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以红色教育厚植理想信念?
2023-05-30王赛
王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长跑。新时代,引导和教育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自觉坚定理想信念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如何通过红色教育,帮助学生锤炼品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业、担当时代责任?本期论坛邀请各位校长就此话题建言献策。
议题一:如何从课程入手,优化红色教育路径?
罗浩:成都市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办学历史悠久,在“用智慧点亮心灵”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以智慧育人为方向,创新红色教育课程,探索红色教育之路,让红色基因扎根于智慧校园。
传承红色经典,润泽儿童心灵。学校积极开展观、听、诵、演、唱等教育活动,用红色文化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们一边学习红色经典故事,一边创编各类文艺节目,学校经典诵读节目《中华好少年》融经典诗词、中华武术、古典舞蹈于一体,在成都市级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办好红色课堂,塑造高尚品格。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成为道德高尚、志向高远的人。比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详细讲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弘扬红色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红色场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设计实施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馆校课程,如设计课程《电报机的前世今生》,带领学生走进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设计课程《勿忘国耻,铭记在心》,让学生走进建川博物馆开展项目化学习。此外,学校在校内自建“红星耕读园”,让学生在耕种中体验劳动的艰辛,感受收获的喜悦,在劳动实践中追忆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如今,“为未来而学,为未来而教”的馆校课程不仅让学生受益,也促使教师自觉更新育人理念,成为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时诚:为推进红色基因进校园,引导广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厚植红色基因,近年来,新泰市平阳小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实践跨学科融通的红色教育新路径。
以课堂为主渠道,探索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学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逐渐形成系统化的红色教育资源与内容体系,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同时,学校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加强对青年思政教师的培养,开展思政学科专项优质课评选、人人上好思政课、校长讲思政课等活动,培养优秀的思政教师。
多方联动,打造融合型学习空间。传统环境下,学校教育活动主要发生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校内实体空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学生学习空间的内涵及形态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我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空间。一方面,学校通过教育云联工程平台实现不同地域的课程交流;另一方面,学校探索线上红色教育模式,融通网络空间与实体空间,满足学生对红色文化体验的多元化、互动性需求。此外,学校开设网上云展厅课程,用好博物館、纪念馆、革命遗址遗迹、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
丰富少先队活动课程,创建沉浸式红色学习氛围。学校以“队前教育,红色萌芽”为主题开设“平阳雅真”课堂,通过队前教育让学生了解少先队的名称、创立者等少先队知识,做到“六知六会一做”;以中队为单位,扎实推进主题队日活动,要求少先队辅导员既要讲好“大道理”,也要讲活“小故事”,依靠组织力量加强红色教育。
新泰市平阳小学始终以培养人为目的,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未来,学校将继续努力优化红色基因教育模式,把红色基因植根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叶翠玲: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是广州市首批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培育创建单位,是荔湾区唯一一所外国语学校。学校地处广州老城区荔湾西关,西关悠久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积淀赋予了我校独特的气质风格。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中国文化为基石,充分挖掘荔湾区西关地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我校外籍教师、在校外籍学生的自身资源优势,打造中外文化相互交融、合而为一的校本课程体系,即本土文化视角下的中外文化交融课程《中国心、荔湾情、西外展》。
本课程依托悠久的西关地域文化资源(泮塘、永庆坊、粤剧博物馆、荔湾湖、荔枝湾、陈家祠、沙面贸易十三行等),深化改革我校已有的西关文化校本课程,做到全体师生齐参与,在学习西关本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我国文化力量,了解深厚的荔湾历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外籍师生交流过程中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文化知识素养,相互学习与借鉴,共同高质量地发展。
本课程实施“四结合”特色课程,即中国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国外文化知识相结合,自主研发与借用或改用相结合,个人开发与集体研发相结合,模块课程与专题课程、微型课程相结合;发挥“三合力”,即发挥校内学科教师力量,发挥校内外籍专职教师与校内韩、法、日、德等多语种专职教师的力量,发挥外请专家以及社会力量,共同打造课程。
第一系列课程《寻觅西关美 传递荔湾情》主要由外籍专职教师Raymond、我校全体英语教师,联合校内艺术科、多语种学科教师开发。该课程涵盖我校附近的荔湾景点(泮塘、永庆坊、粤剧博物馆、荔湾湖、荔枝湾、陈家祠等)的人文、历史、地理、经济等知识介绍,分为“荔湾文化与历史学习”“与外教、外籍学生一起户外寻找荔湾之美的活动”以及“一起动手体验与展示课程成果”三大板块。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行走中发现、欣赏荔湾的美,进而厚植家国情怀。
第二系列课程《多语琅琅 广府之声》主要由我校多语种教师任教。此课程致力于编织“一根纽带”——语言知识与文化内涵的纽带,搭建“三座桥梁”——跨中外互联之桥、跨语种互鉴之桥、跨学科互通之桥。
第三系列课程《“动起来”的西外文化活动》主要由英语科教师与生物、语文、综合实践学科教师联手打造。此课程有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和外来文化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与比赛进行探究学习,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灵活展示学校活力十足的多元文化。
通过实施中外文化交融课程,我校不仅拓宽学生视野,还增强了学生的本土意识和文化自信,提高了他们的中外文化审美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在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学生开启了一扇“看多彩世界、品多样文化”的窗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挖掘广府特色,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议题二:怎样拓宽教育场域,打通红色育人渠道?
