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过程研究

2023-05-30

新闻爱好者 2023年2期
关键词:原文译者译文

外宣翻译是讲好中国故事和塑造崛起的全新的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活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科技的高速发展,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不断提高,更多国家希望了解中国外交趋势、政策走向、文化内涵及科技发展。如何在外宣翻译中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则是外宣翻译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外宣翻译译者主体性能力范畴化研究》(邓薇著,2021年8月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一书从外宣翻译的译者主体性能力方面系统性阐述了外宣翻译对译者能力的要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译者主体性能力的范畴,并在理论层面进行哲学思辨,为探讨外宣翻译中译者的选择及适应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一、语言、文本与言外之意的适应和阐释

外宣翻译中的译者适应,指译者对原语、原文和译者等所呈现出的世界、翻译生态环境等的适应。如该书编著邓薇所言,外宣翻译过程是译者与语言、文本的交流过程,既要明确语言和文本的含义,又要明确其言外之意。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注重语言和文本的适应性,以及对言外之意的适应性。作为翻译人员,语言既是其工作对象,又是其工作工具,其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学功底,适应语言的意义与内涵。外宣翻译是语言交流或交际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依据意思选择语言,也是通过语言表达意思的过程。语言的意义旨在通过语言活动陈述的内容去了解和明确具体的事情或物体。而语言意义内容极为丰富和复杂,外宣译者不但要适应语言意义,还要适应各种文本形式意义、联想意义、文化社会意义和言外意义等。

从文本形式意义看,文本的表层形式是语言符号图像,或一般表现特征,或以词语和句式语序,或是原文的表现手法,如形象性、修辞格等的应用,以及短句、长句、复句、单句等的铺展和安排,以及词语的字面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考虑文本形式,只求达意,这样的译文通常会失去文本原有的风格,内容呆板无味。因此,译者应明确每个语言文字及其形式承载的意义,掌握其文字形式特征和语音特征,也就是说,要把握好句型、词形、音韵节奏、句法、修辞等各种修辞手段的方式、特征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明确其对翻译效果的影响。语言形式或文本方式不同,其所承载的信息含义也不同。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形式,方能让读者从中感受或体会到原文反映出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生活,进而体会到原文所要呈现的思想情感。所以,在外宣翻译过程中,确保文本形式的对等是非常必要的。译者既要关注原语、原文本修辞功能之形式立意,选择适合源语言形式但又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进行翻译,以目的语对应的形式结构去替代原语的形式结构,真正实现其“形式对等”。

面对文本或语言时,仅看字面意义还不够,还要理解文本话语之言外行为,也就是其传达的言外之意。为此,在外宣翻译中,译者应深入话语内部,深挖其言外之力,确保其译文与原文言外之力的对等,进而消除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障碍或误解,使译文读者反映同原文读者的反映较为一致。当然,在翻译过程中,也可以将此“对等”看作意义风格上同原文大致的对等。但在多数情况下,特别是两种语言文化差异非常大时,许多信息在由原语转为译入语的过程中,若要保持其形式的完全对等是很难做到的,在多数情况下也没必要如此。虽然语言形式为信息传递的载体,但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中,对许多信息的接受与理解肯定不相同。在此状况下,即便保持了同原文形式的对等,但所译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表达原文意义的,甚至会从根本上对原文意义进行破坏或扭曲。所以,在翻译时尽量使用对等原文形式的译入语言,以最贴近原文的语言去真实地再现原文中的文化及其反映的生活。

二、翻译方法、策略的选择

该书编著邓薇认为,在外宣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能力既有宏观的,亦有微观的,宏观多为理论指导,而微观则为翻译技法和对策等的能力。也就是说,外宣翻译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同时,也要注重方法选择。可以说,翻译原则是宏观指导,而翻译方法则是微观操作,这都是译者必须具备的主体性能力。然而,在翻译中如何选择翻译方法和手段、策略呢?这由翻译目的所决定。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采用“归化法”或“异化法”,或兼用二者,以实现翻译目的。

当前,国际交往更加频繁,世界文化交流、政治及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在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空前调整。翻译人员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解脱传统翻译中的异化、归化的二元思维,以世界化的理念去指导翻译工作,如此才能翻译出适合当前环境和时代要求的作品,也才能更好地讲述好中国故事。

