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MO模式的研究型案例教学在MPA中的实践

2023-05-30严丹于霞谭雯贞

科技风 2023年14期

严丹 于霞 谭雯贞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融合发展的OMO模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也是未来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OMO模式发展了传统的研究型案例教学法,并以“中国当代文化政策与文化管理”课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为例,展示了基于OMO模式的研究型案例教学在MPA中的实践过程,为推进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硕士培养中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OMO模式;研究型案例教学;公共管理硕士

中图分类号:C93

一、概述

在公共管理硕士(MPA)的培养中,案例教学是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2015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强案例教学,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但是,案例教学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传统案例教学模式效果不佳。在MPA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参与分析与讨论时积极性不高,容易落入对概念与理论的阐释与套用,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二是我国MPA教育发展时间较短,高质量的MPA教学案例数量较少,与时俱进的、本土化的精品MPA教学案例资源较为缺乏;三是重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轻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文本式”案例教学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上有效性较强,但是,对于解决问题的功能则比较薄弱[1]。虽然案例教学中大多有解决问题的环节,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所以往往弱化甚至缺少解决问题的环节,从而导致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整体上较弱。

随着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融合发展的OMO模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样态,也是未来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案例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本文旨在探索在OMO模式下案例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二、研究现状

(一)OMO教学模式

OMO即OnlineMergeOffline(线上、线下的融合)[2]。OMO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场景的互融互通,突破了线下教学的单一场景,通过技术手段,打通线下线上、虚拟和现实学习场景,实现多元学习场景的无缝连接、深化了学习体验,实现了“因材施教”[3]。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线下学习和线上学习各自的优势,实现深度融合下的优势互补,把传统教学方式和在线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实现学习资源的融合互通,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4]。总之,OMO模式充分发挥了线下线上的整合优势,实现了全场景化学习[5]。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当前的主流教学模式,也是高等教育的教学新形态,已经成为未来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手段。

(二)研究型案例教学

研究型案例教学强调学员自主开展案例研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通过展示与讨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构建与思维训练相统一的一种案例教学方法。研究型案例教学强调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团队学习、竞争性学习,坚持体验导向。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案例教学的局限,将被动的案例分析变为主动的案例探究与知识体验,真正体现了“以学员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6]。研究型案例教学增加了案例自主开发环节,让案例分析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使用自己制作的案例,分析往往会更深入,代入感更强,积极性更强,参与度更高。

我国的MPA学员大部分是基层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把工作中的问题和思考带进MPA的课堂,迫切希望能从MPA学习中得到解疑释惑,所以更适合运用研究型案例教学模式。学生自己制作案例、分析案例,有助于提高MPA研究生的分析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以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制作案例,结合老师讲的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课程学习中逐渐提高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深厚的研究基础。而OMO教学模式的引入,扩展了资源,重塑了教学场景和学习环境,创新了教学方式,能够实现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的要求,MPA学员可以灵活安排学习和工作时间,从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给MPA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和发展动力。

三、基于OMO研究型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与流程设计

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學模式下,研究型案例教学的设计与组织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个关键环节:

(1)案例准备:老师布置案例作业,学生分组形成团队,进行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准备。每个团队建立网上学习小组,共享线上资源,形成线上资料库。

(2)案例开发:这一过程的主体为学生团队,他们将线下工作中的疑问、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形成案例选题。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线上理论学习和资料分析,线下实地调查,进行资料收集,通过团队合作进行案例制作。老师主要负责答疑及提供相应的帮助。

(3)展示讨论:学生团队现场展示自己的案例成果。老师组织相关专家形成线上团队,进行提问、讨论与答疑,形成线上线下互动,共同推进案例研究的深入。

(4)点评总结:专家组形成最终的案例考评结果,老师进行总结。学生团队根据意见对案例进行修订与完善,并上传案例资料库,形成最终的课程作业。

在此基础上,形成案例开发、案例大赛、案例库建设,以及案例型毕业论文写作四者之间互相促进的学习研究流程,实现教学相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环节和流程设计见下图。

基于OMO模式的研究型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和流程设计图

总之,对于MPA的学生而言,他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将工作中的案例带入课堂当中,以团队合作的方式,用学习到的理论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较好地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工作和学习相融合。而且,对于每周很少几节的线下学习时间而言,开拓线上学习、讨论、思考等空间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扩展了学习空间,而且达成了个性化、精准、开放、共享的智慧化学习,实现学生学习空间和生活空间的整合、学校空间与行业空间的整合、行业经典案例库和学生真实作品库的整合、研究案例库和拓展资料库的整合。

四、基于OMO研究型案例的教学实践

鉴于OMO模式下的研究型案例教学的良好教学效果,根据上述关键环节和流程设计展开教学实践,并以“中国当代文化政策与文化管理”中的文化遗产管理案例教学为例,探讨研究型案例教学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中的应用。

(一)教学流程安排

1.案例准备

老师根据课程安排,布置案例研究任务,讲清楚案例研究的目的、意义、重点内容、完成方式以及考核方式、权重和标准,要求最后形成有一定创新的完整案例成果,包括案例研究报告以及案例PPT,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过程化考评。

组建学生团队。学生自主分组,以5人为一组,建立网上工作小组,并要求建立线上资料库,团队共享线上资源。以团队的方式来完成案例开发与展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建立网上资料库。老师上传关于文化遗产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基本政策和法规,以及关于案例研究的相关知识,为团队进行案例开发做好专业知识储备,并随时在线上为学生答疑,提供技术指导。

