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助推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2023-05-30刘丽梅高伟明盛子强高玉峰李晓辉
刘丽梅 高伟明 盛子强 高玉峰 李晓辉
[摘 要] 乡村振兴,想要更快地见成效,不但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更应该重视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的再教育,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就业能力和乡土情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充分把握这一发展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找准自身定位,主动为学校肩负起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责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自身价值。通过实地调查,全面了解河北乡村振兴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农村继续教育开展现状。探索高校继续教育助推乡村振兴路径: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制定高校继续教育培养目标;建立政府培训管理体系,规范继续教育管理形式;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开设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以乡村人才需求为基础,设置课程体系。
[关 键 词] 高校继续教育;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3-0009-04
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高校继续教育的机遇和价值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确保了“三农”政策的实施。“十四五”规划再次以政策文件形式明晰了农业农村发展的下一步规划。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科技〔2018〕15号)引导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并明确高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
高校继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凭借丰富的学习形式(即学历继续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函授和国家开放大学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各类师资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社会培训、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等)及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以满足各行各业社会成员的能力提升需求。
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充分把握这一发展机遇,从国家乡村振兴制定的目标以及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中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目标,与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相吻合。在地方乡村振兴战略中,主动为学校肩负起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责任,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寻求可行路径,充分展现自身的价值。
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继续教育现状
课题组成员深入各地市乡村振兴工作组进行调研,掌握到如下情况。
(一)河北乡村振兴中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自十九大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河北省乡村振兴局的统一领导下,各地市的乡村振兴工作纷纷开展起来,卓有成效。尤其二十大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后,步伐逐步加快。2022年,河北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研究谋划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场景和行动方案,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推进场景,并与河北农业大学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致力打造一流智库。
各地市挖掘自身经济、环境、人才等方面的潜力,各显神通。如衡水市枣强县开展村企合作,把企业引进村集体“筑巢”,形成“企帮村”“村企户连带互利发展”的新模式;石家庄市行唐县开展乡村文化振兴,以创建“村史文化”资源,提升材料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邢台市南和区依托农业资源优势,打造集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生态观光综合体,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等等。成绩明显,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每个地市所开展的水平参差不齐,这和各县乡的管理政策、乡村干部的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河北省政协委员、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孔春梅建议: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包括“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必须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的组织引领作用”。河北省在“两会”提案《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中提到,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乡村人才培训培育机制,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支持体系,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全国人大代表,大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通过走访省内外200多个乡村,与1000多位县乡村干部沟通,得出了下面的结论:“农村地区有知识、懂技术的优秀人才短缺,是一個普遍现象。”“在农村地区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这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也是广大基层群众的呼声。”人才需求已经成为乡村振兴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是众多投身乡村振兴工作的学者、专家所达成的共识。乡村人口外流导致农村集体经济人才队伍后备力量不足、农村集体经济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培养机制不完善等仍是目前河北省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农村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河北各地市都越来越重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不同程度地推行了面向乡村干部、养殖和种植大户、乡村教师等开展的继续教育工作,但从整体上看,大家的关注点仍以引进人才为主,在培养农村本土人才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
1.农村人口结构失调
目前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下滑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农村有近一半的人口进入了城市,而这部分流出的人口则集中于青壮年群体,造成农村的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调,留守的多为老人、孩子和妇女,这样的群体显然不利于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2.继续教育工作普及面窄
