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兔姓”植物(下)
2023-05-30杨世诚肖珊杨建扬
杨世诚 肖珊 杨建扬
“兔姓”植物大多比较秀美。除了以兔子的耳朵命名外,还有不少植物是以兔子的嘴唇、尾巴等命名的,比如兔唇花、兔尾黄耆、兔儿尾苗等。这些植物的名字中之所以有“兔”字,多多少少是和兔子这种动物本身有些关系,比如植物的某些地方长得像兔子的嘴唇、尾巴等。
兔唇花
兔唇花,因为花朵神似兔子的嘴唇而得名的一类植物。在分类学上,它们隶属于唇形科兔唇花属,约有35种,分布于伊朗、阿富汗、中国和蒙古国等。我国有14种,产于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及新疆,其中以新疆的种类最多。
該属物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或矮小半灌木;根茎粗厚,木质。茎四棱形,绿白色,坚实,被疏硬毛。叶通常为菱形,深裂至羽状深裂,裂片先端通常具刺状尖头,稀无刺,叶柄通常在下部的较小,向上渐变短。2~10朵花组成轮伞花序,花序下生有刺状苞片,在无花的叶腋内有时也生有刺状苞片。花萼钟形至管状钟形,花冠内面近基部有疏柔毛毛环,冠檐二唇形,花盘杯状。小坚果扁圆形,外被腺点、毛被、鳞片而粗糙,或无毛被、腺点而光滑。
兔唇花属植物分为无刺兔唇花和具刺兔唇花两种,二者的区别在于结实枝和不结实枝的叶腋内有无刺状苞片,叶腋内有刺状苞片的是具刺兔唇花。
无刺兔唇花组包括阿尔泰兔唇花、短刺兔唇花、硬毛兔唇花、冬青叶兔唇花、锐刺兔唇花;具刺兔唇花包括毛节兔唇花、光刺兔唇花、大花兔唇花、喀什兔唇花等。其中有一些属于濒危物种。
兔唇花属植物中,不少都有药用价值。如冬青叶兔唇花,全草入药,具有止血、镇痉、抗水肿等药理作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失眠等疾病。再比如,毛节兔唇花也是全草入药,可化瘀止痛、生肌止血。
兔儿尾苗
兔儿尾苗,玄参科婆婆纳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长尾婆婆纳、长叶婆婆纳、长叶水苦荬,这既是《中国植物志》记录的中文学名,也是《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等古代植物学专著中记录的名称。
它株高40~100厘米,茎单生或数个丛生,上部有分枝;叶片披针形,对生;总状花序单生,长穗状,各个部分生有白色短曲毛。花期在6—8月。
婆婆纳这个名字听上去很奇怪,其实它和婆婆完全没有关系。明代《野菜谱》中记载:“破破衲,不堪补,寒且饥,聊作脯,保暖时,不忘汝。”资料显示,破破衲是一种野菜,荒年常被人们采摘,用以充饥,也可作为草药,具有凉血、止血的效果。兔儿尾苗为什么会被叫作破破衲?主要是依据其花形得名,杭州人把它叫破布头草。因为每年春天,这种植物开出来的小花密密的一片,像个不成片的破布头。破破的衲衣要缝补,自然是老婆婆用针线来做,破破衲后来就这样演变成了婆婆纳。
兔儿尾苗的花序非常特别,为长穗状,几乎没有花梗,花冠呈紫色、蓝紫色或蓝色,雄蕊略伸出,花朵在长长的花序轴上从下往上次第开放,远远看去,像藏在花丛中的小兔翘起的一根根尾巴,所以得名兔儿尾苗。那些呈圆锥上升姿态的蓝紫色小花,好像在蜡烛上跳跃,难怪兔儿尾苗在欧美国家常被称为“皇家蜡烛”。
兔儿尾苗广布于世界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和黑龙江、吉林,欧洲至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朝鲜北部也有分布。它叶形美观,株型紧凑,花枝优美,亭亭玉立,花序典雅,在盛花期的观赏价值极高,尤其是成片开放时,异常美丽。它可与其他植物材料配植成花坛或花境,也适宜作为点缀植物使用。除了观赏价值,兔儿尾苗还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它全草均可入药,能清热解毒、活血止血,亦可主治跌伤损伤、扁桃体炎、咽喉炎等。
兔尾草
