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中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化传播研究

2023-05-30杨洁徐延民

新闻爱好者 2023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杨洁 徐延民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汇集了中国传统“诗乐文化”精髓和独有的音乐理论、作曲手法、表演技巧,形成了具有东方美学精神的艺术体例。在新时代应借鉴国外音乐网络化国际传播的成功案例,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美感和人类精神共识的优秀作品,以适应国际主流网络环境及传播模式,使中国民族音乐在国际舞台上精彩呈现。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中国民族音乐;国际化传播

中国民族音乐历经沧桑风雨的洗礼,铸造了专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中国民族音乐是从劳动和原始先民的生活中一路走来的,它有着丰富的“八音分类法”,有着礼乐制度所给予的严谨规范。它是《诗经》中荡气回肠的民间歌谣,更潜藏于《乐府诗集》之中,显现出“诗乐文化”的一脉相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与演绎不断与时俱进,在题材内容与创作风格上独树一帜,具有中西合璧的审美品质。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之一,在国际舞台上匠心独运,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一、传播价值:网络时代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文化历史的变迁中,曾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音乐文化遗迹,其充分彰显了古代先民的智慧与才干。“中国民族音乐”这一称谓的界定,既代表了縱向时间脉络的久远,也显现出横向音乐类型的多元。它集合了传统民乐、民歌、民族民间舞以及多样化的戏曲与曲艺形式,在不断的创新、思考、实践过程中,形成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的音乐艺术形态。在新时代,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无疑需要更为广阔的空间,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则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首先,中国民族音乐作为绝佳载体,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从自身发展层面来看,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在向西方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着中国音乐文化和创作审美的逻辑,通过民族化的加工方式,使其具有特殊的东方文化气息。这充分彰显出中国音乐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国现当代音乐教育与创作领域的丰硕成果。中国民族音乐具有“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特性品质。它以诗为媒,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意蕴。“诗乐文化”自先秦时期便开始发迹,在汉代清商乐、唐代歌舞大曲或宋词元曲中,均有丰富的“诗乐文化”印记。当代中国民族音乐通过改编与创新,致力于古今一体的创作美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方文学的中庸儒雅。同时,中国民族音乐在文化内涵层面努力构建融合、平衡、和谐的文化哲理,将中国文化精髓缓缓释放,与西方音乐理论遥相呼应,阐释着“音乐无国界”的博大胸襟。中国民族音乐当代发展中更多地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不仅在声音形象中显示着人类对于音乐旋律之美的共性认识,同时也在行腔归韵、举手投足、起承转合中传递着中国音乐美学的神韵。新时代,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民族音乐拥有丰富的内容、古朴的精神和民族画的格调,势必可以肩负重任,厚积薄发,在更大的舞台绽放精彩。

其次,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可以提供一条让全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新途径。中国民族音乐的成长,得益于在音乐创作、积累、表演和教育领域的齐头并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体系日趋成熟,音乐教学体制中形成了科学化的分科和完善的包容性,并有音乐理论和作曲等相关专业的设立,促进了中国民族音乐在本体构建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齐头并进。中国民族音乐包含了戏曲、民歌、民乐等诸多具有中国风貌的艺术形态,是绝佳的国际传播载体。尤其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当代改编及新创作品中,其思维钩沉历史,将具有中国“诗乐文化”精神的古诗词文学内容与民族化调式、旋律、节奏等元素融入其中,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此外,互联网平台存在着大量的音乐播放软件、音乐论坛、音乐制作系统,尤其是近年来自媒体异军突起之后,音乐资源的创意化整合更成为国际互联网发展的潮流趋势。无障碍的互联方式、具有共享性的资源获取模式以及信息运载形式等,使互联网成为继各种实体文化交流之后当仁不让的全新领域,向世界展现中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当代发展的继往开来。

