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客空间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3-05-30邹仲平张克森马海龙毕研俊张姿高红为
邹仲平 张克森 马海龙 毕研俊 张姿 高红为
摘 要:随着“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向纵深推进,创客空间已然成为高校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该文介绍高校创客空间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指出高校创客空间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从构建大创业观教育理念、改革建设创客空间、健全创客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育人体系、打造高能双创师资队伍、完善创新创业指导帮扶体系和打造过硬的创客团队七个方面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校;创客空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2-0064-05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maker spa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latform and carrier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aker spa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maker spa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constructing the concept of maker education, reforming and constructing maker space, perfecting maker curriculum system, building practice platform education system, build a team of high-powered teachers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guidance and assistance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build an excellent maker team to carry out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ker space; innovation and 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educational idea
在我國“大众创业,追求革新创业;万众创新,追求企业创新”的新市场经济背景下,可以持续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严峻发展压力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因此为了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水平,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已经迫在眉睫。而作为最有活力、最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对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是新形势下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要求。高校创客空间是大学生创客实现创意创新、分享技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本文依托于高校创客空间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1],完善知识结构,掌握创业技能,造就具有优秀品质、善于创新、敢于创业、走在时代前列和能在各个行业发挥引领作用的国之栋梁。
一 高校创客空间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一) 高校创客空间的基本概念
创客空间(Makerspace)是一个实践、开放、共享和创新的群体空间[2],具有情境性且是真实存在的。高校创客空间是创客教育在高校的外在实体表现形式,主要依靠高校优质资源,提供一定的平台[3],对创客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打破学科观念,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不拘泥于学院、学科和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随着国家层面的支持和鼓励,高校创客空间得到了快速发展,从仅提供工位、活动室、会议室和路演场地等简单基础设施提升到提供培训、资金、咨询服务、人才、技术、资金和市场等全要素全流程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二) 创客空间的发展趋势
国外创客空间第一次出现是在Make杂志上,全世界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创客空间是1981年在德国成立的Chaos Computer Club(混沌计算机俱乐部)。目前国外一些创客空间,例如c-base e.V.和Fab Lab[4]等,运营状况很好。
创客引入中国后,创客空间在国内开始发展,如上海新车间、陕西众创空间、深圳柴火空间、杭州洋葱胶囊和创途在XIAN等。我国高校创客空间起步不算早,但势头很好,部分高校已建立创客空间,例如清华大学i.Center创客空间[5-6]、大连理工大学π空间、天津大学“搭伙”创客空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微纳点石“青年创客空间”、厦门大学火炬极客空间、西北工业大学的飞天创客空间和湖北工业大学绿盟众创空间等。随着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始探索建立创客空间,作为激发学生创意创新的开放空间和初创企业的孵化场所,但每个高校的运营模式不尽相同,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 高校创客空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人才培育和人才输出的源头,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大部分高校开始升级原有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创立创客空间,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精准和专业的培育平台,使创客成为大学生群体中最具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的新群体。但因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创客空间在实际运营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明确、不成熟
理念是先导,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经意识到高校中的专业创客空间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绝大多数院校的教育理念在逐步转变,面对的群体也由少数特定群体逐步发展为全校师生,然而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体系建设上,不少高校没有在培养方向、要求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做出明确要求,未制订细化的实施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未能有效引进并且融入先进的创新创业育人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
(二)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存在呆板现象
一是重理论轻实践,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讲授创新创业等相关知识时多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机械灌输,对学生吸引力不够,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得到提高,从而导致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存在脱节现象,更不能满足差异化、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二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手段不足,迫于高校制度规定只开设了孤立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未能与其他专业课程进行紧密衔接,存在两张皮现象,且师资力量有限,大多未经过系统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
(三) 高校创客空间的导师力量薄弱
高校创客教育有其特殊性,大部分创客是依托高校专业和老师课题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或者活动等,这就要求高校创客导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目前大部分高校创客空间导师招募存在难度,一是此工作不是高校老师的主业,很多老师不愿意加入或者已加入的导师投入的精力不够,积极性不够;二是高校创客导师虽然进行了创新创业理念、方法和技巧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但是理论上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实际还是有较大差距,导师们不能在创客空间中发挥出相应的作用,这也就导致了创客空间内师资力量这个环节出现缺口。
(四)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薄弱现象