2.案例开发

根据对2000级MPA学员的调查了解,他们工作背景比较多元,而且多数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相关。为了增加竞争性,营造出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指定广州市恩宁路永庆坊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此次的案例,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在工作中的问题自由选择研究视角。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间相互借鉴与反思,另一方面也能有效解决案例的熟悉度、喜好度问题。

研究型案例教学主张团队学习,因为大家平时都要上班,所以所有的讨论、交流和协商都是在线上进行的,通过研究讨论,形成案例主题,然后分头收集资料,并进行汇总筛选和整理,形成核心观点。同时安排线下实地调查和采访,掌握关于案例的第一手资料。最后撰写案例研究报告,并制作案例演示PPT。这个过程一方面促进了同学情谊,另一方面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3.展示与讨论

案例课堂演示是研究型案例教学的核心組成部分。每个团队依次展示自己的团队成果,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接受其他团队的质疑和挑战。虽然案例都是永庆坊,但是每个小组的问题和重点不一样,因此提问和讨论非常热烈,拓展了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既能发现其他小组的优势和创新,也能解决自己小组的难题,为最后案例的完善和深化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在这一环节还设置了专家组,老师作为唯一的评价者,容易影响评价的客观性,而且很多教师并没有从事实际工作的经验,对于很多实操性的内容不一定熟悉,因此设置专家组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专家组是小规模的、临时成立的,主要由在永庆坊社区工作、对永庆坊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非常熟悉的MPA学员组成。他们对每一个案例都非常重视,提问也能准确抓住工作中的痛点,而且每个案例都或多或少提出了有用的策略,实现了课堂内和工作中两个空间资源和问题的融合。

4.点评与总结

老师对每个团队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点评时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理论,并进行适度的延伸,尤其是学术界和理论界的相关成果,真正实现研究型案例的目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将工作实际中的问题转化为学术性问题,并进行有深度的学术性思考,达到学术研究训练的目的。总之,客观的、辩证的综合评价,对研究型案例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个环节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团队总结。团队撰写项目总结或者心得体会,包括感想、经验、教训,以及团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或改进的建议等。有内容、有深度的总结和反思,对小组成员来说非常重要,可以深化知识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与工作习惯。

最后,要求所有小组在讨论、点评、提问、专家组意见和老师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最后的修改、完善,并在PPT的基础上形成文字案例,上传到课程案例资料库,并且作为课程作业打印存档。

5.成绩考核

传统以期中和期末考试为主的单一标准的考核方式,侧重死记硬背,对思维能力考查不够。基于OMO的研究型案例教学侧重弹性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任课教师综合学员的案例完成情况、团队合作情况、文献阅读和调研情况等,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因此,“中国当代文化政策与文化管理”课程成绩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占比分别为40%和60%。

(二)实施效果

OMO模式的研究型案例教学实施效果显著,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参与度增强。对于非全日制MPA学员来说,仅周末的课程学习,容易导致工作和学习周期性断裂,课堂学习很容易浅尝辄止、流于表面。研究型案例教学将他们的工作问题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带着问题来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大大提高。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打破了工作空间和学习空间的距离,而且整合了双方的资源,搭建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的桥梁,增强了学员的积极性。

(2)锻炼了学员的科研能力。MPA学员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学术研究,研究型案例是提升他们科研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训练。研究型案例帮助学员将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现实问题转变为学术问题,然后根据学习到的相关理论查找资料,进行相关研究,实现了学术语言和学术思维的转变。此外,案例研究作为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为最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总体学习效果更好。传统课堂上,任课老师“满堂灌”,课后学生缺乏针对性的学习,更多的学生只关注课上,较少花大量的时间去进行课后的阅读和钻研。而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实现了学习、生活、工作全场景、全过程的学习环境建构,而且线上资源共享、讨论协商也实现了开放、共享的智慧化学习过程,带着问题意识的案例分析,也促使学员花费更多时间去研读文献、收集资料、分析思索、实地调研,并在细致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有创新意义的策略。所以,学员的学习更加投入,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MPA教学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而研究型案例教学是非常适合MPA学员学习特点和工作实际的教学方法,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案例为中心,融合线上线下,拓展了学习空间,同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以学员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研究型案例教学也提高了MPA学员的分析能力、科研能力,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目标,为MPA学员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钱明辉,李天明,舒诗雅,等.教学案例开发框架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8,11(2):210220.

[2]陈金芳,马新礼.线上线下融合:重塑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N].光明日报,20200818:14版.

[3]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01):515.

[4]王月芬.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内涵、实施与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06):1925.

[5]穆肃,王雅楠,韩蓉.线上线下融合教學设计的特点、方法与原则[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05):6372.

[6]郑锐洪,杨蕾.基于知识体验的研究型案例教学模式的过程设计[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2,5(06):475482.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高校团队中教师工作投入对教学效果影响的跨层次研究”(2020GXJK429);质量工程教研教改项目“教育新常态下翻转课堂结合BOPPS教学模式设计推进混合教学实践研究”“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中国文化简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广东财经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MPA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严丹(1982— ),女,湖北黄梅人,博士,广东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院副教授,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于霞(1977— ),女,山东青岛人,博士,副教授,广东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地理学院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谭雯贞(2002— ),女,广西桂林人,广东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地理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