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023-05-30谢文慧
谢文慧
[摘 要]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的。以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旅游类课程思政实践为研究对象,深度解剖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与时代意义,将工匠精神中的思政元素巧妙嵌入旅游类课程设计中,形成了高职院校旅游类课程的价值、能力与知识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教学理念。产教融合背景下,将工匠精神融入旅游类课程中,需要立意于课程的解析、课程思政设计、教学实践三个方面着手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课程思政设计包含课程思政目标的设定、课程思政教学任务的设计以及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课程设计需要包含众多工匠精神的相关案例,通过情景化教学的形式,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培养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旅游专业核心课程中弘扬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课程思政;工匠精神;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3-0113-04
一、课程思政发展现状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研究现状
对于课程思政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看法不同。因此,很难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界定。其中,有的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学科中的各种融合。认为,具体学科的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其表现出鲜明的育人观念和教育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其中的主旋律。有的学者则认为,课程思政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要义,而公共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程承担相应的育人责任,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除此之外,有的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从而将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形成思政教育的强大力量。也有学者认为,从本质上说,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念,它不需要在一门课程本身的基础上另外再开设一门课程或是增加一项专门的活动,而是在课程的各个方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上体现微妙渐入、巧妙融合的效果。
因此,各项研究学者的表述大同小异,其本质相同,即课程思政是为落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体现全方位育人的思想。
(二)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教育学界开始逐渐重视课程思政与各学科的协同合作教学,强调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课程思政的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思政教师的责任,更是学校各教学或行政部门共同的责任。
针对上述现状,本文提出,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旨在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类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是至关重要的。产教融合不仅强调“教”的问题,而且体现与“产”融合的目标。产教融合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办学的新模式和新职业教育特色,目的在于借助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技术技能平台。深度推进校企合作,以专业促进产业为中心,将产业融入教学、教研一线中,推动学校与企业的协同育人。旅游类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同时完善“三全育人”的机制。旅游专业教师应确切获取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其成为新型模式。高职院校应在加强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凸显思政元素的价值导向。目前,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不仅停留在最初的模式,更需要深化思政的重要性。
工匠精神不仅是职业教育精神的担当,更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高职院校作为新时代集中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民族大任。高职院校以职业性为其主要特点,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职业素养尤为重要。工匠精神是一种以匠心为核心的精神力量,是职业精神的关键,是对职业本身的高度热爱,是对精准产品的追求。因此,工匠精神成为高职院校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与时代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在不同时代,这一内涵会因为社会主流导向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工匠精神的内涵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在中国知网以“工匠精神”为关键词,关于工匠精神的期刊文章截至2023年4月底有1.6万余篇,诸多学者对于工匠精神的定义都有着独特的见解,通过对引用量、下载量以及期刊的权威性进行筛选,目前有11篇文章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做出明确解释。
工匠精神隶属于职业精神范畴。工匠精神是相关行业人员的行为表现和取向,关乎其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是行业中的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它是行业人员对行业成果的精准追求,对产品的高要求以及严要求的追求。具体内涵包含匠心、匠术以及匠德。
匠心作为工匠精神的基础,是“工匠”对职业由内而外的一种职业认同,职业认同是“工匠”对职业的选取以及价值等的高度认同。匠心的形成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作用,因此产教融合尤为重要。
匠术是工匠精神之根本,它是建立在技术与技能基础上的技巧。职业院校把实践课程视为重中之重,其一度认为学生会做便是掌握,这未达到匠术的要求,导致学生未能精准对接岗位。因此,学校教育应与企业融会贯通。
匠德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是职业的敬业性表现,是对职业的专注度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应从认识上改变对学生的培养,应培养学生如何沉下心來学习一门课程,并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做到技无止境。
(二)工匠精神的特征
一是精益求精。对产品有执着追求,在追求精致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将品质提到近乎100分。
二是注重细节。对细节处理上应做到尽心尽力,反复思考,多方面考虑产品的问题,注重产品的完美性。
三是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要有严谨的思考逻辑能力,确保每个产品达到高标准以及严要求。
四是敬业。从业人员应通过不同的专业渠道吸取与时俱进的知识,甚至可以跨专业学习知识和技能。
五是坚持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党的领导,紧随国家的步伐。
(三)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工匠精神对企业来说,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近些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被屡次提到,足以体现其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在各种不定因素的冲击下,多数企业面临着创新问题。尽管一些企业在坚持不断创新,然而继续弘扬工匠精神是企业一直坚持的方向。第一,企业需要结合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与吸收,从而提升企业的绩效。第二,企业可以创建一定的知识共享机制,增强企业员工之间的共享意识,也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匠精神,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因此,高职院校应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更快地融入未来岗位。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主要是为社会培育和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是以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以学生就业为主要办学目标的一类院校。根据对国内多家有影响力企业的调查可知,大部分企业一致认为职员的基本素养等应在学校基本形成。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培养,更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
工匠精神是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企业在招聘中非常注重应聘人员的精神品质,特别是工匠精神。尽管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态度有待加强,但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品质。而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认同感较低,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其所能,加强培养学生的品德、品质。
四、工匠精神融入旅游类课程的设计
(一)工匠精神融入旅游类课程的设计策略
1.厘清逻辑层次,构建课程思政目标
