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项目导向型实践教学研究
2023-05-30段培
摘 要:新文科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应实现多维创新与社会需求应用转化的双重培养目标。项目导向型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以社会热点问题,产业、行业项目需求等为实训主题,以项目进度来驱动教学进度的安排,并能够从项目引入、教学目标设置、任务分解、探究式与互动式学习情境机会构建、总结性与过程性评价及课堂教学成果转化等方面综合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创造的高阶思维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项目导向型实践教学成果可直接转化为参赛作品、实用性产品,乃至商品,落实“课赛创”的切实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项目导向型;多维度创新;社会本位;“课赛创”融合;新文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2-0068-06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product design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ual training objectives of multi-dimensional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needs. Project-oriented practical teaching is able to take social hot issues, industry and industry project needs as the training theme, arrange teaching schedule according project progress,comprehensively design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urse from the aspects of project introduction, teaching goal setting, task decomposition, inquiry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situation opportunity construction, summary and process evalu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so 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level thinking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analysis, judgment and creation. Project-oriented practical teaching achievement can be directly transformed into competition works, products, and commodity, make the practical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o come true.
Keywords: project-oriented practice; multidimensional innovation; social standard; integration of "class,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New Liberal Arts
2017年,美國希拉姆学院校长Lori Varlotta博士以新的理念与视角推出新文科(New Liberal Arts)计划。2018年10月,我国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首次增加了心理学、哲学、经济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等人文学科,并于2019年联合科技部等13个部门启动该计划,预示着“四新”学科(新工科、新医科、新理科、新文科)建设进入实施阶段[1]。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召开了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并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标志着我国新文科建设的全面启动。期间各高校新文科建设提出应以“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协同创新”为途径实现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2],还应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与新技术变革、社会实践的融合,强化文科的实践导向与范式的创新[3]。因此,多维创新与社会需求应用转化应该是新文科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应践行实践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服务社会需求、地域文化传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一 构建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平行进阶式培养的课程体系
