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生态视角下的物流人才培养研究

2023-05-30李紫瑶张珂珂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3期
关键词:产教物流融合

李紫瑶 张珂珂

[摘           要]  产教融合是立足于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统筹融合,使人才供给侧匹配需求侧,实現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分析物流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生态概念模型要素,构建人才培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得出,高校、企业和政府所拥有的生态资源对人才培养效果不一,课程体系、基地建设、参与企业的数量和政府的支持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力,并针对性提出物流人才培养建议。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生态;人才培养;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3-0085-04

一、引言

目前,物流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一方面导致物流产业高层人才缺口,另一方面使得大量物流毕业生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高校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程序不够规范等问题,导致物流产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的结构失衡。因此,推动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物流人才是当前高校物流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途径来培养创新人才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分析:首先,借助自然生态研究成果。1976年,Cremin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自此业界学者开始广泛关注教育生态学理论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应用。2005年,凯瑟琳·邓恩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以麻省理工学院创业实践案例为基础进行研究,认为由多个中心和项目共同形成的创业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进而构建校园创业精神的“创业生态系统”。其次,针对产教双方合作的内在驱动力进行分析。Pierre认为运用内外部创新来源之间的互补性作为产学研协同联盟形成的首要动力,并从创新合作中受益。Bowman B等认为,比较非教职工,高校教职教师更多地参与企业和产业内部活动,更多参与和支持高校本硕博学生活动,从而提升学生培养质量。Ankrah从高校和产业合作动机出发,发现两大主体有某些方面动机契合——合作稳定而不是互相控制对方,为大学与产业、企业合作奠定了内动力。陈恒[1]基于三螺旋理论,将产学研培养创新人才动力系统分为高等院校、企业、科研机构人才培养子系统,构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型,给出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王金婷[2]认为校企合作可以作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突破口,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大力培养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型与研究型人才上来。最后,有文献研究针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与市场需求匹配展开讨论。Erturgut从跨学科教育建设出发,基于物流学科专业和大学教育的联系,研究未来物流教育应如何通过创新能力提升迎合新趋势和新机遇。Sun等对物流和供应链专业涉及的5种能力、49种技能、42种课程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综述,认为物流专业建设需基于两步计划,即通过商业环境确定能力设计和开发课程以有效传播知识。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从多角度对产教融合对高等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及因素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总结为以下几点:(1)文献大都聚焦于定性研究产教融合的途径、手段、框架和模式创新。(2)研究着重剖析物流与供应链人才培养的能力与课程的平衡与匹配。(3)在方法上研究多采用案例调研和定性比较来进行分析。

然而,由于产教融合涉及政府、企业、高校、行业多个宏观主体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工程师、培训师、高校教师和学生等微观主体,产教融合形式多样复杂,因此需要明晰产教融合系统内部的动力结构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深入探析产教融合体系下培养物流创新人才的动力来源问题。从生态学视角分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生态环境中的各主体对物流人才培养的作用路径以及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机理,深入探索产教融合生态视域下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

二、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产教融合概念模型构建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要素

自然生态系统中包含生物物种和种群,外部是种群赖以生存的无机环境,相应的概念和含义与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要素基本上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1.无机环境

产教融合无机环境由学历、“1+X”证书制度、国家和当地物流人才培养及产教融合扶持政策、市场环境、物流实训基地等构成。

在高等教育逐步普及、学历社会已经初具规模的时代,学历型社会正逐步向技能型社会转变,而建设“学历+技能”共生共荣的技能型社会是中国未来的必然选择[3]。2019年,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自此从职业院校着手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近两年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也逐步参与到“1+X”证书制度工作中。以“1”为根本,以“X”赋能,解决学校教育与市场脱节等问题。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行业,培育一批试点城市的产教融合企业,从而带动其他地区企业,给予企业一些政策“红包”,如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符合条件的投资,可按投资额30%的比例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校企双方通过共建实训基地、科技园等,为学生校内校外实现现场教学创设环境。

2.个体种群和资源种群

个体种群包括政府及相应职能部门、企业、高校、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资源种群包括资金、设备、技术、课程、教材、师资以及合作项目等。

