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卯年卯月话兔肴

2023-05-30饮食文化建设办公室

餐饮世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兔肉

饮食文化建设办公室

兔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繁殖能力强,也因此成为先民生育崇拜的对象之一,寓意多子多福。《尔雅·释兽》:“兔,子嬔。”有些地方的风俗是喜兔年娶妻,以求子孙繁盛。与此同时,兔肉是人们肉食的一个选项,人们把养殖兔分为肉兔、獭兔两类。肉兔顾名思义,就是向餐饮业提供食材专用的兔种。人们经常说:“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兔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吸收等特点,适应人们养生保健的饮食消费理念。“兔肉处处有之,为食品之上味”,相关部门将每年“六月六日”确定为中国的“兔肉节”。

人们认识兔,并把兔肉作为食材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经典菜肴和趣闻。兔子在古代祭礼中作为朝廷宗庙祭祀的祭品,称“明视”。《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兔曰明视”唐孔颖达疏:“兔肥则目开而视明也”。《诗经·小雅·瓠叶》:“有兔斯首”,斯:一种解释为白。所以古人认为:白色肥壮而且眼睛明亮者为上。兔肉也被认为是上等食材,《仪礼·公食大夫礼》:上大夫才有享用兔肉的待遇。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谓“兔肉乃大美,亦益人。”

在周代出现了像样的兔肉菜肴,《周礼·天官·冢宰》:“加豆之实,芹菹、兔醢。”豆为高脚圆盘,芹为水芹,菹为腌制。用腌制的酸水芹菜来搭配发酵成熟的兔肉酱。荤素相适、酸咸结合进入食单,在祭祀及宴席也经常看到它的身影。但要仿制兔肉酱还是要参考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酱等法》“肉酱法”:“牛、羊、麞、鹿、兔肉皆得作。取良杀新肉,去脂,细锉。陈肉乾者不任用。合脂令酱腻。晒麴令燥,熟捣,绢簁。大率肉一斗,麴末五升,白盐两升半,黄蒸一升,曝干,熟捣,绢簁。盘上和令均调,内瓮子中。有骨者,和讫先捣,然后盛之。骨多髓,既肥腻,酱亦然也。泥封,日曝。寒月作之。宜埋之于黍穰积中。二七日开看,酱出无麴气,便熟矣。买新杀雉煮之,令极烂,肉销尽,去骨取汁,待冷解酱。鸡汁亦得。勿用陈肉,令酱苦腻。无鸡、雉,好酒解之。还著日中。”唐韩鄂《四时繤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加入了花椒、老酒,发酵时间也延长了许多,味道更加醇厚。

烤是最早的烹调方法之一,周代有了当时的网红菜“烤兔”。《诗经·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野兔肉儿鲜又嫩,直接放在火中烤、串起来放在火上贯烤、包起来放在火上炮都是人间美味。君子备好香醇酒,斟满敬客、客人回敬。烤兔配佐餐酒,成为下酒神器,咸香的滋味成了宾客交往的润滑剂。宋代出现了更高级的“酿烤兔”,宋陈元靓《事林广记》:“酿烧兔,兔子大者一只,剥去皮、肚、脚、膊,只用腔子。脚、膊上肉、心、肺、肚缕切,葱丝二枝,少用油打,炒葱热,羊尾子脿四两缕切,粳米饭一匙,盐少许,生姜丝、面酱少许,一处拌匀,再于锅内炒热,装在兔腔子内,针线缝合,用梜子夹定,炭火上烧热,食之。”

周代的羹占有重要的地位,烤兔吃过还需“兔羹”的滋润,《礼记·内则》:“析稌,犬羹,兔羹;和糁不蓼。”就是所吃的羹,都要和米一块熬熟,不放蓼,又,“雉、兔皆有芼”,即用菜、兔肉等作羹。到了唐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献食于天子的烧尾宴还能看到“卯羹”的身影。

汉代兔肉制作技艺有了变化,汉刘熙《释名·释饮食》:“鸡纤细擗,其腊令纤,然后渍以酢也。兔纤亦如之。”兔肉腊拆成细丝,并用醋渍,工艺细致,突出了调味,略似今之肉松。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了“熬兔笥”,当专家们把“熬兔笥”打开后,发现了两具兔子的骨架,让人们了解了汉代人已经将兔子列到食谱中的事实,故此专家们认为,兔肉既是辛追夫人平日里喜欢的美食之一,也是辛追夫人日常身体调节的养生食品。而且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先秦《养生方》中就有一份以兔肉为主料的食疗菜单。宋代仁宗赵祯因操劳国事而茶饭不思。于是,御厨就将风干兔肉和二十几味中草药一同烹煮,宋仁宗赵祯吃过这道香沁肺脾的兔肉后,胃口大开,并再食用一段时间,其慢性胃病也不药而愈。

