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建构过程
2023-05-30蒋杰余
蒋杰余
【摘要】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经历了“信奉启蒙现代性—批判启蒙现代性—批判资本现代性—建构共产主义现代性”几大阶段,这几大阶段贯穿于马克思一生,并体现了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自由解放的不懈探索与追求。马克思青年时期对人类的关注为其后期信奉启蒙现代性埋下了一颗种子,对启蒙现代性的关注是为人类解除锁链;从启蒙现代性到资本现代性的批判是在为社会底层人民向社会不平等和异化现状的控诉;对共产主义现代性的建构是对全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不懈追求。其现代性批判理论早期既承启蒙现代性的思想追求,后期又超于经典学家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角对该理论进行考察,对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发展的脉络及其与经典启蒙现代性批判家的异同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人的自由;现代性批判
【中图分类号】A8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8-006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8.021
结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都塞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与晚期绝对对立,认为二者间存在认识论的断裂,这种将马克思的思想前后断裂开来的方法无疑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进而无法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要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具有自身的内在统一性,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来看,现代性问题作为马克思重点关注的理论议题,其现代性批判思想所经历的“信奉启蒙现代性—批判启蒙现代性—批判资本现代性—建构共产主义现代性”几大阶段贯穿了马克思的一生,体现了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自由解放的探索与追求。马克思青年时期对人类的关注为其后期信奉启蒙现代性埋下了一颗种子,对启蒙现代性的关注是为人类解除锁链;从启蒙现代性到资本现代性的批判是在为社会底层人民向社会不平等和异化现状的控诉;对共产主义现代性的建构是对全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不懈追求。其现代性批判理论早期既承启蒙现代性的思想追求,后期又超于经典学家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角对该理论进行考察,对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发展的脉络及其与经典启蒙现代性批判家的异同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启蒙现代性的信奉:对人类自由的追逐
马克思青年时期在确立择业志向时对人理性自由能力的探讨为其博士时期对启蒙现代性“自我意识”的深入论证埋下了一颗种子,其大学时期延续并更深入对人自在自为的独立性进行了探讨,其中马克思博士论文对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意义的肯定既是对人类自由的追求,也为后期论证无产阶级的自由提供了思想前提基础。
(一)青年时期择业志向确立时对人理性自由的探讨
中学时期马克思受启蒙人道主义的影响,在确立其择业志向时回归人的理性自由能力,对人的理性自由进行充分探讨,认为人的理性自由即人在神的指引下自主选择完美职业的能力,而该能力包含三重内容:主动选择的能力、道德自由的能力和实现个人高尚使命的能力[1]。首先,人不同于动物,具有理性选择的能力。马克思对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进行了澄清,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动物只会在自然所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没有自主意识,而人则具有在神的指引下自主选择共同目标实现手段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择自由选择的能力与自主创造的能力,即人在选择职业时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性辨别对某一目标的追逐是否是出于内心最真挚的热情,以及明白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不应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独立创造”[2]。同时,人的理性自主选择能力既受道德感的限制,又须在服务于共同体时才能得以最大化实现。马克思反对人出于自私自利的角度选择职业,从个人道德感层面与共同体向善层面呼吁青年选择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以实现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整。可见,此时马克思虽然是在神的框架下对人的理性自由能力展开探讨,但其论述中对人类理性自由能力的肯定与对共同体幸福的关照,已蕴含了其为人类求自由解放思想的萌芽,表达了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怀,为其后来博士时期引入启蒙现代性以推翻宗教对人的束缚、论证人自在自为的独立性奠定了隐含的思想前提。
(二)大学时期引入启蒙现代性对自我意识的关注
