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承载墨韵的千年国宝
2023-05-30冷杉
冷杉
2022年12月30日是农历腊八,按中国人的习惯,从这天开始,家家户户就要准备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了。写春联、画年画、剪窗花……在这些传统迎新习俗中,有一件物品必不可缺,那就是宣纸。宣纸看似柔软,其实韧性很强。好的宣纸,可以千年不腐。古老、淡雅的宣纸不仅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最好的承载者,也迎合了中国文人崇尚含蓄、注重内涵的审美标准。
宣纸起源于唐代
根据专家考证,“宣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元和至乾符年间,当时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写道:“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篇文章中不仅首次出现了“宣纸”二字,还描述了宣纸的用途:书画摹写。
但这并不是宣纸诞生之时。实际上,根据《旧唐书》记载,陕西太守韦坚在天宝三年(744年)组织上贡,就提到过“宣城郡船载空青石、纸、笔、黄连……”《新唐书》中也出现了“宣城郡土贡银、铜、笔、纸……”的字样。在唐代,宣州的属县宣城、泾县、宁国均产纸,以“泾县所制尤工”,这些文字里虽然没有提到“宣纸”一词,但所述之意与目前宣纸的产地非常吻合。中国历来有以地名给产品命名的传统,比如蘇绣、蜀锦、汾酒等。在唐代,宣城郡所造纸因品质出众而成为贡品。因此,这里提到的宣城郡上贡的纸,应该就是宣纸。“宣纸诞生在唐代天宝年间甚至更早”的论断获得了多数人的认同,如此算来,宣纸的历史至少已有1300年。
关于宣纸的起源,还有个有趣的传说。相传东汉时期发明造纸术的蔡伦有一个名叫孔丹的徒弟,在皖南以造纸为业。蔡伦去世后,孔丹用自己造的纸给师傅画了一幅画像,挂在墙上悼念。那时候,造纸所用的原料大多是麻,因此,造出的纸颜色不白,韧性也不佳,画像很快就泛黄并脱落了。孔丹心里很不好受,他下决心,一定要造出一张又白又有韧性的好纸给师傅画像,于是,他到处寻找新材料,不断地尝试,但总是不理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他在山中砍柴,一抬头,猛然看见前边一片雪白,走近一看,原来是路边生长的青檀树枝掉进山间的溪水中,时间久了,树皮经过溪水浸泡、太阳曝晒,开始发白。他小心地把这些树皮捞出来,白色的树皮纤维一缕一缕的,还特别结实。这让他兴奋不已,这是多好的造纸材料呀!于是,他把这些青檀皮背回家,反复试验、不断修正,终于造出了柔韧细腻、洁白如玉的好纸,也就是宣纸。
为了纪念孔丹,宣纸中有一种高档纸叫“四尺丹”。当然,这仅仅是个美丽的传说,因为在东汉时,用于书写的载体包括帛、简、纸等,那时我国还处在造纸的初期,主要用麻造纸,不太可能用树皮造纸,经过几百年的优胜劣汰,才慢慢有了用树皮和竹子造的纸。
李煜与澄心堂纸
在宣纸的发展历程中,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南唐后主李煜(937年至978年)和他监制的澄心堂纸。
澄心堂纸本是皖南生产的一种宣纸,因为后主李煜喜欢,将它收藏在澄心堂,并请造纸高手进一步加工,使其成为宣纸中的珍品,故名“澄心堂纸”。
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记载:“江南李后主造澄心堂纸,前辈甚贵重之。”宋代大书法家蔡襄在《文房四说》中也提到:“李主澄心堂(纸)为第一,今世不复作精品。蜀笺不堪用,其余皆非佳物也。”那么,如此“珍贵”的澄心堂纸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根据史料记载:一是选料严格,“数日理其楮(音chǔ)”“寒溪浸楮”;二是抄造缜密,“腊月敲冰”“敲冰举帘”“大蒸笼固焙之”“焙干坚滑”;三是加工精细,“自首自尾,匀薄如一”;四是长期储存,“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窥”。
如此精良的制作,使澄心堂纸“肌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宣纸制造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偶然得到这种澄心堂纸时,激动地说:“此纸不敢书。”
