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视听美学呈现与传播价值刍议

2023-05-30刘亭君

新闻爱好者 2023年2期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传播价值

刘亭君

【摘要】通过对传统文化背景的歌舞类节目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以《只此青绿》为代表的优秀剧目的传播优势;对《只此青绿》节目中色彩、音乐、舞蹈、服饰、舞美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解析,探寻这场视听美学盛宴的成因;对《只此青绿》所体现的多维度传播价值进行研究,分析其传承中华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建构品牌文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只此青绿》;《千里江山图》;宋代文化;视听美学;传播价值

202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一经播出便引起全网热议追捧,这是根据宋代画家王希孟的青绿山水作品《千里江山图》而创作的,春晚节目改编自剧中青绿山色之想象的片段,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用纯写意的方式演绎了中国山水中山峦起伏、江河浩渺的宏大境界,体现了宋代文化内敛婉约的风韵和天人合一的美学意境。作品借助宋代山水与人文风骨彰显中国文化自信,虽跨越近千年的岁月时空,却仍然惊艳了屏幕前的观众,具有极高的传播价值和美学意义。

一、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歌舞类节目传播现状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歌舞类节目佳作频出,一方面是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大型传统文化歌舞剧目由地方政府联合旅游景区,根据本土文化习俗、地域风貌精心打造,在当地的重要景点进行线下实景演出。如:2002年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剧目《印象·刘三姐》、2006年大型登封山地实景演出剧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这些大型实景演出开启了山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但是由于演出条件的限制,这些剧目虽然精彩但不能进行全国线下巡演,加上推出时间较早,未能赶上网络、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的红利。

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推出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创作灵感来自在河南省博物院展出的隋代安阳张盛墓中的乐舞俑。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市民大众、文化学者、艺术爱好者的好评,接着河南卫视陆续发布了以“元宵奇妙夜”为主题的《芙蓉池》、“清明奇妙游”为主题的《纸面书生》、“端午奇妙游”为主题的洛神水赋《祈》等六档传统文化歌舞类节目。河南卫视面对流行文化主导的当下,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新兴科技,不随波逐流,另辟蹊径,引发了国风舞蹈风潮的全国性“爆发”。

2022年央视春晚推出歌舞诗剧《只此青绿》(节选),节目播出后同样引起全网热议追捧,再次掀起中国传统文化风潮。《只此青绿》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打造,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1年度资助项目。央视春晚并非歌舞诗剧《只此青绿》的首演,虽然之前业界对《只此青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普通观众知晓《只此青绿》的并不多,通过央视春晚媒介平台扩大了《只此青绿》的作品影响力,《只此青绿》出品方充分利用品牌热度,积极打造品牌IP,扩大品牌影响力,成为我国又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案例。

目前来看,以《只此青绿》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歌舞类节目在传播过程中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1)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突出节目亮点,在内容编排上大胆创新,结合舞台新媒体科技手段,注重视听效果呈现。(2)重视宣传手段和传播路径,充分利用全媒体矩阵,采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网页多种表现形式,利用报纸、电视、网站、剧场等不同媒介形态,实现传统文化传播的发展变革。(3)树立IP概念,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加强IP开发和转化,充分运用网络视频、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只此青绿》中宋代文化的视听美学呈现

《只此青绿》的导演周莉亚、韩真根据观看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图》真迹展的体验,创编了此剧。剧目采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描绘了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一位故宫研究员(展卷人)穿越时空,来到千年前王希孟即将完稿之时的情景。全剧分为“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纲目,逐步带领观众走进宋代画家王希孟的世界。《只此青绿》在色彩、音乐、舞蹈、服饰、舞美等方面的艺术表现精湛,节目在尊重传统事实的基础上赋予时代创新精神,让观众在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洗礼的同时深刻体会到艺术表达的更新迭代,堪称一场视听美学的饕餮盛宴。

(1)色彩。色彩是《只此青绿》的重头戏,《只此青绿》中的“青”为石青,“绿”为石绿,二者均为矿物质颜料,系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常用色。石青、石绿都有色层牢固经久不衰的特性,这也是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即使经过千年,在幽暗的光线下仍会散发出宝石般光芒的原因,《只此青绿》主创人员正是因为青绿颜色这一特性将“青绿”提取出来作为整部舞剧的精神核心,寓意宋代文化传承千年但仍然历久弥新。

