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师资水平,学校如何作为?

2023-05-30彭瑞敏

教育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研修教研学校

彭瑞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巩固发展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定下的目标。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教育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是新时期学校提升办学质量、落实各项政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命题。

基于教育界的新变化、新要求,学校如何搭建校本培训体系,构建畅通的教师成长渠道?如何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培育教师综合素养?如何激发教学积极性,从而增强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议题一    搭建校本培训体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张江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专业过硬的高质量教师,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学习,也需要学校及其他同伴的引领与帮助。我校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起“12345”的运行模式,为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提供专业支持,在满足多元教师群体不同发展需求的同时,催生教师持续改变的动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即“1坊”。我校建立班主任工作坊,发挥市区两级骨干班主任、“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学生喜爱的班主任等引领辐射作用,通过“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事迹宣讲会、教师沙龙、教师讲堂、主题活动观摩、家校对话等途径,推广优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家校协同、特殊生转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升青年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

“2”即“2线”。学校抓住教研、科研两条主线,建立教师专业发展通道,实现教师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的提升。包括形成“专题教研+专家联合”的校本研修模式,联合多名区域内教学专家到校进行学科教学及课题研究专项指导,开展“大单元教学提升课堂质量”主题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组建科研团队,确定市区校三级课题,做到人人有课题、个个做研究,实现教育科研促教育改革、促教师专业成长、促学生全面发展。

“3”即“3课”。我们确立了三个层次的课堂教学研究,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常态课发挥年级组的自主性,每学期每位教师在年级组轮流上课,做到人人练兵、人人成长;精品课发挥学科小组核心成员的带动作用,通过专题研讨、课赛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提升;引领课发挥好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实现人人上好常态课、组内研磨精品课、骨干推出引领课的目标。

“4”即“4杯”。我们举办各类比赛,设置了新教师的“启航杯”、教龄五年之内教师的“新星杯”、教龄五年以上非骨干教师的“智慧杯”、骨干教师的“卓越杯”等,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群体性研究和实践,激励全体教师不断成长。

“5”即“5项”。作为大兴区“一三一五”项目、深度学习项目、语文全阅读项目、“1+2+N”德育创新项目、数学阅读项目实验校,我们制定项目方案、目标任务和各个子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机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参与各个项目组的学习研究。

杨华:在未来学校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重庆市暨华中学聚焦校本教研,大力推进课程与教学、督导与评价等改革,打造教师学研共同体,促进教育现代化。

完善多种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建立“求知—践行—善育”的教师教研梯级成长机制。其中,基于校本实际开展多元学习活动为个性化“求知”;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为智慧“践行”;善用案例教学研究与表现性评价为人本“善育”。

二是形成“共生—共情—共赢”的学校教研生态发展机制。学校建立了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共生”教研生态系统;搭建了供教师沟通交流、互助合作实践的多样化“共情”平台;完善了教育教學教研成果共建、共治、共享的“共赢”体系。

三是拓宽“聚点—跨线—带面”的学科教研三级联动机制。具体而言,即以聚焦优势学科为点,以跨界整合学科为线,以带动区域教研为面,全方位助力教研工作的深入推进。

精深细实开展活动,成全教师全面发展

一是抓牢学习。学校从时间、方法与平台三个维度全面培养教师的学习意识。如,利用教研组与备课组活动、跟岗实习等方式,分主题、分时段、分对象、分学科、分形式开展各类学习,贯彻好终身学习理念。

二是夯实常规。学校遵循“教研四定”原则,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抓好备课组、教研组活动;推进“三阶课堂”建设,即新进教师合格课堂、青年教师优质课堂、骨干教师观摩课堂,实现合格教师、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的逐级培养。

三是搭建平台。组织承办市区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比如,主办西南片区翻转课堂教学研究、统编高中学科教材教师实践研修、“湖滨论坛”语文基地建设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观摩的机会。