大学时期,受德国古典启蒙现代性思想影响,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思考充斥着理性主义,延续并发展了其中学时期的主要思想。这一时期他对启蒙现代性的关注源于他想要为人类社会解除枷锁。当时马克思所处的德国是黑格尔哲学的顶峰时期,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强调真理就是大全,即当以太的逻辑展开到最后时,其最终的逻辑将会印证最初的逻辑。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现实的人的主体性被剥夺,一切处于必然之中。面对此种情况,马克思试图引入启蒙现代性的“自我意识”来论证人成为自在自为的可能性,实质上是对人的自由所进行的进一步探讨。在其博士论文的相关文本内容中,马克思通过对原子偏斜运动意义的肯定来探讨人自由意志体现的途径。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学说并非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人自由意识和主体能动性的肯定。马克思认为正是偏斜使原子自由碰撞产生了丰富的世界,因为偏斜意味着个性的产生,它打破了机械决定论和盲目必然性的支配,是人自由的自然依据。可见,此时马克思对原子偏斜运动的论证其实是对解放人的个性问题的探讨,他将充满矛盾的碰撞性原子偏移运动当作人类社会的隐喻性表达以消除摆脱外部世界对人的决定、完成人自我决定的发展。
二 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对社会不自由现状的控诉
启蒙现代性价值观上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与现实社会中人的异化的鲜明对比使关注现实的马克思转向了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并进一步阐发了他的资本现代性批判思想,这一阶段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充斥了他对现实社会不自由现状的控诉。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本是启蒙现代性的虔诚信徒,但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初步认识到法和国家背后物质利益的主导作用,由此转向对启蒙理性世界观的质疑,而后随着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确立,马克思将关注视角转移到现实社会,进而发现了资本统治的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家与劳动者间的不平等和人类劳动异化的根源——资本,故进一步对资本展开深刻批判,以将劳动者从雇佣劳动的不自由状态中解脱出来。
(一)莱茵报时期对启蒙自由的怀疑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是启蒙现代性的虔诚信徒,启蒙现代性对自由平等的宣扬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他追求人自由发展的美好愿望,但是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发现了启蒙现代性的内在矛盾,由此转向了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启蒙现代性在语言上追求自由与平等,但现实生活所浮现的却是各种不平等和不自由的现象,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初步意识到物质利益问题对启蒙理性世界观的挑战,法本应是普遍利益的理性代表,却将基于本能习惯以捡枯枝为生的贫民认定为森林林木的盗窃者;国家本应纠正这种不法,却恰在执行这种不法;启蒙理性下人类本应是自由平等的,市民社会中却充斥着压迫与不公。马克思看到了背后物质利益的强大支配作用,由此转向了对启蒙绝对理性的质疑。故他开始重新审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观,进而发现黑格尔国家观中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颠倒,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3]11,否认了黑格尔用国家这种意识性实体来调和市民社会中矛盾的可能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马克思虽然看到了物质力量的强大作用,但其批判仍依旧是思辨哲學意义上的思考与批判。直到彻底与青年黑格尔派决裂后,随着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确立,马克思意识到人是社会中的人,进一步将视角转向现实的人的社会,更深入地考察人类社会不平等和不自由的根源。
(二)中后期对社会不自由现状根源的揭露
在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意识到“凡是将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501,因此期冀通过哲学批判找到启蒙现代性所带来的不自由不平等问题的症结是不切实际的,克服现实问题的法宝只能从实践中去寻找。为了找到现实社会不自由不平等的根源,马克思从生产实践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出发,将现代社会资本主义运作机制联合起来研究,进而确立了他的资本现代性批判思想。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思想更深入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的关系对人的关系遮蔽、资本家对劳动力剩余价值的榨取进行了揭露,不仅实现了对启蒙现代性批判思想的超越,也找到了人类社会不自由不平等的根源——资本。
首先,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导致的物化现象淡化了个人的特殊性,人的关系直接被物的关系所替代,故马克思在进行物化现象批判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4],他从商品出发,对商品拜物教进行解析与批判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物的关系对人的关系的遮蔽,以将人从物的统治下解救出来。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与人的关系虽然是封建等级秩序下不平等的直接依附关系,但体现的仍是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不处于物的统治之下。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启蒙现代性虽实现了社会自由平等的进步,但原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被商品拜物教所遮盖,呈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关系的转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单个的商品为元素形态,而在商品这种形态中,私人劳动基于物物交换所暗含的人类劳动的平等性通过物与物之间的价值对象性体现,从而使人们将人类劳动的社会性质看成人之间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便是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秘密,也是启蒙现代性的思想根基所在。一旦破除商品形态,进入到别种生产形态中去,商品世界的一切神秘就消失了,所以资本现代性批判的首要任务是对商品拜物教的解剖与批判。
