实际上德育渗透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往往对学生有着更强的吸引力,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

2.教师素养不足严重制约德育渗透的成效

地理学科虽然蕴含较为丰富的德育素材,但发掘这些素材需要教师深厚的知识储备以及对时政、历史的关注度。然而很多教师并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并未接受过相关的培训使自己有能力发掘这些德育素材。在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以及重视不足的背景下,当前教师素养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地理学科中德育渗透的成效。

3.地理课堂中的德育渗透“碎片化”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实践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观念不强,在过去授课进度压力以及学生高考升学压力的背景下,一线教师没有精力去思考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进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穿插的德育教育“碎片化”,即在涉及自己所熟知领域的章节中,能发掘出较好的德育素材并传递给学生,在自己不熟悉领域的章节中,则不能很好地渗透德育教学。实际上当前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教学“碎片化”现象严重,不成体系。

4.德育渗透形式较为单一和落后

当前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在课堂中单方向对学生灌输,形式单一。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中渗透德育教学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在目前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下,地理课下实践活动以及课下学科趣味竞赛举办次数很少,且其形式和内容缺乏较好的构思和策划,不能起到辅助课程教学以及德育实践的作用。

三、高中地理课程德育渗透的改进路径

1.系统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开发校本教材

前文已经提到,当前对于新教材中德育素材的发掘十分不足,加之受限于教师知识储备,地理课堂中的德育教學呈“碎片化”的特征,不成体系。因此,对当前地理教材所蕴含的德育素材进行充分发掘和归纳整理则显得十分重要。应对当前教材进行充分解析并详细发掘其中的德育素材,将其归纳整理形成校本教材,便于一线教师参考并成体系地开展课程中的德育渗透教学,也可作为课下读本方便学生自主巩固学习。在发掘德育素材时首先应对教材进行德育内容评估,将不同的德育内容进行分类。比如贾炜等将中学德育内容分为品德养成、政治认同、文化自信以及国家意识四个方面[4]。其次,在发掘德育素材和编写德育内容时建议先提出问题、后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附背景资料和德育内容,争取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在德育中巩固教学。本文以新教材“3S”技术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为例做简要介绍。

【提出问题】过去的3S技术通常指GIS、RS、GPS,而如今课本却将3S技术定义为GIS、RS、GNSS,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问题】教材中对于GNSS的相关叙述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泛指所有的导航系统,如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等”。在过去卫星导航技术是美国GPS一家独大,而当今世界卫星导航技术已经不是美国一家独大,我国独立自主发展的北斗导航已经打破了美国的垄断。

【背景资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在卫星定位导航技术上无论军用还是民用均采用美国的GPS,但在1993年,美国军方无端怀疑我国“银河号”商船携带违禁物,强行登船检查,并关闭GPS导航,导致“银河号”在海上迷路;1996年中国“东风”系列导弹试射,在第一颗成功命中目标后,美国再次关闭GPS服务,导致后续导弹发射失败;而到了2003年,欧洲发展“伽利略”系统,邀请中国参加。中国对此进行了巨额投入,但却被欧洲航天局处处设障,将中国排除在外。最终中国交了巨额学费,在导航技术上却没有实质性进展。实际上如果一直依靠别人,在关键时刻我们一定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巨大损失。一次次的屈辱使中国意识到必须独立自主研发我们自己的导航技术。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在我国科技人员的艰苦奋斗下取得了成功(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GNSS技术可起到导航、提供精确的坐标(经度、纬度、高程)等作用,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同时,GNSS与RS、GIS一起被称为3S技术,也有着重要的国防意义(在德育中巩固教学)。

【德育成效】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发展北斗导航的曲折历程,首先可加深对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义以及作用的理解,其次加深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明白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培养自己自立、自强、自主的能力。

此外,在新版教材中适合渗透德育,并通过德育巩固教学的知识点还有很多,例如,中国射电望远镜的建设历程,可渗透南仁东院士艰苦创业的德育素材,在突出中国精神的同时也可将射电望远镜的建设与喀斯特地貌相联系,设置相关的探究活动,即贵州的射电望远镜选址在哪种地貌类型以及为何建设在此类地貌上?又如,新版必修二中环境承载力相关章节,可以电视剧《山海情》为背景,以引导当地吊庄移民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地为何要吊庄移民,从而使学生对“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有更好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也突出了党的领导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内容,并与相关知识点相联系,从而起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在德育中巩固教学的作用。

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队伍水平决定着德育渗透下的学科教学效果的好坏[6]。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新时期的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以及仁爱之心。实际上教师本身所起到的道德示范作用在德育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7]。而在高中一线教学中,学生学科成绩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如何在促进学生学科成绩的基础上,对学生输出更多优质的德育教学,对一线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浙江省内较为单一的讲座式培训往往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因此,除了对高中学科教材、教学模式、课下实践活动的探索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内容及形式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3.丰富德育渗透形式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地调查、课下学科知识拓展竞赛等活动相比于简单的课堂教学有着更好的教学效果,有条件的情况下,更广阔的区域性调查或实践(西北地区国家电网分布的调研、近年来国家扶贫知识的了解等)更容易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及凝聚力,而上海则建立了地理学科研究德育实训基地,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反响[8]。近年浙江省很多中学开展了丰富的暑期研学活动,但当前研学基地多选取为东部发达地区,在今后研学地点的选取中,应重视西部地区研学地点的选取。相比于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研学可渗透更多的德育教学,如东西部经济差距以及政府近些年在扶困扶贫上所做的努力及成效。此类研学活动会更加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无数扶贫工作者感人事例的感召下,学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以及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意识也会大大加深。

丰富学科教室的内容,将地理学科教室同时打造成地理德育实训教室。与地理前沿联系较深的德育素材和实例均可展示在地理学科教室中,如中国天宫空间站、祝融火星车、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等。这些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科技成果均处于世界前列,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有着深刻的影响。

4.基于PDCA循环理论不断完善德育渗透模式

当前浙江省内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探索依然处于早期阶段,需要根据学生反馈以及德育成效来改进德育渗透的方式。本文建议通过PDCA循环理论(图1)来不断改进德育渗透模式[9]。即将德育渗透研究分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阶段,通过不断改进的机制完善最终的结果。

具体实践路线是在计划、实践的过程中通过问卷等反馈形式,发现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不断循环完善最终的成果,取得较好的德育成效(图2)。

四、结语

浙江省新教材高一阶段课程难度的降低,为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提供了条件。但当前浙江省地理课程中的德育渗透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德育教育重要性凸显的今天,应更加注重德育渗透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对高中学段地理教材德育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对德育渗透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并根据反馈结果不断地完善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模式,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在德育中巩固教学。

参考文献:

[1] 卜兆军,杨斌.新高考形势下高中德育教育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8):133-134.

[2] 李世建.关于新形势下高中德育教育的积极探索[J].才智,2020(15):140.

[3] 薛圣哲.论德育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视界,2019(27):164-165.

[4] 賈炜等.基于课程德育一体化的教材评估分析研究——以地理学科为例[J].地理教学,2021(9):20-24.

[5] 吴启清.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德育实践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7):183.

[6] 陈立新.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德育实践探索[J].科技风,2019(32):87.

[7] 马晓梅.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高考,2020(34):90-92.

[8] 贺小燕.上海市地理学科研究德育实训基地[J].地理教学,2018(14):2.

[9] 朱利青.应用PDCA理论构建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假期作业模式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9(11):13-17.

猜你喜欢

德育学科教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