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 、 叙事及情感看小说中的 “ 召唤结构 ”
2023-05-30齐珂帆
齐珂帆
【摘要】 《荷花姜》是作家潘向黎的一篇描写都市人情的近作,整篇小说呈现出多重创作色彩交叠的写作风格。作家将小说的整体故事置于人心难测的现代都市背景之下,行文不时流露出幽淡的古典韵味,情节委曲而出人意料,使读者生出“别有洞天”之感。小说中人物的情感蓄力良久,喷薄的一刹那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从整体来看,这篇作品在文学言语、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以及情感表现方面,都闪烁着别样的光彩。多种写作特色共同构建出一个神秘多层的文本世界,而作者只向大家展现出了其中有限的部分,更大的空白反映到读者的现实人生与真实的心灵世界当中,文中所呈现出的“召唤结构”引导着人们去贴近、理解、感受、思索文本的处处细节,最终引发读者与作者的碰撞,以及艺术与现实的共振。
【关键词】 语言;叙事;情感;召唤结构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1-00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1.001
首先,大家需要明确的是,“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接受美学十分注重读者的地位,德国的两位著名美学家姚斯、伊瑟尔构建起了一套将读者放于中心地位的研究理论,影响深远。其中,伊瑟尔在他的接受美学著作《文本的召唤结构》中继承波兰美学家英伽登的文艺理论,初步提出了“召唤结构”理论。“召唤结构”指文本中的不确定性与空白处,这是文本的基本结构,也正是这种结构激发读者产生反应,读者利用自身经验去填补文本中空缺的过程,也就是接受过程。从中可以看到,“召唤结构”使得文本的余味悠长,在阅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复回味的吸引力。通读《荷花姜》这篇小说,读者不难感受到一种欲言又止的克制,从而促使读者去猜测、联想未看到的一切,这便是“召唤结构”在本篇作品中的体现。而这里的“召唤结构”,由表层的文学言语、作者精心设计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还有蕴藉而汹涌的情感,共同成就。
一、诗意淡雅、意味十足的语言风格
潘向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更对中国诗词文化、茶文化等古典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从她的古诗词随笔系列《古典的春水》中,大家能够认识到,这位作家怀抱一份深切的古典情怀,并能够站在现代的时代角度加以阐发。她先前的作品《白水青菜》在语言风格、思想内蕴上均演绎出古典的美感,可见作家的古典文学功底在作品中有所彰显。《荷花姜》一文中,大家仍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她的不疾不徐、优雅从容,小说诗意淡雅、意味十足的语言风格,与精巧的叙事策略相互映照、补充,共同带给读者一种沉静感,和沉静中的神秘感。
在小说的开始部分,作者曾这样写道饭店老板“丁吾雍”对“记忆”的认识:“……而只是在水的浸泡中渐渐地钝了棱角、小了体积、模糊了边界,然后坍塌,直到消失在水中……当然它们不至于消失得干干净净。”一小段细腻的心理描写,运用别致的比喻,写出丁吾雍的记忆带着破碎的、动态的、理智的美,平静的笔调,流露出一股似有若无的哀伤。随后借此展开丁吾雍对那个女人、那个男人的记忆。从介绍丁吾雍“记忆”的属性,便已经透露出那个女人是一个充满特殊性的存在。