四是名家指导。邀请名师到校开展教研讲座,进行“同课异构”等校际交流活动;开展骨干教师跟岗培训,积极推荐青年教师成为名师学员,开拓教师视野。

五是课程推进。利用好市级新课程、新教材示范校平台,融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特色课程,打造学生阅读、学段衔接、科学创新、生活教育、中外人文交流等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是督导评价。成立校级教学督导组,重点做好三类评价。一是以“评价内容重构”为引领的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二是以“评价方式变革”为导向的教师个性化评价,三是以“评价技术革新”为导向的学校大数据评价,促使评价更为准确和全面。

敖雪丹: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基于此,北京一零一中矿大分校建立了完善的校本培训管理系统,全方位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台”

学校以教师需求为导向,建构了包含三个层次、五大领域的纵横网络式研修课程体系。“三个层次”是指宏观层面关注大政方针、经济趋势等的研修,中观层面探讨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微观层面探索课堂教学的策略选择与模式创新。“五大领域”即开设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实践、教师情怀与视野、教师身心健康五方面的系列课程,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学校把握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期,建立班主任工作室、青年教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工作室,抓好新教师“入格”培养、青年教师“升格”培养及骨干教师“风格”培养。还面向全体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教师基本素养培训、班主任工作专题培训、课堂教学实践培训、教育科研实践培训五大模块培训内容。

同时,学校以落实有效课堂为切入点,在全体教师中实施“六个一”工程。即研读一本教育名著,承担或参与一个课题研究,上一堂有效课堂的研讨课,撰写一篇有效课堂反思类文章,发表一篇落实有效课堂策略的专业论文,制作一个体现新理念的多媒体课件、一节微课或编制一份有一定风格的试卷,推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为教师专业成长“树标”

学校通过弘扬正气、典型示范、经验分享,强化对教师专业精神成长的培养;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为依据,通过法律专题讲座培训,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倡导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职业精神;开展“寻找身边教师优点”活动,让全体教师牢记“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两句话,营造尊重、理解、激励、合作的学校文化氛围。

学校建立多元教师评价机制,评选学生喜欢的教师、三八红旗手、四有教师、师德标兵,设置最佳教科研参与教师、最佳班主任、最佳师生关系教师等单项奖,激励教职工积极进取。学校还为每位教师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让教师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表现、业务素质和课堂教育教学能力等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引导教师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

孙家万:我校结合发展实际和地方资源,创建了“一特色,双结合,四专项,两课程”的德育育人体系,让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在发现自我的同时主动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特色”即打造田园文化教育特色。嘉鱼县素有“二乔故里,诗经嘉鱼”之称,官桥镇是全国知名的蔬菜基地和茶叶基地。我校结合这一特色,以国家课程为依托,开展了“田园文化教育”的学校特色建设。

“双结合”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创新相结合、求知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在提炼、继承嘉鱼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与时俱进,在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化的智慧校园与科学技术。同时,注重学科文化知识的掌握、学习方法的提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经验。

“四专项”即书画国学、科技创客、社会实践、生命教育。我们努力让学生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培养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关注未来科技,增强科学意识;带学生深入乡间田野进行劳动体验,走访工矿企业开展调查研究,让学生成为有担当的人;督促学生强健体魄、珍惜生命,增强生命意识。

“两课程”即翰林学士课程与养心德育课程。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拟定了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并通过“翰林学士课程”和“养心德育课程”两大课程体系进行实施。两课程体系涵盖体育、心理健康、生命教育、艺术修养等领域,着力培养拥有健康体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人才。

此外,学校构建了以“培”“研”为主体的教师培训体系。其中,“培”既有针对骨干教师的专题讲座,也有面向青年教师的专项培训;“研”则从教学研讨入手,推出过关课、申报课、展示课,实现教研的常态化。

王建忠:农村、县城、省城三个层面的教育,最大的差距还是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差异,这也直接导致三级教育质量的差距不断拉大。而教师的成长状态也和一所学校的校本教研体系建设水平息息相关。