个体种群中,一是政府起着助推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专项拨款,推进政策的进一步实施、监督和考评政策执行效果等方面;职能部门如教育厅推进教改、教研课题、启动教材建设等,推动产教融合体系的深度发展。二是企业通过资金投入、共建实习平台等途径,推动高校实现物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一方面提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助推企业技术和产品更新,引进高校物流优质毕业生。三是高校作为融合的实施主体,担负着物流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教材更新、培养人才等任务,一方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招聘市场需求调整物流人才培养方向,另一方面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并为社会提供物流人才和智力保障。四是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中间机构,负责职业教育培训和从业资格证书培训,与高校的学历证书配合,形成物流毕业生从学校到岗位的“1+X”证书培养机制,加快产教融合速度,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资源种群中,资金、设备、技术、课程、教材、师资以及合作项目作为投入和产出,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能量、物质和信息循环中作为资源要素发挥作用。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循环

自然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能量循环、物质循环和信息循环,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中也同样对应着这三大循环。

1.能量循环

政府、企业通过纵向科研和横向项目经费拨款,支持高校开展高水平科研活动,主要产出科研与教研两类能量形态。科研成果通过校企共同申请发明专利、申报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采纳或提供技术成果,并进一步以商业开发等方式进行成果转移,将隐性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显性的经济效益。教研成果通过校企共同开发实训课程、实训教材,或高校通过教研项目,探讨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等,进一步运用到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中。科研、教研能量流动为整个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基础。

2.物质循环

政府的投入(如资金投入、科研经费)、企业的投入(通过项目研发、设备、资金投入)、校方的投入(提供土地、技术、劳动力)、行业机构对高校教师的培训等均可作为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物质流动基础。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物质流动奠定了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

3.信息循环

通过产教融合,企业将人才需求、所需培养的人才能力要求和课程要求传递给高校,刺激着高校将需求转化为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共同开发等。通过产教融合,政府将社会热点问题转化为科研和教研项目题目指南,高校接收到指南信息,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背景进行申报。通过产教融合,政府根据社会职业需要,授权某些行业社团组织或行业第三方机构组织技能职业证书的培训,高校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培训,提高“1+X”证书获取率。生态系统内部的信息在政府、企业、行业机构、高校各子系统以及环境之间流动和循环。

三、物流人才培养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系统动力学是一个分析和研究信息反馈的学科,它具有认识系统问题并解决系统问题的功能和优点,适用于分析影响因素较多的、关系复杂的系统问题。运用该研究方法来揭示产教融合视角下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作用机理,澄清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而发现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给出政策性建议。

(一)基本假设

1.假设毕业生质量仅由学生三类能力和“1+X”证书获取率共同决定。

2.假设不考虑教师职位职称对教学能力的影响。

3.假设物流业就业人数由校企订单式培养就业学生数与物流业自然就业人数两部分构成。

(二)模型构建

考虑到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涉及多个主体的作用关系,其生态的演绎与循环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运用系统动力学建模生成物流人才培养的多重路径(如文末图1所示)。根据模型内部因果关系得到以下几个回路。

反馈回路一:共建实训基地数量→物流教师教学能力→物流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物流毕业生质量→合作企业收益→企业竞争力→产教融合企业个数→产教融合度

反馈回路二:物流“双师”队伍建设→物流教师教学水平→物流毕业生优秀论文数→学生科研能力→物流毕业生质量→合作企业收益→企业经费投入→共同开发教材数量→合作课程体系质量→产教融合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度

反馈回路三:企业物流工程讲师数量→物流“双师”队伍建设→物流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实践能力→物流毕业生质量→企业录用率→物流业就业人数→物流业产值→财政专项拨款→产教融合企业个数→产教融合度

结合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物流人才培养共演过程,抽象出人才培养系统动力学模型函数,共有6个状态变量,6个速率变量,23个辅助变量,9个常量。数据部分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高校官方网站和相关报告,对于无法在统计资料中获取的数据采用问卷调查和回归拟合法推导而成(如财政拨款、企业经费投入);对于某些定性指標的量化,通过里克特量表制成调研问卷,这类指标主要有学生学习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学生科研能力、物流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兴趣、合作课程体系质量等,提升模型对人才培养行为刻画的客观性。

