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探讨
2023-05-30王喜跃
王喜跃
一、引言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地理思维过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地理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这句话既概括了概念形成的过程,揭示了概念形成的方法,又指明了概念学习的意义——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地理概念既是地理知识构成的基础,也是理解和掌握基本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关键。因此,地理概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地理概念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案例
本文以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第一课时为例,谈一谈地理概念教学的策略。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这一节课涉及了大量关于河流的概念,有支流、干流、水系、流域、分水岭、内流河、外流河、内流区、外流区、时令河、常年河、流程、流向、发源地、注入地、流速、流量、汛期、水位高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等众多地理概念,本节课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中涉及地理概念最多的一节课。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在不枯燥、参与度高的状态下完成大量地理概念的学习,且理解并牢记这些概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三、教学策略
1.启发引导,归纳概念
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讲干流、支流、水系、流域、分水岭、水文特征等概念时,都会以大树的树枝和树干为例,或以长江、黄河为例,介绍支流和干流、水系的概念,教师直接介绍内流河或外流河的概念等。而本节课所有的概念都是学生在找河流差异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的,如河流有长短、流向、有的注入海洋、有的不注入海洋、有的有分叉、有的无分叉、有的分叉多等众多差异。根据学生所找的差异教师进行适当引导,以中国水系图中的某条河流为例,指出什么是支流、什么是干流、什么叫水系。此时学生结合地图以黃河为例,说出流经山西和陕西的这两条河是黄河的支流,这两条支流汇入了黄河的干流。这个过程学生就理解了支流与干流的含义,并且明确了干支流的关系。学生从图中找到了时令河和常年河的差异时,请学生尝试自己解释一下含义,学生可以说到河流常年存在就是常年河,而有的季节会消失就是时令河。此时学生的回答是有问题的,教师再追问,什么常年存在?学生可以回答出是河水常年存在,即常年河是一年四季都有水流的河流,而时令河就是季节性有水的河流。这些概念都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的定义,重在理解其含义,且能规范使用地理术语,所以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释概念的含义,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2.运用直观手段,建立概念
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侧重于直观、形象,在讲授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时,可借助类似地理实体事物的各种感统教具辅助地理概念教学。采用直观手段,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形象化,促进学生把形象思维迅速转化为理性认知,从而建立准确的地理概念。地图是进行形象思维活动的重要材料和表述工具。在概念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养成读图习惯,这不仅是地理学科特有的研究、学习方法,也是地理学科的特有思维方式,甚至是地理思想。
因此,学生找河流差异的整个环节是建立在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基础上完成的,1、2、3组读的地图是地理课本65页的中国水系图,4、5、6组读的6幅与河流相关的地理景观图(图1)。并跟学生强调,所找出的差异必须是从地图中直接提取的信息,不能根据已知信息推断。在学生找出众多差异后教师对各分组查找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删除,如1、2、3组的学生找到了河流流速的差异:下游流速慢,这个差异并不是学生从水系图中直接提取的,是根据之前学习的中国地形,知道下游流经平原所以流速慢而推断出,所以要删除这条差异。又如,4、5、6组找到河流流向的差异,从景观图中不能直接看出来,也应删除。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能从景观图中直接提取到河流的水有深浅的差异,还有的河水浑浊、有的河水清澈等信息,这些河流差异应该用什么地理专业术语来表达?这些差异应用河流水位高低和含沙量来形容。
3.采用比较方法,辨别概念
首先,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黄河、长江或任意几条河流之间的差异,然后学生对自己找出的差异进行简单的归纳,并写出河流的长短、流向、是否注入海洋、流速等差异,通过比较,学生共找出30多条河流间的差异。
其次,地理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采用比较法,既能明确概念间的差异,又能指明彼此间的共性和联系,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澄清对相近概念的认识,如内流河与外流河、内流区与外流区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直接或间接注入海洋的河流被称为外流河,那不注入海洋的河流呢?学生通过比较名称自然可以说出内流河。同理,在追问学生内、外流区的概念时,学生也能说出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4.借助典型范例,巩固概念
在明确地理概念的基本内容后,借助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有目的地练习,有助于学生巩固、运用和深化概念。在学生了解什么是内流河和外流河之后,教师追问内流河不注入海洋注入哪里?利用概念找出图中的内流河有哪些?学生可以找出有塔里木河、注入青海湖的布哈河,由此教师再进行归纳:最终注入内陆湖泊或消失在沙漠中的河流被称为内流河。在利用概念找内流河的过程中,既可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完整,又能使学生巩固概念,加深对该概念的理解,还帮助学生获得了判断内、外流河的方法。
5.对地理概念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概念体系
概念体系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中涉及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地理概念。教师要对这些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地理解,让概念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其建立起联系,从而形成概念体系[1]。如找到众多的河流差异,即是河流的特征。河流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描述河流中水的特点,如流速、流量、结冰期、汛期等,被称为水文特征;一类是描述河流的样子,如河道的宽窄、曲直、流域、流程、流向、支流数量等,被称为水系特征。并在板书中帮助学生构建概念体系(图2)。
6.小组合作探究,调动积极性
分组活动,找河流差异。分组活动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哪组找的差异最多,哪组最先开始分享,每组派一位代表负责将本组所写的差异贴到黑板上。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不能与其他组的内容重复,这就刺激了学生要快速思考,找出差异后快速写出,并贴到黑板上,避免在其他组之后,不能再贴。
7.变式练习,应用概念
在进行地理概念教学时,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本节课在找河流差异、学习了大量地理概念之后,让学生从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两大视角归纳我国内外流区河流的特点。这个过程既是从不同区域尺度认识中国河流特征,也是对于刚学习的地理概念进行应用。首先,是否能用准确的词语来描述这些概念,如流量用大小或多少、流程用长短、流域面积用大小等,是加深概念理解的过程。其次,学生能否结合地图,运用这些地理概念准确说出内外流区河流的特征。如内流区河流数量少,外流区河流数量多;内流区流域面积小,外流区流域面积大。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说明既理解了该概念,也会运用该概念,从而达到概念教学的目的,不是死记硬背地理概念,而是会应用概念。
总之,概念的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概念类型多样、简繁不一,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先吃透教材,自身要先对地理概念有全面、深刻、准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要有针对、有选择地灵活运用地理概念教法,从而达到概念教学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素娟.地理学科本质问题解析与中学地理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