我校立足课例研修,在课堂主阵地上求变量、做增量,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抱团提升的教研氛围,推动资源共享,以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立足课例明方向,构建“精问优练”生本课堂。2022年新版课标实施以来,我们提出“精心设计关键问题,优化学生作业设计”的课例研修主题,通过诊课、磨课、赛课、说课等形式,分步分类实施。

我们对常规课例研修进行迭代更新,形成了“选题选课—磨课互助—上课展示—互动评改—课例报告—课例演讲”的六步闭环机制。以语文学科共同体研修为例,在选题选课环节,学校确定了“着眼单元统整,优化整组作业设计”的活动主题,各成员校分组择取不同学段、不同单元内容,整学期进行团队磨课、上课展示、互动评课,形成课例报告,进行课例演讲。

打造团队树品牌,建设“凤梧研修”特色教研。我校前身是凤梧书院,为此,我们取“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组建凤梧研修团队,创立青梧研修坊,举办凤梧大讲堂、凤梧学术沙龙等研讨活动,形成凤梧研修特色。

其中,青梧研修坊针对的是教龄五年内的新教师。学校安排开展师徒结对学习的青蓝工程,通过传帮带,从教学基本功、科研入门、班主任工作等方面,为年轻教师提供全方位指导。凤梧大讲堂根据不同研修主题,确立主讲人选,组织开展夜学活动,开拓教师视野。

内外兼修整资源,完善“走出请进”学习机制。一方面,我们建立健全学校自身教研“造血”机制;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主动地争取创造机会,寻求外部“输血”,借力发展。近三年,我们先后和杭州江南实验学校、宁波蛟川双语小学结对,每学期互派教师挂职学习,取长补短。特别是在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过程中,我们也将优质资源辐射到共同体成员校,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议题二    激发教学积极性,增强教师主人翁意识

杨根法:一个好的工作、学习氛围,是激发情怀、激发能量的关键。对教师成长而言,学校需要建设有内涵、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那么,如何做好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我认为,应当是打造师生的精神“感应场”。

浙江省江山市实验小学的文化“感应”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也就是说,这所学校可以被这样描述:书香殿堂、成长沃土、百年家园。

我們追求的是“精神立校、文化育人”,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师生们创造一个强大的精神“感应场”,在精神上影响全体师生,潜移默化地传授学生知识、陶冶师生情操。

学校结合当今教育使命与文化创新,以创建校园文化“十个一”(本地教育部门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而提出的目标,比如学校要有一个主题小公园、一个校史馆、一条党建长廊、一个图书室等)为突破口,以学校的办学历史为底色,结合校园的地域风情与人文传承,将精神转化为景观,让景观积淀成文化,彰显“潜心育人,温暖有方”的江山教育精神。

以“十个一”中的“一条党建长廊”为例。学校的校训墙因水浸蚀而有些斑驳,我们并没有进行清理,而是在墙体上设计了中国共产党一大到十九大召开的时间和地点,让师生们对这些重要时间节点有了深刻的记忆。

“党史墙”对面,一条平常不过的林荫小道上画出了“长征路”,入口处树立着正昂首吹号的小红军铜像,不远处由“朗读亭”改良的录音房可以向全校播放师生、家长们的声音。这几个简单的设计,留下了“永不消逝的电波”“永远嘹亮的号角”,刻下了“永不停歇的脚步”。

校史馆亦是如此。由于场地狭小,我们采取了环形设计方案,建造了从最外面的墙体到门厅的四周再延伸到内部的馆体,呈现了学校从办学的举步维艰、众志成城,到四迁校址、十九次更名,再到人才辈出、成果骄人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学校的成长。爱国家,就从爱家乡开始;爱家乡就从爱学校开始;爱学校,就从校史馆出发!

学校还设置了“四时书屋”“南国红豆”“甜蜜馆”“清廉亭”“励德图”“儒学园”等文化育人场所,时刻滋润心田、根植涵养。在这样的文化“感应场”里,实验小学的校园文化、教育思想已深深根植师生内心,并成为其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研修教研学校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校推介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