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莎士比亚戏剧在表、导演教学中的重要性
2023-05-30胡思祺
胡思祺
摘 要:莎士比亚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一块瑰宝,四百多年来他的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以不同形式上演。对于表、导演教学而言,莎士比亚戏剧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本文将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语言、人物和舞台节奏三个方面来分析为什么我国的表、导演教学无法离开莎士比亚戏剧。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教学研究;语言;人物;舞台节奏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莎士比亚将一生奉献给了戏剧。从1587年离开家乡斯特拉福德前往伦敦并加入剧团开始,一直到1616年逝世于故乡,他给后世留下了39部戏剧作品、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且上演次数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位戏剧家。
时至今日,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仍被视为经典,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呈现给观众,也有许多的台词一直流传至今,最著名的莫过于《哈姆雷特》中的那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可如今,在中国的各大戏剧院校中,我们却越来越少看到莎士比亚戏剧的身影。学生在选择排演片段的时候会因为各种原因,例如“翻译版不好理解”“故事太老套”“演得太多了”等,有意无意地去避开莎士比亚戏剧,有些老师也会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不符合当今的时代,从而对莎士比亚戏剧避而不提。可笔者在这里想表达的是莎士比亚戏剧对于中国现当代表、导演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莎士比亚戏剧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收获到关于戏剧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知识。无论是对于导演系的学生还是表演系的学生,这都将是打基础的一个阶段。接下来,笔者会从语言、人物和舞台节奏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语言
语言是戏剧作品得以展现的媒介,是构成戏剧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要素,是推动情节发展、解释说明情节发生的条件和背景的重要工具。准确掌握戏剧语言,对分析和理解戏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而对于我国的戏剧从业人员而言,要能够准确掌握莎剧的语言是非常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关——即使是在英、美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他们的戏剧从业人员也难以百分之百地理解莎士比亚所写的文字。
在我国,众多学者曾翻译过莎士比亚戏剧,例如朱生豪、方平、辜正坤等。虽然他们所翻译的莎士比亚作品已经非常贴合剧本的原意,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无法做到百分之百还原。大量的俚语、“梗”、意象、韵律感和“引经据典”等都是中国观众和读者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的。这也就意味着演员和导演需要在剧本上下更大的功夫来让观众去看懂这部戏到底在说些什么。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按照翻译版进行字面上的解读和所谓的“分析”,那一定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莎士比亚作品的创作时期、莎士比亚“第一开本”等来进行研究。这对于我国表、导演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在保持莎士比亚原意的情况下,把词说明白。因为一旦演员本身都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台词中所表达的意思,那观众就更加无法明白,那就会导致整部戏“不知所云”。例如,我在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排演的莎士比亚喜剧《终成眷属》中有一段海伦和帕洛关于“贞节”及“战神马尔斯”的讨论。帕洛问道:“适逢其(战神马尔斯)当空之日?”海伦回答:“不,恰逢其坠落之时。”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也非常好地对原词“When he was predominant”和“When he was retrograde”[2]进行了直译,但是演员根本无法理解这句话在这里究竟想表达什么,更别提观众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演员和导演共同结合前后文进行分析,整理此时此刻角色所想表达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的。若将其调整为“恰逢其向前冲锋之时”和“不,恰逢其后退之时”则更能表达清楚。由此可见,演员在排练的过程中需要做到的就是把莎士比亚的文字非常仔细地揣摩清楚、整理明白,需要自己真正地理解,才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表述清楚,将故事完整地表现出来。而对于导演学生而言,学会排莎士比亚戏剧将对他的职业生涯有非常巨大的帮助。将英语原版剧本、注释和多个中文翻译版相结合,将莎剧的语言进行梳理才应该是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正确方式而不是仅仅拿着一个翻译版的剧本进行排练。这意味着导演所需要做的案头工作将会更多。一旦一名导演系的学生学会了这种工作方式,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那无论什么样的作品他都能够以类似的方法进行解读。
二、人物
莎士比亚戏剧的剧本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着重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曾经有一种理论,喜剧只能塑造类型人物,而悲剧才能塑造出个性人物。可是莎士比亚在所有作品中都塑造出了经典的个性人物。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喜剧中有大量出彩的女性角色。例如《皆大欢喜》中的罗瑟琳、《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终成眷属》中的海伦等。这些女性角色首先是具有大胆叛逆性格的新女性。在她们心中,阶级、身份地位、财富不再是爱情的基础,真正决定爱情的是当事人本身。他们敢于冲破封建制度的枷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不畏父权和政权。而男性角色,诸如《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亨利四世》中的哈尔和福斯塔夫、《终成眷属》中的帕洛等,都有着非常复杂的人物内心和鲜明的个性。这就涉及到了莎剧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人物。