二、传播媒介: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网络渠道探索

互联网在传播音乐信息时,具有“树状传播”效应,在无实体介质的条件下,可以准确全面地包容声音文本的内容,并通过还原、解构、重塑等多样化的方式,产生对于原始音乐文本的“二次加工”。但采用何种手段呈现以及如何呈现音乐信息形态,则需要选择最适宜传播、最具有人气的微观网络渠道,并非简单地将音乐资源上传至网络。只有明确目标方向,择优应用,才有可能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一方面,应注重对互联网中炙手可热的自媒体渠道进行深度研究和开发。当前炙手可热的自媒体网络,便是一种由大众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并打造的网络媒介。它使网民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中传者或接受者,而是具有了发布者和制造者的形象。比如:享誉世界的共享网站Youtube就是全球屈指可数的社交平台之一。它由美籍华人陈士骏创立,随后被美国“谷歌”公司收购。早在2013年,该网站的全球注册用户就超过了10亿人次,在西方青年网民中是不可或缺的社交媒体。对于Youtube平台的应用,韩国的应用案例值得学习效法。韩国音乐巨头S.M、YG、JYP等公司分别在Youtube中建立了独立的音乐频道,并提供给全球网民多达61种语言选择的界面支持与翻译技术,使韩国最新的音乐作品可以畅通无阻地为国际社会所熟知。其中,JYP公司旗下“Wonder Girls”和S.M公司的“少女时代”均曾依靠Youtube在海外扬名,YG公司旗下的朴载相代表歌曲《江南Style》更是在Youtube上首发,创造了5个月时间获得超过10亿点击量的“神话”。中国文化企业也可借鉴,通过官方与商业主体等层面的合作共赢,在Youtube、Facebook、Instagram等具有超高人气的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中国民族音乐作品板块,并通过大数据了解目标受众群体的喜好,各社交平台的传输特色等,为其量身定做音乐资源。只有精准投放作品,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响。

另一方面,除了对自媒体渠道的开发,还应根据当前国际互联网平台在办公、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应用,开发相应的对接方式。比如:大力开发专属于中国民族音乐的中英文音乐存储及播放软件,尝试在国内“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等主流音乐软件中增添多国语言版本,积极向国外搜索引擎及门户网站推广;通过“云演出”和“云直播”等方式,对国内中国民族音乐会进行网络播放,基于与国外网络媒体平台的合作,可以使国外观众足不出户欣赏来自大洋彼岸的现场演出。与此同时,通过国际化“慕课”平台推广中国民族音乐的作品分析与演唱教学系列课程;面向国际社会开设“中国民族音乐电子图书馆”和“中国民族音乐网络商店”,这些方式都是促进多元化网络交互的有力渠道。

三、传播内容:网络环境中对民族音乐素材的优化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学术领域论战的一个重要焦点在于“渠道制胜”或“内容为王”。拥有高速、高效、高质的信息渠道固然重要,但相对于外部条件的优越,内因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国际传播事象中,有针对性地对艺术本体形态进行优化,才能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首先,中国民族音乐在海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保持基本内容的构成兼具独立性与共识性。所谓“独立性”,是指应当具有自身独立的文化色彩,不因传播环境的改变而一味迎合。近年来,不断有国外经典歌剧作品登陆中国艺术舞台,作品均采用原版表演方式进行,并未因表演场地在中国而发生改变。语言隔阂完全可以凭借音乐情绪和表演进行弥补,这显然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样,此前中国川剧《思凡》在荷兰首演时,也采用了原汁原味的表演方式,同样获得了国外观众的理解与支持。由此可见,中国民族音乐代表的是中国古今音乐及文化的特色形象,应坚持将自身美感发挥到极致,才有可能撼动国外观众的审美。所谓“共识性”,是在音乐艺术品质方面,应具有高雅的艺术格调和精神内涵,传递生命、亲情、平等、和平等具有共同愿景的人类文化主题。避免急功近利、随波逐流、哗众取宠等偏执动机或行为,以精益求精的音乐创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来感动人心。

其次,形成内容设计、编创及推送方面的集群化优势。中国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国际传播应在内容构建上由国家文化部门支持,由专属的企业和制作团队运营,避免各自为战。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态的集群,无法通过某个人的单打独斗在国际互联网世界中闯出名气。在当前产业化大潮中,应理顺传播主体的权责和身份。通过审慎的布局和周密安排,将现有歌曲资源进行整合与筛选,寻求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作品进行重点扶持与传播推广。