商丘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产品设计专业从结构性知识构建、创意造型能力培养、创意表现技能培训三方面构建平行课程,既能够把结构性专业知识渗透到专业技能训练与专业认知性实习过程中,又能够把专业技能知识渗透到专题设计实训、综合技术应用实训、专业实习过程中,实现熟知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产品造型创意与表现的技能,达到专业综合素养与文化内涵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图1)。
(一) 注重过程性培养的课程模块设置
平行进阶式课题体系尊重学习的过程性与阶段性,合理安排各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期学时。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类课程安排在第一、二学期,要求学生掌握设计构成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手绘草图及效果图的表达技能,树立严谨的设计思维及设计态度,掌握不同时代的设计风格演变历程;专项知识与能力培养类课程安排在第三、四、五学期,要求学生具有独特的洞察力与设计觉悟,熟知人-机-环境的系统关系,掌握产品设计形态、结构、材料与工艺的知识和原则,并能够运用草图技法推敲创意方案;综合知识与能力培养类课程安排在第六、七、八学期,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系统设计方法与设计理念完成主题性与综合性的设计实训,熟悉产品开发战略与项目实施规划,具备参与产品向商品转化的综合素养。
(二) 实现课程衔接性的实践课题设计
结合专业主干课程群实践教学目标与内容合理规划长效性的实践课题,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由低级向高级互动式与平行式进阶。比如,构成基础类课程设置“瓦楞纸的承重‘坐具设计”的实践,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坐”具与材料、结构、形态等诸多方面的相关性;人机工程学课程设置人机工学座椅、公共空间座椅等实践课题,指导学生将人体生理尺度相关的知识灵活运用在创意实践中;产品形态、产品结构与产品造型材料工艺类课程中设置学龄前儿童座椅、“坐”的骨骼、“绿色”座椅等创意设计实训,逐层深化学生对“‘坐的艺术”感悟;综合性设计课程实践过程中则鼓励学生结合“社会本位”性问题展开主题性“坐”具创意设计与制作。如此通过具有衔接性与连贯性的实践课题设置,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理论体系并掌握综合性设计所需的各项技能。
二 “产教结合、项目驱动、实践主导”教学设计
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项目为切入点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最终促进教学成果的转化。为切实落实项目导向型的实践教学,我校产品设计专业提出“作业—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式教学,即通过课堂实训完成作业任务到项目作品、再到实用性产品、乃至商品的转化的“课赛创”融合式教学(图2)。由图2可知,“产”为应用型课程教学实现“课赛创”相结合提供资源与平台,而产教融合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导向型课程体系”“项目导向型实践教学”为“作业—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式教学提供途径与方法。
首先,洞察企业项目、行业竞赛、社会热点及民生需求等,结合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项目主题。其次,在大项目的引导下,依据从调研到头脑风暴再到创意设计作品的行业内产品设计开发的一般流程完成“作业—作品—产品—商品”转化式教学任务的分解,得到项目任务集T(t1,t2…tn)。再次,以“workshop”模式创设实践情境,引导学生把课程知识、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地运用在实践练习中,进行自主探索和相互协作,教师给予引导与过程性考核,师生共创学习内容,鼓励讨论式、分享式成果展示,师生共同解决任务所带来的问题。师生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深化任务导向型作业,最终输出作品或产品,并按照行业竞赛要求整理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或产品资料。最后,利用行业、企业内的设备、资源等将产品创意设计方案作品转化为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产品,并可在适当时机投入市场,完成商品的转化。
以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展开的课程教学,不再适合传统限时考试的方式来考核,而应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模式,既要能够评价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所获得的可观性、可评估的外显式创意设计成果,又要能够评价有关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等方面的内化成果[4]。一方面,教师在学生参与并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时能够对学生的差异性行为进行“过程性”的观察与考核;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课堂分享、组内评分、组间互评与网络投票等多种形式的“公众”评价活动;当然,专业比赛成果或行业评价也将作为学习效果考核的重要指标。
三 社会本位主题项目导向式教学实践