澄心堂纸图案精细,纸质坚韧,纹理清晰,其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这种珍贵产品主要适用于中国传统的书写绘画。
南唐“宫苑使”董源因擅画山水,受李后主赏识。李煜将澄心堂纸赠与董源作画,激发了董源的灵感。董源乘兴挥洒,一举开创了在宣纸上创作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先河,后世画家“用绢者日少,用宣纸者日多”。董源的传世作品中,短卷直幅的,如《庐山图》《夏山林木图》和《溪山风雨图》等表现江南景色的作品,都是采用澄心堂纸绘制而成,且均为传世精品。可以说,在中国手工造纸历史上,李煜和董源可谓名垂青史,影响深远。
露皇宣与雪浪纸
迨至宋代,宣纸需求量大增,宣州各地产纸供不应求。宋末元初,烽烟四起,一个名叫曹大三的人带领族人为避战乱由虬川迁到泾县小岭,见此地多山,田地稀少,于是以造纸为生。自此,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行业的佼佼者。
元代之后,倪瓒、王蒙等山水画家冲破传统宫廷画法的限制,提倡写意和泼墨的技法。宣纸为此画法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因此被书画家们所重视。
明代,泾县宣纸工艺精益求精,品种规格日益增多。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为最优,那一时期赞誉宣纸的诗文屡见不鲜,甚至使后人有了“宣纸是宣德之纸”的印象。当然,更多人还是公认宣纸的“唐朝说”。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在其《冬心画竹题记》中有“宣德年丈六宣”的记载,说明明代宣德年间,宣纸制造达到很高水平,开发出丈六大纸。这种大纸被称作“露皇宣”,最初的用途是皇家糊窗、糊壁。因皇宫内室空间大,小纸糊窗、糊壁接缝多,“丈二宣”和“丈六宣”就相继诞生。据爱新觉罗·溥佐回忆,慈禧太后因嫌纸色单调,便命人在壁窗上画些山水风景作为装饰,供其欣赏。画师们作画时见此纸走笔不滑、润墨清晰、浑厚得体而推崇,传为美谈。
在《红楼梦》第42回,惜春奉贾母之命画大观园行乐图,贾宝玉、薛宝钗等人替她出谋划策,讨论到画画的纸张时,贾宝玉说:“家里有雪浪纸,又大又托墨。”薛宝钗立即表示反对,她说:“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搜。拿了画这个,又不托色,又难滃,画也不好,纸也可惜。”
这里提到的“雪浪纸”,有人认为是虚构,但据专家考证,这种大而托墨的白色宣纸,应该就是露皇宣。
生产露皇宣难度大,工艺要求高,仅捞纸一道工序就需十四人共同完成,曾一度失传。为继承和发扬这一历史名纸技艺,1964年泾县宣纸厂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恢复生产出露皇宣,用于巨幅书画的创作。
都知道乾隆是中国书画的“铁粉儿”,殊不知,他也是宣纸的拥趸,尤其喜欢澄心堂纸。乾隆曾专门找人仿制澄心堂纸,制成的纸上有长方形隶书朱印“乾隆年仿澄心堂纸”字样,专供清代内府用。现在一些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还有“清仿澄心堂描金山水蜡笺”“清仿澄心堂纸”实物纸样。除了仿澄心堂纸,乾隆每年还要花重金从泾县买宣纸自用与赏赐大臣。
到了咸丰、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天国军在泾县一带转辗争战达10年之久,战祸所及,家毁人亡。小岭《曹氏族谱》记载,当时盛产宣纸的小岭“屋只存一二,人亡之七八”。纸槽大部分被毁,原料基地荒芜。同治后,宣纸行业才又开始复苏。
清末至民国期间抗日战争爆发前,泾县宣纸业开始走上国际舞台。1910年,泾县“鸿记”宣纸在南洋国际第一次劝业会上获“超等文凭奖”;1915年,“桃记”宣纸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奖。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每年都从泾县进购数百吨宣纸。
