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机电类专业课证融通研究与实践

2023-05-30王卫东

科技风 2023年14期
关键词:机电类证书课程体系

摘 要:国家实行“1+X”证书制度以来在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校企融合度不高、行业企业发言权不够等诸多因素。本文结合机电类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校企双方在课证融通方面针对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选择、课程考核标准制定以及校企合作教材开发方面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进行德育树人,实现知识、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零对接。

关键词:“1+X”证书;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实践

随着新职业教育法的实施,现代职教体系的不断完善,“1+X”证书制度势必在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提质培优中发挥显著作用。截至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第四批355项“1+X”证书制度试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目前可供选择的“X”证书达447项。“1+X”证书目前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3个级别[1],在实施中横向实现多元复合,类型有“X”个,目前适合机电类专业的“X”证书约有133种,开展“1+X”证书试点院校可对校内外学生以及社会群体人员开展培训工作,经考核合格后可颁发相应的“X”证书;在组织和实施学历专业教育和“X”证书培训过程中应统筹安排、有序推进,两种证书做到有机衔接和相互融通,实现专业教学过程与“X”证书培训的一体化[2]。

1 机电类专业课证融通实施策略

目前,培训评价组织、学校、行业企业作为“1+X”證书制度实施的主要责任者,各参与主体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制定、评价机制建立等方面仍然存在融合度不高、行业企业发言权不够、实训实践机会不足以及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应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学校作为“1+X”证书制度实施主体,首先,应组成由培训评价组织机构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以及院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协调与组织下行业企业和培训评价机构在专业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内容选择、专业课程建设、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以及校企合作教材开发方面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打破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单一主体的局面[3]。其次,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课程体系应与“X”证书对应的职业领域相融合,课程标准融合“X”证书知识和技能标准,并充分发挥专业群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的优势,构建以高技能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紧密围绕国家产业需求、地方产业特色、学生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形成融通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4]。再次,教学过程中,将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新规范,贯穿于“X”证书培训的全过程,提高受训者的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展受训者择业与就业空间,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零对接。

2 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

在实施“1+X”证书试点过程中,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必须根据机电类专业不同的职业领域、职业岗位技能等级、核心技能、综合素质和职业拓展技能等因素进行设置,在重构与优化课程体系时应从顶层设计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清晰的梳理,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5],促进“1”与“X”之间知识和技能的无缝衔接。

首先,分析机电类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要求,结合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技术革新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其次,建立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引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结合机电类专业岗位需求、“1+X”证书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模块相关要求将其转化为机电类专业人才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能力;最后,根据不同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职业能力进行整合和归类并针对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设置出对应的行动领域,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其中并采取分类推进原则,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提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职业岗位针对性。

目前,我校机电类专业开展实施“1+X”证书的专业有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12个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自教育部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以来首先开展“1+X”证书制度的专业之一,下面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在“1+X”证书制度培养模式下课证融通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具体说明。

通过前期省内外调研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工作岗位情况,主要从事企业供配电维护,电气控制系统、自动化生产线、工控网络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改造、设计和管理,电气设备和产品的营销,售后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从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在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学时分配等方面综合考虑,明确岗位职业能力,从而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首先,从职业的岗位需求出发,将技能点、知识点进行综合梳理和优化,构建基础模块、核心模块、方向模块、拓展模块等四个课程模块;其次,各课程模块在设置与实施过程中将“X”证书标准深度融入各课程模块中,例如在核心课程模块中把PLC技术、组态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融入其中与后续的方向课程模块工业控制与工业机器人方向模块形成能力递进,为“1+X”证书工业互联网实施与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编程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提供技术保障,各课程模块知识点与技能点在设置时充分考虑学生技术技能方向的不同需求,形成以通用基础模块为平台,以核心模块和方向模块为基石,拓展模块为补充的模块化课程体系[6],促进学科内专业的技术教学融通,同时在自动线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等技能竞赛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最后,构建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平台+模块+方向”的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3 “岗课赛证”融通实践

3.1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职业院校在“1+X”证书制度试点的背景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实施“1+X”证书制度过程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1+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机构的资质、实力、证书种类、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及使用设备等方面进行广泛调研、评估和论证,与“1+X”证书合作企业、用人单位一起讨论制定制度和文件、设备操作、考试内容,企业参与到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育模式等领域,博采众长,推动多主体之间的开放合作。推进“引企入教”,促进课程教学内容与机电行业技术发展之间实现无缝衔接、教学实施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高度融合,探索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抓手、以竞赛为手段、以校企合作为框架、以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特色专业发展道路,建立多方位校企协同育人机制[7]。