其次,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所大力倡导的自由平等不过是被粉饰后的普遍利益,实际上代表的是特殊阶级的自由平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与工人以资本为中介、雇佣劳动为形式建立了彼此间的不平等关系,劳动力不过是特殊商品,毫无自由平等可言。资本家由于占据一定的生产资料可以通过雇佣劳动来获得资本,而无产者除了劳动力自由得一无所有,只能通过出卖自己来维持生计,故会出现这种现象:劳动者迫于生计的无奈而非出于兴趣自愿从事劳动,并与其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相对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3]156。其中所指的“廉价”并非经济学意义上的,而是指就人的自由本质而言,当工人将更多的时间投入产品的最大化生产时,他内在地成为自由人的东西便也一并付之于劳动对象化的过程之中,便愈发受这些产品即资本的统治。这种现象即劳动的异化,生动地展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无产者的生存现状:人们被现代性从封建等级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却沦于资本的统治之下。正是资本的存在,原有感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扭曲为以资本为中介的剥削与压迫的不平等关系。只有进一步对其展开批判,剔除资本,人与人的关系才会重新得到恢复,资本对人的压迫才会得以破除。
三、对共产主义的建构:对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探索
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并非是要终结现代性,而是为了破除资本现代性统治下人的异化,进而建构共产主义现代性以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马克思的理论视野来看,现代性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不断处于阶段性的发展变化之中,不同的物质条件下现代性具有不同的社会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时代表现为资本主义现代性,在共产主义时代下则表现为共产主义现代性[5]。资本现代性本身所固有的资本社会性与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了其必然被扬弃的命运,而共产主义现代性对社会共同占有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追求决定了其必将实现对资本现代性的内在超越。首先,共产主义要克服资本的矛盾就必须废除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废除是对人的本质的重新占有。在确立自身的共产主义思想之前,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几种共产主义思想,一是批判不完全否定私有财产只要求工资平等的蒲鲁东主义,指出这种共产主义未触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本质,并进一步指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感性表现[3]189,想要真正解决社会的不平等问题应当从解决劳动平等问题出发。二是批判从一开始就要求否定私有财产的“粗陋共产主义”,在这种共产主义下,由于工人们的物质生活仍不丰裕,仍以占有一定生产资料为生存目的,他们所要求的对私有财产的否定不过是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仍是处于共同体对物的关系。而真正的共产主义应当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自觉的而且保留了以往发展全部财富的”[3]185。可见,共产主义的现代性相较于资本现代性,它们所蕴含的自由平等思想具有本质区别,资本现代性在政治上要求个人权利上的平等与自由行使,只是为经济上的自由贸易铺平道路,维护的是小部分资产阶级的特殊利益,这种自由是基于资本统治和物化上的;而共产主义现代性下的自由,是人的全面复归,剔除了资本这一中介物后,人不再被资本囿于一定的分工体系和不平等的关系下,重新恢复了感性丰富性。
四、结语
综上,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中不同过程对人自由发展的探讨实际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即一生中对人类自由发展的追求。每一过程间的转变皆具有紧密联系,其青年时期对启蒙现代性下理性自由的探讨是他后续时期发现现实社会不自由不平等现象的基础和前提,后续时期在资本现代性批判和共产主义现代性建构中所体现的对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追求则进一步深化了前期的思想,最后所指向的对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追求与其早期对人类自由的追逐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回路。
参考文献:
[1]宋朝龙.马克思的自由哲学在其发展起点上的辩证法禀赋——对马克思三篇中学毕业论文的再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21,(10):5-1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5]郗戈.“新现代性”: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建设性维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4):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