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的策略研究

2023-05-30翟玥坤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体系

翟玥坤

[摘           要]  以新时代教育政策为导向,围绕高校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的目标、高校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的问题、高校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的策略等展开论述,激励音乐专业教师终身学习、大胆创新,助力高校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实现地域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及育人效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高素质时代新人。

[关    键   词]  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3-0101-04

近年来,各高校在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上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深入研究,促使该专业育人水平不断提升。但是有些高校过于保守,没有以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态度,积极开展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跟不上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实践教学环节推进缓慢、素质教育工作难以落实到位等。笔者将从高校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的目标,高校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的不足,高校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的策略,挖掘地域红色文化、将“大别山精神”融入育人体系建设四个方向,强化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

一、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

(一)轻思政重专业

高校音乐专业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是以专业课程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学生今后在音乐领域的发展与其专业水平有着较大的关系,因此就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来说,专业学习和专业练习更为重要。在专业课程学习方面,音乐专业学生表现出苦练勤学,这样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其在思政课程的学习方面则更多表现出轻视的态度,在此类课程上缺勤率较高,即便是来上课的学生,依然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只要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就行了,而忽略了对思政课程的学习,这不利于音乐专业学生全面发展。

(二)受教师影响较大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往往与自己的专业课教师接触较多,且在专业学习上互动也较多,甚至在生活中也与教师走得较为亲近,对于音乐专业学生來说,他们更看重同门关系和师生传承关系,与教师之间也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所以大多数音乐专业学生更愿意去听取教师的意见,重视教师的教导,自身的言行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但专业教师很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到言传身教的教育效果,进而影响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育人工作的开展。

(三)自我意识较强

与其他专业相比,高校音乐专业的授课形式多为小班教学,更有的是一对一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秉承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且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更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专业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让音乐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而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则相对较为薄弱。这样一来,大多数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而很少去关心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在面对问题时多表现出理性的思量,在言行上表现出过度追求个性化,导致纪律意识和规律意识较差,在参与高校开展的活动过程中,他们更乐于开展专业表演等实践活动,而对集体开展的党建活动、思政活动的兴趣度则不高。在高校音乐专业的育人体系中,力争培养全局性音乐专业人才,因此要重视全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的目标

新时期的高校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可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育人目标三个方面细化育人目标,确立育人目标的具体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育人目标体系,依据该目标体系,有序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具体分析如下:

(一)知识目标

在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中,高校教师要深思熟虑,建立全局性视角。首先,设置知识目标时,高校教师要有两种思路,既要重视音乐理论知识,也要传达相关联的跨学科知识,指导学生脚踏实地学习,虚心地进行知识积累。其次,设置知识目标时,高校教师要有长远的视角,既要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储备,也要关注学生毕业后的知识应用。高校教师要从拓展的角度引入大量的社会性知识,包括音乐领域的发展政策、音乐行业的人才需求、音乐艺术的国际交流等,总的来看,融入课本知识、跨学科知识、知识储备、应用型知识等,体现全局性人才培养目标。

(二)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分为学生的音乐技能和技能应用。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抓好“技能示范”“技能练习”“技能考核”等环节,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这是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关键目标。另一方面,学生的技能应用。学生掌握某项音乐技能之后,从“学”到“用”,还要经历舞台实践、艺术创新、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来增强其技能应用。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适应社会环境、了解音乐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从学校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思政育人目标

高校在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中要重视思政育人目标的制定和探索育人体系建设的方法。首先,思政育人目标是以音乐知识讲解、作品诠释、弹奏实践为教学脉络,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提升道德文化修养,传承和弘扬优秀音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责任和意愿;培养学生为国奉献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探索育人体系建设的方法: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引领,积极探寻道德、思想价值和音乐理论知识传授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传授,实践实训与思政课程价值引领相融合,协同发展智育和德育,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探索未知、勇于创新、为国奉献的精神。

三、高校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的不足

在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中,高校内部比较突出的问题为音乐专业各课程的教学模式过于落后,音乐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音乐专业教师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教学倾向等。高校要结合这些问题优化音乐专业育人体系的建设方针。具体分析如下:

