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家校社信任桥梁,为教师和家长“松绑”
2023-05-30于杏林陈亚清
于杏林 陈亚清
近年来,家长越来越拼,教师越来越累,教育之路上的争议声也不时出现。究其原因,是家校社合作产生罅隙,教师的职业道德受质疑,家长的教育能力很少有效发挥,教育主体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
学生的成长不是某一个教育主体可以独自完成的,家校社联动才能建构完整的成长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强调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那么,在实践中,应如何增强互信、形成教育合力,既为教师和家长“松绑”,又为教育进步助力?本次论坛邀请多位校长,共同就家校社增强互信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议题一:直面问题,信任危机从何而来
刘国雄:近年来,家校关系悄然转变,家校关系紧张甚至爆发冲突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原因在于家校之间缺乏信任,严重影响育人效果,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通过实践观察、案例剖析,家校信任危机的产生主要有五大原因——
家校教育理念不一致。少数家庭依然秉承“唯功利”的育儿观,忽视做人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而学校教育兼顾现实和未来。两种不同育儿观的碰撞,导致了教育行为的不一致,从而产生家校矛盾。
家庭教育缺位错位越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解体现象逐渐增加,导致家庭教育功能缺失,一些家长没有承担起教育责任,反而将教育问题全盘推给学校。有的家长错位甚至越位,对学校工作横加指责,导致家校关系紧张。
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缺失。一方面,家长缺乏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对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以及具体举措了解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学校没有真正读懂家庭、读懂学生,缺乏个性化指导。因此,家校平等、顺畅沟通是疏导家校矛盾的前提。
供给与需求不平衡。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其个体差异与班级授课制之间的矛盾,导致教育质量与学生需求的不平衡。学校如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如何提高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性、针对性、有效性,教师如何提高综合素质、育人能力,都是应当认真研究的课题。
评价机制不科学。教育评价改革正在深度推进,“五唯”顽障痼疾依然制约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用人、招生、考试、评价等方面,主要还是以分数、学历等为主要标准,而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在连接家庭、社会两端时,会面临许多矛盾,承担很多指责。
家校信任危机不仅导致家校关系紧张,还给教育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一是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家长一味放大学校的问题,总是对教师百般挑剔,甚至跟學校发生冲突,会降低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分散学校管理和教师的精力,最终受害的是学生。二是干扰教学秩序。家长干涉学校人事聘任、教学安排等错位越位行为,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同时,家长的横加指责可能会导致教师不能管、不愿管、不敢管。三是破坏教育生态。对学校的信任危机,容易导致新的“内卷”,这也是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违规补课屡禁不止的一大原因。
议题二:增强家校社互信,建构良好育人环境
张宝柱:“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义务教育学校而言,既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双减”政策精神,又要提高教学质量。
加大教研力度,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是教研活动效果的最直接反映。为此,我们持续开展“两周一精品,一人一精品,学期一展示”教研活动,教研组提前谋划,每两周打磨出一堂精品课,通过“集体教研找方法、课堂教学试效果、课后深研结经验、重新设计促提升”这一闭环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落实任务清单,全面协同发展。任务清单包括课前预习清单、课上展示清单、课下作业清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作业清单可以有效启用“五层监督机制”,即学生互相监督、同科教师监督、同教学组监督、学校“双减”小组监督、假期家长监督,有效减少作业不合格现象。