3.2 组建校企师资团队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源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将有效推进“1+X”证书制度的实施。学校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企业师资具有丰富的企業实践思维,采取“内培外引”的方法,组建校企师资团队,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有计划地推动教师深入一线,到企业挂职,并鼓励教师结合学校实际,参加“1+X”证书制度试点活动,考取机电类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次,通过引进个人、团队等形式,将企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入学校,担任专业的企业导师,通过与高校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和技术水平。在“1+X”认证体系的试点中,企业与学校之间联合组成共同教师团队,联合制订培训计划。校企双方根据计划联合进行理论课程以及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共同承担教育内容,校企双方可以对具体教学方案进行讨论和修正,提升“X”证书培训的质量,教师通过到企业学习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新规范,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3.3 “校企行多元”教材开发

在专业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优化教材结构与内容,推动机电类专业的教材建设与开发。在教材建设与开发中应结合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对其进行学情分析,并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和评价标准,建立从认知到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材体系。根据新知识、新技能以及产业升级的需要,实施以实际工作流程为导向的综合职业教育教材,学校、企业以及行业合作编写符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并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一体化或新型活页式教材[8]。在选取教材内容时基于企业真实案例源于企业实际高于企业,教材体例以项目、任务、模块等为载体并对接国家职业标准、“1+X”证书要求,深入发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将爱国情怀、精益求精、工匠精神、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等元素融入教学,润物细无声地进行德育树人,使学生的思想认知和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更好地适应当代企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1+X”证书制度的教材体系。

3.4 共建实训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依托自身的专业设置与特色优势,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校企研发中心,拓展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校企进行深度沟通,促使实训技能与岗位技能和考核标准相衔接,将生产实践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选取合作企业商议共建高水平机电类专业实训基地,可通过购买、租赁、捐赠的方式进行实训基地共建[9];引进企业到学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将企业引入课堂,校企进行人才联合培养,在合作的基础上申请共建考核站点,组建独立管理团队,负责培训以及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等。共建站点的实施在有效解决企业场地限制的同时也帮助院校设备和技术升级,将企业生产实践与专业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形成校企深度产教融合,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使“认识型”基地和“生产型”基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校企研发中心,把校内实践基地和研发中心打造成影响深远、高度凝聚的实践教学研究平台,为“1+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动力支持。

3.5 构建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在机电类专业实施“岗课赛证”融通新人才培养模式,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是关键。校企合作中结合“X”技能等级证书的组织机构,在校企双方深入沟通的背景下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强调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学校——企业——行业”三方组成的考核评价机制[10],建立作业测验、技能训练、演讲演示、访谈、探究报告等方式的评价内容,采用学生评价、校内教师评价、企业导师共同评价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此外,学院制定“1+X”证书制度实施管理办法,推动“岗课赛证”的有效融通促进机电类专业改革,除了鼓励教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要对学生参加各级别比赛以及取得“X”证书等情况进行学分替代转换,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报考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中,不断主动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水平。

结语

在实行“1+X”证书制度时,应从顶层设计角度梳理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重构与优化课程体系时,校企双方应以岗位实际需求为导向,共同参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考核及评价标准制定等,采用双向交互协同发展,注重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实现学校专业课程与资格证书之间的无缝对接,持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为地方机电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紧跟时代的高素养职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贾珊珊.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策略研究——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6):58.

[2]毛少华,李治.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证融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21(12):4751.

[3]吴海勇,叶海平,王凯君,等.1+X证书制度下数控技术书证融通课程体系架构[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1(06):3640.

[4]赵艳.新形势下1+X证书制度实施的难点及对策分析与研究[J].科技风,2022(09):163165.

[5]韩潇,李吉莹.1+X证书制度下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3):1015.

[6]颜俊,方达.基于“1+X”证书制度的数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研究[J].南方农机,2021(23):153155.

[7]郑雪娇,焦键.1+X证书制度试点的问题与对策——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41):7677.

[8]刘惠娟,宋新硕,邓华.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09):7883.

[9]何苗.基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探析[J].科技风,2022(36):1921.

[10]张俊彦.1+X证书考核的探索与实践1+X证书考核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1(39):192193.

基金项目:2021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1 SCG241)

作者简介:王卫东(1978— ),男,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副教授/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产品设计与制造。

猜你喜欢

机电类证书课程体系
基于Spring Boot的机电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更正启事
收录证书
机电类特种设备检验工作中的沟通探讨
接地技术在机电类特种设备中的应用及检验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