到了北宋兔肉成为晚秋冬令野味佳肴,宋人季秋霜降吃兔,称之为“迎霜兔”。北宋苏颂《又和次中答莘老见招》:“且尝竹苑迎霜兔,休忆松江上钓鲈。”兔肉肥美也让南宋陆游常常称道,《邻曲小饮》:“迎霜新兔美,近社浊醪香。”明刘若愚《酌中志》:“九日重阳节,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山登高,吃迎霜麻辣兔,饮菊花酒。”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重阳前后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席间食兔,谓之迎霜兔。”九月九重阳节前后,人们要举行一种吃兔肉的聚会,俗称“吃迎霜兔”,以驱病祈福、追求长寿。今霜降兔肉用兔肉、水、食用盐、腐乳、甜面酱、黄酒、香辛料、酱油、红枣、枸杞等组成的料包酱卤而成,味道鲜美、微辣微甜,成为霜降的节气美食。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也把兔肉列在冬月之首。其卷二《饮食果子》有“盘兔”,到了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称其为“盘兔糊”,作为“贵官家品件”之一,登上了达官显贵的大雅之堂。到了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又称它为“奇珍异馔”而载入《饮膳正要》,成为元代的宫廷食品。“盘兔”:“兔儿(二个,切作事件)萝卜(二个,切)羊尾子(一个,切片)细料物(二钱)上件,用炒,葱、醋调和,下面丝二两,调和。”元缺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肉下饭品”条,对“盘兔”的制作方法也有详细记载:“(兔子)肥者一支,煮七分熟拆开缕切,用香油四两炼熟下肉;入盐少许;葱丝一握炒片时:即将原汁澄清下,滚二三沸。入酱些小;再滚一二沸,调面丝,更加活血两勺,滚一沸;看滋味添盐、醋少许。”及至明代,刘基又将其收入《多能鄙事》的“烹饪法”中,仍在各地流传食用。现今在河南经典名菜中仍能看到,此菜是将兔肉、白萝卜分别切成长4厘米、粗0.1厘米的细丝。鸡蛋清和湿淀粉调成稀糊,把兔肉丝放入抓均匀。葱白切丝;炒锅置旺火上,放入花生油烧至七成热,将一窝丝面条分成10等份,分别放在特制的漏勺内,下锅炸成10个“鸟巢”,呈柿黄色时捞出。净炒锅置旺火,放入熟猪油,烧至四五成热放入兔肉丝过油,滑透以后(约1分钟),起锅倒入铁笊篱内沥油;炒锅内留少许熟猪油,旺火烧六成热后放入葱丝炸一下,再先后投入萝卜丝、兔肉丝,随即下入精盐、味精、胡椒面,翻两个身使味调匀,添入头汤,用料酒把湿淀粉澥稀,勾入锅内,汁浓盛入鸟巢内,装盘即可食用。成菜特色是酱味浓郁,料香四溢,咸鲜中透微辣,红润明亮,最后配上筋软柔滑的面条,其风味尤佳,是一道宜酒、宜饭的佳品。

“拨霞供”是至今千年之久的美馐,它也源自北宋时期东京民俗团炉会。时至冬月,百姓相聚,拥炉治馔饮酒,室暖酣乐,热烈融合,是冬季之佳会。到了南宋时期,已经成为宴席上的肴馔。南宋文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有详细记载:林洪一次到武夷山,造访隐士饶止翁大师,遇雪,偶得野兔一只,无庖人烹制。即按山间之法,批作薄片,以酒、酱、椒料沃之。用铫烧沸开水,以箸夹兔肉入汤摆熟,啖时随意调汁供。有团栾热暖之乐。后来在京师杨泳斋家的宴席上吃到此馔,并赋诗曰:“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最后特别记述,猪、羊肉也可用此法。拨霞供以此诗而得雅名。此馔流传民间后,其文绉绉的名字被忘掉了,便直呼其食用方法为名。明清时代的四生涮锅、八生涮锅、羊肉涮锅均是其例。而火锅则是直接由团炉会沿袭而来。清代分为菊花火锅、全家福火锅、龙凤火锅等。清代《食宪鸿秘》就有“兔生”一味:把兔肉去骨,切成小块,用淘米水浸泡捏洗凈沥干,把大茴香、小茴香、胡椒、花椒、葱花、油、料酒和醋放在锅里烧开,再加入兔肉煮熟后食用。火锅涮锅至今风靡食肆,其主要优点是:气氛热烈,荤素由己,调味料随人自便,食者不拘礼仪,御寒暖和,经济实惠。成菜特色是肉嫩鲜香,清香怡人。

此外,兔的内脏,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有“兔肺羹”:“昔有客见贵宦,延之进食牌,独点肺羹。客方讶其待己之薄,食至则一碗,乃百二十枚兔肺,用脑、麝、料物,依法灌成,极为珍异。”《辽史·嘉仪志》:“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为负,罚重九宴。射毕,择高地卓帐,赐蕃、汉臣僚饮菊花酒。兔肝为臡,鹿舌为酱。”其制作精美不逊色于兔肉,为兔肴增色不少。

猜你喜欢

兔肉
兔肉,适合所有人的“健康肉”
荤中之素说兔肉
让兔肉成为撬动肉食消费发展的新动能
兔肉熟食产品加工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兔肉熟食产品加工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与兔肉的六月之约—中国第十四届(2016年)兔肉节在北京举办
伊拉兔肉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
兔肉冷藏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兔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美容保健食兔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