从农村教育现状来看,教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但老百姓多还局限于培养好下一代,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有个好工作、好前程,领导干部多还局限于办好教育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振兴经济的层面,大家的关注点多在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却没有意识到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是无法解决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人才短缺的问题的。
各地市也开展了一些针对农村管理干部、部分农民代表的教育培训工作,但多流于形式,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基层干部重视不够;二是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三是教育资金不足,培训主体过于单一,无法大面积开展。
3.师资力量不够,师资水平低
就目前来看,河北各地市面向农村开展的继续教育主要是政府行为,由县农业部门组织,由局里各技术部门分派技术员、“领头雁”或邀请各农业高校、中职院校等教授专家参与集中授课或个别指导。农业部门技术员相对来说数量有限,整体知识水平和科研水平不高;“领头雁”有实际工作经验,但同样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而各高校、中职院校虽具备大批科技、科研水平很高的教授专家,但其在学校都有自己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真正有精力、愿意参与这种乡村授课的并不多,更难以花更多时间驻足农村进行实地指导。因此,当前河北农村继续教育工作方面师资力量仍不够,师资水平跟不上。
4.教育形式单一,实操性不强
从调查数据看,河北开展农村继续教育形式主要以非学历继续教育为主,包括面向村干部开展的管理能力、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面向种植、养殖大户开展的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技术的培训,面向旅游区农民开设的绿化、园艺、导游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等等。培训形式主要以集中授课为主,深入乡村边操作、边指导的形式十分有限,这对本身知识水平有限的农民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也缺乏兴趣,难以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三、高校继续教育助推乡村振兴路径分析
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专业从事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的机构,具有大批高科技专业技术人才,有能力、有责任承担起地方乡村人才培养的重任,助力本省乡村振兴工作。
(一)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制定高校继续教育培养目标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河北省乡村振兴目标是到2035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则需要对接国家、省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不断挖掘河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各环节的继续教育内容,并能够把握不同类型培训的教育规律,攻克乡村振兴的教育难点,从而制定出继续教育培养目标。
高校继续教育还可根据国家制定的乡村振兴的三个阶段(2020年、2035年、2050年)的目标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可根据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来分析不同阶段、不同目标任务中可以产生的继续教育机会和内容。
例如基于二十大提到的“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宜居”则主要体现在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整体看环境保护意识和力量都有了很大提高,无论是在生活垃圾、生产废物处理方面的生活环境问题,还是在秸秆、地膜、畜禽、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环境方面,或者是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可以在乡村环保方面找到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培训内容。“宜业”则主要体现在乡村的产业发展方面,目前很多乡村凭借地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一、二、三产业方面都逐渐有所突破,无论从多种生产技术、生产现代化水平方面,还是多种经营形式方面,我们都可以探索到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培训内容。
(二)建立政府培训管理体系,规范继续教育管理形式
乡村振兴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无论是产业振兴,还是人才振兴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管理。目前河北乡村继续教育培训方面还没有一个较完善的管理体系,来全面规划、调控、规范、监督各个地市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这也是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在河北各地市乡村振兴工作中普及面窄、培训项目少、不被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赠地学院的社会服务形式,政府设立继续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来整体规划、调控全省乡村继续教育工作,引导和扶持高校的继续教育走向农村。
1.成立政府乡村振兴继续教育管理机构
河北省乡村振兴局作为政府乡村振兴工作指导中心,应设立专门的乡村继续教育培训中心来宏观调控全省的乡村继续教育工作。地市、县(区)乡村振兴管理部门也应设立相应的乡村继续教育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申报培训任务,下达上级指令,监督下级单位具体工作的实施。
2.建立政府下达培训任务与地市、高校申报培训项目双效机制
省鄉村继续教育培训中心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省、地市、县(区)、继续教育学院共同参与的继续教育管理平台。各继续教育学院需要向省乡村继续教育培训中心上报本校继续教育特色、专业优势及可以承担的项目方向等备案,建立一个乡村继续教育资源库。省乡村继续教育培训中心每年向下级单位下达第二年的总体培训任务,县(区)可以根据本地市经济发展特色和人才需求情况通过平台向上级部门申报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地市进行审核把关,然后再申报给省乡村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省乡村继续教育培训中心整体掌握了全省各地市经济发展特点、人才需求概况,规划下一年全省培训任务,制定培训项目、分配经费,并下达给各个继续教育学院。承接项目后,继续教育学院则根据培训任务设计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平台提交省乡村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审核通过后省里划拨经费,各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培训过程中,地市、县(区)乡村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则全程跟踪、监督并协调相关工作。
3.设立乡村继续教育专项资金,保障乡村继续教育工作开展
河北省乡村振兴局应为乡村继续教育工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用于保障乡村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了专项资金的支持,开展教学、科研与农业推广工作有了经费保障,会极大提高各继续教育学院承接乡村继续教育项目的积极性。专项资金来源除了政府专项经费拨款外,可以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捐资助教。
4.加强政府监督和管理,规范培训内容和形式
政府成立专门的乡村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后,明确了各级乡村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各继续教育学院的权利和职责。在各级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下,乡村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在整体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的选择上更加规范,更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农民乐于接受,使河北的乡村继续教育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道路,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