吕阳俊:情境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近年来,杭州采实教育集团致力于打破课堂学习的时空限制,将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将红色场馆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以情设境,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让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
以行走德育厚植理想信念。各成员校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热点话题,设计了“浙江研学旅行,寻访红色记忆”“见证浙江发展,坚定改革开放”“献礼新时代”“探寻浙江发展的奥秘”“心怀梦想砥砺前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以“见证浙江发展,坚定改革开放”活动为例,学生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中选择一个方向展开调研,在此过程中,学生了解浙江发展现状,在行走中见证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涵养家国情怀。
以场馆学习拓展课程资源。与课堂学习相比,博物馆为学习者提供了海量、专业且多元的课程资源,使原本抽象的书本世界变得直观、生动、形象。但过去的场馆学习主要以观察学习、倾听解说为主,这种单向传播的教育形式本质上仍然属于“讲授法”的范畴,为此,各成员校通过设计博物馆“解谜书”,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以杭州党史纪念馆学习活动为例,学校创设了一个四代同堂的故事情境,活动中,学生需要进入博物馆查找相关的馆藏资料,帮助“解谜书”中的“主人公”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并通过这一过程,将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与参观内容相联系,形成新的认知和感悟。接下来,我校还将借助数字博物馆等信息技术,将红色展品“移出”场馆,实现文物“活化”,将红色教育讲深、讲透、讲活。
以数字赋能探索泛在学习。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线上学习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学生的泛在学习成为可能。在杭州市历史与社会教研员朱秋蓉的带领下,学校通过“杭社青研”微信公众号,打造“微学荟”数字资源库,设计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板块的内容,为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构建个性支持系统,引导学生围绕研究目标和情境任务展开有效探究,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如今,行走德育、场馆学习、数字赋能,不仅拓宽了课堂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还让学生在体验感知、社会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叶兆明:宁海县前童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多年来,我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开发红色课程、用好红色资源、点亮红色文化等方式,持续推进红色教育,将红色基因厚植学生心中。
开发红色课程,以历史育人。作为革命老区,前童镇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志士,我校为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工作,编写了《前童革命事迹读本》作为我校学生读本。在使用过程中,我校将该读本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相结合,在各班打造“革命名人中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组织开展“前童小学师生我爱英雄、我敬英雄”“学生讲党史”“向阳花开·星火相传”等主题的书画比赛、文艺会演和演讲活动,将“红色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
用好红色资源,以阵地育人。前童镇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我校整合红色资源,打造3条示范性红色研学精品线路,充分发挥红色阵地的育人功能。
线路一:鹿山红色研学。清明节前后,学校带领一二年级学生前往鹿山革命烈士陵园,瞻仰英雄遗迹,聆听英雄故事,重温峥嵘岁月,牢记光荣的革命历史,引导学生们立志成才报国。
线路二:大郑红色研学。我校每学期组织三四年级学生走访大郑村,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党的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线路三:正德堂红色研学。学校定期带领学生走进正德堂,学习先贤尊儒重教、体恤民情、福泽桑梓、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感悟先贤高尚品行。
点亮红色文化,以氛围育人。为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学校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大力营造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氛围。一是建设红色基因文化长廊、德育展室、红色教育文化墙和班级红色文化墙,通过张贴红色故事、励志格言、学习感悟等内容,让全校师生感受到浓浓的革命传统文化气息。二是以“开学第一课”“国旗下讲话”等系列活动为载体,组织优秀党员、道德模范等进校园100余次,以此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三是利用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时间节点,开展“革命故事会”“认识革命前辈”“前童星火传承主题征文比赛”“前童星火传承主题手抄报比赛”等主题团日、队日活动50余场,厚植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议题三:聚焦当下,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范笑颖:走特色办学之路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育多元化人才的需要。近年来,赣州市天竺山小学利用学校毗邻赣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地理优势,以红色文化引领特色办学,通过红色文化“五个融入”的育人模式,让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真正做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进而推动学校品牌内涵发展,稳步提升教育品质。
融入校园文化,增强文化感染力。学校以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峥嵘岁月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给各中队命名,建立了“红船精神中队”“苏区精神中队”“长征精神中队”等“红色中队”和27间教室里的“党史馆”,让党史知识成为师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身边的历史”。为更好地发揮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还打造了一间“红色育人展厅”、一面红色历程“党史墙”、一条“初心长廊”、一个“红色阅读角”、一条“长征路线图”和一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剪纸“红色传习所”,让红色文化成为校园中的亮丽风景。
融入学生课堂,增强文化引领力。学校把红色文化融入各学科教学中,书记、校长带头上好思政课,语文课讲述红色故事,音乐课教唱红色歌曲,美育课用剪纸和图画呈现红色人物故事,阅读课开展“阅读红色书籍”读书分享交流会,让红色文化滋润学生心灵。
融入日常管理,增强文化渗透力。在日常管理中,学校通过“六个一”举措,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学校要求红色之声广播站每日播放一首红色歌曲,让红歌成为校园“流行歌曲”;设立“红色讲坛”,每周升旗仪式开展一次红色宣讲;开启“同上一堂思政课”模式,每月开展一次红色主题班队会;每季度开展一次红色主题活动,结合重大纪念日等时间节点,举行新生入队礼和校园红色之星评选活动,开展红色知识竞赛、红色观影、红色征文、红歌比赛等文化教育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红色励志研学,前往瑞金、于都等地重走长征路;每年“七一”举办一台红色舞台剧。
融入课题研究,增强文化支撑力。学校组织各中队的红色探究小组和“知行合一”研究社团的师生们编写《红色记忆》校本课程;聘请赣南师范大学红色文化学院专家进校指导红色文化课题研究活动,以课程驱动发展。
融入社会实践,增强文化影响力。社会实践是思政课堂的延伸,学校带领“小小红色讲解员”走进红色基地开展红色宣讲,带领“学雷锋小分队”走上街道开展志愿服务,带领“红色社团文艺兵”走进社区开展惠民公益演出,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