(2)音乐。《只此青绿》的背景音乐以古琴演奏为主。由于宋代抑武扬文的政策,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無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诗人苏轼、画家倪瓒等均为著名琴人。古琴的“十六法”与“二十四况”所蕴含的“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美学思想是宋代文化的高度体现。在整段音乐中,古琴的擘揉荡气回肠,民族弦乐的吟唱和类似古代大曲中羯鼓的鸣响,时而委婉抒情、时而澎湃激昂,展现了世人心目中的“宋人气质”。《只此青绿》中民族韵味浓郁的传统音乐表现,与宋人思想与美学精神相得益彰,令人难忘。

(3)舞蹈。整体舞蹈风格刚柔并济、动静交替。舞者的“柔”优美舒缓,比如半蹲式的缓慢走步动作,这种轻柔体现了少年王希孟对大宋千里山河热爱的赤诚之心。“刚”则显得英姿飒爽,舞者凌厉果敢的眼神和干净利落的甩袖,暗喻了当时宋徽宗时期金兵来犯时的社会动荡,作者深陷国仇家恨中悲愤交加的状态。舞中极具特色的下腰动作被称为“险峰”,身体后倾形成背部与腿部近乎直角的状态,如同画中的险峰山石一般。舞蹈队形高低错落的变化也映衬着画中山峰的绵延不绝、此起彼伏,舞者仿照画中布局摆出造型,和背景卷轴合二为一,整体意境悠远,气脉古今相通。

(4)服饰。《只此青绿》中,其整体装束采撷于宋人襦裙之基本形制,结合舞蹈主题的表达需要,融入了时代新意。斜裁制作的衣袖与裙摆廓形在舞蹈过程中历时性的写意呈现了远山近景、层峦叠嶂,于波澜不兴中贮云含雾。流动衔接于颈、肩、胸、腰、臀及四肢间的修长舒放造型在飘逸飞扬的材质承载下将舞蹈动作做了提升性演绎,腰部更在缚系其上的巾帕状配件小景装点下赋予了特别典型的宋代雅趣,与高山髻、远山眉遥相呼应,提点了其简型雅韵、清瘦俊美的审美意象。

(5)舞美。《只此青绿》中除了传统的声光电和LED多媒体舞美设计外,在直播中还加入了XR等前沿科技。《只此青绿》在接近尾声时舞台背景及环状演播大厅墙面呈现出未完成的《千里江山图》线描稿,随后墨色渐染,青绿色涌现,《千里江山图》全稿罩染完成,屏幕渐出字幕:“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这些效果都是XR技术的呈现。现代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结合,将《只此青绿》的直播推向高潮,多元化的舞美呈现延展了观众的视觉边界,节目播出效果倍增。

三、《只此青绿》多维度传播价值体现

(一)宋代文化的传承价值

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代盛行,宋代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科技、艺术等领域最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如陈寅恪所言:“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2]美国评论家肯尼斯·雷克斯洛斯评论道:“当时的宋朝过于雅致;但它不过是以自己的雅致为面具。无数力量汹涌在它朦胧的纱裙、熏香的薄雾之后……我们所认定的中国人特有的感性正是从宋朝才开始走向繁盛。从华夏文明早期发展出来的各种回应生活的方式,在宋朝渐趋成熟稳定,以总体风貌传之后世。”[3]宋人所追求的感性介于寂寞的冥想与活跃的好奇心两极之间,宋代绘画也同样显出了两极分化。一面是专注于摹写事物具象的山水花鸟工笔画和社会风尚的风俗画,另一面则是任表象分崩离析、极力凸显佛理的写意画。宋代文化“写实”与“写意”两个貌似对立意境的杂糅,实则是《只此青绿》人文思想的核心,也是其舞台精魂所在。

《只此青绿》的创作过程漫长而艰难,由于《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的史料记载非常少,主创人员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在故宫博物院专家们的指导帮助下,对剧目的知识节点和结构布局等方面反复推敲,悉心打磨。在排练期间,为了真实再现宋代文化之魅力,让演员们体会宋人雅致的生活范式,剧组特地请来了几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为演员们展示毛笔、颜料、丝绢等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演出所用道具几乎都出自于这些非遗传承人之手。历经一年多的筹备与磋磨,终于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搬上了舞台。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严谨缜密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正是《只此青绿》主创人员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才会有今天呈现的“大宋之美”。