(三)仿真结果分析

研究选择VENSIM PLE为仿真软件,设置仿真初始时间为2016年,步长为一年,仿真时间为2016—2030。模型对状态变量的初值和常量直接赋值,另有一部分函数用表函数和延迟函数等来表述。

1.高校

为研究毕业生质量受哪些因素影响,只改变某些参数值,其他不变。将物流“双师”教学水平提升20%、共建实训基地数量增加20%、合作课程体系质量提升20%,其他不变。分析可知,当以上三个影响因素增加20%时,均对物流毕业生的质量产生了正向作用。但比较而言,“双师”教学水平的影响度较小,基地数量和课程体系的质量对毕业生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关系。

2.企业

改变企业经费投入和参与个数,上升20%。越多的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对整体物流毕业生质量提升的效应越强;经费投入比起企业数量,虽然也起到正向影响,但效果没有前者明显。

四、产教融合物流人才培养政策建议

根据产教融合物流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模型及仿真结果,高校、企业、政府均对产教融合物流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每个主体的不同资源对产教融合动力作用效果不同。基于仿真结果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一)改革高校培养措施,构建良好的融合基础

一方面,双方共建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优化共编教材。以增强实践性为主旨,在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高校应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应用,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课程,编制适合人才培养的培养方案。结合培养方案,研制课程大纲,共编课程教材,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和实践操作引入教材中,从而达到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材实用性的目标。

另一方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或实验室等平台作为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之一,是融合的重要载体,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从宏观上,高校应尽可能依托区域内产业链的产业物流或物流产业,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需求,合作设立实训基地。这样可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清晰把握区域产业物流或物流產业对员工专业技能和素养的要求,发现自身的兴趣和特长,更有利于学生后期针对性学习;在微观上,高校可将实践环节课程、课内实践环节、毕业设计以及科研方向等与共建基地有效结合,将课程内容、科研选题和毕业设计选题与岗位技能有效匹配,按照岗位的实际要求来训练学生能力并找到毕业设计方向和科研选题,从而有效提升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推动企业主体参与力度,促进校企深层融合

作为市场的关键主体,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动机在于科研项目的收益、科研成果的获取、人才的储备和相关优惠政策的利用。由仿真结果可知,产教融合企业数量的增加可以明显提升整体人才质量,可从以下方面提高企业的参与动机:(1)企业作为主体参与产教融合,可以利用高校科研资源推进产品或项目研发,可以为企业带来合作的科研项目收益,同时项目成果也可为校企双方共有。因此,以校企双方合作研发项目为抓手,吸取双方优势合作展开项目研究和开发,提高企业合作研发的项目收益,可以提高企业参与融合的积极性和内动力。(2)企业工程师作为“双师”,在带领学生以实习或实训方式开展实践环节课程的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可作为企业人才后备军。(3)纳入产教融合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抵免),同时也塑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提高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三)强化政府的激励机制,构建持久性融合环境

政府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在于其提供了融合的政策支持环境。政府对参与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出台相关政策维系产教融合所依托的平台或基地参与方的共同利益,保障参与方在资源互补和平台共享等方面的利益,是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充分条件。

(四)发挥机构辅助作用,加速融合生态形成

要充分发挥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这些机构在整个产教融合过程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4]:通过行业调研提出物流发展建议、组织教育培训提供物流师认证、提供行业发展标准规范等来促进物流人才培养。物流的“1+X”中的“X”证书也来自中间机构。此外,这些机构还可在产教融合各参与主体之间起到润滑剂作用,促进多方协同和资源共享机制的形成,推动形成良好的融合生态系统。

五、结语

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包含不同的资源种群、个体种群和环境,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并根据仿真结果,针对性提出产教融合视角下物流人才培养建议,使人才培养匹配市场需求,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恒,初国刚,侯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动力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18, 15(4):548-555.

[2]王金婷.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8(11):50-51.

[3]石伟平.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助推技能社会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5):42-44.

[4]赵冰,曹允春.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特色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研究:以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例[J].物流技术,2014,33(12):462-465.

猜你喜欢

产教物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