而后对女人的外貌描写则借《红楼梦》中“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一句,韵味十足,成功塑造出一个婀娜姣好的年轻女子的形象,并且在后文中还将“荷花姜”这个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重要物象作为那个女子的“代名词”,因为她与它一般丰富复杂:美丽优雅而又辛辣激烈。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注重感受的表达,例如文中着重表达男女主人公的客体形象在丁吾雍主观内心的投射——女人年轻貌美,男人成熟稳重,两者气氛暧昧,在旁观者看来充满故事感。文中丁吾雍站在了旁观者的位置上,实际上读者在阅读时也不由自主地代入了丁吾雍的视角。如此,读者与故事内叙述者达到了观察眼光上的重合,真实读者更深一层地进入到文本世界中,并被作者指引至隐含读者的位置之上。丁吾雍对人物充满好奇,对二人的关系充满猜测,并有意为其点染上悬疑的色彩——“间谍、报案、他死了……”每一个词都别有用心,每一句话都意有所指,但不到要紧时刻决不揭晓真相,充满未知与臆测,充满不确定性。
作者以淡雅而模棱的语言在小说中搭建出随处可见的空白之处,引诱着读者去往更深层次更险僻的角落想象、思考,这是召唤结构在文中的重要体现。
此外,潘向黎本人曾赴日留学,她对于异国的饮食文化、茶道文化,以及中日文化交流情况,都有着切身的体验与感悟。这在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中以古代典籍和日本故事介绍荷花姜的片段不仅写出了荷花姜外形娇艳美丽、味道奇特霸道的特点,还在无形中令小说的节奏缓慢下来。且故事整体的空间背景是一间典型的日式餐厅,老板丁吾雍曾在日本留学、工作过,对日本风味十分熟悉。小说中,古典气息与异域风味交织相糅,共同向大家撲面而来。
二、苦心经营的叙事策略
《荷花姜》整体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实际站在文中人物丁吾雍的角度采用限知视角进行全文情节的铺设。叙述视角是叙述话语中的重要一点,即作者在叙事时所采取的视点,结构主义批评家将叙述视角大致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三种形态。显然,文中采取了部分内视角的视点。表面上,作者带领读者沿循丁吾雍的视野进行故事的铺设,然而读者也能够看到丁吾雍所无法自视的自己的生活,形成多重视觉体验。同时,叙事视角也常依据叙述人的人称划分为不同人称的叙述,比如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等。作者在这篇小说中结合现代小说技巧,通过第三人称的限制叙述进行故事的讲述,表现出灵活的叙述技法。同时,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故事的讲述者丁吾雍并非一个机械的窗口或者工具人,而是作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存在于文本世界当中。他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和隐性的故事线,并且与小说中显然可见的神秘男女的关系这条叙事线索相互补充、映衬。由此可见,《荷花姜》这篇小说的叙事结构呈现出一明一暗的双线叙事模式。
首先,就作品里的叙事视角展开分析。叙述者是作者创作出来的第一个形象,小说的故事是由叙述者叙述出来的,例如萧红在《呼兰河传》里以儿童视角“我”讲述发生在呼兰小镇的一切。在《荷花姜》这则小说里,作者巧妙地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外壳,但并未沿用传统一派无视角限制的全知叙述,而是以某个人的视角进行限制性叙述,即通过丁吾雍来观察一对男女的关系。丁吾雍与神秘男女这三人在文本中是“店家”与“食客”的关系,天然有着一种身份的属性。丁吾雍和那对男女本身就代表这一种隔膜的关系,以本就带有隔膜和距离的关系去观察揣测一段隔膜的关系,隔膜的叠加,距离的叠加,在“看”与“被看”中显得格外玩味。这与小说揭示现代都市人与人的复杂情感和不信任感的主题也有所呼应。小说的有限叙述视角使得故事的情节发展布满悬念,那两个男女的相处在丁吾雍眼中亲密而可疑,他怀疑他们是婚外情的关系,怀疑他们的关系里有着摇摇欲坠且足以致命的疯狂和极端。两人的相处举止在丁吾雍看来十分诡异,这也给读者造足了悬疑的气氛,情节一点点往外铺设,委屈地导向黑暗和未知。