人物的塑造是表演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现如今众多表、导演学生所关注的。他需要演员在了解全剧本后,对这个角色有充分的理解,并加上演员对自身的认知。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前院长尼古拉斯·巴特先生曾说过,塑造人物并非凭空捏造,而是让演员通过对自己的认知,将自身的一些特点和特质融入到这个角色中去,赋予这个角色一些新鲜的血肉,让其所塑造的角色带有很强的个人特点,成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角色。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演员应当去仔细揣摩这个角色,不光是对人物的前史进行分析,还需要通过剧本上该角色说的话,如他是如何描述自己的、其他角色是怎么描述他的、他做了什么事、别人对他做了什么事来决定这个角色的内在人物性格和外在人物性格。莎士比亚在人物刻画上最成功的一点,便是在他的作品中沒有任何一个角色是所谓的“小角色”,所有角色对于剧情的推动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同时也没有任何一个“脸谱化”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是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有血有肉。对于表演学习而言,这无疑是最宝贵的。如何将每一个角色塑造成与众不同的人物并且掌握塑造角色的方法,是表、导演学生必须要学会的。表演系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机会去分析、揣摩、呈现出许多完全不同的饱满的角色。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角色,由于其独特性以及莎士比亚在刻画人物时的“留白”,非常适合表演系学生进行思考并塑造。同时对导演系的学生而言,需要学会如何通过对剧本的分析帮助演员一起去分析角色。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有着大量的群戏,作为导演在排群戏的时候如何让每一个角色在场上“活”起来,真正地生活在舞台之上,建立起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人物关系并将这样的角色的形象树立在观众面前,让观众相信这样的关系是真实存在的,也是一堂必修课。
三、舞台节奏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定义,何为舞台节奏?舞台节奏是指在剧本情节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紧张与松弛、躁动与宁静的变化。对于导演来说,舞台节奏是一种理解,是一种感觉,而且通常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节奏,也可以说是一种精巧的算计、情绪刺激的铺排。在这里,导演的感受力和判断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戏剧中的节奏,完全是由艺术家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以组织而形成的。戏的紧张与松弛,起伏与跌宕,平静与爆发……都掌握在导演的手中[3]。所以舞台节奏本身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更多地依赖于导演的主观判断和演员的经验。对舞台节奏的把控首先来自于演员对整部戏的情节发展的烂熟于心和对角色个体内在情感的体验。其次,充分展现矛盾冲突也是有效掌控舞台节奏的重要表现。
在所有戏剧作品的种类中,喜剧无疑是最考验舞台节奏的。它不像悲剧那样有大量关于角色内心的描写,也并不会花大量的篇幅去描述一个角色的内心沉淀过程,从而体现出角色的重量感及饱满度,而是强调对于整个剧本的节奏的把控:什么时候该紧张起来、什么时候该松下来把包袱抖出去等。在喜剧中一味地保持节奏的单一是不可行的,这样会导致观众的疲劳。同时在喜剧中,台词的节奏也是重点,莎士比亚的喜剧中有大量的包袱是通过台词处理和节奏转变所形成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错误的喜剧》。两个安提佛勒斯和两个德洛米奥之间发生的错位故事,若不在舞台节奏上加以处理和调整,那这部戏将失去它该有的味道。莎士比亚的喜剧与其他剧作家的喜剧略有不同,他的喜剧绝大多数都是以一种幽默的形式表现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很少有借幽默来讽刺现实的。而“幽默”的节奏把控和分寸感是导演需要格外注意的。一旦节奏出现出偏差,“幽默”的故事情节可能就会变得不那么有趣,甚至令人觉得尴尬,变成了“滑稽”或是说为了搞笑而搞笑。所以在导演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莎士比亚喜剧的教学,能够让导演系的学生在现有的名家作品之上,去意识到舞台节奏的重要性,并且培养其对节奏准确把控的主观判断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表演教学而言,如何掌握喜剧的节奏也是最重要的一课,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舞台节奏,培养学生舞台节奏的意识,在台上能够下意识地找到准确的节奏,从而成为优秀的演员。而莎士比亚喜剧,得益于它张弛有度和较为简单的喜剧故事,能够让学生把注意力很好地放在舞台节奏上。一旦能将喜剧演好,那这个演员也能演好其他类型的剧目。
另外,莎士比亚自己作为演员,在写剧本的时候会带有很强的演员思维。他会将该有的舞台节奏直接展现在文字的格式中。例如在A说完话后,B应该迅速接上气口,接上詞,不同于其他作家,莎士比亚会选择在第二行B的词前把A的词空出来,以给到演员和导演提示。
例:
A:关于这件事我是这么想的。
B:你怎么想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怎么想的。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
四、结语
莎士比亚戏剧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他的故事并非十分复杂,当读者真正走入剧本所构建的世界,会发现其中的故事其实并没有那么繁琐。但通过巧妙的构思,精妙的人物设计等,却能将较为简单的故事变得不是那么的“简单”,从而使读者或者观众在看故事的同时开始思考一些现实的问题。这也是戏剧最基本的作用之一。他对于剧作的结构、风格、节奏的把控也是非常精准的,这就给现当代表、导演学生提供很多可以学习、研究的机会。同时,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经典故事,也给了导演许多可以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如何将一部400年前的剧本重新架构、演绎,把故事说给现代观众听,让现代观众能够真正地沉下心走进戏剧的世界,是当代导演系学生所必须要学会的。通过莎士比亚戏剧的训练和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学到真正的表演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导演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戏剧的专业态度和敬畏心。现当下,有许多戏完全颠覆了传统,形成了所谓的“新时代戏剧”,但是无论形式、风格、样式怎么改变,戏剧作品都脱离不开其核心——讲故事。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抑或是舞美设计等,都是故事的叙述者,应该将故事讲清楚,走到观众的心里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所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剧场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放下生活中的一切,像孩童时那样静静地听故事,去接受来自于剧场的治愈,而这也正是我们现在所最为需要的。
注释:
[1] 周益安:《浅析戏剧作品中的语言艺术》,《青年文学家》, 2022年23期
[2] 辜正坤:《终成眷属:英汉对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3] 张仲年:《戏剧导演》,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 William Shakespeare: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The Arden Shakespeare, 2018
2. 王瑾红:《浅析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责任编辑 姜艺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