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过程视角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2023-05-30翟婷王洁莹李枫

高教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质量保障体系

翟婷 王洁莹 李枫

摘  要: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自身教育质量不均衡和外部评价标准单一的双重挑战。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成为当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迫在眉睫的任务。研究基于全过程视角,构建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及评价信息反馈于一体的内外部相结合的全过程质量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从理念、主体和方法三个层面提出评价实施路径,以此作为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全过程视角;全过程质量评价体系;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2-0079-0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enrollment scale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degree is facing the double challenges of imbalanced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single external evaluation standard. How to mak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quality evaluation is an urgent task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raduate student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process,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whole process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integrates the evaluation subject, evaluation standard, evaluation index, evaluation method and evaluation information feedback.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evalu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idea, subject and method, so as to be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graduates; educational quality evaluation;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n the whole-process;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持分类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如何完善高等教育分类评价,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阶段的核心任务。然而,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更多的是由政府主导,评价主体较为单一,不论是评估过程信息、数据采集还是结果的公布运用,都有较为明显的封闭性,缺乏对相关指标的解释,社会公众很难获取评价结果以外的有效信息[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更多是以学位论文为主的学术能力评价,对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评价的指标较为模糊,评价指标构建缺乏实证研究,质量评价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一  国内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一)  国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国外教育評价最早萌芽于19世纪末,经历了从测量理论的量化数据评价到目标核心的泰勒评价模式,再到基于价值判断的发展教育评价,评价逐渐由结果型评价演变为过程型评价,既注重评价事实的客观科学,也注重评价方法选取的可持续性。主要特色在于评价主体、维度及流程方面,均显示出专业学位的应用性特点。

评价主体方面,强调多元化的参与。譬如英国大学历来有学术自治的传统,形成了学校、学院和系所的分层质量保障内部评价体系,通过层层分级保证内部评价的合理性[2],外部则有赖于政府及中介机构的保障。美国的教育评价模式则主要包含民间机构评价、高校排行评价和院校内部评价三种,评价主体包括民间认证评价机构、新闻媒体和权威性的学术机构,是政府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3]。

评价维度方面,凸显出区别于学术学位的特点。如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维度主要是基于市场和行业需求,英国则侧重于毕业生学业成就,德国主要基于通用和专业标准。

评价流程方面,基本按照高校自评、同行专家评价、提出评价结论和改善评价流程来进行。美国的高校评价前需提交申请,获批后先进行高校和专业的自我评价,然后将自评报告提交质量认证机构,机构负责组织同行评价。法国的评价则更突出元评价,院校先提交材料,评价委员会进行实地考察,形成评价报告。评价报告结论多为概括性和描述性的定性评价,且注重对评价本身的元评价,以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

(二)  国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伴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快速增长,国内相应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多。现有研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对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厘定。有学者提出我国目前在教育质量评价中外部评价主体缺失普遍,无法体现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的标准,应重视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评价[4]。建议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重视高校自我评价,完善社会评价,尊重学生评价,使各评价主体相互配合、互相制约,共同保证评价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评价结论的客观性、一致性[5]。

二是对教育质量评价导向的反思。如学者提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设计与职业资格之间的关联度不够,导致具体培养实践活动缺乏对专业资格和从业能力要求的积极响应[6];忽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没有彻底扭转质量评价标准从以学术为导向转向以实践为导向,从重视论文发表到重视实际问题解决。

三是对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辨析。学者基于过程型评价视角提出指标设计,建议一级指标为生源质量、培养条件、过程管理和培养结果,并通过模糊评价来比较不同指标的影响程度[7]。质量评价根本目的在于改进,因此过程型评价是重中之重,由此带来的过程评价中各指标的权重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必须结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殊性赋予不同指标权重。

二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现状——以H大学为例

H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早、起点高,2010年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多年的研究生教育实践,使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和管理模式。本文以H大学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分析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方面遇到的共性问题。

(一)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截止到2021年,H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约占学校硕士研究生总招生人数的60%。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00余家,遍布全国23个省(市)。这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期一年的“顶岗实践”提供了稳定平台,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在探索实践中,学校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以重实践培养为特色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但在外部质量評价上,《J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抽检情况显示,参评的33家高校中低于省均合格率的有19家,H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不合格率为3.21%。学位论文质量成为影响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短板。

(二)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现状

基于评价主体多元化、培养全过程和分类评价的理念,课题组设计了四类问卷,发放对象为专业学位硕士生、校内导师、基地导师及用人单位,共回收有效问卷806份。此外,还对学校相关业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个别访谈。通过问卷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评价主体参与度各异

