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乡土资源,凸显教学特色

2023-05-30李懿淼

地理教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新场苏州河乡土

李懿淼

乡土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乡土资源中蕴藏着大量的地理教学资源,既有区域的地理位置,也有自然地理事物,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还有人文地理事物,如人口、城镇、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名人轶事、地域文化等。虽然乡土资源复杂多样,其内涵也在不断扩展,但是乡土资源却是真实的教学情境。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人地协调观,学会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乡土资源。上海在自然地理方面可供挖掘的资源较为缺乏,但人文资源却非常丰富,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也加入了一些乡土资源,但由于教材的普适性和选材的典型性等特点的限制,将上海的乡土资源融入地理教学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鼓励地方和学校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设与地理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1]。同时,新课标特别强调地理教学要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的真实的教学情境。乡土资源能展现出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色,弥补基础课程普适性的缺点,同时能够达到展示地方独特风采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从而有助于校本资源的建设,有助于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2]。

一、“水环境”单元复习课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作为上海市空中课堂的线上课课例,由于线上课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与学生进行互动,不能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同时又是一节复习课,所以在教学设计中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一是如何让复习课更加有趣,即不枯燥;二是如何让复习课更加有效,即学生不仅能够学以致用,还能够用以致学。基于以上两个问题,依托上海的乡土资源对本单元进行了如下教学流程设计(图1)。

由于复习课内容多,所以仅选取部分知识点作更加深入的探讨,以点带面,发动学生去挖掘身边的与之有关的乡土资源,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训练学生从解决问题到提出问题,从死记硬背到学以致用再到用以致学。

二、“水环境”单元复习课教学过程与特色

依托上海的乡土资源,营造熟悉且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沉浸到地理复习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体会地理中的生活,并学会运用地理视角去观察事物,运用地理规律去验证事物,运用地理原理去分析事物,为区域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通过挖掘上海本土与教学内容契合度高的典型地理景观,培养学生的地理视角;选取鲜活的地理案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找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的地理事象,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单元化的作业设计,鼓励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体现出地理课堂独特的育人价值。

1.选择典型的地理景观

本节课所选取的乡土案例,与授课内容的契合度高,且知名度高,具有典型性。加之学生成长于此,或亲眼所见,或耳熟能详,或了然于心,对所选取的乡土案例有熟悉感和亲切感,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挖掘学生身边的典型地理景观,并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如水圈的构成,选取的是一张滴水湖的景观图(图2),从这张景观图可以很容易地识别三种水体。像上海这种沿海城市很多地方都可以体现出这三种水体,这是内陆地区所不具备的。滴水湖是一个呈正圆形的人工湖泊,虽然建成时间短,但在上海的知名度高,学生对其名称和所在的区域非常熟悉,所以选取滴水湖的景观图作为乡土案例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于水圈构成的理解。

如海洋灾害——风暴潮,选取的是上海南部的杭州湾作为案例,提出问题:“分析杭州湾夏秋季风暴潮多发的原因?”新课标对于灾害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因此,把杭州湾风暴潮灾害发生的视频作为情境导入,让学生结合杭州湾的位置示意图,分析夏秋季风暴潮多发的原因,加强学生对风暴潮灾害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呈现鲜活的地理案例

本节课所选取的乡土案例,有的学生不够熟悉,或未曾关注到一些细节,对于这种案例,在课堂上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背景交代,让学生对预设的问题有较为完整的认识,从而在特定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思考、决策,同时也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探究。

如水循环,选取的是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通过较为详细的图文材料(图3)设置问题:“简述‘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的建设带来的生态效益。”该公园作为上海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于2010年全票赢得世界建筑节最佳景观奖[3]。所以选取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不仅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上海这座城市早已开始了海绵城市的建设试验,也可以提升学生对海绵城市探究的兴趣,并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人类与水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海水的运动——潮汐,选取的是感潮河流——苏州河。苏州河作为上海最知名的两条河流之一,由于其注入口距海较近,其水流受潮汐的影响非常明显,但是学生不一定知道20多年前苏州河的情况。通过《航拍中国——上海》视频片段,介绍苏州河水闸的位置和水闸一天开合两次的现象,给出图文材料并提出问题:“苏州河在水闸修建之前,是一条污染十分严重的黑臭河流,苏州河水闸修建后,发挥着换水的重要作用。请思考苏州河水闸是如何利用潮汐对苏州河进行换水的?”教师给予提示:“原来的苏州河是往复流,能否成为单向流?”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不在于潮汐的成因探究,而是人类对于潮汐的利用,所以选取利用苏州河水闸换水作为乡土案例不仅紧贴学生生活,也紧贴教学目标,也帮助学生了解上海进行环境整治的力度和措施。