(一)创新教学模式能力不足

现阶段的音乐专业教学仍然存在灌输式教学。突出教师讲解,缺少师生互动,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专注力不足。此外,互联网时代涌现出大量的线上教育工具和线上教育平台,一些音乐专业教师更习惯于线下的教学模式,忽视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与建设,使得教学越来越被动,难以创新教学模式。

(二)忽视实践教学

目前,音乐专业的实践教学过于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薄弱的校内实践。在校内环境中,由于高校内部还未形成完善的对接机制,开展音乐实践的各环节衔接不畅,使得舞台实践策划与实施难以开展或效果不佳。(2)薄弱的校外实践,诸如面临缺场地、缺物资、缺合作单位等问题,使得实践教学紧张缓慢,收效不大。

(三)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兼容性不足

在教育改革方针的推动下,高校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一直在进步,但从实际情况来分析,仍然存在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脱节的情况。例如,教学设计及课程资源大多偏重于技能练习和理论知识传授,在音乐专业考核中并未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考试设计中没有融入素质教育维度的考题等。走出“重技能轻素质”的教育观念,这是音乐专业教师要改革的第一步,也是音乐专业育人体系进步的要点。

(四)有待开发地域红色育人资源

音乐本身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功能,作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挖掘本地红色教育资源,如以“大别山精神”为指引,以实现思政价值引领为重任,贯穿高校音乐育人体系全过程,形成高屋建瓴的教学观、价值观,并付诸实践教学,通过音乐实践形式展示和宣传“大别山精神”,体现地域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及育人效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高素质时代新人。

四、高校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的策略

关于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高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其一,改革各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其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安排,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其三,突出思政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一)改革教学模式

音乐专业教师要改变灌输式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注重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比如开设舞台艺术实践课程,将课程教学场地由教室转移到舞台,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舞台设想、主题音乐会作品设计、文案搜集与写作、节目形式创新、排练与走台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艺术能力。

此外,音乐专业教师还可以研究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环境,应用线上教育工具。比如,借助“雨课堂”“智慧树”等工具,灵活地设计音乐教学,将音乐教学分为不同阶段进行,在课堂讲授前,推送预习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互动提问、问答接龙等;在课堂结束之后,布置音乐理论判断题、音乐知识作答题、音乐技能展示视频等。总体来说,通过音乐专业教师改革教学模式,并积极应用线上教育工具,优化教学模式,实现“教”的创新,适应音乐专业的发展趋势。

(二)强化实践教学

1.加强课程实践教学设计,如:面向音乐表演专业钢琴主修学生开设的钢琴伴奏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的音乐领域广阔,作品选择突出体现多元音乐文化特点;教学过程中既体現技能课程与教学实践同向推进的理性导向,又突出美育导向和音乐审美的感性原则。教学成果由课堂扩展到社会服务领域,体现来源于校园,反馈于社会的服务意识。

2.高校可以设置“校园活动协同管理机制”,作为音乐专业教师,在策划跨专业的大型活动之前,可以通过校园活动的策划方案、实施流程,倡导跨专业之间的友好合作,快速组织校内实践活动,让学生享有充足的实践体验机会。

3.将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同社会服务相结合,建立长效基础音乐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关系,定期开展“送教入课堂”服务,将高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挖掘音乐课程思政元素

音乐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音乐分析与演奏,把握道德教育时机,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注重对学生灵魂塑造、人格塑造,实现课程思政培根铸魂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时,首先,音乐理论知识讲授了《党的女儿》创作背景,歌曲以朴实动情的江西民歌为音乐素材,歌颂了女共产党员田玉梅忠于党、忠于信念的精神。其次,简单介绍并列单二部曲式特点和五声调式分析,引入本节课技能与思政重点。通过讲授分解和弦、柱式和弦、十六分音符等弹奏法,引导学生以声传情,弹奏出歌唱的旋律和忠贞的信念感。最后,欣赏歌剧《党的女儿》中《血里火里又还魂》及《万里春色满家园》两首作品,无论是天边明星光芒普照大地,或是死里逃生后的抗争与坚韧,还是英勇就义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体现着革命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塑造共产党人不畏牺牲、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的革命形象。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表现红色音乐蕴含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打造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政音乐课堂,营造奋发向上的思政教育氛围。