43.16%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评价参与度”一项中选择“较好”,33.96%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认为参与度“很好”,37.22%的校内导师认为参与度“一般”,58.62%的基地导师认为参与度“较好”,78.95%的基地及用人单位认为没有参与过评价。调查数据显示,不同主体对于自身参与度的认知出现分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基地导师认为参与度较强,校内导师和用人单位则认为自身参与度较低。部分校内导师认为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基地的时间较长,因此管理上有难度,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参与感一般”的评价。但用人单位的数据却直接显示出单位评价的缺失。

2  以定量评价方法为主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基本上以学位论文为主,教育主管部门对学位论文进行抽检,不同的优秀率、良好率、合格率和不合格率容易被等同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这种缺乏过程视角的结果型评价,难以反映整个培养过程质量。从评价手段看,现有评价方法属于水平评价,通俗地来说也就是“面上的”考核,即所有研究生只要达到规定的毕业论文要求即可视为合格,难以体现专业学位的职业性特色。从评价监测看,缺乏周期监测导致评价间隔过长,这种“一次性数据”的容错率极高,某个培养环节的失误很难得到及时纠正,不利于教育质量的纵向提升。

3  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从外部看,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在实施中会产生偏差。如J省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中提出学位论文被纳入评优和抽检范围,这一举措的本意是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在实际执行效果上却降低了人才培养的区分度。高校以此政策为依据,评价标准完全聚焦于学位论文,要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理论层面加大创新,却减少了实践环节,使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培养趋同化更加明显。从内部看,高校在导师遴选中并没有分类筛选,校内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时更注重理论素养的培养,而对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评价却不够专业,评价尺度难以把握。此外,尽管学校在培养基地管理方面出台了系列文件,但用人单位参与研究生全过程培养的比例仍然偏低。

总的来说,当前各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把控更多依赖于教育主管部门,目前以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为主。由于这一评估的对象多为专业学位点,能够真实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亟需建立。

三  全过程视角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管理理论,基于从招生到就业的全过程视角,构建覆盖整个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实现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及评价信息反馈为一体的内外部相结合的质量评价体系。

(一)  全面计划统筹阶段

1  确定评价主体

确定评价主体指的是“谁来评价”的问题。现代大学制度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完善着治理结构,利益相关者在教育质量评价中都获得了充分权力。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及实践性,决定了参与主体的开放性,要求高校内部质量自我评价和外部质量评价相结合。高校内部评价主体应包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外部评价主体应包括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等,通过不同角度全面客观、科学真实地反映教育质量。

2  制定评价内容

制定评价内容属于“评什么”的问题,专业学位与社会行业的紧密联系使得其质量评价与外部因素息息相关。内部质量评价聚焦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外部质量评价则侧重于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的契合度。内部质量评价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含从招生入学到课程学习、实践环节、论文送审和学位授予等各环节。制定评价标准时,应坚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应用实践水平和团队协作管理评价等方面。外部质量评价则更侧重于从社会和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角度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专业学位作为一种具有特定职业指向性的学位类型,评价标准必须与职业资格制度间实现有效衔接,以此引导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机制的改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学位人才的职业适应能力。

3  选取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计划环节中的重点内容,细化的层级指标是实施评价时的直接参考。从产品质量观看,评价某一产品的质量好坏需观测从投入到产出的整个流程,产品“投入-产出”流程即对应学生“招生-就业”过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考虑从招生到就业涉及的每个要素,以体现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专业学位作为一种应用型学位类型,其目的在于培养高层次的职业应用型人才,从事具有特定职业指向的工作,譬如医生、律师和建筑师等,因此其专业技能必须着重体现在指标中,突出职业应用性的考察。本研究制定了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维度包含学校整体培养质量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个体能力发展,涵盖研究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培养全过程。

(二)  立体多维执行阶段

1  定性定量结合

一般来說,在指标设计环节考虑到可操作性,收集的评价信息多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因而定量分析法使用广泛,包括基本的测量方法、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然而,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多方面是难以完全依靠数据衡量的,诸如培养方案特色、思政教育成效和教学成效等都无法完全依靠定量数据来判定,引入不同主体的定性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此外,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职业潜力情况也需要引入定性评价,可以通过遴选行业专家,建立专业学位专家库,扩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资源,开展专项评价。只有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才能真实科学地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也是分类评价的目的所在。

2  横向纵向并举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更侧重于合格性评价。合格性评价相当于横向评价,以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为例,对学位点建设情况进行合格评估,通过即为合格。然而,由于不同的高校在生源质量、办学条件上有所差异,难以体现不同层次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特色。因此,应当补充进行纵向评价,即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权,辅之以外部社会评价,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增长性情况的评估。

以H大学为例,生源质量在省内高校中本身就比较高,在纵向评价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时,应注重考查学生入学前后在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提高程度,尤其是在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与横向评价相比,纵向评价的实施可以相对灵活一些,高校自主权的扩大有助于其在某一时间段内集中补齐某项短板。

