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改革探讨
2023-05-30庄丽燕
庄丽燕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国有企业在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方面的作用越发凸显,其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影响着经济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在企业发展中,绩效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与企业业务发展、技术创新以及管理提升等存在直接关联,如果绩效评价欠缺合理性或者公平性,则会阻碍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现阶段,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存在一些问题,如绩效评价指标不完善、绩效评价过于短视等,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对此,国有企业应该做好绩效评价改革工作,迎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实现自身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高质量发展概述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提出,应该以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做好协调工作,推动绿色环保,加速开放共享,以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带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的提高。简单来讲,高质量發展是以人为本,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发展。
如果从直观理解的角度探讨,高质量发展就是高水准发展,指的是我国经济从之前的高速发展向又快又好发展的转变,属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的过程。高质量发展强调以质量为核心,强调效率优先,关注生态效益,通过创新、开放以及绿色生产方式的相互协同,对成果进行共享,从原来单纯强调规模扩张和产值增长,转变为强调服务品质和效率的提高。另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二、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可以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的监督,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推动改善措施的顺利实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改革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国有企业在实施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必须保障其全面性,将企业资产、投资和管理等内容覆盖在内。应该加强绩效评价后续追踪和评估,推动评价体系完整性的不断提高,为管理信息的完整性提供良好保障。另外国有企业在实施绩效评价时,还应该关注评价指标管理,对照评价结果,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好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在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工作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当时是针对实物产量进行考核。改革开放后,绩效评价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效益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财务评价体系得到了完善,开始关注国有资本金与投资回报率。2006年,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明确。2016年开始,国有企业被分成了商业类企业和公益类企业,相应的绩效评价也开始强调分类考核评价。就目前来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企业绩效实施的综合考核,但是实际上依然是将财务业绩考核作为核心,关注短期利益,对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部分考核采用的是定性方法,欠缺准确性,操作难度也比较大。因此,想要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对绩效评价做出相应的改革。
三、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改革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不能很好地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体现出来。高质量发展强调创新、协调、绿色以及开放共享,而在相关规范给出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中,包含了22个定量评价指标(针对财务绩效)以及8个定性评价指标(针对管理绩效),定量评价指标能够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以及盈利能力等进行评价,定性评价指标则能够对企业在阶段性经营中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成效进行评价。如果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对上述绩效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其中并没有包含与开放、共享等理念对应的指标,在创新、绿色等理念的评价指标汇总,也存在着精确性不足的情况。对于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而言,在绩效评价中依然是将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关注的重点,对于工作质量关注度不高,也忽视了完成工作采用的方式及方法,这也导致了绩效评价体系并不能真实反映工作的完成情况,也无法体现自身在国有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绩效评价欠缺长期战略性
国有企业实施绩效评价的核心目的,是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更好地完成相应的生产任务,履行好自身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职责。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包含了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年度综合绩效评价,通常会与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核同步进行。二是任期综合绩效评价,通常会与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同步进行。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结果一般都是被应用在领导干部任免以及企业负责人薪酬发放方面,这也使得企业在实施经营管理活动时,往往会将关注的滞后性放在短期指标优化方面,对于其长期战略性重视不足,这样在短期内的确能够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是实际上并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做出改善,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绩效考核目标存在局限性
国有企业在绩效考核中,采用的多是纵向考核与横向考核相互结合的方式,而在对绩效考核目标进行确定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对国资委公布的绩效评价标准值进行分析,基本都属于财务指标,这也使得国有企业在制定非财务指标时缺乏可供参考的标准值。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绩效考核指标标准值的确定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更多,要求也更加精细化。以财务报表为例,其本身能够为财务指标提供数据来源,不过有着非常明显的事后性特征,提供的信息也相对滞后,应用这些数据信息总结出的评价标准,并不具备很大的参考价值。多数国有企业都是借助纵向对比的方式来确定目标值,但是这样得到的利润率并没有将国家政策、行业政策以及市场变化等因素考虑在内,自然也无法保障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四、高质量发展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改革措施