精心设置作业,提升作业质量。学校建立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制定作业管理细则,实行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标,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将作业设计纳入集体备课体系,深化日常作业、学期作业、单元作业的整体设计研究,倡导教师设计拓展式、体验式、项目式作业,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优化社团建设,满足多样需求。学校确定了“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思路,通过聘请社会力量、邀请家长支持、周边高校合作等方式组建师资队伍,精心组建了创客、书法、射箭、篮球、乒乓球等社团,着眼于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多元成长、个性发展。
加强活动引领,激发学生兴趣。为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学校组织了丰富的学生活动,并把所有活动系统化,形成学校文化节、班级文化节、课堂文化节,先后开展了语文读书汇报会、英语课本剧、阳光大课间评比、教师汇报展示课等活动,能交给学生的全部由学生完成。
研究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目标不同,要想既顾及学优生“吃不饱”的问题,又考虑学困生“吃不下”的问题,分层教学刻不容缓。分层教学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优生帮助学困生,这就可以在理解程度上进行分层;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好分层习题,分为必做题、选做题,这样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分层;部分学生自己准备好相应科目的配套辅导资料,在没有被帮助对象时,自主完成资料内容,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实现自我分层。
钟广春:在“双减”的背景下,探索“新型家长学校”建设之路,建构适合学生的家校育人生态,是引领学校走上新优质发展之路的重要治理策略。
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引领。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及从班级、年级到学校、社区的多级家长委员会。一是加强党组织对家长学校的领导,二是将家长学校教育和服务的对象网格化,强化对家长学校的价值引领,以和谐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为家校同育生态的建设提供助力。
拓宽渠道,线面结合,培养班主任和家庭教育指导师。一是为家长学校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师。为此,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工作,提升班主任队伍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走家庭教育师资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二是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水平。学校以开展“家校共读”活动为载体,让家长越阅读越喜欢,越喜欢越阅读;同时线下以阳光团辅团拓的形式开展活动,提升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与社区联合开展家庭教育的专项活动,扩大家长学校培训成效的辐射面。
技術赋能,丰富课程,扎实用好家长数字大学平台。有位老师说:“家长基本都是合法的,但不一定是合格的。”我们为了让家长合格,开设家长必修课程,让家长“持证上岗”。家长学校使用数字家长大学平台,制定家长的学习任务和计划,有效推动家长的线上学习。
小手拉大手,推进家校亲子活动常态化。一是搭建“和正家长”与“和正学生”评价互联平台,将学生的在校评价与家长在家长学校的学习评价建立联系,用学生的成长激励家长,用家长的学习为学生树立榜样。二是通过“君子见面礼”“周末亲子君子修炼五个一”活动,推进家长学校亲子活动的常态化,全面营造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和谐交往之风。三是组织亲子阳光团拓活动,推动家庭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或针对性改进。四是以亲子志愿活动引人向善,比如,家长学校以亲子共修的形式,促进家校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
新型家长学校的建设过程提升了家长的学校治理参与度和认同感,有效推进了家校同育生态的良性发展。其各项举措,切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时代感强,以家长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达到了发展教师和成就学生的目的。同时,新型家长学校注重社区的联动,增强了家校社的互信,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推动学校办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张莉:家校社协同育人既是一种文化融合,也是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共识、信任与专业是良性教育生态环境的三大支点,我校力求通过赋能学段共同体、融合智慧共同体、创新数字化共同体,打造家校社共育新生态。
赋能学段共同体,“双向奔赴”科学衔接。“双向奔赴”是指在跨学段衔接模式下,服务于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的需求。一是联合学区联盟校,科学衔接。学校联合市直属机关幼儿园,以《基于幼小衔接学习活动的策略实施与研究》等课题为切入点,创编《柳州市景行小学新生成长手册》,与学区初中学校联合开发“初小成长微课堂”,探索基础教育学段的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二是开设双向式家校活动,科学共育。家校合作的深度发展是让家长从一个旁观配合者,变成参与建设者。通过“集体家访(教师走进家)+幸福之约(家长请进校)”双向家访活动、“按需施培式+菜单式”双菜单式家长课堂,缓解家长的焦虑,让家长成为落实“双减”政策的参与者。