(二)民族认同的精神教化价值

现代的民族概念不是狭义上的各族人民,通常是以国度作为区分的人群,具有国家规定性和指向性,同时具有精神集聚意义。我们认同的民族精神,不是“小民族”意义上的民族精神,而是国家民族精神,即国族精神。中华民族不只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和,更是国家民族意义上的“大民族”,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精神命脉,其传承和发展是培养我们民族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的源泉。[4]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5]。经济与文化的并行发展才能成就中华强国的伟大梦想,发展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挖掘发展能使国人产生集体精神共鸣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只此青绿》播出后,网友们纷纷评论“不仅文化自信了,直接文化‘膨胀了”。出于对《只此青绿》的喜爱,大家把节目中下腰动作“险峰”戏称为“青绿腰”,一时间“青绿腰”被人们竞相效仿形成集体性事件。通过节目将分散的个体汇聚在一起,这种共通的意义空间使得观众确认自己与他人处在一个共同的群体之中,并让他们产生集体情感联结和价值认可。[6]优秀作品的意义在于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耳目之欢,更重要的是要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的社会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其精神教化价值不容小觑。

(三)文化品牌的建构示范价值

在文化营销中,文化品牌的建构是其核心内容,也是市场营销发展的必然。文化品牌有别于一般品牌,它凸显品牌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质、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文化品牌代表的情感归属、利益认同和个性形象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它能够增强顾客黏性、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溢价能力,从而达到市场营销良性循环的目的。在文化品牌营销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树立品牌IP的概念,明确品牌的名称和权益,制定合理的传播路径,强化民族精神内涵建设,塑造独特的个性形象和文化定位。文化品牌一旦使消费者产生精神共鸣和心理认同,选择该品牌便成为消费者理解、接近该文化的一种途径。

《只此青绿》在文化品牌的建构上采取了多种路径。首先,强调《只此青绿》的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等相关权益,保护《只此青绿》的品牌形象,对涉嫌大肆抄袭、改编《只此青绿》内容素材用作商业演出、广告宣传等不法行为,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其次,利用全媒体矩阵形成庞大的传播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品牌传播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202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在全球共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20多家媒体播出,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个终端渠道传播,观众总规模达12.72亿人。再次,强化《只此青绿》的文化品牌影响力,拓展多渠道的商业利益。2022年春晚过后,《只此青绿》便开始了全国第二轮巡演,从市场反应来看,前景一片大好。除了紧锣密鼓的线下演出外,《只此青绿》还积极打造相关文创衍生产品,仅淘宝故宫博物院天猫旗舰店品种就达十余种,其他淘宝店铺销售品种高达百余种,成交量破万,《只此青绿》系列数字藏品“悠然”也在全网限量发售。良好的文化品牌建构打造了《只此青綠》的顶流现象,其文创IP新经济价值得到全面提升的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播,实现了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双赢。

总之,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对宋代文化多角度、多元化的呈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理性典雅的审美特征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具有传承中华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建构品牌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传播价值。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当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本土文化,合理利用媒体传播平台,用心讲好中国故事,以深邃宽阔的视野和积极进取的态度,选择能够体现中国文化自信、中国社会变革和中国民族精神的优秀题材,凝练更多被国内外认可和喜爱的中国文化形象,向世界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延续中华文明之辉煌。

参考文献:

[1]孙雷.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人民日报,2021-02-18(9).

[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45.

[3]肯尼斯·雷克斯洛斯.宋代文化[J].卢珊珊,译.上海文化,2018(5):100-104.

[4]余远国,王曦堇,伍丹.对湖北非遗枝江楠管抢救保护及传承发展的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20(6):51.

[5]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2).

[6]路畅,张兵娟.电视剧《清平乐》对宋代礼文化的影像表达及其传播价值[J].新闻爱好者,2021(5):65.

(作者为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千里江山图传播价值
从创作美学看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对 “Z世代”青年的传播价值研究
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冰雪”APP内容设计与传播价值
中盐集团获评“最具传播价值中国民族品牌”
故宫秋季展出“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何以“独步千载”?
《千里江山图》中的历史密码
在故宫外排队的人们,终于奔向了《千里江山图》
浅谈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及其影响
《千里江山图》入新邮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传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