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行动研究

2023-05-30方建华康晓燕

学周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衔接问题基础教育英语教学

方建华 康晓燕

摘 要:初中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分水岭”。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内容浅显简单、生动性较强,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但是进入初中后,其抽象性、实用性相对提高,大篇幅的阅读开始出现,学生认知和理解难度越来越大,极易出现畏难、落后等表现。教师要改善此情况,应注意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以有效的衔接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顺利过渡。文章就此展开研究,提出了多条路径,为一线教师提供几点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基础教育;衔接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7-008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7.029

从小学到初中,“承接”是每一名教师都在关注的问题,只有做好由低到高的承接,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教学内容与学习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其高效、主动、有深度的学习。但是通过当下教学环境可以看到,在中小学英语课程方面,“承接”仍是一个困扰教师的问题,仍有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或运用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策略。本文结合真实背景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意在帮助广大教师解决这一困惑,改变“承接难”的教学格局,有效助推学生英语学习。

一、研究背景——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衔接问题

英语并非中国学生的母语,由于缺少语言的浸润,大部分学生在最初学习英语时就是较为吃力的,这也是基础教育对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性提出高要求的根本原因[1]。而在当下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 学生对初中英语适应性不强。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部分学生小学英语基础不扎实,没有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导致在步入初中后无法在第一时间接受初中英语课程难度和教学模式。其二,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由于在小学的学习经历、习惯和成果不同,学生会在初中英语学习能力、态度、思维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差异,当这些差异没有得到妥善对待或解决,就会影响其对初中英语课程的适应。其三,毫不夸张地说,初中英语教学环境与小学截然不同,前者以培养能力为主,后者则更加关注学习兴趣,在这种差异下,部分学生难以主动融入新环境,也造成了衔接问题。

第二, 教学方法的过渡和承接存在不足。小学阶段的高效教法可能并不适用于初中,同样初中阶段的某些教学方法也不能在小学英语课程中立足。然而在当下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区分不同教法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在小学或初中英语教学阶段并未以“承接”为目的调整教法,导致部分教法与学生实际学习需要不符,也是造成衔接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研究价值——多路径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

(一)兴趣:衔接的驱动之力

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兴趣不仅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更是学好一项知识的必备条件,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充足兴趣,才能真正打开衔接的通道。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中小学英语特征,在“激趣”原则下将学生对英语的探究兴趣有效衔接起来[2]。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引入英语故事和儿歌,为课本词汇、语句的讲解增添趣味,让学生形成“学英语不是一个枯燥的过程”等积极体验,使其对英语产生无尽的向往和兴趣。同时,教师可利用生活、动漫等元素创设趣味英语情境,不断拉近英语与学生的距离,为其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唤醒其关于“与英语近距离对话”的期待,使其自主生成“学英语”的无限兴趣,逐渐以英语探究为爱好。初中阶段,教师亦需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比如,沿用以上“创设情境”小学英语趣味教学手段,教师可扩大整合情境创设素材的范围,根据学生与互联网的接触越来越深这一特点,在互联网中收集更丰富的英语情境教学素材,使其既符合教学内容的变化,也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整体变化。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增无减,教学衔接自然得当有效。

(二)习惯:衔接的忠诚伙伴

习惯是中小学英语教学有效衔接最忠诚的伙伴,在优秀学习习惯下,学生不由自主地总结英语学习经验,加深对英语课程的探索,保障阶段性学习效果,也能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应保证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持续培养。比如,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计划,通过书面、网络两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前置性学习指导,使其养成自主预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提问等方式,不断调动学生思考英语问题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踊跃回答问题、敢于提问、乐于思考等习惯;在语篇阅读和拓展教学中,提醒学生积累词汇、短语和句型,使其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等。习惯持续发挥着积极影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其英语思维的发展与知识储备的增加,使其越来越对英语学习充满自信,这在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中作用举足轻重。但是教师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对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有效培养应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因此在培养习惯前,教师应通过背景调查、个案观察、谈话等手段,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对英语课程的真实想法,制定与其个性相符合的习惯培养计划。

(三)教法:衔接的重中之重

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变化突出体现在内容方面,即:教学内容的由少到多,学习内容难度由低到高。而教法通常由教与学的内容决定,这便决定了教法的变化在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中的关键地位。教师应结合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变化,合理调整教法,使其最大化地满足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英语探究需求。

1.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是教师以教法为载体衔接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第一原则。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初中英语的铺垫,若能在讲授初中英语课本内容时激活学生过去的记忆,使其调动已有知识展开迁移学习,那么一定可以促进初中英語教学,让学生在“温故”中达到“知新”的状态[3]。这对中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方面,小学英语教师应做好“夯实基础”的教学工作,带领学生走进英语的神奇世界,对教材词汇、短语等基础性内容进行精细化讲解,用好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其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初中英语教师应做好“教材解读”、用好“迁移引导”技巧,在落实教学前解读、对比教材,把握其与小学英语课程内容衔接之处,待展开教学后以学生所熟悉的小学英语课程内容为载体抛出问题,引发学生对初中新课的思考。“抛砖引玉”的目的一旦达成,学生在经验支持下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探究学习对象深层内涵,教学便能顺理成章地实现衔接。