社会本位课程是张华教授在分类运用跨学科知识与方法的课程时所提出的一类课程,具体是指以源于社会生活或全人类生存问题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使学习者通过综合性知识的学习,能够适应或改进当代社会生活[5]。专题设计课程是产品设计专业综合知识与能力培养课程模块中的核心课程,其综合性较强且较易引入“社会本位”问题的综合性应用型课程,学生还可在后期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中来完善设计方案,推进作品的产品转化,实现学生综合性与应用性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 课程实践项目的主题确定
课程基于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社会本位”问题为主题,以“表征层、行为层、意识层的商丘古城文化元素与实用性产品形态的融合”及联合宁陵县欧瑞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开展的“白蜡杆工艺与现代家具结合的可能性研究”为落脚点,以调研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价分析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展示沟通能力的培养[6]为课程目标,积极创设探究式与互动式学习情境[7],展开调研报告路演、展板展示等形式的过程性考核,让学生在实做中培养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创新的理念与方法积极探索地域文化元素传承与发展的契机[8]。
(二)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专题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专题课程学时为64,理论授课与实训比例约3∶7。如图3所示,课程围绕“调研”“设计”“推广”三任务和五作业的架构设置教学进度:第一阶段是明确研究对象,教师将扼要阐述课程实训任务的内容与要求,并协助学生筛选研究方向。第二阶段是调研分析,学生明确研究对象,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用实践文献搜集、实地考察、观察走访、问卷调查等调研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并归纳问题。第三阶段是创意设计,也是综合训练学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的关键阶段,训练学生的调研分析与创新思维能力的转换。通过整合分析问题与现象背后的成因,寻找到创意设计的切入点,并要求学生通过前置课程中所掌握的形态、结构、材料与工艺、人机工学等专业知识及创意草图表现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技能对目标文化提交不同的创意方案。第四阶段是推广应用与课程延伸。课程以团队合作方式进行,通过不同程度的实做过程与成果来考量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三)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专题课程实做分析
1 调研阶段——主动发现问题,明确设计目标
课程前期教师组织学生先后到商丘古城景区、校企合作基地宁陵县欧瑞工艺制品有限公司進行见习性实习,寻找感兴趣的研究对象。见习结束之后,组织学生对见习过程中所搜集的视频、图片、文字记录等进行梳理汇总,鼓励其自主组建创意小组,讨论确定实践主题。最终各创意小组确定以古城空间形态、古城纪念性建筑与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特征、古城特色文化展开实用性文创产品设计,或以白蜡杆工艺的传承性创新展开日用家具创新设计。
“古城空间形态”创意组:因商丘古城的空间形态受制于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古代传统的城池营建思想,还需通过查阅史料书籍、电话或走访“专家”来进一步了解古城现有空间形态的成因与寓意,再结合问卷调查获取到访者对各空间形态描述的直观感知性与认同感量化数据。
“遗址建筑”创意组:从屋面、墙面、门窗等建筑构建及其细部装饰要素来梳理古城纪念性建筑与传统民居建筑的风貌特征,并运用问卷星展开线上问卷调查以获取到访者对各要素的直观感知度数据,为后期视觉符号元素的筛选与提炼提供依据。
“民俗文化”创意组:民俗文化活动既有服饰、用具、场所建筑等表征层的视觉元素,又有表演动作、人际交往类的行为内容,也蕴含着习俗、崇拜、节庆等意识层文化。因此,融合民俗文化元素的实用性产品创意设计对设计师的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具有挑战性。该创意小组计划先梳理见习过程中获得的有关民俗文化活动与文人趣事资料,再针对性地展开文献资料的研究,详实地了解行为背后的深刻故事。
“白蜡杆工艺与现代家具结合的可能性研究”创意组:该创意小组既要充分认知白蜡杆的材料特性、工艺特点与制作流程等,也需要了解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对家具用品的需求与喜好。
2 创意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
设计方案的核心任务是“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能够对调研信息进行客观、准确、完整地整合分析,结合调研的数据资料探索设计切入点、创意发想,引导学生以焦点法、头脑风暴法、情境重构法等创新思维的方法展开创意设计。
“古城空间形态”创意组通过调研得到“城郭、城湖、城池”三位一体、外圆内方、水上城、中轴对称、城摞城龟城(棋盘式街巷、龟背形地势)等8类空间形态特征的描述性词汇,结合问卷调查得到到访者对外圆内方、棋盘式街巷空间形态的直观感知度与认可度较高。如图4所示,针对商丘古城空间形态特征的宏观性与直观整体感知性较弱的问题,提出把外圆内方与棋盘式街巷具有代表性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抽象提炼出几何符号并融入直饮水设施的造型设计中,塑造“微缩之城”的直观感受,让人们在取水过程中就能够感知到古城宏观的空间形态。
