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重庆金佛山研学旅行设计
2023-05-30陈锐柯嘉琪李国凤董湘坤王权
陈锐 柯嘉琪 李国凤 董湘坤 王权
一、引言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以集体活动形式开展的研究性學习和旅游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1]。对中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的主要目的一般着重于培养其地理核心素养,而在四大核心素养中重点提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显得尤其重要。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2],而在研学旅行中依据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师生互动、实地考察、室外实验等设计步骤,能够很大程度弥补中学地理课堂对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不足。
喀斯特地貌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内容,也是重庆标志性的地貌类型之一。岩溶地貌在重庆各地区发育广泛,种类完备。重庆的岩溶地貌区涉及到重庆绝大部分地区,可以说重庆是座名副其实的“喀斯特之城”。但以喀斯特高山系统为主题的研学旅行开发比较少。金佛山于198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被认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4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自然遗产地[3]。本文大致以金佛山的古佛洞—仙女洞、羊口洞—灵官洞—燕子洞、金佛洞—羊子洞三个高山岩溶洞穴系统为例,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为目标,以新课标为依据,从研学旅行地点概括、行前准备、教学设计等多方面呈现研学旅行开展研学旅行设计,探索基于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展与实施。
二、研学旅行地点确定及线路设计
1.研学地点确定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准确指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2],该教学目标在区域认知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现为:通过图片、视频识别喀斯特地貌;在综合思维方面的要求表现为:能够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并分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在人地协调观方面的要求表现为:通过观察优美独特的众多自然地貌与多样性的景观类型,形成感受美的观念。
但书本的限制无法较好实现关于地理实践力的教学目标。具有区域特色的金佛山喀斯特溶洞的研学与教学目标息息相关,能够为地理实践力的实现提供生动形象的实地素材。通过调查43个以上重庆溶洞景区,综合考虑溶洞景区独特性、交通状况、开发程度和安全性等条件,选择对金佛山的古佛洞—仙女洞、羊口洞—灵官洞—燕子洞、金佛洞—羊子洞三个高山岩溶洞穴系统进行研学活动设计。
金佛山位于重庆市南川区东南部(图1),处于中亚热带,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景区占地面积约441km2,海拔高2 238m,系大娄山脉东段支脉。因在阳光普照下,其外形若一尊金色大佛而得“金佛山”之名。
金佛山整个山体以二叠系为核部,志留系、奥陶系和寒武系为两翼[3]。金佛山喀斯特融喀斯特台原、喀斯特高山洞穴系统、溶丘洼地、落水洞、生态石林、瀑布、悬谷、岩柱、单面山等各类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于一体,山地垂直地带性立体气候显著,植被地带性鲜明。此外,金佛山喀斯特自然遗产地也是北半球同纬度喀斯特地区保护植物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3]。
2.研学路线设计
金佛山景区较大、景点较多,在学习金佛山的高山系统与喀斯特地貌的同时,也将带领学生简要参观了解当地的人文特色。且金佛山旅游业较为发达,若是旅游旺季,食宿安排需提前预定。安排如下。
第一天:从重庆市南川区车站乘坐大巴出发前往金佛山风景区,到达酒店,放下行李后在酒店会议室进行学生安全教育与培训,为学生介绍路线和注意事项。
第二天:乘坐大巴前往金佛山风景区北门,途中路过仙女洞时停车于远处观察,由带队教师进行讲解(由于景区尚未开发完全,出于对学生的安全考虑,古佛洞—仙女洞暂由随队教师通过地图进行讲解)。到达金佛山北门后换乘索道到达药池坝,沿景区路线前往金佛洞—羊子洞参观并开展研学活动,结束后在药池坝附近集中午餐。午餐后稍做休息,然后沿景区路线前往燕子洞与羊口洞—灵观洞进行相关活动,并参观绝壁客栈,晚上回酒店自行解决晚餐,进行总结讨论。
第三天:早餐后,乘坐大巴返回南川区,而后返校进行研学总结。
三、研学活动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在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四章中,初步了解学习了许多常见的地貌类型,而喀斯特地貌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地貌类型。在学习过本节课之后,已有的喀斯特地貌相关的知识为学生开展金佛山的研学旅行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本次金佛山研学旅行,能够激发中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知识与研究自然地貌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研学主题
根据重庆南川金佛山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古老的高山洞穴系统,对古佛洞—仙女洞、羊口洞—灵官洞—燕子洞、金佛洞—羊子洞三个洞穴系统设计了以下三个研学主题。
(1)地理位置与喀斯特地貌
学生通过运用GPS设备测定金佛山具体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学会辨别岩层走向、地层年代及岩性组合特征。让学生深度参与野外实践,掌握基础的测量技术,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研学老师结合书本知识为学生介绍喀斯特地貌,带领学生们实地观察金佛山喀斯特地貌,并尝试独立分析金佛山独特的洞穴系统的形成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真正的“游”中“学”。
