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
2023-05-30王赛
王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亿万学生健康成长。近年来,各地各校积极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质量不断提高。但同时,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着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育人效果。为此,2022年,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发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就全面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一系列关键举措。具体到中小学校,应如何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邀请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议题一:如何构建“大思政课”体系?
舒德萍:武汉市十一初级中学是武汉市首批示范初中学校。自1954年建校以来,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践行“崇仁尚智、阳光育人”的办学理念,探索生态德育新模式。进入新时代,学校努力在构建“大思政课”师资体系、课程体系、保障体系上有新的探索,在坚持思政课建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协同推进上有新的突破。
凝聚奋进力量,建好“崇仁尚智大师资”。学校党总支以“让有信仰的人同行”为主题,开展学校大思政师资申报活动,学校领导、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杰出校友、社会贤达踊跃报名,很快形成了“大思政课”师资团队。随后,学校发布《崇仁尚智思政教师专业标准》,开展思政教师专项培训活动。
“大思政课”教师从不同角度奏响教育的乐章:学校领导带头讲“思政大课”,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政课教师探索议题式教学、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挖掘教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优秀毕业生引导学弟学妹做好生涯规划,把自己成长的“小目标”融入祖国发展的“大蓝图”;
问题引领探索,构建“阳光育人大课程”。针对德育活动缺乏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这一问题,学校按照“大思政课”的思路,整合学校德育课程,构建“七彩阳光”德育课程体系。
“阳光育人大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在课程编排上,七年级主要开展以“做心智卓越的强者”为主题的跑操、礼仪等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八年级重点落实以“珍爱生命,和谐共处”为主题的生命安全教育;九年级以“面对挫折,接受挑战;超越自我,激发潜能”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此外,学校利用校外实践基地——武汉市中小学校外教育活动中心,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在硚北社区建立爱心基地,利用劳动课时间组织学生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在同济医院建立生命教育基地,邀请该院医生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依托武漢市红色教育资源,开展“寻访红色遗存,讲好党史故事”等系列活动。
教研提质增效,构建思政“质量提升大平台”。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大思政课教师开展常态化的教研活动,从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活动组织、实践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保障教育质量;依托武汉教育云,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打卡红色地标、场景教学、小组研学、课堂辩论等活动;依托学校网站,众筹优秀思政课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学校思政核心团队承担了湖北省教育规划课题《阳光育人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参与了武汉市教育规划课题《思政课知信行统一的研究》,构建基于大思政理念的“森林式”生态德育模式,以课题为载体,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学校思政教育的理念、模式和路径。
苏维东: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在严格落实普通高中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巧搭台子、广开路子,形成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思政课程。
建好精品思政课程。学校组建学科思政课程研究团队,将各科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在学案上印刷出来、在课堂上讲出来,现已开发“学科前沿略读”“科学名人传记”“泰山励志文化”等思政课程。同时,学校围绕县域传统文化、家乡特色名片,开发“嘉禾周礼文化”等课程;收集、整理宁阳不同时代、不同岗位、影响大的英模人物事迹材料,开发“榜样”课程。
守好课堂思政阵地。一方面,学校守好党员“微课”阵地,组织党员教师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共产党员网”等平台,将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等思政元素,设计成学生喜欢听、喜欢看的“微党课”。另一方面,学校守好每天“首课”阵地,安排教师讲授大约5分钟的励志故事、社会热点、传统文化等内容,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
办好校园思政活动。学校长期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即兴演讲”“校园演说家”等活动,让学生谈爱国、讲担当、说奉献;持续办好辩论大赛,组织学生围绕成长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开展小组辩、班内辩、年级辩、学校辩等活动,在辩论中明是非、辨善恶。
讲好家乡英模故事。王济生将军捐赠个人全部积蓄,资助我校贫困学子。我校在校内兴建了“王济生将军纪念馆”,大力宣传王济生将军事迹。此外,学校邀请齐鲁最美教师、全国诚信之星、三八红旗手等榜样走进校园,分享他们的励志故事。
做好思政修养表率。学校强调,人人都是育人课程,处处都是育人课堂,时时都是育人时间。因此,学校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教代替言教。
只要我们不断创新思政课程,善用思政课程,就一定能发挥其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功效,不断增强培根铸魂实效。
