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阳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研究

2023-05-30徐珂秾史厚河牛祯

科技风 2023年14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

徐珂秾 史厚河 牛祯

摘 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有效地整合了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和市场用户等创新主体的优势资源,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互配合,协同创新,为区域经济增长增添新的动力。本文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产生背景、概念定义和具体案例出发,对信阳市“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够促进信阳市“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一、研究背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能够为经济的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像信阳市这样的三四线中小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深化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进行产业升级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整合政府、产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和市场用户等多方主体,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各个主体的发展和创新,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使各个主体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互配合,协同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解读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起源和发展

德国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于1970年正式将一个复杂系统自身带有的能够使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由无序转向有序,并在充分协调的基础上产生“1+1>2”的效应命名为“协同学”,并于1977年正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而早在1921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就将“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行为概括为“创新”。[1]而英国学者弗里曼则在1987年第一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2]在此基础上,根据美国硅谷的企业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产学研”体系和重视政府作用的“政产学”体系。[3]“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就是在“产学研”体系和“政产学”体系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来的。[3]

(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概念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是指以政府、产业和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市场用户为主体的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4]其中,“政”是指“政府”。政府通过制定法律和出台政策为其他的创新主体提供支持,同时,也为各个创新主体的合作创建机制、搭建平台,引导、监督和管理各主体之间的协同与配合,为整个协同创新体系创立一个良好的环境。[5]“产”指的是“产业和企业”。企业是市场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能够及时将市场的变化转化为创新的灵感和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实现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有效沟通,为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载体。[5]“学”和“研”分别指“学校”和“科研机构”。学校和科研机构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4]其中,学校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基础性的研究,致力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4]而科研机构则侧重于应用型研究和核心技术的开发,为学校提供人才培养的实验场地,也为协同创新提供技术保障。[45]“用”则是指“市场用户”。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是整个协同创新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不仅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避免了盲目创新,降低了创新成本,检验了创新成果,确保了创新的优质与高效。同时,也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依据,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缓解了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缓和了就业等社会矛盾。[45]

三、中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术界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进行了持续、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也在实践过程中对“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四川省和济源市为发展区域经济所采取的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措施[1,6],以及有关部门在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所出台的相关政策[7],都为我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发展积累了经验,为后续的实践提供了借鉴。但是,我国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政府作用有待加强、产业协会重视不够、校企合作有待深化、产教融合还需加强等普遍性的问题。

四、信阳市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举措

(一)资源优势与发展现状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和人力资源,交通便利。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为实现“两个更好”的奋斗目标,信阳市政府根据自身的经济特点,借助国家和省部各级部门的优惠政策,完善政策与法规,引进企业和人才,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研水平,加强高校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市场满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提升了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为信阳市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信阳市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1.创新机制不够完善,政府作用仍需加强

信阳市的法律和政策很少涉及创新主体之间的创新意识、合作环境、协同模式、各自权利、义务、职责和利益分配等体制机制问题,导致信阳市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难以形成长期、稳固、有效的协同创新体系。

2.产业协同缺乏合力,优势互补有待提升

由于资金、人員和技术资源的限制和缺乏足够的约束力,以及出于企业自身利益的考虑,信阳市的各个产业在内部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无法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难以形成创新合力,在外部缺乏产业间的优势互补,无法实现协同效应。

3.普职教育仍需协调,产教融合还要强化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信阳市仍然存在着重视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的思想,导致信阳市的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并且,由于校企合作不够深化,产教之间缺乏融合,企业的人才培养作用缺失,使信阳市的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造成了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4.用户需求不够了解,协同创新带有盲目

目前,信阳市的创新和发展对市场和用户的需求缺少足够的重视,不仅缺乏搜集信息与分析数据的措施与机制,还缺少合适的汇集、公布平台,导致各类创新主体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和用户的变化与需求,致使其对当前形式缺乏足够的认识,无法满足市场的变化和用户的需求,难以发挥出协同创新体系应有的作用。