(2)模仿古代熬硝过程,深入了解洞穴系统
金佛山洞穴中沉积有丰富的硫酸盐和硝酸盐,通过简易的熬硝实验,模仿古代人熬硝过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不同洞穴湿度差异,通过讲述洞穴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进行岩溶的专题学习。指导学生深入了解金佛山自然历史和文化历史,进行深入的地理研学。
(3)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把握
利用金佛山独特的洞穴位置和景区栈道,观察自山底至山顶的植被特征,了解植物的垂直地带性。介绍土壤采样的方式,在随行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环刀的使用方法。观测不同海拔的土壤形态特征,分析并掌握不同土类的性质。
3.教学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
①研学老师在研学旅行开始之前到金佛山进行实地考察,设计研学路线,规避风险路段,提高研学路线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②研学老师将100名高中生划分为10个小组,选出每一组的小组长以及相应的负责教师,发放GPS、干湿球温度计及其他研学工具。
③研学教师进行对金佛山的总体介绍和研学路线说明,使学生对整个研学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2)研学进行阶段
①古佛洞—仙女洞穴系统研学内容(表1)。
②金佛洞—羊子洞穴系统研学内容(表2)。
金佛洞—羊子洞穴系统东临牵牛坪北部的洼地,洞穴入口海拔2 080米,全长11 128.7米,其中金佛洞全长11 026.2米,羊子洞全长102.5米,全洞投影面积约为9万平方米。金佛洞—羊子洞穴系统是南川区洞穴系统中长度最长、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岩溶洞穴系统,采硝历史比古佛洞更悠久,规模更庞大。
③羊口洞—灵观洞—燕子洞穴系统研学内容(表3)。
羊口洞—灵观洞—燕子洞穴系统位于羊口洞出口的洼地底部,洞口海拔约2 120米,洞长2 245.4米,总共拥有三个在地面以上的开口。
四、研学活动反思与课程评价阶段
1.研学活动评价
课程评价如表4所示。
2.活动反思
每日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根据当天的研学活动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学生的问题疑惑,及时给予指导意见,确保学生能够吸收巩固知识。金佛山研学旅行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各类测量活动,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回顾测量过程中各种器械的操作方法,以及對最终数据结果的详细解释,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对于数据结果等出现较大误差的情况,要及时找出其中原因,并作纠正,以防对学生造成误导。研学旅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研学途中观察到的地理现象、测量的实验数据以及实验结果等进行整理,并利用研学所获得的知识和搜集的相关资料,共同完成研学旅行报告并进行课堂展示,其内容需要重点展示小组分工、研学过程、研学内容、问题与收获等。该研学旅行设计主要针对洞穴系统进行学习探究,在内容细节丰富度上有所欠缺,所涉及的知识点有限,还需要学习其他方案借鉴补充。
五、结论
现有的研学旅行设计中,与喀斯特洞穴系统相关的内容较为少见。金佛山风景区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着古老而独特的高山洞穴系统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洞穴研学旅行地的不二之选。本次研学设计注重于让学生“真看真做”,通过让学生完成“地理位置与喀斯特地貌”“模仿古代人熬硝”“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等不同主题的相关实验,综合检验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成果,同时,对课本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锻炼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能力。并让学生直面自然界的真实情景,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与家国情怀,从而在研学旅行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达到研学旅行综合实践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段玉山,袁书琪,郭锋涛,等. 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J]. 地理教学, 2019(5): 4-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3] 王惠婷.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旅游规划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1): 39-44.
[4] 苏日衍.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地理成因类知识教学设计研究[D].内蒙古: 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5] 杨平恒,章程,高彦芳,等.垂直地带性岩溶生态环境特征初探——以金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J]. 地质与资源,2007(2): 125-129,124.
[6] 秦卫华,李中林.巴蜀聚毓秀,幽奇金佛山——重庆金佛山自然保护区考察记[J].生命世界,2018(10): 56-73.
[7] 梁兴忠,张炯,林振强,张华文,徐兴业,徐华太.关于干湿球法测量湿度的几点讨论[J].计量技术,2007(7): 68-69.
[8] 戴亚南.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浅析[J].热带地理,2002(3): 279-282.
*资助项目:重庆师范大学“三春湖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202201045);宁波市基础教育教研课题(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