议题二: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骆柏林: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余姚市梦麟中学政治组是浙江省先进教研组,有两位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还有一批宁波、余姚市骨干和教坛新秀。在政治组的队伍建设中,我校抓住了“学、思、践、悟”这四个关键字。
勤于博学。高中思政课的课程标准于2017年出版,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应的新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梦麟中学政治教研组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此外,教师为讲好家乡故事,不断学习地方文化和地方史。
善于反思。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我校思政课教师注重从四个层面进行自我反思:一是课堂教学是否讲得准确,二是课堂教学是否讲得深入,三是课堂教学是否讲得透彻,四是课堂教学是否讲得活泼。思政课教师应常常反思自己教学的亲和力和课堂温度,将现代化技术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提高教学的效果。
勇于實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定位,提出了“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梦麟中学以课题研究为引导,以主题研修为抓手,以公开课为载体,从教学内容的把握与处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教学议题的设置与展开、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教学任务的设计与推进、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等环节入手,对活动型学科课程进行了系统的实践与探索。政治教研组省级课题《指向政治认同的高中思政“议题式”学习研究与实践》获得浙江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成于感悟。学校鼓励思政课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首先,学校鼓励思政课教师追求教学的创造性,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展现独特性;其次,倡导教学的艺术性,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再次,激励教师保持教学特点的稳定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现鲜明的教学风格。思政课教师在学校的鼓励下,发挥各自的长处,有的善于研读原著、理性分析,有的善于讲地方故事、激活课堂,有的善于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氛围。
黄仲华: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围绕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健全准入机制、重视培养培训、强化教科研能力、探索教学改革、创新评价机制等举措,提升了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健全准入机制,严把教师质量关口。学校实行思政课专任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严格审查政治思想、理想信念、师德师风、专业知识等基本素养。对新进教师严把教师质量关,确保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纯洁性、政治性、专业性。
重视培养培训,全方位提升能力素养。学校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新进教师入职前培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教师教育教学业务能力。2022年,我校共组织两次新进教师入职前培训,派出思政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专业培训,并进行了全员脱产轮训,全方位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强化教科研能力,提升思政课教师业务水平。学校建立了一支专业的思政课创新教学团队,着力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效能;以课题为抓手,组织思政教师参与省、市课题研究,学校教师参与的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德育专项)课题,经过三年研究,形成学校德育品牌,不仅出版了德育教材,还在全省推广。
探索教学改革,构筑一体化课程体系。2022年3月,我校加入由高职院校组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专家委员会,在专委会的引领下,实行互动式、专题式、案例式教学方式,推进并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创新评价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我校在制定评价考核机制时,探索建立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在职称晋升评价标准的制定中不以“论文”论英雄,而是转为提高教学实绩和教学研究占比,同时在中、高级职称评审中向一线教师倾斜,引导和鼓励思政课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切实激发思政教师的内在活力。
自2020年起,学校加大了对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市教育局在教师节期间增设了优秀思政课教师项目的表彰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一线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与荣誉感。
议题三:如何丰富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
段雪蓉:新时代学生思政教育从简单的线性平面结构,向复杂的立体多面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由思政课堂向所有课堂、由教学向管理服务、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开放的多样化工作体系。重庆市万州区中加友谊小学结合办学实际,积极探索“各类资源动态集聚、不同场域配合协同”的资源建设模式,厚植思政教育沃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擦亮品牌加强特色,创生大思政课资源。学校秉承“和校园,真教育,让每个生命尽情绽放”的办学理念,确立“和合与共,至真致远”的“和真教育”特色,构建“和正党建、和真课堂、和润德育、和美环境、和顺管理”文化体系。
“和润德育”课程体系包括润心课程、润礼课程、润行课程和润身课程。其中,润心课程包含红色教育课程、“英雄”系列课程、国家行业翘楚系列课程、“仁义礼智信”系列课程、党建教育课程、国际理解课程等。润礼课程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每年定期举办开笔礼(一年级)、入队礼(二年级)、阅读礼(三年级)、成长礼(四年级)、孝敬礼(五年级)、毕业礼(六年级)。润行课程重点关注学生入学、入班、入校、入家、入社的行为习惯,着重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润身课程包含大课间活动、足球特色活动、篮球特色活动、“和润人生”心理健康等课程。