(三)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开设继续教育培训项目
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河北省地处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经济圈,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县域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全省共有291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如安平丝网、平乡童车、清河羊绒、河涧汽车制造业、邯郸辣椒红色素等等。农业农村部指出:“现代特色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生活性服务业、乡村传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乡村建筑业、乡村环保产业、乡村文化产业九类乡村产业,应重点研究和关注。”这些产业将是农村产业发展的方向。高校继续教育应当以河北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为导向,开设相应的培训项目,如开设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环境管理、建筑设计与施工方面的项目,开设培养农村养殖、种植专业技术人才的畜牧、水产、果树等农技推广培训项目,开设培养现代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社区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培训项目等等。只有开设的继续教育项目能够与河北乡村产业发展相匹配,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以鄉村人才需求为基础,设置课程体系
乡村开展继续教育主要为了满足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文化方面的需求。各继续教育学院应当对河北各地市产业结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根据本校学科优势来调整专业结构,增设契合本省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并结合上级政府机构下达的培训任务进行深入研究,设置与地方人才需求相匹配、能引领和支撑当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易于农民现有文化水平所接受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使乡村的继续教育工作达到实效。
1.思政教育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乡村振兴需要培养一支能够扎根农村,甘于奉献,承担起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年轻队伍。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文化水平高、技术过硬,思想政治水平也要高,能够吃苦耐劳,敢于担当,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彻底摆脱其“等、要、靠”的思想。我们在课程设置时,思政教育要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大力提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教育,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全面提升农民的政治素养。
2.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乡村振兴需要培养的是承担新农村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的设置应当结合河北省农村发展现状以及实际需求,融理论知识到实践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把教学场地延伸至田间、车间和人民群众中,边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边教学,在生产劳动中学,在社会实践中学,更能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能学有所获。
3.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近年来,乡村发展十分迅速,老百姓的视野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逐步提升。但与城市相比,文化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很突出。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在通过对各地市乡村振兴工作调查中发现,目前人们的关注点多仍然停留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层面,乡村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和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就在乡村”,此传统文化能够十分鲜明地展现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和风貌,能够展现我们国家的地方特色、乡风民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动力。
如河北红色文化资源:西柏坡、白洋淀、野三坡、狼牙山、李大钊故居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又如河北的艺术文化资源:丰宁的剪纸、武强的木版年画、河北梆子、吴桥杂技、衡水内画等等,我们应当深入挖掘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在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传统文化教育,以传统文化铸魂,培育文明乡风。
4.注重培训内容的前瞻性、引领性
乡村振兴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创业者队伍,来辐射带动全体农民共同提升,并轨大市场,衔接现代化。我们所培养的高素质农民不仅要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创新创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等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的乡村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要具备前瞻性、引领性,能够把握时代脉搏,既与河北农村当前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又能贴近农业农村发展的前沿,真正能够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技术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解读《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EB/OL].http://www.sdjyxww.com/gn/3351.html.
[2]王磊,黄丽颖,崔莹,等.河北省本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5-7.
[3]董巧凤,郭正武.乡村振兴视野下的继续教育发展战略[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23-128.
[4]姚晓兰.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使命、挑战与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1(5):6-8.
[5]高鸣,李祯然,雷泽.人才支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探索、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2,43(4):568-577.
[6]郝东伟.多方发力,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N].河北日报,2023-03-05.
[7]王改丽.乡村振兴视域下河南省乡村文化建设困境及解决路径[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149-152.
[8]许溪溪.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3):62-68.
[9]杜芳.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的知识图谱:热点演进、发展趋势及国际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31-240.
[10]韩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奋力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2):98-112.
[11]武萌,孟维仑.侯二河:让人才站上乡村振兴“C位”[N].河北经济日报,2023-02-27.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