(三)措施与对策

1.强化政府的主体地位,构建完善的机制体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中,政府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信阳市持续强化政府的主体地位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信阳市政府需要加强创新理论学习、扩大协同创新宣传、增强创新服务意识、提高行政管理能力、提升执法监督水平、优化改善营商环境,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创建一个良好、舒适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信阳市政府除了继续发挥自身的政策优势,持续增强和提高各个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以外,也应制定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区域性法律和政策法规,对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环境、协同模式以及各自的权利、义务、职责和利益分配等体制机制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协同创新框架,为整个协同创新体系提供一个良好、稳定的运行环境和制度保障,确保整个协同创新体系能够长期稳定有效运行。

2.积极优化产业布局,加速组建产业协会,促进产业之间的协同与创新

目前,信阳市的工业和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互联网和智慧智能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才刚刚起步,农业、旅游、餐饮、酒店等相关产业仍然对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信阳市的地理位置和大部分资源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加之这些产业相对比较传统,发展较为成熟,因此,信阳市想要加强产业内部的协同创新,实现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推动传统行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加强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利用新的理念、技术和发展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的变革和创新,使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为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赋能;另一方面,信阳市也可以利用产业之间的联系,在深入挖掘相关产业发展潜力的基础上,优化布局,创新发展理念,开创一批诸如文旅融合、农业旅游、全域旅游等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同时,信阳市还应成立和组建相关产业协会,由产业协会负责对本产业内的企业进行日常的监督与管理,对产业内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对产业内的补贴和利益进行合理分配,并建立统一的产业标准和行为规范,在保障企业个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和技术的共享,从而实现整个产业的创新、发展与进步。

3.统筹规划普职教育的合理布局,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但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别,普通教育以培养学术型科研人才为主,而职业教育则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主,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可以为信阳市的发展培养各类人才。针对信阳市目前的教育现状,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职业教育宣传,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改变职业教育的选拔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打通职业教育的上升渠道,提高技能人才的薪资待遇,提升职业人才的社会认同,并借鉴诸如德国“双元制”等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合理规划职业岗位与学校专业,加速组建产业协会,强化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推动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4.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强化企业教育的主体地位

与学校一样,企业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把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可以使所培养的人才兼具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在实践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解决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避免人才的浪费和流失,为协同创新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就信阳市目前的情况来看,想要较好地实现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就迫切地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企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信阳市政府可以鼓励企业更多地参与到具体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中,在符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前提下,与学校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实训课程和课程实训部分的建设,避免学生仅学习理论知识,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市场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鼓励企业参与相关专业教材的编写和开发,并派遣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和技术专家承担相关实训课程和课程实训部分的教学工作,将有关的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及实践经验融入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应当强化企业作为实践教学主体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我国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和信阳市发展的具体实际,鼓励企业采取在学校内部开设实训教室和车间以及与学校共同建设产业学院的方式,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充分利用实训场地,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

5.积极搭建信息数据平台,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动向

在整个“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中,市场的动向与用户的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此,信阳市政府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组织各市场主体和专家学者共同开展诸如专业学习、行业论坛、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活动,对市场和行业的变化以及用户的需求进行深入而科学的探讨、分析和研究,从而准确地掌握市场用户的需求,同时,积极搭建信息数据平台,及时对各个产业内用户需求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以及行业的发展动向进行整理和汇总,使得各个创新主体能够在充分了解区域内和行业内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出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和协同模式等方面的创新,避免盲目创新,提高创新效率。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理论形成、概念定义、参与主体、具体案例和成功经验进行了初步的梳理、总结、解释和说明,并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对信阳市的自身资源和政、产、学、研、用等创新主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整理,并借助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在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够促进信阳市“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早日实现“两个更好”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孔艳丽,杨宗霄,姚霞,等.刍议“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10):155157.

[2]王道勋.地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研究[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1,23(07):4447+55.

[3]王大明.社会经济发展中“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J].知识经济,2017(22):139140.

[4]桑瑞聪,潘瑞姣,刘明.“政产学研用”协同模式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大学教育,2021(09):148150.

[5]葛翠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冲突识别与融合机制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2,35(10):8891.

[6]陈冠松.促进四川省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策略探讨[J].决策咨询,2020(05):14.

[7]阳慕伶,周柳奇.高职院校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构建——以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实验基地为例[J].中国包装,2021,41(07):4347.

作者简介:徐珂秾(1991— ),男,漢族,河南信阳人,硕士,信阳航空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史厚河(1990— ),男,汉族,河南信阳人,学士,信阳航空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产教融合、旅游管理;牛祯(1995— ),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信阳航空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区域发展。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