(一)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国有企业在实施绩效评价改革的过程中,应该优先做好对于评价指标的补充完善和更新,这个环节需要将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理念考虑在内。为了能够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好科学的发展目标,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国有企业在生产技术和产品方面,应该强调绿色环保,以迎合高质量发展中的绿色理念。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国有企业应该加强与社会以及利益相关方的协同,打造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格局。这种情况下,原本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显然并不能满足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需要企业做好指标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对绿色环保、共享发展以及开放协作相关的指标进行补充。
(二)兼顾绩效评价综合利益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结果通常会与管理层的薪酬和任免挂钩,这样也容易导致部分管理者为了能够完成考核目标,仅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战略发展需求。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想要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确保发展创新、经营决策以及风险控制都具备相应的长期性效应。国有企业在实施绩效评价工作时,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在强调负责人任期考核的同时,引入考核积累制度,对领导班子成员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声誉等进行累积评价,确保负责人在工作中能够长期保持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另外,应该将相关利益方的评价机制融入到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包括股东、债权方、供应商、员工等,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来对主体利益进行评价。可以将现有的企业负责人政府监督替换为社会评价,将高质量发展中的一些核心理念如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等体现出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三)强化目标值可比性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在确定目标值的过程中,应该从自身的发展战略着眼,对现有的目标值进行必要的优化。这个环节,应该将纵向绩效评价和横向绩效评价结合起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分析国资委发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主要是依照行业类别划分,并没有将市场环境、地域差异等因素考虑在内,国有企业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盲目照搬照抄。企业在确定自身目标值的过程中,需要将地域特征考虑在内,关注企业在发展中面对的外部环境变化情况,可以参考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照所处行业的标准值,确保制定出的目标能够很好地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另外,国有企业在确定目标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以往实际完成值对标的方式,避免出现目标值倒退的现象。
(四)夯实绩效管理体系
首先,在对绩效计划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确定好绩效计划在绩效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绩效指标制定环节,应该做好短期指标与长期指标、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等的统筹工作,确保绩效计划和绩效目标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以及内部管理提供良好支撑。其次,应该对绩效计划以及考核指标进行逐层分解,确保目标能够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中,要求所有管理者和员工都能够对自身的职责和目标利益进行明确,以此来提高团队凝聚力,督促员工改善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成效。最后,应该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为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提供良好支撑,配合赋能业务以及服务业务的导向作用,推动绩效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的配对,在强调目标一致的同时,实现节奏同步,持续优化绩效管理体系。
(五)做好绩效评价规划
在部分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绩效评价体系规划,也有个别企业由管理层对绩效评价的细则进行制定,生产经营部门虽然与绩效评价指标存在直接关联,但是却并没有参与到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中,引发了本位主义问题。在构筑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注企业的实际情况,因为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经营环境,其对于绩效评价指标的影响十分明显。实践环节,部分国有企业存在着急于求成的情况,想要快速提高绩效评价的质量,盲目照搬其他企业的绩效评价经验,无视了行业差异、发展差异乃至企业文化差异,虽然建立起了绩效评价体系,但是体系整体欠缺个性化特征,无法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甚至可能取得相反效果。基于此,企业必须结合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通过上下结合的原则,做好绩效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应该对照各部门的具体职责以及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办法,对员工绩效目标和企业绩效目标进行统一。
(六)优化绩效评价工具流程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在绩效评价改革中,需要对绩效评价的工具和流程进行优化。现阶段使用的主流绩效考评工具如KPI、OKR、BSC等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并不存在绝对的最佳选择,需要国有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整合工作,从企业的核心目标,选择操作简单且能够满足需求的方法。在绩效评价中,应该尽可能减少考评人员的主观偏见,这样才能保障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公信力。从实践角度分析,主观偏见无法完全消除,不过如果企业管理层能够认识到其所带来的危害性,则能够将其影响降到最低,在绩效考评中尽可能依照客观事实以及工作数据开展相关工作。另外,各级管理人员在与员工进行绩效面谈时,必须始终坚持对事不对人,在沟通内容方面做到客观持中,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绩效改进上,而不是一味进行问题追责。这个环节,企业应该给予员工参与讨论和表达意见的权利,将绩效考评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带动员工的健康成长。
(七)關注绩效考评结果应用
一方面,绩效结果应用的基础方式是薪酬分配及收入激励。国有企业内部各个层级员工的绩效奖金、专项奖励、评优奖励等,都应该以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基本依据,保障分配的合理性。对于激励政策和激励资源,应该优先向绩优员工倾斜,将绩优员工和绩差员工的激励差异性体现出来,提升薪酬激励的约束力和可信度。另一方面,应该将绩效考评结果应用到岗位调整、人员流动以及培训开发等方面,将其作为干部选拔以及人员晋升的重要依据,对绩差员工进行专项培训,必要时可以对其工作岗位进行调整,甚至考虑降职或者免职,在企业内部营造出良好的组织风气以及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结语:
新常态下,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国有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绩效评价改革工作,对照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理念及企业经营现状,针对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在针对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全方位系统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兼顾绩效评价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同时切实提高绩效目标的科学性,从全局角度实施绩效管理体系规划,优化绩效评价的方法及流程,通过有效的评价结果应用,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推动力,继而带动社会经济整体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陆海工程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