高校创客空间的实践教学环节多以技能训练为主,往往是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学生很难将掌握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有些创新创业活动存在流于形式,缺少实质性创业项目,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不到位,不能有效地进行“双创”教育,使得双创实践教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五) 学生对创客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
部分学生对高校创客空间存在片面的理解,认为是少数人进行各类比赛获奖、争取奖助学金和各种荣誉等的场所,缺乏对创客教育的系统认识。同时由于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不足,未认识到创客实践已经是大学生的必备技能,未认识到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起着巨大的作用与创客空间已经是大学生实现自我能力培养和锻炼的场所。
(六) 创客空间成果转化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目前高校创客空间未能真正走出校园,缺乏与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及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外部也不了解高校的最新创客成果,导致高校创客开发的一些技术和产品与社会需求不匹配,致使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不接地气,无法进行有效的成果转化,导致创客教育发展迟缓。
三 创客空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探究
(一) 理念先行、凝聚合力,构建大创业观教育理念
创客教育必须要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要体现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渴望、要体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務和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目标[7];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要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宗旨;要把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塑造和养成贯穿教育始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创客教育;要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创客教育相结合;要注重实践、注重与社会企业密切合作;要调动多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全员创新创业教育合力,形成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和协同实施的工作格局,开创开展创客教育的全新思路和理念。
(二) 按照“完善体系、集成功能、强化创新”的思路改革建设创客空间
我国已进入注重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型,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日益增加。围绕双创人才需求,高校创客空间要加强顶层设计,成立管理机构,建立工作制度、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统筹管理。对接产业需求,深度整合企业、行业和社会需求,与校友等资源联手合作,引进来,走出去;校内打破以往以学院为单位的传统运营模式,各学院间的项目进行互通整合,师生互相交流学习进行人才交换,共同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完整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整改措施,交叉培养,实现项目、人员和制度的更新换代,探索研究“校外合作,校内互助”的创客空间运营模式。
高校创客空间是创客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场所,学校提供免费工位、活动室、路演场地及相关扶持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加强校企交流互动合作,让企业真正走进学校,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建立集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创业培训、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身的实质性创客空间。以该空间为桥梁,加强学校、企业及其他高校间的联系。改革建设创客空间,进行各方面资源优化重组,构建集创新创业知识学习、组建创客团队进行实践活动、组织参加科创类竞赛活动和孵化项目真正落地等于一身的服务体系,形成以制度规范建设为保障、全员参与为根本、创客空间为载体和各种创新创业类活动为手段的运行机制。
(三) 健全“夯实基础、专创融合”的创客课程体系
创客空间作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平台和孵化器。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是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重点,为此课程体系要进行升级,形成“夯实基础、专创融合”的梯度型双创课程体系,并遵循三创(创意、创新、创业)融合[8]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创意驱动创新、创新引领创业,三者融为一体,倡导“干中学、学中想、想中创”,实现创客教育的普及化和培育项目化同时进行,完善融合发展机制,全面推进协同育人。
以知识、能力和创新素质提升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构建包括基础通识课程、基础学科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在内的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实务和专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外相配合的创客课程体系。根据年级分层次逐渐实施,大一开展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启蒙培养,如就业创业指导、创新学和大学生领导力等,侧重创新创业认知教育;大二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如创业工程实践、创业实用心理学和互联网思维等,加强创新创业知识学习;大三开设创新创业实务课程,如创业实训、初创企业财务管理和创业常用法律等,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加强与专业老师对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创新创业;大四以创新创业实践为主,如创业SYB培训等,加强创新创业项目训练,选拨优秀项目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类大赛,并选出特别优秀的成果转化的项目进行孵化。同时,也要注重引进创新创业类网络课程资源,对双创课程进行优化。知识传授由面到点逐层递进,建立集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方法及创业技能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培养机制,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双创人才[5]。
(四) 搭建“求实创新、勇于创业”的实践平台育人体系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多次在有关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要整合各类实验平台、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大学生实践平台等。为此,构建“学校-平台-企业”的三方协同合作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图1)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创客空间依托于实习实训实践平台,以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企业作为重要支撑,主要负责以提供资金及实习基地等方式来满足人才培养的全面多元化发展,校企共创,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打破双创瓶颈,发挥各方优势,形成良性的螺旋式互动发展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行业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依托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做到“求实创新,勇于创业”,以各类优秀团队、雄厚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通过资源整合、功能拓展和课程体系重构等方式来打造创客空间。只有校企联合、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才能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打破时间壁垒、空间限制,把企业搬进学校,组建有经验、有扎实双创知识和专业背景的师资队伍,建成具有特色、优势突出和多功能的综合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兴趣驱动,激发学生参与双创教育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形成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让学生潜能得到开发。构建以启蒙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活动为基础,以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项目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双创能力的创新创业类竞赛和创业项目孵化为落脚点的递进式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在科普活动中愿意学、科创训练中干中学、在科创大赛类赛中学和在创业实践中创中学,将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来,使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实习实践、科技创新和产教融合等紧密结合,促进双创在高校蓬勃发展。