丁吾雍打心底里认为这样的客人是特殊的,他自己小心翼翼在暗处窥探,还嘱咐侍者不要去打扰这对客人。种种行动表明这对男女身上有重重谜团,情节继续推进,真相还未揭晓,不确定性在读者心中愈演愈烈,读者接收到作者编织的假象,跳进“圈套”里,还积极调动自己的现实经验与之对应,于是陷得越来越深,直到情节急转到别处。
丁吾雍一直判断那个女人是一位迷人而危险的人物,作者的铺垫在第一部分已有提及,而当那个女人身穿黑裙,一反常态地独自出现在餐厅,还“很哀伤很诚恳地说出‘他死了。是我把他杀了”时,丁吾雍心下大惊,回忆起两人的种种可疑之处,生出果然如“我”所料的感觉,并纠结自己要不要报案。后来那个神秘男人带了另一位穿着讲究、面色阴沉的中年女人来到店里。此时,小说从开始一直反复暗示的悬案终于浮出水面,袁磊真相并非如丁吾雍所想,也并非读者们所想。丁吾雍在轻易获取男人的信任后引这个“案件”的男主人公说出了真相——原来他与“荷花姜”是一对合情合法的情侣,他早已离婚,荷花姜跟他一个想要结婚,一个不想要结婚,意见不合,只好分手。先前的情杀案水落石出,作者充分利用召唤结构与读者开了个玩笑。
作品中的双线结构一是丁吾雍观察到的那对男女的关系演进过程,二是丁吾雍自己的生活转变。当丁吾雍注意到这对形迹可疑的男女时,作者交代了丁吾雍的背景:留学日本、较早成熟、不喜束缚、恐惧人群,天赋异禀,尤其介绍了他的同居女伴余清,他们是同居恋人,相伴十年,感情稳定,重点是,没有婚姻。读者看到这里或许会暗暗将这些情况与自己的生活比对,因为工作、学习、婚姻这样的问题,太过现实、太过普遍了。丁吾雍拥有現代年轻人的一些突出特征,异地求学、个人自由职业、抵触婚姻问题。作者所展现出来的丁吾雍的经历实际上是被简化到只剩下一些标签了的,有很多空缺在。这样的空白实际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无法否认这样被简省过后的人物形象难免有些单一,不足以支撑起一个血肉丰满的“人”。另一方面,这种恰如其分的留白构成了“召唤结构”,因为读者自己会主动将文中的空缺填充,按照自己的理解,甚至会结合自身的经历与体验加以联想、与之贴近,并产生共鸣。由此可以感受到,召唤结构再次发挥作用,架起了读者与文本之间联结的桥梁。
当丁吾雍看到旁人因爱受伤,也许是为那个荷花姜一般的女性的痛哭醉酒而怜惜,也许是为那个神秘男人的“死去”而恐惧。总之,他自己在旁观这一切后慌了神,做出了转变——回家向女友求婚,渴望得到婚姻关系的安定感。丁吾雍从抵制束缚、追求自由、标榜不婚到视婚姻为内心的依靠、紧握安全感,他的转变是突然的,是受到外界刺激而发生的。他因窥探他人的人生片段而做出转变,而读者也有窥探丁吾雍的人生片段而做出转变的可能性。丁吾雍看似置身于故事之外,实则早已成为故事本身。不得不说,小说在这一层的妙处实在耐人寻味,大有一种“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的相对性哲理感,作者既充分调动了这使得小说更为多面、多层、多角度,充满立体感。
三、克制但汹涌的情感表达
《荷花姜》用巧妙的叙事技巧、精心的语言艺术,讲述了一个再简单不过、再现实不过的现代都市故事主题——婚姻爱情。
小说里,不管是看上去不那么登对的神秘男女,还是丁吾雍与余清这对相伴多年的恋人,他们都是有情感基础的普通情侣。潘向黎以她一贯以来对现代都市百态人情的敏锐嗅觉,别出心裁地捕捉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的状态,用细腻的笔触书写出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人际关系与心境——彼此早有羁绊的人们,情感炽烈、真实却又克制隐忍。文中的男女食客在外人看来缠绵暧昧却又带着一丝不安定,亲密而摇摆。事实也的确如此,他们爱得真挚热切,分手后女人借酒浇愁,卸下光鲜的伪装,男人在最后哀叹艰难地问道:“她……哭了吗?”理念不同,选择不同,人生各走各的,也是无奈之举。全文结束在男人艰难问出口的那句“她……哭了吗?”这也是男人感情最外露的一刻,真切的一声感叹,戛然而止,余味悠长。