禾本科植物是个大家族,这个家族中有一种草本植物以“兔尾”为名,它就是兔尾草。
兔尾草为禾本科兔尾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学名Lagurus ovatus L.,其种加词ovatus是卵圆形的意思,描述了这种植物花穗的形状—短和蓬松,犹如兔子的尾巴。兔尾草在英文中通常被称为“Bunny Tails Grass”。
兔尾草植株清秀,通常是丛生的,叶长而窄,圆锥花序,卵形,柔软,小穗多,花白色,雄蕊金黄色,初夏至秋季开放。它的花穗很短,上面布满柔软的细毛,毛茸茸的,圆胖可爱,就像兔尾巴一样,故名。
兔尾草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地区分布很广。它生命力顽强,而且具有较好的耐寒性和耐热性,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长良好,非常适合盆栽和露地栽培,且易于管理。一般在每年的9、10月播种。等到来年3月中旬,花梗越来越饱满,会冒出很多根“兔尾巴”。这些初生的“兔尾巴”为嫩绿色,点点白花轻柔地飘落在细细的绒毛上面,摸起来犹如珊瑚绒毯一般柔软舒适。随着时间推移,穗上的小白花慢慢脱落、消失。到了4月底、5月初,小小的“尾巴”由绿转黄,直至全株都变成麦黄色时,便可收穗留种。人工栽植的兔尾草依植株高度不同可分为切花品种和盆花品种两种:切花品种株高30~60厘米,花穗长5~10厘米;盆花品种株高在30厘米以下,花穗较短,俗称“短兔尾”。
作为观赏草,兔尾草很有存在感,配上一只旧花盆,满满的乡村田园风扑面而来。它还是很常见的干花插花素材,盛花期的花剑能用来作为鲜切花插瓶,秋季枯黄的花剑则可当作干花或永生花观赏。
另外,《台湾植物志》中将豆科狸尾豆属植物Uraria crinita (L.) Desv. ex DC.称为“兔尾草”,这种植物在《中国植物志》中被唤作“猫尾草”。
杏香兔儿风
杏香兔儿风是菊科兔儿风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看这个名字俏皮,实际上构件坚实:“杏香”+“兔儿风”。“杏香”来源于这种植物的花朵在开放时会释放出类似杏仁的香气,“兔儿风”体现家族属性,表明它来自兔儿风属。全世界目前已知的兔儿风属植物有7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我国有44种、4变种,除1种产于东北外,包括杏香兔儿风在内的其余种類均产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杏香兔儿风的植株不高,叶子正面为绿色,背面有时为绿色,有时为紫色,叶子前端心形,向叶尖收拢,非常像兔子的耳朵,开出的小花有一股杏仁的香味,故名。
药理研究表明,杏香兔儿风有杀菌、抗炎、止痛等作用,因而在医药界备受关注。事实上,绝大多数兔儿风属植物都是常用的中草药材。国内外对于兔儿风属植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杏香兔儿风。早在古代,杏香兔儿风就是中医眼中一味非常珍贵的药材,其全草都有药用价值,使用范围极广。
然而,福祸相依,由于自身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致使杏香兔儿风的野生资源锐减。构建一个成熟的杏香兔儿风人工种植体系,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雪兔子
雪兔子,顾名思义,外表毛茸茸的,神似一只可爱的兔子。雪兔子属于菊科风毛菊属雪兔子亚属植物。这个亚属共有26种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
在藏族地区,当地人常说的“雪莲花”主要指的就是雪兔子,像水母雪兔子、云状雪兔子、星状雪兔子等都是“雪莲花”家族重要的成员。它们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雪域高原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流石滩上。为了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雪兔子的叶片和头状花序都由厚实的绵毛包裹着,故雪兔子又被称为“绵毛植物”。