融合智慧共同体,“三维联动”完善课程群。学校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提出“高效率课堂+高效能作业+高质量课后服务”三维联动优化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不断创新和完善“行文化”校本课程群。其中,高效率课堂旨在促“减”提“质”,抓好课堂主阵地,研读新课标,变革课堂教学方式。高效能作业着力推进基于新课标的大单元作业设计,创新实施分层作业。为此,学校研制“景行‘慧学单”,丰富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推出景行特色学生劳动清单,开展以八大菜系为主题的“尝遍中国菜”实践活动,促进家长与孩子在精神上共同成长。高质量课后服务通过“4+1”“2+2+1”“3+1+1”等多种模式来实现多学科、艺体与综合实践的融合,将特色课程与延时托管、社团活动等充分结合,将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引进学校,着力建设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创新数字化共同体,“技术支撑”动态评价。学校将数字素养培育融合到学科课程、班级评价中,形成了数字化教研与数字化班级教育评价相融合的评价体系。其中,“技术+”融合教研借助“城中区基础教育大数据中心”“学业质量分析诊断平台”等,形成“技术+”的跨学科教研路径,通过主题式、项目式活动,找到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形成结果运用闭环机制,精准施策。
数字化班级教育评价体系将教育信息化融入班级管理,把日常的德育常规工作与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量化管理结合。通过记录学生的行为数据、形成智能测评报告,有效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利用“班级优化大师”等客户端辅助、观测学生多维度整体发展趋势,在学校、家长和学生之间建立合作共同体,形成新时代新型家校共育模式。
议题三:明确权责边界,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
张春: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家庭教育对学校的依赖性以及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早期的社会化教育和人格养成教育,在后续教育过程中提供教育资源和保障、引导孩子继续健康全面成长;而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养成习惯,在教书中育人。
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职责、原则、任务、功能、价值和各自独立的教育空间,两者只有责任边界清晰,家校共育才能做到“1+1>2”。
家校共育,其实就是一场爱与信任的相遇。首先,好的定位就是好的教育。只有教师像教师、家长像家长,孩子才能像孩子,家校之间应该是各尽其能、各尽其责、各美其美。其次,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学生、教师、家长应当建立和谐稳定的“三角关系”,家长支持教师,教师支持学生,学生健康成长。再次,好的环境就是好的教育。教师要知人善教,创造机会;家长要懂孩子、懂教育、懂未来,营造出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我们着眼于成就“懂教育、懂孩子、懂未来”的卓越家长群体,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断优化家校共治体系。
构建一个模式,聚焦一个“融”字,筑牢协同育人体系。我们成立“峰之和”家长委员会,把班级化整为零,构建“四级管理,区域联动”家校社共同体模式,形成了学校家委会为引领、年级家委会为组织、班级家委会为核心、片区小组为主体的家校共治教育生态。
依托一个平台,聚焦一个“学”字,驱动协同育人引擎。我们在全市率先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立家长学校,组织家长讲堂、家长论坛等活动,提供基于家庭教育问题解决的课程套餐,让家长网上选课成为常态,让亲子共同学习成为习惯。
开发家本课程,聚焦一个“创”字,拓宽协同育人路径。一是利用家长空间案例课功能,在家长中开展“家教好故事”评选活动。二是充分发挥片区联谊小组的作用,开发实践类体验课程,并通过“和峰慧影”家长微课大赛向家长发出倡议,征集不同职业的家长微课程。
开展十大活动,聚焦一个“联”字,凝聚协同育人合力。依托家长委员会,我们探索家校沟通的三条途径。一是对口沟通。学校向每位家长发放电子“家校连心卡”,落实“首问答复制”和“限时回复制”,确保问题答应“不过时”,限时回复“不过天”。二是即时沟通。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家长空间、班级联谊群等方式,即时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情况。三是定期沟通。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召开家委会例会、家校座谈会,在沟通中拉近家校距离。
用好一个评价,聚焦一个“助”字,激发协同育人活力。我们构建“亲子同登峰、共成长”递进评价机制,把学习作为合格家长的基础,把参与学校、改变自己、协同发展、资源共享作为评选“岳峰好家长”的指标。而今,“家长学习,持证上岗”已经成为岳峰家长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