五、挖掘地域红色文化,将“大别山精神”融入育人体系建设

(一)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理想信念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中心环节,将红色精神与高校思政工作相结合,融入教学的日常流程中,能够高效率发挥其育人作用,达到新时期全方位培养高校学生的目标。结合河南省地域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别山精神”作为中国红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历久弥新的教育价值。所以,作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深度挖掘“大别山精神”的价值内涵和时代意义,将其融入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拓展高校思政工作的渠道,同时还丰富了红色思政的教育素材。

(二)“大别山精神”融合河南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实践研究

1.从培养目标、素质目标、课程建设等方面,打造以实现“大别山精神”价值引领下“音乐+思政+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寻思政课程价值引领和音乐知识技能传授的协同发展路径;将育人育心贯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挖掘音乐思政元素,将“音之所至、情之所至”的音乐语言贯穿教学始终,增加红色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2.提升教师思政与教学能力,比如通过《弘扬大别山精神》主题教育党课、视频观看与学习、实地考察等方式,促进教师学习新理念,更新知识建构,提升教师思政水平和能力,挖掘教学资源中的思政结合点。如,在大别山流传有一首名为《八段锦》的民歌,后被当地百姓填上新词又被红军将士传唱到江西、福建等地,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曲调优美、歌词生动,伴随着红军的足迹传遍了大江南北。从这首作品创作背景出发、曲调歌词的分析与感受、演唱情感处理等,领悟《八月桂花遍地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不懈奋斗。

3.结合地域特点,创新课程设置,开设红色音乐专题课程及地方戏曲创编演绎等,突出专业与地方特色艺术文化交融。如民族歌剧《银杏树下》,这部取材于大別山革命老区,以红二十五军长征为主线,采用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真实故事的缩影。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排练和演出,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别山人民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的革命精神。

4.丰富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通过理论课讲述、技能课表演、拓展课程审美体验、个性课程鉴赏等方式,内化“大别山精神”,达到音乐教育全方位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以“大别山精神”主题,通过专题音乐教研与表演形式开展,达到思政课堂与舞台表演的协同培养目的,形成教育的合力。

5.“大别山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革命文化为本色,以音乐为表现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传承,具有可持续性和丰富的实践价值。同时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宣传精神力量,开发“大别山精神”研究也是高校音乐专业改革的大势所趋,研究成果将拓宽河南本土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的新路径,为河南高校音乐专业思政教育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综上所述,关于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高校既要有务实的态度,正视客观问题,又要有进取的精神,努力打造高水平的音乐专业。同时,新时期高校音乐专业育人体系建设随着对红色文化研究的深入,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将继续深入挖掘“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教育价值,提出更加细致的建设方案,有利于高校学生了解红色历史,立足当今现实,展望美好未来,也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蔡觉民.基于核心延展式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实践模式:音乐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变革[J].艺术研究,2019(3):12.

[2]王博.地域音乐文化融入地方高校音乐课程的可行性分析:以环县道情皮影融入陇东学院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9,30(4):132-135.

[3]张自芹.豫南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7.

[4]刘立平.“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5]梁靓.新时期构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反思探索[J].戏剧之家,2022(2):172-173.

[6]王嘉琪.“翻转课堂”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6):14-15.

[7]陈珺娴.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音乐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2):87-88.

[8]孙立萍.简述高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北方音乐,2020(11):152-153.

[9]李平.大别山精神的内涵与当代价值[N].人民政协报,2018-05-17.

[10]余保刚.中原红色文化及其当代价值[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3-67.

[11]杨松涛.高校二级学院“三全育人”体系构建探索:以亳州学院音乐系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22,40(5):116-120.

[12]郑雪飞.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的融合探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40(6):116-119.

[13]李倩.高校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路径研究[J].艺术评鉴,2022(16):105-108.

[14]杨永平.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8,20(8):60-66.

[15]黄茜,刘旭光.音乐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践路径:以音乐院校的育人实践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8):57-62.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体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