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角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2023-05-30宋敬娜
摘 要: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人文技术的广泛推广,数字人文为红色文化传播开辟了新路径,有利于更好发挥红色档案育人功能,也有利于红色档案资源的整合和重构。新时代,要深入推进数字人文技术与红色档案资源的深度融合,建设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深度开发等。要建立有效的融合路径,构建多元共享、协同发展组织体系,创新红色档案展示形式等,更好地推动红色档案资源利用提质增效。
关键词:红色档案资源;数字人文;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档案记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革命历史。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对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字人文技术的发展,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展提供了新路径,能够更好地发挥红色档案教育大众、凝聚力量的作用。
1 数字人文与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结合的价值分析
1.1 数字人文为红色文化传播开辟新路径
红色档案资源存在形式多样,包括革命年代的文件、手稿、信件,也包括革命战士的奖章、战斗物品,战争亲历者的口述资料和影像等。这些以静态的形式留存,因早期纸张质量不高、保存条件较差、保管技术有限等原因,随着时间推移,红色档案实体都比较脆弱,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现象。红色档案承载着国家和集体记忆,数字人文为红色档案文化展示提供了新载体和平台。红色档案的展示方式逐步从以固态原文本形式向动态影像化形式转变,通过影像和声音传递传播红色记忆。档案部门可以结合短视频、微故事展播等方式,巧妙结合档案里的红色故事,经过微信、微博、网站等媒介,以短内容快捷形式,扩大涵盖面,立体性地展现革命记忆、红色精神和英雄事迹,激发社会的共同记忆。云南档案馆制作《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以“影像记录+口述历史+档案征集”的方式,记录、留存、宣传他们奋勇当先、顽强拼搏的人生经历。每个视频不到一分钟,用影视、档案、科技手段展现档案故事原貌,受到群众的喜爱。数字人文透过视频图像展演的形式满足了群众的审美需要,提高了人们获取红色档案资源的便捷性,有利于跨越时空界限弘扬革命精神和红色传统。
1.2 数字人文技术的引入有利于更好发挥红色档案育人功能
档案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承担着为民服务、资政育人的责任。在服务中心大局、发挥育人作用中,档案馆可以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红色教育主题活动。档案部门通过引入数字人文技术,有利于提升受众的体验感,提高教育实效。辽宁档案馆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拍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档案”短视频,在微信公众号举办“聚焦建党百年 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视频专栏,解读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使档案资源以更鲜活的形式表现出来。数字人文技术的开放性使红色档案资源展示平台更为丰富,通过“微课堂”“学习强国”等方式,对红色档案进行多渠道展示。有的档案馆借助国家级媒体举办“云上档案馆”,全面系统、立体生动地展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的兴起,架构起档案部门和公众的沟通渠道。举办线上红色档案品读会、红色故事大家讲等活动,让观众参与到红色档案故事的讲解中来。数字人文视野下运用多种传媒方式,使公众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接受红色教育,提高了教育活动的实效。
1.3 数字人文技术有利于红色档案资源的整合和重构
目前,数字人文技术已经使红色档案故事融入新的形式,如嵌入场景再现、社会记忆、历史事件等,让人们更为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上海市档案馆打造《跟着档案看上海》数字人文平台,就包括总体策划,概念设计,PC端、移动端網站以及大屏端可视化设计、交互设计,后台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从这种模式就可以看出,数字人文平台实现“前站后库”的设计。前站是指人文技术的融合和表达方式,侧重于展示;后库就是红色档案资源专题数据库,侧重于保存和数据支撑。它实现了以档案数据为基础,以红色记忆建构起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红色数字人文项目把资源挖掘、价值展现和服务创新进行了有机整合,也提升了红色档案资源引领力和感召力。
2 数字人文技术与红色档案资源的深度融合