高海拔地区的温度较低且波动大,绵毛有利于雪兔子的繁殖器官吸收热量,并防止热量快速散失;而且,厚实的绵毛相互交织在一起,促使头状花序顶端形成无数的空气隔绝层,显著提高了头状花序的温度。温暖的花序既能吸引昆虫前来传粉,又能促进植物繁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研究者发现,水母雪兔子的绵毛不仅能聚热升温,而且能避免瞬间增温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厚实的绵毛和莲座状相互重叠的叶片,构成了一个时效长且热量充足的小生境,宛如“金钟罩”护体,即便遇上恶劣的天气袭来,雪兔子也能安然无恙。绵毛还有类似“蓑衣”的功能,能沥走过多的水分,避免雨水堵塞气孔,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而且能避免花粉被雨水冲刷掉,保证了植株繁衍后代的可能。
雪兔子不仅拥有绵毛这样的“顶级装备”,自身的战斗力也不容小觑。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膜是细胞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当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细胞膜作为先锋部队立即进入警戒状态。研究证实,水母雪兔子就能独特高效地更换磷脂头部基团,调整磷脂的饱和度,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在遭受冰雪的袭击时,雪兔子会立即处于蓄势待发状态。实验表明,当温度急剧下降时,绵头雪兔子体内有几十种蛋白质应激变化,直接参与到细胞代谢、蛋白质合成、促进能量生成、调整细胞结构和抑制活性氧产生等生物化学过程中。其中,12种参与细胞代谢,6种促进应激反应,4种调控细胞结构,3种参与光合作用,2种转录遗传信息。这些蛋白质宛如“洪荒之力”,各司其职,帮助绵头雪兔子以娇小的身躯抵御住风雪的攻击。
兔脚蕨
在自然界中,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兔姓”植物外,还有以“兔脚”为名的,它就是兔脚蕨,学名骨碎补。这种植物有着长长的、长着鳞毛的横走茎,宛如兔脚一样,故而得名。
兔脚蕨别名崖姜、爬岩姜、石碎补、飞天鼠、牛飞龙等,是骨碎补科附生植物。关于骨碎补的生长环境以及外形,《本草图经》中有明确的记载:“根生大木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黄毛及短叶附之,又有大叶成枝,面轻绿色有点黄,背青白色,有赤紫点。”
兔脚蕨的植株高15~4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蓬松的鳞片,鳞片阔披针形或披针形。叶远生,叶片阔卵状三角形,三至四回羽状复叶,羽片愈近顶处愈缩小,整体呈三角形。孢子囊群着生于近叶缘小脉顶端,每裂片有1枚。
该植物分布于我国辽宁、山东、江苏及台湾地区,多生于山地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朝鲜南部及日本也有分布。
兔脚蕨叶形秀美,婀娜多姿,形似兔脚的根状茎四出横生,奇特有趣,是十分耐阴的盆栽观赏蕨类植物。
不仅如此,兔脚蕨也是一味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材。它的根状茎有坚骨、补肾之效,主治骨折以及骨碎,功效与其学名骨碎补不谋而合。《本草纲目拾遗》载,骨碎补“本名猴姜”,唐明皇李隆基“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
