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育人新路径,助力人才成长多元化

2023-05-30李冬梅

教育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育人评价学校

李冬梅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教师也应重新审视教学关系、重构课堂教学模式、重建师生关系。围绕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关键是什么等问题,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邀请中小学校长进行探讨。

议题: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有效路径是什么?

马静:北京印刷学院附属小学秉承“印记多彩童年,刷亮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以“一减一加、一知一行、一培一学、一思一创”四大工程为路径,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缔造课程品牌、塑造教师品质、成就学生品格。

一减一加,由量到质——减负提质增效工程。学校准确把握“双减”的核心要义,着眼于“减”和“增”,构建了“四维三多”育人体系。即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个维度出发,做到学校多调研、多课程、多展示,教师多沟通、多研究、多合作,学生多读书、多锻炼、多实践,家长多学习、多陪伴、多参与。同时,加强学科建设研究,做实、做活学科课程,强化语文、数学、科学、心理学科优势,加强学科群建设。

一知一行,由合到融——课程体系深化工程。学校以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设计多元、多层课程,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同时,学校以六大核心素养为育人导向,努力使学生拥有温暖的心、智慧的脑、健康的体魄、勤劳的手和发现美的眼睛。为此,学校聚焦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打造了印刷课程、农耕课程、阅读课程等精品课程,并建立多彩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培一学,由点到面——多彩教师培养工程。学校实施教师培养工程,对教师进行分层、合作培养,推动全体教师共同成长。其中,名优骨干教师通过执讲示范课、开设各类讲座培训、师带徒等方式进行引领示范;青年教师通过青年教师培养工程进行校内培训,每日听课,反复磨课,及时评课,实现更好更快成长;新进教师在学科领导、学科组长包联跟踪指导下,扬长补短,不断成长。学校还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开展教学设计比赛、三笔字比赛、专题培训等活动,促进所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各教研备课组积极探索“大教研”“小教研”模式,确立校级、区级课题,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同时,学校细化评价方案,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间的互相评价、领导对教师的综合评价,着力在评价中查找问题、分析原因、不断改进。

一思一创,由扶到放——多彩学生发展工程。学校推进道德与法治德育课程的实施,深入推进“1+2+N”德育课程创新项目,探索德育工作新模式,打造德育特色品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兴趣社团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校不断完善学生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潘德坤:育人方式的变革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沈阳七中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品质学校,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沈阳时提出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理念与探索新的育人途径相结合,围绕“践行两邻,落实‘双减,打造幸福教育共同体”这一主题,着力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实现教育在时空上的有效衔接。

课堂方寸大,英豪犹比邻——让家长走上讲台。课堂不只是教师的主阵地,它也可以成为家长启发卓越的演练场。我们盘活家长资源,创设“启卓”讲堂,鼓励家长走上讲台,为孩子们讲述本领域的专业知识、自己的奋斗经历。孩子们在开阔视野的同时,理解职业操守,感悟工匠精神,憧憬未来生活,学校更是收获了一批优秀的“编外教师”。

与君常言教,共育结伴邻——让学校走进家庭。学校围绕“谁来指导”“指导什么”和“怎么指导”的问题,建构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成立了家庭教育促进指导中心,以校风牵家风,为家长纾解教育难题。同时,学校开通“七中·家庭教育”微信公眾平台,编写《卓越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小学版、中学版),组织家长随时学;举办家庭教育讲堂,组织家长集中学;以优秀班主任和思政课老师为主体,建立导师订单制度,走进家庭,组织家长深入学。

散作满天星,少年睦四邻——让学生走进社区。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仅靠课堂说教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切身体验。我校以“我向社区报到”“五育护照”“社会实践专项调研”为载体,号召全体学生走进社区,在参加实践活动的同时,以“主人翁”的姿态,对社区建设展开专项研究,建言献策,增强责任之心,勇于担当作为。

五育天地阔,四海皆为邻——让社会成为学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并非“围城”,沈阳七中积极引进“他育”资源,广泛建立校外学科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地方进行学科学习和社会实践,使其成为学校的“好邻居”。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将知识融入实践,为学生全面成长赋能。

结合“两邻”理念构建幸福教育共同体,是我校创新育人途径的一次探索与尝试。我们将继续构建家校社共育视角下的“大学校”,让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资源的限制,让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既三足鼎立、各司其职,又优势互补、互联共通的共同体,打造幸福教育优生态。

汪辉勇:近年来,我校不断创新育人方式,逐步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活动赋予德育创新,将“说教”育人转为“活动”育人。学校制定了《“校园雷锋”品格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定期开展美化社区、讲雷锋故事、传唱雷锋歌曲等“学雷锋”系列活动,强化学生品格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培养。同时,学校以“学雷锋,做雷锋”为主线,以月为单位开展德育系列活动。比如,一月为迎新月,二月为孝亲月,三月为学雷锋月,四月为体育月……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将“灌输式”教学转为“自导式”教学。学校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自导式三段三单”教学模式,即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巩固三个阶段和预习指导单、课堂巩固训练单、课后作业单“三单”。教师做好准备,精准辅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提高独立性,学校育人方式逐渐由“灌输式”转为“自导式”。