3.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本节课所选取的乡土案例,结合了一些生活中经常提起却又容易忽视的有历史年代感的名称。通过两个具有鲜明时代背景的名称,教师布置实地走访、博物馆参观和史料查阅等任务,让学生去考证其起源,從而加深学生对于家乡的了解,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如海水的运动——潮汐,选取的是上海简称“沪”的来源。虽说生活在上海,但大部分学生对于上海简称“沪”的来源不甚了解。“沪”是一种竹制的捕鱼工具[4],网上很难找到竹制“沪”的模型或实物,但在上海历史博物馆有一段专门介绍简称“沪”的视频。视频中说:“魏晋时期,在吴淞江下游入海的地方称为沪渎江,沿岸的人们将竹编成栅插在岸边,利用潮涨潮落的规律进行捕鱼,这种竹栅被称作‘扈。沪渎江与捕鱼的‘扈就这样渐渐地融入了上海记忆。”目前在奉贤杭州湾沿岸依然有用这种方式捕鱼的渔民,只是原竹木做的“沪”做成了尼龙网的“沪”。选取上海简称“沪”的来源作为乡土案例,通过权威博物馆的视频以及发展演变后的“沪”的景观图,使得学生对于人类对潮汐的利用方式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如海水的性质——盐度,选取的是一个古盐场——新场盐场。上海浦东的新场古镇,是一座“因海而生、因盐興镇”的千年古镇,新场留存下了大量历史遗迹,不少地名与盐场有关[5]。通过图文资料设置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公元 8 世纪后新场盐场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选取新场盐场作为素材,一是帮助学生增广见闻;二是加深了学生对于水循环意义的理解,即由于长江携带的大量泥沙的堆积,上海的土地向海扩张;三是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有历史故事的地名的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4.设计主题化的单元作业

前文所述的乡土案例除“水圈的构成”外,都结合所给材料设计成了题目,最后将题目进行汇总,便成为一份关于“水环境”的单元作业(图4)。通过主题化的单元作业设计,不仅可以考查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也可以检测单元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主题化单元作业中兼顾了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和探究性作业,不仅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也鼓励学生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进行社会实践。

5.多样化培养地理实践力

通过乡土资源的挖掘,可以培养学生去考察和调查身边的地理事象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去观察、行动和思考,并在对身边真实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中更进一步提升理性认识,逐步建立起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并在客观上强化学生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引发其感悟、欣赏、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变化。

如上文提到的新场盐场,设置的问题为:“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公元 8 世纪后新场盐场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学生可以先通过了解晒盐的工序明确一般盐场形成的条件,然后再网上或到上海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去新场古镇的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甚至去新场采访当地的街道办和居民,从而结合新场的历史资料进行问题分析,进而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调查的能力,即培养地理实践力。同时,借助于现实性任务实现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交融,在建构知识中,提升学生用以致学的能力。

如上文提到的风暴潮,其应对措施之一是加固海堤,为有效应对风暴潮,上海建设了“千里海塘”(图5)。通过给出上海“海塘”的照片,设置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分析上海为什么会出现甲、乙两种不同形式的‘海塘?我国其他地区的‘海塘是否还有其他的形式?”从而引导学生去网上搜索,亦或是实地调查,更加重视学生的亲身参与和独特体验,在实际问题中学会解决问题,促进学习方式从“学以致用”向“用以致学”的转变。

6.凸显教学的育人价值

乡土资源营造了熟悉、亲切又真实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代入感和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对家乡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究,从而有助于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进而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海绵城市”概念首次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提出,但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早在2007年就开始建设,可以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该公园不仅蕴含了诸多海绵城市的原理,还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世博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也培养了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再如,上海简称“沪”的来源,通过这一上海学生最熟悉的文化事物,去探究其蕴藏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视角去观察、审视身边的事物。又如,风暴潮的形成原因和应对措施,则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增强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和责任感,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6]。

三、总结与反思

这节高一年级单元复习课的设计围绕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复习课更加有趣,二是如何让复习课更加有效。针对第一个问题,本节课选取学生身边的乡土资源,从地理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给学生以获得感和成就感,从而让复习课更加有趣;针对第二个问题,本节课乡土案例的选取紧紧围绕新课标,并在新授课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适当加深,通过图文并茂的材料层层递进,以及实践探究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在建构知识中提升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的能力,从而让复习课更加有效。

本节课内容较为庞杂,知识点较为独立,所以选取的乡土案例相互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如能够聚焦到一个统领性的问题,并在这个统领性的问题基础上通过问题链的形式设计一系列的小问题进行层层递进式的深入直至解决大问题,那么将更好地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综合思维的培养。同时,由于乡土案例聚焦的是小尺度区域,反映的地理事象特征和规律可能存在特殊性,不一定符合大尺度区域地理事象的特征与规律,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和学情有选择地、灵活地使用乡土资源,根据乡土案例科学、规范地设计教学方案,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朱胜男.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学课程资源,2021,17(5):36-38,8.

[3] 铁铮.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获世界最佳景观奖[N].科学时报,2010-11-12(A3).

[4]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 何维华.千年熬波何以传承——新场“盐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N].浦东时报, 2015-6-19(4).

[6] 孟勇.基于乡土素材的地理课堂教学特色探析——以“豫风楚韵的信阳旅游业”为例[J].地理教育,2021(5):48-50.

猜你喜欢

新场苏州河乡土
苏州河,悲莫悲兮奈若何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美丽的新场古镇
爱情永恒(组诗)
大战将军山
芬芳乡土行
只说困难和问题的座谈会
苏州河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