抗日战争爆发后,宣纸销路受阻,生产一落千丈,至1949年泾县解放前夕,宣纸厂几乎全部停业。1951年,“皖南泾县宣纸联营处”成立,统一生产、经销宣纸。1954年2月,为进一步发展宣纸生产,县政府撤销宣纸联营处,正式批准成立了“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从此,宣纸产业获得了新生。之后,一批失传多年的宣纸珍品制作技术又恢复了,除露皇宣之外,还有白鹿宣、玉版宣、罗纹宣、虎皮宣等。
“纸寿千年”的奥秘
好的宣纸经久不腐,被冠以“国之瑰宝、纸寿千年”的美誉。一张好的宣纸能保存上千年,且存得越久,纸品越佳,洇墨染色能力有增无减。所以當国外几个世纪前的一些帆布油画开始龟裂脱色、图书馆发出“图书自毁”的惊呼之时,我国的许多珍贵资料和书画真迹因使用了宣纸而得以保存至今。
好的宣纸经久不腐,被冠以“国之瑰宝、纸寿千年”的美誉。一张好的宣纸能保存上千年,且存得越久,纸品越佳,洇墨染色能力有增无减。所以当国外几个世纪前的一些帆布油画开始龟裂脱色、图书馆发出“图书自毁”的惊呼之时,我国的许多珍贵资料和书画真迹因使用了宣纸而得以保存至今。
1985年,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科学研究所受北京故宫博物院委托,对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和唐代韩滉《五牛图》用纸进行分析鉴定,发现两幅画装裱所用纸张主要成分都是青檀树皮,这正是宣纸的主要原料。另据文物专家王世襄对宋代张即之《华严经写经册》实物分析,《经册》系用青檀皮加稻草制成的宣纸著就,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宣纸之所以能够“纸寿千年”,与原产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当地人的高超技艺密不可分。一般所说的宣纸是指泾县生产的生宣。它是以当地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材料,并用当地天然清泉水,通过100多道繁琐工艺,用2到3年时间制成的手工纸。与其他树相比,青檀树皮纤维细密均匀,做成的纸润墨性更好。泾县的冲积平原为沙田稻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这种稻草木质素含量低、纤维素含量高,加入它的宣纸洁白如玉、不易腐烂。泾县的青檀树、沙田稻草构成了宣纸的骨架血肉,成就了千百年来书画家的风采。传统宣纸的制作过程极其繁杂,经过浸泡、灰腌、蒸煮、晒白、打料、加胶、捞纸、烘干等工序方可制成。有人把其制作过程浓缩为“日月光华,水火相济”,足见其制作之难。
宣纸看似朴实无华,但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耐久性好且不易被虫蛀。薄薄的宣纸,无论怎么揉搓,哪怕揉成纸团,装裱之后依旧平整如新。中国传统书画特别注重用墨,虽只是黑白,却能“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这一切都建立在“纸上调墨”的基础上,而宣纸神奇的特性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书画家韩天衡曾用齐白石画的虾来解释宣纸与水墨融合的妙处;“他画虾身的那五段,巧妙地把握宣纸滃渗的功能,用饶有变化的淡、清墨,巧妙地掌握火候,似接若离地下笔,一段复一段,从而将虾的半透明薄壳,乃至壳里的嫩肉,都神妙地表现了出来。”郭沫若也说:“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作,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宣纸制作技艺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随着巨幅画轴缓缓展开,宣纸的魅力惊艳世界。当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获奖证书就是用宣纸打印的,受到国际奥委会和全世界的赞赏。去年北京冬(残)奥会的获奖证书画心同样是用宣纸制作的。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千百年来,一幅幅图画,一篇篇文章,以宣纸为载体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情怀。历史积淀中,古老的宣纸成就了万千气象,也为我们守护着传统文明的记忆。
◎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