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以承受的友谊之“伤”

2023-05-30陶林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15期

陶林超

摘要:目前,我国小学高段学生群体中的自残行为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一名六年级女生由于和好朋友之间发生了矛盾而情绪低落,出现了自残行为。心理教师通过开展支持性会谈,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帮助学生宣泄情绪;运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寻找资源,为心赋能;启动多方晤谈,助力该生重塑积极自我,提高人际效能和自尊,降低自伤风险,维护身心健康,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自残;支持性会谈;表达性艺术治疗;焦点解决短期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5-0051-03

一、个案概况

小雨(化名),12岁,六年级学生,独生女。自幼儿园大班开始,父亲一直外派工作,父女间聚少离多,只有节假日父女才能见上一面,小雨平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学习上,母亲对她抱有极高的期待,希望她能全面发展,平时对她要求非常严格。小雨性格比较内敛,平时做事踏实认真,成绩优异,是校田径队的成员,曾代表学校参加县里的运动会比赛,是很多家长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在班级里有自己的朋友,相处和睦。

小雨自述六年级时因和好朋友关系破裂,用刀片划伤了自己,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慢慢地,当负面情绪或压力袭来时,小雨就会用刀片割伤自己。这些负面情绪或压力情境如下:(1)友谊破裂;(2)父母吵架;(3)每天奔波于课外辅导班之间,但成绩没有明显的提升;(4)父母总是拿自己和别的孩子比。

班主任反馈:近期小雨总是躲避老师的眼神,面色凝重;既想别人关注她,但又封闭自己;上课或开展班级活动时的表现不够积极主动,易被他人忽略;下课时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不会主动和别的同学交流。

家长反映:小雨特别看重友情,但总觉得身边没有真心的朋友,平日喜欢在网上与朋友们聊天。和好朋友关系破裂之后,她感觉和朋友们的关系都疏远了,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脾气不太好,易激怒,跟母亲说不了几句话就发脾气,把自己关起来。她的自残行为始发于暑假,之后在心情郁闷时多次划伤自己,一般都在家里实施,并且总用衣袖把伤口掩盖住。手臂上的伤口比较浅,但划痕较多。

二、分析与评估

(一)原因分析

像小雨这样的学生通过自残的方式以达到自我减压、自我释放,他们体会不到疼痛感。通过收集资料,我了解到了小雨自残的深层原因。

1.家庭因素——缺乏支持和接纳

小雨父亲一直在外工作,对小雨的生活和学习缺乏关心和照顾,难得回来一趟也是自顾自,与小雨一言不合就大发雷霆。母亲对父亲没有尽到照顾家庭的义务很不满意,两人经常在微信上吵架。母亲对小雨要求苛刻,尤其是在学习方面,而这段时间她的学习成绩下降较明显,因此她对母亲怀有恐惧心理,不敢跟母亲说自己的状况,怕受到批评和指责。不良的亲子关系妨碍了亲子之间的正常沟通,使小雨在家庭中缺失亲人的关爱,严重缺乏安全感。当她在学校中频繁体验到压抑和痛苦,又无法在家庭中获得支持和接纳时,便用自残等行为来作为释放痛苦和压力的渠道。

2.个人因素——自我存在感很低

小雨的性格比较内向,与同学的关系一般,加之她课余時间都在补课的路上,母亲管教又严格,与同学的相处不多,在同伴中存在感较低。母亲经常拿她和别的孩子比,非但没有激起小雨的学习动力,相反却让小雨陷入深深的自卑中,自我存在感极低,习惯把负面情绪或压力指向自己,继而攻击、伤害自己。

(二)制定目标

针对小雨的状况,制定了如下辅导目标。

1.近期目标:保障小雨的人身安全,帮助她缓解消极情绪和心理压力;减少自残行为,直至该行为消失;提高人际效能,减少与他人的矛盾和隔阂。

2.长期目标:调整小雨的认知模式和事件应对方式,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完善个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三、辅导过程

(一)开展支持性会谈,建立良好关系

支持性会谈指的是咨询师借助口头和身体语言,让当事人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的一系列技术。在辅导的开始阶段,我运用专注、倾听、同理心等技巧,获得小雨的信任,同时鼓励她倾诉,引导她宣泄情绪。

会谈的开始,小雨有些拘谨,双手不停地来回搓着。我以近期她参加县运动会时的优异表现为切入口,与她随意畅聊,慢慢地,她放松了下来,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她说之前的好朋友有一天突然不找她玩了,而是和其他同学成了朋友,她认为她失去了朋友,于是在家一有空就打电话给朋友,但经常还没等对方拿起电话就挂断。这样的行为引起了朋友的不满,这让小雨很害怕,怕真的会失去朋友,但是又不敢跟妈妈说,怕妈妈指责批评她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说着她哭了起来。我表示非常理解她无助的感受,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静静地等待着她调整情绪。

(二)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增强情绪调节能力

我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引导小雨通过绘画宣泄压抑在心中的痛苦、烦躁、不满等。“请回想曾经遇到的烦躁、压抑、痛苦、不满、挫折……可以是你在交友时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是你在学习上的失败,抑或是和妈妈相处时的不悦。选择其中的一个,试着回想当时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用颜色和形状来表示这些感受,你认为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现在,你的所有感受都已经聚集在一起,浮现在眼前,请跟随这些感受,拿起彩笔,把你的内心感受用画画的方式呈现出来。”

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目的是唤醒情感、疏通情绪、减轻痛苦。我引导小雨将内心压抑的情感呈现在纸上,在涂抹的过程中自由表达与宣泄,在情绪上得到释放。

(三)运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寻找资源,为心赋能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视当事人为自身的专家,聚焦于问题描述、制定目标、探寻例外、未来愿景四大步骤,引导当事人自行摸索问题解决方案。

第一步,问题描述——整理后续思路。

我让小雨充分描述事情发生的缘由和经过,引导其宣泄情绪,整理后续思路。

师:那天发生了什么事,你可以跟我说说吗?