拓宽渠道知行合一,优化大思政课资源。学校结合市级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戏剧化资源开发及运用的实践”,开发戏剧化教学资源,将抽象化的概念还原成学生经历的真实问题、现实困惑,将鲜活的生活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拓展生活化资源,优化社会大课堂,打造“手拉手”思政课程。如“手拉手,红色血脉共赓续”课程,带领学生参观九五纪念馆、库里申科墓,了解革命历史;“手拉手,万州文化共浸润”课程,鼓励学生感受万州饮食文化、风景文化、广场文化,将生活资源引进思政课堂。
有机融合协同共进,集聚大思政课资源。学校在抓好思政必修课的同时,充分发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比如,在语文《孔子拜师》一课中,挖掘出“说话有礼貌、谦虚好学、学无止境”的资源;在《花的勇气》一课中,挖掘出“傲风斗雨的精神、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的资源。
王永生: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包括图书、音像资料、数字化资源,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例”,明确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总体来说,课程资源就是一切能够运用到教学活动中的条件和材料。
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中学立足地方和学校特色资源,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开设思政课校本课程。《中华文化根》是道德与法治九年级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一目内容,介绍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主要特质、主要内容、价值意义等内容。我校从地方特色文化入手,将嘉兴粽子转化为课程资源,利用图书、影像资料、数字化资源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课程资源一:从粽子的起源看中华文化。中国人吃粽子有几千年的历史,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死于公元前278年,是中国的战国时代。龚鹏程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由此对学生提出问题:你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感悟?
课程资源二:粽子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粽子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一段佳话。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原来是吃错了,旁边的那碗红糖水,他没喝,倒是把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还说“甜极了”。这个小伙子就是陈望道,他当时翻译的书就是《共产党宣言》。由此对学生提出问题:你怎样理解“真理的味道真甜”这句话,你对中华文化又有怎样的认识?
课程资源三:嘉兴是中国粽子之乡,粽子生产是当地重要的产业之一,嘉兴粽子远销世界各地。由此对学生提出问题:作为嘉兴人的你,对粽子文化有哪些新的认识?
这一课程资源把历史传说、名人轶事、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课程化开发,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体会到文化就在身边,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特质,有效实现了思政课目标。
杨振德:西咸新区沣西实验学校采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方式,不断丰富学校的思政课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导向引航”。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主题教育、特色活动等途径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和兴趣爱好,不断丰富课程形式;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贯通的立体交互式思政工作体系,形成思政课程、学科思政、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思政课程新格局,实现全学科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打通学段区隔,实现主题式螺旋上升。学校常态化开展思政教学主题活动,引导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优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高效教学。此外,学校利用小组集体教研模式,打通中小学思政课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构建适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思政课体系,跨越学段边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突破模块思维,创立体系化大学科。学校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和校园电视台等平台,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打造“紅色音乐餐厅”,让学生在就餐时实现物质食粮和精神境界双提升;充分利用“最美图书馆”的育人资源,评选书香少年、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引导学生阅读红色经典,共建书香校园;每年带领少先队员走进敬老院、孤儿院和社区,引导学生在奉献和感恩中成长;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闪闪的红星”党建带群建实践活动;利用中医药文化馆开发“中医药与健康”系列特色课程。
破解脱节困境,构建实践性大课堂。学校组织开展红色革命基地照金研学活动;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和冬奥盛会等重大事件为契机,讲好中国故事。此外,学校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走进革命圣地延安,参加2021年全国中小学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暨“新时代之光”素质教育大讲坛培训活动。
坚持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学校思政课教师不断扩充思政课内容,让思政课立足课堂、走入社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推进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相结合,用社会实践的大平台为思政课注入源头活水,用网络空间的新阵地为思政课拓展教学新空间,用日新月异的时代篇章丰富思政课的大文章,全方面、多途径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