2.循序渐进

学生在英语课程中的发展呈现“螺旋上升”规律,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注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听、说、读、写学习内容中的变化,循序变革教学方法,促进其螺旋上升的进步。以读为例,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落实词汇、短语、句型等基本教学任务,根据教材简短语篇向学生传授猜测或判断词义、理解短语和句子的方法,使其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等到向初中过渡时,教师要基于学生英语阅读的“最近发展区”鼓励其自主阅读,在其现有水平基础上锻炼其阅读技能,使学生更熟练地运用阅读方法,实现阅读水平的稳步提升,从“读简短语篇”到拥有自主阅读复杂语篇的能力。同样,在听、说、写三项中小学英语重要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英语认知发展规律,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下,通过“先打基础后拔高训练”的方式,循序推进教学衔接。

3.差异引导

此处所指差异包括两个含义,一为学生对教学模式的需求差异,二为学生英语学习的个体差异。首先,小学是学生接触英语的开始,在这一时期,鲜有学生拥有独立的思维体系或学习模式,向师性突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持续引领。而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经验和知识,具有“成人化”特点,更渴望独立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变化,随着年级的提高有序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引领,给予其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权利,以推动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4]。

其次,由于小学英语难度较低,学生鲜少表现出思维和能力的差异,但在初中英语中课程难度不断提高,对学生英语思维与学习能力的考验越来越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差异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教师应在教学中正视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并有策略地根据其差异调整教学结构。比如,根据阶段性教学计划,提前通过小测验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以往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测验反馈判断其学习能力和英语思维的大致情况,以隐性手段将其划分为A、B、C三个层级,并针对不同层级设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提供差异化的引导。如此,学生在“差异化”教学中得到个性化发展,有规律地提升英语思维和学习能力,保障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效果。

4.知行合一

英语兼具工具性和语言性,是一项要求学生活学活用的知识。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有效与否,实践的关联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教师应遵循知行合一原则,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强化实践教学,深化对学生用英语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引导。比如,在小学阶段,教师可安排选词填空、将单词排序组成句子、写话等任务,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运用技能的不断进步。在进入初中后,教师可加入根据首字母填空、句子改错、写作等实践活动,衔接培养学生更高阶的英语思维。此外,教师还可根据中小学英语课程特点,将不同难度的英语演讲、辩论等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渗透在教学中,为学生带来“边玩边实践”的体验,减少其在实践中的“畏难”情绪。学生对中小学英语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愈发高涨,语言运用技能愈见提升,满足其由“表层学习”到“深度实践”的过渡需要,同样是中小学英语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个保证。

(四)情感:衔接的特别途径

师生在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在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中的特别作用不容小觑。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与评价两个方面利用情感策略,将学生小学与初中的英语学习活动有效衔接起来。

1.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鉴于学生年龄普遍较低、渴望得到关注,教师经常在课堂对学生表现出直接的关心,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渴望在英语课堂得到教师关注和直接关心”的习惯,但是进入初中后,课堂知识容量增加,教学时间紧张,教学节奏整体加快,教师不再有更多时间表现对学生的直接关心。若此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学生对教师形成“不关心自己”的误解,必然影响课堂活动的顺利展开,对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形成限制。对此,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在课堂导入、提问与实践任务中渗透情感交流的契机[5]。比如,在课堂导入中以幽默的方式介绍新课内容,走到学生身边以拍肩膀、眼神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说出关于新课的大胆想象;在提问中,也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通过眼神表达对其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鼓励、肯定和赞赏;在实践任务中,走下讲台巡察学生活动,准确捕捉其“被关心”的需求,介入指导其个人或小组活动,以“虚心求教”的语气询问其探究任务的想法,以“亦师亦友”的角色向其提出一定建议。虽然方式从“直接”变成了“间接”,但学生依然能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关心,与教师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其调动自身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增强对英语课堂的热爱,进而在“学生热爱英语”的狀态下,让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得当。

2.教学评价中的情感交流

无论小学还是初中英语教学,评价都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教师应在教学衔接中挣脱中小学英语教学传统评价的束缚,积极优化课堂评价体系,改变随堂测验、考试评价等刻板形式,拓展课堂活跃度、提问或答问次数、实践态度等评价指标,在不同的教学反馈中给予学生多元的激励和表扬,使其不仅可以在新颖的评价中明确自己的不足,也能更加认可自身英语学习能力,帮助教师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

三、结语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在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是学生初中英语学习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应关心中小学英语衔接问题,立足实际,通过多样化的路径改变衔接不足、衔接不当等现状,促进学生承上启下的英语学习,帮助其平稳度过“学英语”的过渡期,使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小学英语,还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初中英语学习强度,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对英语的深度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倩云.浅析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中学生英语,2021(28):78.

[2] 林志萍.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实践探究[J].英语教师,2020(16):26.

[3] 林雅婧.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黑河教育,2019(12):67.

[4] 岳明珠.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23):247.

[5] 刘琼艳.九年一贯制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J].科普童话,2019(15):8.

猜你喜欢

衔接问题基础教育英语教学
农村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