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数字化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可视化技术、VR/AR 技术、机器学习等技术。数字人文技术在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技术更新和优化,提升开发的质效[1]。
2.1 基于数字化和数据管理技术建设红色档案数据库
数字人文技术的应用基础是档案数据库丰富有效。近年来,经过信息化技术的提质增效,各档案馆藏红色档案已经由纸质形式转换为数字形式,但是要实现数字档案的高效利用,需要通过数字化和数据管理技术进行组织重构。该技术主要作用于数据化处理和系统整合,建立系统模型,借助较大系统模块对档案进行处理、分析、整合、展示等,对系统化档案信息提供技术支撑,将相同的档案资源信息重构到一个数据湖中,建立专项红色档案数据库,提高档案资源开发的效率。数字人文视角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不再单纯依赖于信息化手段的查询利用,而是以数字化和数据管理技术为依托,从收集、整理、加工、归档和管理的环节实现红色档案的便捷查询利用,这样保障了红色档案资源查询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既保证了红色档案的永久保存,也达到了高效利用的目的。
2.2 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深度开发红色档案资源
文本挖掘指的是从文本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它是数据挖掘的一种方法,也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分支。通过文本挖掘,实现文本数据结构化,使得文本数据可被计算分析,从纷杂的文本中过滤掉无用信息,筛选出有用的数据,文本挖掘会让数据分析价值更直观,更具说服力和可视性。通过红色档案数据库进行搜索,系统会按照用户的定制逻辑,结合多维度高复杂的运算方式和海量知识库,对数据内容进行多层级的标签标注,为大数据分析提供基础数据,便于敏锐洞悉背后的深层含义。具体来讲:第一步,用户首先在数据库进行语义搜索,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第二步,抽取具体信息后,系统模块会自动记忆用户的期望数据,比如,用户想查询不同时期的政策数据,文本挖掘技术就会自动按年度展示档案资料。第三步,检索完成后,系统会自动通过算法记忆文本信息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填充,系统会对用户相关内容信息进行推送,满足用户需求。
3.3 通过VR技术重塑红色档案虚拟场景
VR技术是数字人文技术中的高新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应用的高级形式。它集成计算机图形、计算机仿真、人工智能、传感、显示及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2]。红色档案静态多、动态少,单纯的说教缺乏吸引力,VR技术通过场景、声音、环境的模拟,给观者以身临其境的体验。有的VR线上展馆运用VR技术,采取多媒体互动叠加图文、音视频等,全景式还原展览现场。将过雪山草地、烽火硝烟的岁月等通过三维虚拟场景呈现出来,同时VR虚拟党建教育展厅还将各大历史事件还原展出,真实再现红色革命场景[3]。VR线上展馆可以设有立体地图,实现展区场景快速切换;运用先进的语音合成技术,生成语音解说,详解红色档案亮点内容及背后的故事。每位参观VR红色档案展厅的用户,在观览过程中都可以听到老兵的整体介绍,点击部分展品,也可以触动老兵语音,让抗战亲历者讲述历史,让历史的声音穿透时空。线上VR展馆是个极为真实的线上虚拟空间,可以通过全方位多角度欣赏展览,让观者犹如身临其境,是个不需要任何插件,只需链接就能通过手机、平板、电脑、VR眼镜等终端电子设备进入虚拟展厅之中畅游,体验科技带来的全天候永不下线的24小时虚拟展览。通过全方位、全景式线上VR展馆,打破传统的线下红色教育展厅的时空限制,全天候线上红色教育阵地,佩戴VR设备感受历史与现代的融合,高度还原的场景,细节逼真,展现我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
3 数字人文视角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选择
3.1 从工作机制上来看,要构建多元共享、协同发展组织体系
红色档案开发利用是以档案部门为核心,多元主体联动,多种资源整合,并依托革命旧址、党校和公共场所等开发利用场景,面向广大受众开展红色教育的一项活动或工作。涉及的主体十分广泛,开展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应全面认识多元主体力量和各自优势。其中,档案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和指导红色资源中档案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承担红色档案资源理论研究工作,负有主要责任。但是,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还涉及革命旧址、革命烈士陵园、党校等不同的主管部门,仅仅依靠档案部门是无法实现全地域的收集和加工,也无法实现对红色档案资源的深层次利用,因此需要加强部门的协调。
3.1.1强化制度设计。党委政府要切实承担起领导责任,对本地区的红色档案资源的分布情况、保管利用情况进行细致摸排,重点盘点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伟大建党精神以及伟大历史成就的红色档案资源,系统梳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历史上重大活动、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时间节点的各种载体形式的红色档案资源,为进一步发挥红色档案独特价值和作用奠定基础。要明确档案馆、党史、文化部门的协作关系,明确档案馆的牵头带动作用,搭建不同部门的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载体和平台,为红色资源跨部门整合利用奠定体制保障。