小雨:我和小高是最好的朋友,但是那天小高没有找我玩,而是去找其他同学玩了,我心里很不舒服。后来,我主动走过去找她玩,她显得很不热情。回家后,我打电话问她白天为什么不跟我玩,她说她想和别的同学聊聊天,我说你只能是我的朋友,她听了很生气,挂了电话。我不甘心就一直打,她很烦,直接跟我说不做好朋友了。当时我几乎崩溃了,世界一片灰暗。我不敢告诉妈妈,便躲在房间用小刀划自己的胳膊来发泄。

第二步,制定目标——为期待负责。

我通过指向性谈话,与小雨商定“设定良好”的目标,以目标为导向,避开事件原因,以假设问句引导小雨思考自己想要的结果。即假设当下困境得到解决,她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师:小高说这样的话确实让你受委屈了。如果可以改变现状的话,你还会选择她做好朋友吗?

小雨:当然,我不想轻易失去这个好朋友。

师:如果小高不生气了,你觉得会有什么改变?

小雨:我希望还能继续和她做好朋友,也希望自己能找到更多的朋友。

第三步,探寻例外——感悟成功经验。

“例外”是指当事人过往成功应对的可适用于当下的经验。寻找例外即引导当事人思考、感悟自己过往的成功经验,并探寻成功的原因。

师:除了小高,平时你觉得班里哪些同学比较好相处,和你很谈得来?

小雨:小徐,还有小陈。

师:为什么是她们?

小雨:因为我跟她们说起话来很投机,有共同话题,而且她们很温柔。

师:也就是说班级里除了小高一个好朋友外,你还有其他好朋友,对吗?

小雨:是的。

第四步,未来愿景——与美好相遇。

我根据前面谈到的目标与例外,肯定了小雨的成功交友经验,鼓励她作出改变。

师:多交些朋友确实是好事,看来你的社交能力还不错,大家都愿意跟你做好朋友。那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小雨:小高是我众多好朋友中的一个,她自己也有其他好朋友,我们应该互相体谅、互相包容。这件事是我不好,我会找机会主动向她道歉,希望能获得她的原谅。

师:我相信你能做到并且做得很好。

(四)启动多方晤谈,助力重塑积极自我

1.约谈父母,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在辅导小雨的同时,我也约谈了她的父母。小雨自我存在感很低,缺乏安全感,和父母在微信上吵架、母亲苛刻的教养方式有关。我采用编排心理剧的方式对小雨的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即互换角色,让父母中的一方扮演小雨,另一方和我扮演父母,呈现日常生活中的亲子交流情景。通过角色扮演,小雨父母意识到自身家庭教育的不当之处,表示以后不会再拿小雨和其他孩子比了,会多抽出时间陪伴小雨。

2.结成工作“联盟”,多方正向激励

我与小雨的班主任、科任教师等结成联盟,多方对她进行正向激励。班主任对她的关注增多了,同时号召其他学生多关心她,还安排她当班里的体育委员。小雨是学校田径队的一员,曾代表学校参加县里的运动会,并取得了好名次,体育老师多次就此事件表扬她,这让她信心倍增。学校还专门为她留出一个参加县里公益图书活动的名额。在多方的关心和鼓励下,小雨逐渐能够体验到自我的价值,性格比之前开朗多了,脸上的笑容也更灿烂了。

四、效果与反思

(一)辅导效果

小雨反映,她和同学相处比较融洽,没有再出现自杀想法和自残行为。

家长反映,小雨每天回家愿意主动和家长交流,亲子关系融洽。

班主任反映,小雨最近课堂上发言积极,课间经常和同学们说说笑笑,整个人显得活力满满。

(二)辅导反思

做一個细心的聆听者。对于类似小雨这样的案例,心理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给出建议和方法,当来访者再次遇到问题时,很容易因为自身力量不足而重蹈覆辙。在对小雨的辅导中,我采用支持性会谈,做一个耐心的聆听者,让她讲述自己的故事,引导她从故事中发现自身的力量所在,主动去应对困难和挫折。

启动多方晤谈,为学生成长助力。当学生出现危机情况时,心理教师需要尽快协调多方力量,全面了解情况,共同商讨应对策略。本案例中,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等多方联动,降低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巩固了辅导成果。

参考文献

[1]侯牧天,唐燊,薛亦非,等. 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的“双高”与“双低”模式:基于潜剖面分析方法[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2,10(2):82-93.

[2]陈晓冬. 爱的呼唤——一例聋生自残的案例报告[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1):55-58.

[3]王丽英. 关爱生命,悦纳自我——青少年自残行为案例分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8):48-49.

[4]杨雪燕,罗丞. 国际视野中的青少年自残行为研究述评与展望[J]. 中国青年研究,2013(7):94-100.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