(三)  内外兼顾检查阶段

1  内部动态监控

内部动态监控机制是指高校内部的自我监控、调整和完善的工作机制,只有基于有效的内部监控,才能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内部监控机制涉及评价主体的职责、评价信息数据库建设和评价开展运行等。内部监控的负责主体主要指高校内部的专门评价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确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协调内部各项评价活动的开展。内部评价的各类主体按各自职责划分进行相应地评价,譬如导师把控教学质量,行政管理人员负责培养过程监控等,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可及时沟通交流并解决问题。

2  外部反馈监测

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是使其获得者具备特定社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因此,在其教育质量评价中外部反馈监测尤为重要。首先,用人单位结合实际需求,表达对专业学位人才质量的诉求;其次,高校要引入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以行业职业的相关资格标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改善;最后,第三方评价机构负责定期对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将数据反馈至高校及社会,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四)  反馈修正调整阶段

1  调整评价路径

调整阶段即根据检查阶段所得到的反馈信息,调整前期出现问题的环节并加以完善,对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完善。比如,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进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阶段,产教融合已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因此,调整后的评价机制应在招生、培养、实践和就业等各方面将产教融合的要求落到实处。总之,专业学位的职业特性要求结合社会和行业对专业人才标准和规格的现实需求进行及时调整,从而使评价内容更为科学。

2  完善评价体系

培养一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离不开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标准化和制度化,更离不开在全过程质量管理中持续查找与教育目标和要求不相适应的要素与措施,不断补充修订完善现有的质量标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四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实施路径

评价实施路径主要分为理念层面、主体层面和方法层面,涵盖了评价实施的全过程,包括计划、实施、反馈和调整各个阶段。高校可以依照过程循环理论模型搭建相应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一)  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新时代赋予教育评价新的内涵,科学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立德树人作为核心价值遵循,应列入质量评价的前置维度。无论在课程教学环节还是专业实践过程中,都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作为前提条件,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导向。

(二)  突出产教融合的特色导向

坚持分类评价,在评价中贯彻产教融合理念。由政府制定通用标准,构建国家对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限定强制标准,由行业协会或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具有引导性和导向性的行业标准,由各高校根据自身培养定位和办学特色制定具有操作性和约束性的自身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三)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

为体现专业学位的职业性,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外部主体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机构和用人单位等,通常从政策、制度和舆论监督等较为宏观的角度进行评价。内部主体则主要包括专业学位学术委员会、业务管理部门、校内外导师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等,内部评价一般从培养方案制定实施、课程设置效果、导师培养情况和学习成果产出等相对微观的层面展开评价和反馈。此外,要持续强化内外部评价主体的联系和互动。

(四)  构建精细科学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应当覆盖从招生到培养再到产出的全过程。一级指标具体包括生源质量、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人才产出、学位点建设、社会声誉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个体能力等,二级指标则延伸至学科关联度、教师的实践成果数量、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职业资格证书数量、用人单位满意度、发表论文创新性和职业发展情况等,三级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此外,还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参与评价的不同主体征求意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科学赋予不同指标权重。

(五)  实时动态持续的评价监测

评价方式需坚持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统一。评价时不仅要从水平面进行资格评价,更要从增长面进行效益评价,落实水平评价与效益考核的结合。评价应进行大数据深度挖掘,充分发挥专家评价作用,实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有效融合。最重要的是,评价要摒弃结果型的传统模式,坚持動态化的周期检测,以长期的数据跟踪为支撑,持续激发评价对象发展潜力。

(六)  处理及时反馈的评价信息

有效的评价过程是动态循环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其必然是一项长期性的评价,应强调和突出其诊断功能。从各个渠道收到教育质量评价信息后,学校、导师和学生个体都应当对信息进行及时回应,并作出积极改进,形成“评价—改进—提高”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持续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片锦香,孙焕良,张锐,等.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趋势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36,54.

[2] 詹春燕,邬英英.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英国的经验及其借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50-154.

[3] 郭昱.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轻工教育,2014(4):19-21.

[4] 李娟,孙雪,王守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外部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57-59.

[5] 胡恩华,顾桂芳,杨晓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1):31-35.

[6] 廖湘阳.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演变与发展战略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4(9):26-28.

[7] 宋李俊,周怡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6):63-66.

基金项目:2020年河海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应用——以河海大学为例”(B200191965)

第一作者简介:翟婷(1982-),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校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通信作者:李枫(1973-),男,汉族,山东莒南人,博士,校长办公室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质量保障体系
生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探究
高校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有效实施
基于大数据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浅谈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论审核评估视角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
芬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