“遗址建筑”创意组通过调研发现纪念性建筑的文化故事比较有特色,其建筑风格具有北方建筑的共有特征,地域性较弱,因此不能单纯地将建筑细部装饰图案平面化、装饰性运用[9]。如图5所示,“古城印象”创意餐具的餐盘形态方正且方中带圆、外高内低,符合盛器的功能性的同时彰显出古城天圆地方、阴阳相合的意蕴。餐盘、碗的底部,以及筷架的形态在设计时融入古城城楼重檐屋顶的图形元素。翘脚屋顶剪影图形的抽象、提炼与重构运用充分考虑到产品形态的功能性需求,碗、盘底部的“阴”形缺失让餐具轻盈精致感的同时也方便用户端拿餐具,而筷架的剪影形态正巧实现了搭放筷子的功能。
“民俗文化”创意组通过走访与问卷调研发现古城到访者对“书院文化”与“玄鸟生商”有着较高的认知度,同时身为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也位于商丘古城景区内,因此该创意组提出以茶具来承载这两类文化元素。如图6所示,茶具的表面覆以陶土釉料,具有粗糙颗粒感的肌理,象征着文人雅士辛勤枯燥的求学之路,并在把手、杯盖提手、杯身装饰纹样中融入文人墨客所喜爱的山、水、竹等自然元素与玄鸟元素,以此引起用户的文化认知与共鸣。
“白蜡杆工艺与现代家具结合的可能性研究”创意组通过调研发现白蜡杆的主特性是热弯成型工艺与曲线框架式结构。如图7所示,“郁金香”组合家具,从郁金香花瓣轮廓中抽取曲线,通过翻转、拉伸、阵列与完形等构型法则完成形态设计。包裹式的靠背与“花蕊”座面构成座椅的功能结构,衣帽架的水平部分作为衣物悬挂的功能结构,并由高低交错实现衣物合理分区整理,桌几的形态与衣帽架的曲线相似,实现了结构的稳定性。无论是座椅还是衣帽架的设计充分发挥了白蜡杆材料的热弯特性,既简化连接结构也满足了顺滑无尖角的功能需求。
3 课程的延伸与成果转化
地方性文化与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性研究是当下设计类专业的研究热点。正如课程中提出的“白蜡杆工艺与现代家具结合的可能性研究”方向就具有创新性与应用性,而在时间有限的课程教学中很难完成实质性的转化。因此,专题设计教研组依托产品设计创意工作室与宁陵县欧瑞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建立长效合作关系,并结合课程教学与毕业设计实训落实现代家具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有兴趣的学生在专业课程实践中先完成初步方案的创意设计与数字模型的制作,然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与企业师傅一起反复推敲并完善方案,最后由驻场的工艺师傅协助完成实物家具产品的制作。目前,已有毕业生选择以此为毕业设计选题展开创意设计实践:以铲屎官与猫星人的日常互动与舒适性坐姿需求为设计目标的互动性“喵座椅”,帆布与白蜡杆材料相结合塑造的简约型座椅,为老年群体打发悠闲时光而造的“摇”座椅,等等,均已完成实物的制作并得到业界人士一致认可与好评。
四 结束语
平行进阶式课程体系能够实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性与渗透性培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而项目导向式教学则让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入实处。此后,还应当持续强化校企协同创新,深化产品设计专业与其他设计类专业乃至文科、工科类专业间融合创新,实现具有多维度创新能力与服务社会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10]。
参考文献:
[1] 马玉婷.日本高校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京艺术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9(9):63-66.
[2] 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004).
[3] 李凤亮.新文科:定义·定位·定向[J].探索与争鸣,2020(1):5-7.
[4] 沈法.设计类课程全过程评价——以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平面设计基础课为例[J].装饰,2019(3):68-71.
[5] 孙晶.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0.
[6] 张华,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57-261.
[7] 邹涛.情境驱动的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实践[J].装饰,2019(10):134-135.
[8] 沈婧,周融骏.体验式学习教学助益地方历史环境创生——台湾中原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课程为例[J].装饰,2019(11):116-119.
[9] 段培.文字图形类地域空间标志的构形分析与设计应用[J].包装工程,2020,41(20):11.
[10] 蔡晓艳,谭勇,曾强.“艺术+工程”:桥梁艺术创意设计课程中的跨界融合教学实践研究[J].装饰,2019(5):120-123.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包容性设计视角下的老龄化产品设计专题课程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9〕-JKGHYB-0368);河南省教育教學规划课题“‘大思政格局下传统造物观对产品设计思政教学改革的启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22YB0481);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设计类专业的融合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HNMXL20210653)
作者简介:段培(1986-),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副教授,产品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创新性设计思维与方法、文创产品开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