3.1.2提高对数字人文技术的认识。数字人文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红色文献保护提供了新技术、新视野、新途径和新的生长点。目前,档案部门依然以档案展览、编研出版为主的模式,已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档案用户不仅需要便捷、高效、多样的传统档案公共服务体验,还期待精细化、个性化、知识化、可视化的拓展性档案信息内容服务体验。用户更高阶且更智慧的档案服务体验离不开档案资源从模拟态向数字态和数据态的转型,更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语义分析、数字人文等技术对档案资源开发的深度赋能密不可分。
3.2 从资源建设上来看,要加强红色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3.2.1加强面向社会领域的红色档案征集。红色档案产生于我们党奋进历程的各方面,收集主体多,要常态化地精准征集,面向英雄模范、先进人物、老党员、老战士、烈士后代征集有深度、有温度、有感染力的素材。深入开展红色档案资源调查研究,在新闻媒体集中宣传社会捐赠、珍藏故事等,提高全社会的红色档案收集和捐赠意识。充分利用“三微一端”做好红色档案征集的宣传工作,集中展示宣傳成果,对英雄人物、模范团体开展口述档案征集,深入挖掘英雄革命事迹,留存好珍贵的红色记忆。同时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设立红色档案资源征集专项经费,切实推进红色档案资源征集工作。
3.2.2建立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以数字人文技术引领数据库建设,打破技术流通壁垒,依据专题项目分类建立,档案管理系统和人工编研相结合并融入智慧元素,完整反映开发项目从选题确立、素材收集、全文数据分析、鉴定审核到编研成果呈现的全过程,从技术上确保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有档为凭、有据可查,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红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留存、高效检索、集中利用和深入开发。
3.3 从开发方式上来看,要创新红色档案展示形式
3.3.1场景视觉重建。通过人工智能、3D扫描、虚拟/增强现实等技术,对文献中所载的历史场景、红色文化遗产等进行视觉重建,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历史和革命发展历程。建设基于数字人文的虚拟馆,打破空间限制,使参观者和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以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融合关联,在手机等终端显示红色文献的丰富内容,凸显展览功能的共时性。此外,可挖掘文本的历史文化元素,利用数码技术融合到文创产品生产和文化活动中,使这些文化的数字衍生产品更直观地成为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播使者。
3.3.2历史数据重建。在红色文献的展陈设计中,可将地理信息科学与文献内容相结合,使文献中所载的历史事件生动“再现”,如将经度、纬度等信息嵌入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地的地名中,并对其进行系统编码,实现地名与历史事件及背景的关联。同时,依托数字技术工具提供现代化的观览和访问方式,便于参观者和用户获取资料信息和理解文献。
3.3.3拓宽交互方式。展陈机构可以在场馆中拓宽交互方式,如制作幻影成像、实物模拟以及设计触屏操作等,使展品与参观者实现多元双向的信息交互。运用馆内互动设计功能推送更多相关资料内容,为参观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如使参观者能够利用互联网与移动智能终端进一步获取红色文献展品的展陈布局和相关细节,规划合理参观路线,拉近人与馆内展陈空间的距离,以及人与红色文献之间的文化距离,从而强化参观者的交互体验,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提高场馆红色文献展陈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宗富;于子闪.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黄河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山西档案,2022(12):29.
[2]李宗富;于子闪.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黄河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山西档案,2022(12):29.
[3]付碧强.东莞百处革命遗址“上云” 足不出户即可体验VR全景[N].东莞日报,2021(07):10.
作者简介:宋敬娜(1980-),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档案馆副馆长,研究方向:档案资源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