课程目标的设定是课程设计的开端。根据现有的教育理论以及教育部的文件可知,先有课程的总体目标,再有课程思政的总目标,而思政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应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目标再具体设定,这是一个由上至下的目标确立过程,且不可逆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表明,旅游类的课程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导向,加速各体系构建,加深学生对专业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关注行业动态发展。课程思政元素的落实要强化顶层目标设计,专业课程目标的设定要基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毕业要求上,结合专业教学特点以及课程的特点,融合思政思想,增强课程的知识性和延展性。基于上述,结合不同学校的办学标准和学校特点以及旅游类课程的特点,高度总结出适合高职院校旅游类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目标设计应将工匠精神以匠心为核心、以匠术为根本、以匠德为灵魂作为旅游类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质,以提高人格。
2.学科融合,横向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的关键是建立在思政元素与专业融合的基础上的。旅游类课程思政横向协作是指通过思政教师与旅游专业课教师的互补,以及旅游文化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共享,实现旅游行业价值取向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中的相互融通。旅游文化建设既需要专业教师对旅游行业的深刻感知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又需要思政教师的正确引领以及创新,特别是在对工匠精神的凝练和思政课程的開发上。专业课教师应与思政课教师在思政元素的挖掘和选取、课程设计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共同创新,双方形成互补,通过正向的互动来完成课程思政的建设。以本团队为例,以思政教师挖掘思政元素为主,旅游类专业课教师最终实施,为旅游类课程思政提供关于工匠精神的相关研究以及教学资源,为后续实践的开展奠定基础。
3.建立案例库,讲好工匠精神故事
上好旅游类课程思政课的前提是需要专业课教师大量收集工匠精神故事的资源。不同的工匠精神故事所产生的思政目标也不同,因此,需要做出筛选。通过思政课教师深度挖掘旅游类课程中的工匠精神,再确立课程思政元素,根据思政教学内容再分类,做出工匠精神的案例库。工匠精神案例库需反映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特征以及时代意义等。案例的来源可以是相关信息化网站中的文字或视频等内容,可以来源于行业内的博物馆、展览馆等,也可以来源于先辈的经验分享,最终整理成故事集。每一个工匠精神故事的背后都有独特的意义,专业课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将工匠精神融入情感目标中,促进思政元素的显性表现。教师在分享工匠精神的同时,应使学生完成相应的思政任务。设计符合课堂目标以及学生发展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的有机互动以及正向发展。
(二)工匠精神融入旅游类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
1.工匠精神融入旅游类课程的分析
高职院校的旅游类课程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引导,在“互联网+”的时代,注重理实一体的培养方式,借助科学手段,推动时代发展,为中国培养“双高”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应对时代的挑战。首先,旅游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民间文化的了解;其次,是为了促进学生动手策划能力的提升。同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旅游类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本案例采用的是旅游产品设计与策划这一课程,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旅游产品的基础知识,包括类型、含义、特征等,初步掌握旅游产品的主要设计过程,学习策划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制作合适的策划方案。在情感目标方面,进行思政内容的融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和严谨的精神。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展现学生从容淡定、细心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
2.工匠精神融入旅游类课程的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行动的导向。课程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后的能力与品格,一般会采用三维目标来描述。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旅游产品设计与策划思政课程实施的目的在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中思政元素的吸收。以本案例为例,突出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的必要性。在知识、能力以及素质三方面的教学目标中体现课程思政的完成度。以本案例中的专业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例,如表1所示。
3.工匠精神融入旅游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载体。以思政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沉浸式教学引导学生,以融入旅游类课程思政元素为教学特点,确立旅游类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掌握课程思政的核心元素→深挖旅游类课程的思政教学元素→提炼旅游类课程的特点→设计教学情景→故事代入思政教学。以本案例旅游产品设计与策划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为例,如表2所示。
旅游类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板块:理论部分以及实践部分。以理论部分中各大家对旅游产品的认知为例,从旅游产品的起源、传播工匠精神人物的案例故事出发,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等。在实践部分中,以基础实践教学内容为例,采用团队合作以及小组比赛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匠术追求,从而提升实践能力。
4.工匠精神融入旅游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设计
课程思政的评价重在思政情况的调查,应对课前线上线下思政资源的整合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课后的思政所得进行评价。
在课前阶段,学生受线上资源的影响,感受其中的思政熏陶,在线上平台完成相应的作业,以凸显其对思政元素的接受程度。在课堂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思政教学的引导,如在面临旅游产品的客户调研困境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工匠精神中的匠心作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的思政点,通过分析调研方法,探讨整个调研程序,使学生在精神层面加深对客户需要的充分认识。在课后环节,学生应对自身所感悟到的情感目标进行总结,以提高情感体验,从而影响其价值观。当然,课程思政的价值在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以量化表格记录前后教学效果,可记入日常成绩,以最大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由于职业院校主要是为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师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师自评和教师之间的互评上,还应包含思政专家和企业专家的评价。教师自评可以通过思政目标与职业院校思政文件的适应度、教学设计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度、自身思政意识的了解程度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同行评价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思政目标、思政内容设计的探讨情况以及随堂听课的了解方式进行评价。最后,思政专家与企业专家可以选择随机听课的方式,对教师的教案、课件、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师的课堂活动进行专业性评价,并提出建议。
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应多角度、多维度展开。在这一过程中,还应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导者,应找准思政定位,开展思政教学。除此之外,教学资源的整合也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平台整合教学资源,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五、结语
本研究是基于新時代产教融合背景下将工匠精神思政元素融入高职院校旅游类课程中,是对高职院校开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初探,通过弘扬工匠精神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专业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明,袁芳,梁志军.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排球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女排精神融入排球普修课程的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9):156-165.
[2]王敏,王晓琴,楼宇丽,等.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物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8(20):185-188.
[3]李紫娟,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视角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高教学刊,2022,8(24):181-184.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