体育训练赋能生命活力,将“强制”育人转为“兴趣”育人。学校要求学生每天进行校内外各一小时体育锻炼,并将其纳为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太极拳与大课间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大力推行篮球运动,提高学生篮球运动技能。近三年,我校学生在每年的体质健康检测中合格率均在98%以上,实现将“强制”育人转为“兴趣”育人。

躬身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将“包办”育人转为“实践”育人。一是构建社团课程。学校开设了舞蹈、合唱、书画、绘画等三十余项艺术社团,定时开展培训活动;定期开展艺术汇演和书画展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二是加强科创教育。学校利用“成都市科技活动基点学校”这一平台,定时邀请专家到校对学生进行特长训练。三是打造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开展“六个一”劳动系列活动,即要求学生一周参加一次农场劳动、一月开展一次社区劳动、一天承担一次家务劳动、一周开展两次科创劳动、一学期开展一次社会实践劳动、一年过好一个劳动节。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活动,将“封闭”育人转为“国际”育人。2020年,我校成功入选“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计划,随后,我校陆续进行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探索和实践。2022年11月,学校组织开展了为期三周的“国际理解教育周”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服饰特点等,同时向世界各国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郑锐:近两年,各类教育新政接连出台,学校的办学生态正面临全新的变革与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有两个基本的认识:一是课堂是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主阵地;二是学校在思考育人方式变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育人质量的提升。

从心出发,赢得教师的认同。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是教育改革的践行者,对教师的教育引导要从心出发。基于此,我们在教育改革前着手做了几件事。一是认真梳理各类新的政策文件,以一天一篇或两天一篇的频率通过钉钉平台推送给教师,让教师们自学教育新政策、新文件精神。二是要求每位教师以“我眼中的教育新时代”为题,撰写学习心得。三是以年级组和教研组为单位,召开学习交流研讨会。四是邀请专家到校开展讲座,进行政策文件解读,为课堂教学转型上好心理先导课。

以行为本,推动课堂转型提效。一是构建学校新的课程体系。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高质量的课程;其次,要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程资源,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提供不同的学习空间和机会;再次,要研发和实施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的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和整合教师、家长、社区教育资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是依托省课题推进“经历”课堂。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发挥,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主建构的生长“经历”、深度思维的思考“经历”和学习成果的展示“经历”。为此,我们把着力点放在课堂,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学习经历、思维发展经历、价值创造经历和成果展示经历,把优化学习过程作为改变课堂和提升课堂效益的抓手。

三是探索项目化学习,助推五育融合。两年来,我们有意识地为教师们输入有关项目化学习的知识,鼓励其自主尝试开展项目化学习。我们从学校层面出发,有计划地、系统地探索推进项目化学习的开展。随着校园内一系列学生作品的展出,项目化学习已初显成效。

用评助力,激发教育改革活力。随着教育的发展、人才观的变化,课堂教学评价更应该发挥其激励功能。我们探索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性,由过去的成绩测验法向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成果分析法转变;由过去过于注重定量分析向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相结合转变;由过去过于强调他评向在重视他评的同时更关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转变,尤其重视教师、学生的自评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激发改革的活力,让课堂教学转型走稳、走远。

祖松梅: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学校应当及时调整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高素質人才。

学堂重构行动。“双减”背景下,课堂提质增效尤为重要。我们以“课堂时间的重构、学习方式的重构、学习工具的重构”三大策略对学堂重构进行方向引领,通过“加学的时间、变学的方式、给学的工具”强化课堂教学中“学的活动设计”。在信息技术平台的介入下,我们建构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三阶四环”适性课程教学模式,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阶段切入,在“情境引学、任务导学、适性助学、分享互学”四个环节展开,构建学生数字画像,让学的时间更充分、学的活动更深入。

课程多元行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无处不在,这就要求课程供应链不断完善。我校积极丰富课程种类,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开展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素养课程三类课程,并借助云平台大力开发线上课程,供学生随需选择。

目前开发课程从形式上主要划分为两类。一是独立线上课程。学生可以完全自主选择教学空间和时间,线上平台会根据学生学习的时间、频率等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二是“线上+线下”闭环课程。学生根据教师线下课程的整体安排,完成线上学习的任务,教师则根据学生的线上表现,进行针对性教学,最后由学生在线上进行再巩固,形成“线上+线下+线上”的闭环课程。

学术提升行动。学校制定“233教师发展工程”,以“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方式,努力实现教师们“一年合格、两年成型、三至五年优秀”的目标。同时,给培训、给资源、给平台、给导师的“四给”方案,助力三年以上教龄教师打造个人成长名片,提高自身素养。