此外,在当前自媒体环境中,信息的“速食性”现象尤为突出。以Youtube網站为例,大型视频文件要求控制在10分钟时长和2G体量之内,短视频则要求控制时长在30秒之内。有数据显示,短视频的阅览量数倍于长视频,这也说明网民的视频阅览习惯偏重于体量精简的作品。这要求制作主体必须对中国民族音乐作品进行内容拆分与重组,择选精彩片段,配合视频编辑创意进行短视频设计,在短时间内吸引欣赏者的注意力。目前中国单首音乐作品的MV制作费用在30万元以内,中国民族音乐的制作费用更为低廉。而韩国和日本在这方面的投资往往是国内的10倍以上。这也警示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制作应加强质量方面的侧重。尤其在视觉画面方面的创意,可增加作品个体及群体的辨识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传播策略:基于多视角的延伸实践

网络时代中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化传播肩负着多重使命,除了使来自东方的声音让世界倾听,也显现出新时代中国强大的文化自信和自强精神。当然,互联网渠道中的国际化传播并非简单地一蹴而就,同时充斥着竞争、排斥、隔阂等问题。为此,应审时度势地运用恰当的传播策略,达到在国际文化对话中的高效率、高质量、高关注度。

一方面,从文化策略的基本出发点来看,将最具中国文化精神和质感的民族音乐作品作为IP主题,这一点十分重要。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别样的音乐风情曾经在国外艺术舞台上崭露头角,国外观众对中国民族文化及音乐旋律有着浓厚的兴趣。应当择选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作为突破口,将其与中国文化形象同构,通过声情并茂的表达方式呈现于互联网中,展现最为真实质朴的中国音乐文化形象,使国际社会可以由此形成对中国文化的感性认知,并以点带面地形成无限拓展。当然,在此过程中应注重两个方面的细节问题:一是所传递的音乐文化内容应该包含具有古风古韵的民族音乐历史经典,也应从当代新创作品入手,体现出中国当代社会文化艺术成果的前沿产物,避免产生陈旧保守的审美误解;二是虽为国际化传播,但没必要一味迎合国外观众的审美需求。过度的共性倾向反而会使个性丧失,虽在短期内会增进审美融合的速度,但从长远来看,并不符合中国民族音乐国际化推广的目标。

另一方面,从民族音乐以互联网面向国际传播的技术策略层面来看,利用具有影响力的重要事件进行民族音乐的主题性文化传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通过民间途径进行的音乐文化网络输出往往引发的关注度并不充分,作为阶段性的推动力,一些全球瞩目的重大节庆和活动往往是文化传播的有利契机。比如:每逢中国农历春节,全世界华人群体都会举办各种活动进行庆祝,这与中国传统民俗有关的节日潜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每当这一时间点,有关中国文化的互联网信息也会达到一次高潮,这正是民族音乐文化成果展现风采的有利时机。又如:2022年初举办的“2022北京冬奥会”也是中国文化集群化展示的重要契机。开幕式、闭幕式上无论是意象化的中国文化标志,还是直观的中国民族音乐听感,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互联网中相关的报道和内容剪辑无计其数,也是中国民族音乐协同文化精神进行国际化传播的大好契机。作为政府和民间文化团体,应当对此重大活动予以高度关注,周密布局网络文化传播的渠道和内容,形成有组织、有目的、有效率的传播拓展。

五、结论

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积淀与独立风格的艺术类型,将中国传统“诗乐文化”精神与儒家思想、文化审美心理等多重因素融为一体,是中国当代音乐国际化传播的绝佳载体。中国民族音乐的海外传播,一方面需要坚定不移地保持独立音乐文化特色,以内容与精神之力获得海外受众的关注与认可;另一方面也需怀揣谦虚恭谨的心态,虚心学习请教。紧跟国际互联网发展潮流,对中国民族音乐内容与形式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改编重塑。以亮点带动全盘发展,使中国民族音乐能够真正成为推介中华文化的代表,在国际社会唱响最强音。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33.

[2]邱玲玲.新时期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3]关世杰.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调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黄冬霞.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7.

(作者单位:杨洁,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博士;徐延民,郑州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编校:王志昭

猜你喜欢

互联网时代
论互联网时代下的平面设计变革——威客的双刃剑
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的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人物报道“四法”
试述权变视角下的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
试述权变视角下的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P2P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浅议互联网时代
老年类纸媒的创新融合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