此外,竹芋科竹芋属还有一种叫兔脚竹芋的植物。它的学名是豹纹竹芋,原产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为多年生常绿草本观叶植物,因为这种植物的叶脉间有两列对称的呈羽状排列的斑纹,颇像小兔子的脚印,所以被称为兔脚竹芋。由于株型美观、叶面颜色五彩斑斓,又具有较强的耐阴性,栽培管理较简单,所以兔脚竹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室内观叶植物之一。更为奇特的是,兔脚竹芋的叶片在接近黄昏时会向上闭合,很像祈祷时合上的双手,所以也被称为“祈祷草”。事实上,这种现象属于植物的“睡眠运动”,是它们保存水分的方法。
菟丝子
除了前面提到的“兔”植物,还有兔丘,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菟丝子。它是旋花科菟丝子属一年生寄生草本,又名无根藤。
别看这种植物的名称读音和“兔”一样,不过,此“菟”非彼“兔”。“菟”在古文里有老虎之意,事实上,外表柔弱的菟丝子骨子里是个狠角色,一旦得了天时地利,便会如凶猛的老虎一般扑上去,悄无声息地显示出自身的强悍。笔者曾仔细观察过寄生在连翘上的菟丝子。一旦选中寄主,它们的嫩茎便抱紧寄主,贴近的部分开始由纤长的丝状变为臃肿的斑块,这是成长的吸盘。借此,菟丝子将吸管逐渐嵌入连翘的皮层,连翘自身获得的养料和水分就此源源不断地供给菟丝子。
北宋政治家、科学家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这样描述菟丝子:“夏生苗,初生如细丝,遍地不能自起,得他草,梗则缠绕而生,其根自断,绝于地而寄空中,或无根。”
作为一种全寄生植物,菟絲子体内没有叶绿体,成体也没有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根部,它的生存完全依靠从寄主植物身上吸取养分。菟丝子的茎为黄色,纤细,无叶,缠绕在寄主上,状若网,阔如席,难怪菟丝子又名“金线草”。菟丝子的花序侧生;花萼呈杯状,裂片为三角状;花冠白色,钟形。蒴果球形,几乎全为宿存的花冠所包围。种子淡褐色,卵形。
菟丝子有两种繁衍方式:在南方,它的茎蔓藏附寄主身上过冬,翌年春天,当温湿度适宜时,伺机而动;在北方,它的成熟种子散落在土壤中休眠越冬,并经鸟类啄食或耕作扩散,在条件适宜时萌发。春夏时节,菟丝子从寄主处获取营养;秋天开出白色钟形小花;晚秋果实成熟,里面藏着褐色的细小种子。一株菟丝子可产生近万粒种子。所以,即使有一些萌发的菟丝子找不到寄主,种群也不会绝迹灭种。
菟丝子分布的范围极广,从伊朗、阿富汗向东至日本、朝鲜,南至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都有它们的身影;菟丝子在我国也有广泛分布,生长于海拔200~3000米的田边、山坡阳处、路边灌丛或海边沙丘,通常寄生于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种植物上。
虽然菟丝子因为其寄生性而有了“魔王的丝线”的恶名,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菟丝子也不例外。它是“补脾、肝、肾三经之要药”,在临床上用途广泛。传说,从前有个财主雇了一位长工养兔,并制定了苛刻的规定,死一只兔,扣四分之一的工钱。一次,长工不慎误伤一只兔的脊骨,怕财主知道,偷偷藏伤兔于豆地,意外发现伤兔不仅没有死,伤还好了。为了探个究竟,长工试验了另一只伤兔并细心观察。他发现,伤兔经常啃食缠在大豆上的黄丝藤。长工大悟,原来是黄丝藤治好了兔子的伤。于是,他用黄丝藤煎汤给腰部有伤的父亲喝,父亲的腰伤果然好了。又试着治了几位病人后,他断定黄丝藤可治腰伤。不久,长工辞职行医,成为专治腰伤的医生。后来,他把这药干脆就叫“兔丝子”。由于它是草药,后人又在兔字头上面冠以草字头,便叫成“菟丝子”。
因菟丝子的寄生性,有人称它是“植物界的吸血鬼”。但是,物种的形成无不经历长期的进化。菟丝子之所以独树一帜,同样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