为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宣传好中国文化,在对外翻译中要尽可能地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翻译过程中可通过替译法、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及直译加注法等方法,尤其是直译加注法,是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较好的翻译方法。如翻译中国的历史事件、人名、地名、流行语、典故、中国的术语及政治口号等,这些极具中国文化属性和特色的内容,要选择解释性的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方法是按照两种语言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翻译时适当添加一些句子或短語,以翻译出原语作者觉得自然或理所当然,目标语读者却感到差异或不太了解的意义,这种翻译方法是翻译特殊文化意义内容的有效方法。如果在翻译中只是机械地将中文内容翻译成外文,而不进行加工,就无法形成流畅的外文,也不能体现出原文的丰富内容。所以,外宣翻译时一定要注意适应性选择和多维度适应的原则,以有效选择翻译方法。

正如该书编著邓薇所言,能否实现外宣翻译的目的,则由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及译本接受程度所决定。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下,译者在应用全译策略外,还要按照特定条件特定读者的需求情况而应用变译策略。全译策略能够对原作内容进行完整传达,并兼顾原作形式,以实现其风格与原作相似。变译则是按照读者需求通过改、并、缩、减、增、编等变动方法,从原作内容中摄取相关内容的翻译策略。以编译为例,编译是编和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也是常用的翻译方法,此翻译方法需要在读懂原文的前提下,编辑翻译原文,此翻译过程并非逐字翻译,而是可将原文无关紧要的内容删除,对于原文中涉及中国特色事物或词汇的内容要提供相应的解释性背景材料,或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调整原文段落,通过外文对原文进行改写。当然,编译中的改写、调整和删除并非是译者凭其主观意愿的任意而为,而是以实现外宣翻译目的和满足读者需求为条件的,也是发挥译者主体性功能、主观能动性及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该书编著邓薇认为,外宣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同其能力的关系密切,而译者怎样结合特定文本去发挥主体性的问题仍是亟须解决的问题。译者选择文本、选择翻译方法后必须充分理解文本,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翻译的文体风格,以使其与原文风格或文体对等。在外宣翻译实践中,翻译传播途径不同,翻译的文体也应不同。如果翻译稿件是利用国际广播对外传播,这需要对文本进行加工,使其适合于“听”,但在翻译加工过程中,译者要考虑到广播文体的语言特征,在内容、用词及句式上要突出信息要点,简约,简洁明快,且通俗易懂,尽量确保听众能够捕捉到每条信息。

三、译者适应选择中的责任

正如邓薇所言,外宣翻译过程是译者选择与译者适应的循环协商过程,译者在适应原文要件这一翻译环境后,就要以此身份去选择译文,掌握了选择译文的操控权和判断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自然也就居于中心地位。翻译既是一种社会活动,也是社会性行为,译者具有社会与自然的双重属性。所以,译者的翻译行为也就存在善恶、对错及美丑等翻译的伦理准则,译者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生态翻译伦理”的重要原则。因此,译者负有自重、自律、他律等责任。尤其是自律责任和他律责任,直接关系到外宣翻译作品的方向,关系到是否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是否能够塑造中华民族的形象。

在外宣翻译中,译什么,怎么译的问题最为关键。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社会更加迫切地希望了解中国的观点、政策和立场。如党的二十大之后,许多国家在研读和学习二十大报告,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国际社会既对中国感兴趣,也对中国存在疑问和猜测,这就需要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讲述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但外宣不同于内宣,必须谨慎区别对待。在选择同外国人相关的中国故事时,要以国际化语言精细讲述,传播好中國声音,并阐释好中国特色。所以,译者必须认真而谨慎、负责任地选择外宣翻译的内容,恪守职业道德,强化自律,坚持原则,树立外宣翻译的立场意识和政治意识,立场坚定,深刻服务于塑造国家形象和捍卫国家形象及主权。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介于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间,其在教育、思维、兴趣、文化及审美等方面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必然会给译者的适应、选择带来影响。为此,译者要保持“中立”,发挥好原文与译文读者间的沟通桥梁作用,既要保持原文内容,又要确保译文读者可以理解原文内容,实现译者、原文与译文读者间的平衡。

总之,该书系统论述了外宣翻译译者的主体性功能,以及译者的能力、翻译技法等内容,为研究外宣翻译及译者的适应和选择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译者主体视角下的粤港澳湾区高校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项目批准编号:2019GXJK143;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课程思政视域中的高职英语语言思维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批准编号:475]

(陈芳/硕士,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原文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