另外一对情侣丁吾雍与余清,相伴多年,情感平稳,最为激烈的求婚一刻也不过相视一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力气被太多东西占据、消磨,情感的表达,也逐渐走向克制。瞬间的爆发,是刹那中的刹那。再看陌路人之间,丁吾雍在一定的距离内观察那对男女,这距离不仅指物理空间上的距离,还有心理上的分寸。丁吾雍对那对男女充满好奇,但绝不干涉。这看似冷淡,却依旧闪烁着人性的暖。当“荷花姜”因受情伤喝到烂醉之时,他将她送上车,饭钱也抛之脑后。当男人再次来到餐厅,他与之交谈,心理活动由同情到反感到如释重负再到最后的羞愧,心绪万千。这都体现出,丁吾雍从一个富有人性、人情的角度出发去关心一对陌路人。尽管这样的关怀,带着好奇、隐隐的目的性等色彩,但绝不能否认,丁吾雍对那两位神秘客人的离合故事所流露出的同情以及惜憾之情,这正是作者最想表现出来的一处动人情结。
现代都市中的人们,大多不同道,他们表现出来的距离感,更多因为礼节、分寸,和以己度人度出的“不想打扰也不想被打扰”,并非实际的冷漠。在潘向黎的笔下,她依旧对现代都市人之间的情感抱有极大的希望与期待,所以她才反把情杀命案转为心碎故事,令读者的心随之翻转,产生巨大的反差感,进而使人感受到人情尚暖,人性尚存,这世界并非大家所想的那般冰冷无情。而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人们所说的“召唤结构”。《荷花姜》里,潘向黎在语言、叙事以及情感三个层面,灵活运用“召唤结构”,在小说中多处留下“圈套”似的空白,充分调动读者的主动性,使其把他们个人化的记忆与体验填补进接受文本的过程之中。当阅读人深切投入进文本世界里,小说对于都市人情的描绘便分外深刻。
四、小结
在中国小说学会2021年度好小说的短篇类榜单中,《荷花姜》赫然在列。作者潘向黎在谈创作时曾经说到,她写作意在与朋友交流,她希望通过作品拉近自己与人的距离,增强彼此的认同感。确然,大家通过阅读《荷花姜》,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她写爱情,写得唯美而易碎,写社会,写得克制而温情。相比她之前的代表作品《白水青菜》,《荷花姜》或許在主题思想的深度、层次上略逊一筹,但在小说技巧上却更加引人注目。这篇作品从语言、叙述技巧、情感方面都焕发着独特的光芒,展现出作者的写作技法和对社会人情的体悟感触。这对于心灵世界易落入荒芜境地的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精神意义。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依旧感受到人物标签化、形象单薄,多个故事衔接程度不够完美,对人性人情的挖掘较为理想化等问题。总的来说,在这篇小说中我还是看到了作者用心营筑的诸多痕迹,获得了丰富的艺术体验和动人的精神慰藉。
参考文献:
[1]潘向黎.荷花姜[J].文学教育(上),2021,(09):8-12.
[2]曹霞.爱的故事与都市面影——评潘向黎的《荷花姜》[J].文学教育(上),2021,(09):13.
[3]刘涛.解读伊瑟尔的“召唤结构”[J].文艺评论, 2016,(03):56-60.
[4]冯祉艾.都市荒漠下的诗意栖居——论潘向黎小说中的两性关系书写[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1,(05):96-100.
[5]王恬,贾玮.伊瑟尔“召唤结构”理论下文学文本审美潜能再创造[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