(五) 强化双创教师能力建设,打造高能的双创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对创客教育的顺利实施有着很大的作用,一个好的创新创业项目离不开指导教师的帮助和培育,因此要强化创客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高校创客空间的师资选聘,要聘请高校知名专家教授、行业精英、创业成功人士和风险投资人士等社会优秀人才,担任高校的创新创业导师,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校内外结合、教学能力突出、实操经验丰富和结构优化的多样化、高水平师资队伍,既能保证进行创客教育集中授课,也能进行个性化指导。二是加强师资能力培养,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师资常态化培训机制,面向导师开展需求摸底,规范培训过程管理与考核制度,进而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和总体规划能力,有助于提高双创实践指导和相关大赛的辅导水平;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激勵机制,明确双创导师选聘流程、服务模式和激励措施等,把通道打通,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双创工作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打造双创导师素质培养提升和师资结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六) 完善“多维度融合,全过程贯通”的创新创业指导帮扶体系
高校创客空间要完善创新创业指导帮扶五个子体系,一是建立完善面向大学生的“文化引领”子体系。要厚植双创文化,要把双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除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媒介或建立双创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外,还要编制创新创业指导手册、创业政策汇编和创业人物故事等材料,宣传国家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宣传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创业观、就业观和成长成才观。营造“人人想创新、时时愿创新”双创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既培养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敢于创新、勇于创业和不怕失败的精神,吸引广大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二是建立完善面向有意愿创业和已创业学生的“咨询指导”子体系。组建精干高效的管理团队和优质师资提供项目路演、项目指导、创业培训、创业指导、项目论证、公司注册、财务管理、项目营销、法律咨询和政府层面政策等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建立创新创业档案,为创业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坚持个性和共性的全方位指导。三是建立完善面向优秀创客的“资金扶持”子体系。一方面统筹教学经费、学生经费,争取政府扶持资金、校友和社会捐赠等创业资金,扶持创客创业用于注册补贴、创业扶持和优先奖励等;另一方面提供对接资本、市场等的多元化服务,对接天使、风投资金,解决初创企业资金和发展问题。四是建立完善面向创客的“交流合作”子体系,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像创新创业大讲堂、双创校友对话会、创客沙龙、创客训练营、考察参观学习和创客俱乐部等,这些活动使得刚加入的创客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宝贵的经验,为学生提供了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的机会,感受到行业精英的创业经历,也促进大学生的学习交流和互助,促使他们快速成长成才。五是建立完善面向创客的“跟踪反馈”子体系,对创业学生进行跟踪服务,要建立创业学生成长档案,力求总结规律,不定期要求创业校友回校进行演讲、团队辅导,利用校友资源帮助在校创业团队等,进而实现教育回馈,促进高校双创教育持续有序平稳发展。
(七) 自主实践,严格管理,打造过硬的创客团队
建立以兴趣为纽带的自主实践模式。在创客空间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自主组建团队,自主选择比赛赛道,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自主选择项目指导老师,自行掌控项目进度,自主动手实施和完成项目,学生进行什么方向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兴趣,这是一种自发的、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的学习方针。兴趣爱好不仅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实现项目成功孵化的最大驱动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掘自己的创新能力、产生学习热情,自觉、主动地完成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打造梯度管理,高标准、严要求的创客团队。为打造优秀的创客团队和创客企业,一是创客空间会向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创客团队推荐不同级别和规格的比赛,通过参赛提高团队的整体实力和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和做项目的信心。二是建立完备的选拨和培养制度,引入先进的科学的项目管理流程,对入驻团队进行管理和考核,优胜劣汰动态浮动,不断引入新的创客团队,吸纳新鲜血液,培养好创客团队,确保团队的生命力和延续性。
四 结束语
创客空间的创立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注入新活力和新氣象,是新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要求,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进行就业创业的重要支撑。文章介绍了基于高校创客空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从构建大创业观创客教育理念、“完善体系、集成功能、强化创新”的思路改革建设创客空间、健全“夯实基础、专创融合”的创客课程体系、搭建“求实创新、勇于创业”实践平台育人体系、打造高能的双创师资队伍、完善“多维度融合,全过程贯通”创新创业指导帮扶体系和打造过硬的创客团队七个方面开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植入了敢闯能创会创基因,使学生完成了从“求成绩、求荣誉”到“求改变、求创新”的完美蜕变,期望能对其他高校创客空间有所借鉴意义。高校创客空间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对指导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伯志,唐滢,欧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再认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0):20-25.
[2] 刁振强.众创时代高校创客空间的构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69-73.
[3] 潘晓梦,李丽娟,吴福根,等.依托高校创客空间的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11):228-232.
[4] 刘久红.中美高校创客空间建设与运行机制比较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5):55-57.
[5] 郝思思,范乃强,李恩普.基于创客空间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以西北工业大学创客空间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5):109-114.
[6] 李双寿,杨建新,王德宇,等.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实践——以清华大学i.Center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5):5-11.
[7] 欧阳润.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0.
[8] 杨璐嘉,吴振宇,冯林.“三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J].实验室科学,2020,23(4):233-236.
基金项目:2021年山东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专业学位+创客空间产教融合实践育人体系构建”(SDYJG21169);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课题“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专业创客空间运行模式研究”(21QSN008);山东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思政观背景下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研究”(SSD-2021-018)
第一作者简介:邹仲平(1982-),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工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创新创业和新材料开发。
*通信作者:马海龙(1976-),男,汉族,山东菏泽人,工程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材料加工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