智慧校园行动。学校筹建了游戏化学习中心、未来学习中心、OMO学习中心等,建设多元化、智慧化的学习空间,给予学生们沉浸式的智慧化学习体验。同时,学校在教室中采用双屏幕教学,让师生能充分运用不同视角辅助教与学的发生;在校园放置智能阅读柜,学生们可凭借二维码自主借书,同时后台进行借还书数据统计与分析。

现在,我校打造的智能教育平台“iSIES”在PC端、移动端等实现了教师、教室的全覆盖,集成了课堂学习空间系统、资源管理与应用系统、学生多元智能评价系统,为学校未来智能化发展夯实了基础。学校也成为教育部“5G+智慧教育”应用项目试点校,在教学改革中勇担先锋,继续探索新时代教学模式的变革。

王燕:南京一校教育集团长白岛一分校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以“非常动”课程为依托,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合力,提高学生面向未来的基础素质和核心素养。

以课程为基点,提高教学质量。高品质育人课程不是简单的拼盘式列举,而是围绕育人目标,追求“五育”的融合共生。高品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坚持开放性,要善于跨界整合课程资源。我们的课程设计具有几大特点:首先是整合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拓宽教材的外延,融入丰富的创新资源;其次是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天地;最后是整合书本资源和生活资源,让学生阅读生活这本“大书”,在书本与实践之间搭建桥梁。

以活动为载体,丰富育人路径。学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研发了“正心诚意、六敬养德”德育实践课程,即敬德(仪式课程、班会课程)、敬心(节日课程、心理课程)、敬智(文化课程、微课研究)、敬健美(社团课程、实践课程)、敬劳动(养护课程、劳动课程)、敬生命(生命课程、安全课程),并将德育课程活动化,做到“月月有主题,人人都参与”。如,9月份为文明习惯养成月,重在规范行为;10月是爱国奉献励志月,激发家国情怀;11月为自律诚信践行月,突出品行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收获成长。

学校以课题研究的形式,结合“敬党”“敬国”“敬环境”“敬生命”培养目标,先后设计了“厉害了我的国!我是中国的孩子我骄傲”“探寻水文化”等实践研学课程,以创新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传承、创新、合作等能力。同时,我们以课程建设为依托,开展了“与霜降相约”“奇思妙想丰收节”等主题活动,引领学生将“诚敬”养成目标内化于心。

以评价为特色 ,引导人人向上。学校把评价改革的立足点指向每一个学生,建立健全绿色、多元、精准、有温度的全面育人评价机制。一是“诚敬”评价。学校在全学段引入项目化学习的理念,跨学科、多维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在评价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作品成果等方面的评价。二是多元评价。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满足和成长需要,创造性地设计有效的评价载体,让工具式评价转向有温度的人文式评价。

许憬:人生是个大课堂,世界是个大读本,孩子每时每刻都可以学习。当把学习的概念厘清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可以尝试做这样的四类对话式学习——

与教材文本对话,让学习在课堂现场发生。首先,我们要向课堂要效率,实现课堂的三变。一是课堂结构之变。我们打造“5+35+5”的课堂机制,第一个“5”就是保证课前自主预习5分钟;“35”就是用高效的组织、活动、评价,来建构高效的课堂;第二个“5”就是要求课堂留足孩子自主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二是课堂模式之变。我们推进“学单导学·合作助学·思维展学”的自主课堂模式的探索,努力实现从对话到活动、从独学到群学、从浅层到深度的课堂转型。三是课堂作业之变。我们尝试设计四类特色作业:一是与兴趣相接轨,解放学生头脑的综合能力类作业;二是与活动相结合,丰富学生体验的学习能力类作业,三是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习惯的生活能力类作业;四是与社会相联接,培养孩子价值观的社会实践类作业。

与自我对话,让学习在内省中发生。我们强化学业的自我管理、抽屉的自我管理、札记的自我管理、知识的自我建构,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校有一些特殊的课程,比如 21天雅习惯课程、15分钟作业收纳整理课,让孩子每天像整理家务一样整理自己的学业。

与他人对话,让学习在合作交流中發生。一是让学习在与伙伴的合作中发生。我们组织合作小组,开展同伴学习,让孩子在儿童世界里用儿童语言进行有效学习。二是让学习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发生。我们提出了“六同”行动,即同走一条研学之路、同读一本幸福之书、同启一段艺术之旅、同感一次运动之趣、同享一回家务之乐、同赴一场公益之行,让师生与家长成为成长共同体。三是让学习在与师生精神的交流中发生。我们建立导师制,努力让教师成为孩子生活的导师、心灵的导师、学习的导师。

与自然和世界对话,让学习跨越时空的边界。一是倡导休闲教育。学校每天安排超过1小时的活动时间,坚持体育“3+2”,挖掘体育中“看得见的道德力量”,让每个孩子脸上有汗、眼中有光。二是推进场馆式学习。我们重视非正式学习方式,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图书馆,让学生传播家乡文化、讲好余姚故事。三是开展户外实践课程。我们引导孩子走出课本,走进自然、社会,用活动来助力孩子的精神成长。

猜你喜欢

育人评价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学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