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化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节点驱动式培养模式探究
2023-05-30刘国成李爽陈勇强张众
刘国成 李爽 陈勇强 张众
摘 要:研究生是国家创新人才队伍的核心成员。化学学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化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振兴至关重要。地方高校需要面对生源质量不高、导师团队不稳定、经费有限等多重压力,导致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困难重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成不同节点进行驱动培养,具体路径包括:培养预备阶段、基础培养阶段、能力养成阶段和能力提升阶段,结合地方高校化学学科研究生培养短板提出相应培养策略,为地方高校化学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可借鉴的方案。
关键词:化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地方高校;节点驱动式;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4-0177-04
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1]。深度的创新思维是研究生区别于其他学段学生的关键指标[2],其在提高国家科研创新水平、推动工业科技进步、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渐突出[3]。化学学科研究生培养具备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4]。化学学科研究生从事的工作涉及衣食住行、国家军事、能源材料、经济及社会发展等诸多核心领域[5]。因此,化学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高校是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6]。许多高校不断进行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优化等以实现该目标[7]。虽然一些国家重点大学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是由于普通地方院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法、培养模式、软硬件条件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普通地方高校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效果仍然有限[8]。如何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的管理者和研究生导师必须面对的问题[9]。渤海大学为省属“双非”地方高校,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功能配合物分析材料实验室建立于2015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届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该实验室将研究生培养分成不同阶段,为每个阶段制订明确的节点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得到了显著提高。该培养模式为地方化学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一、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面对的问题
(一)生源水平有限
地方高校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是本校生以及一部分外校的三本或者专升本的学生。很多地方高校第一志愿面对招不满的问题,只能通过调剂的方式补充生源。这样的生源大多以学历提升为第一目的,对读研的专业没有明确目标。通常毕业后会选择与研究生相近专业就业,有的只是把读研作为将来考取事业编制或者公务员的门槛条件。这些学生读研前的专业基础一般,探索创新意识薄弱,甚至还有部分跨专业考生。地方高校研究生每年招生的生源不稳定,受招生宣传力度或考试方式的影响。以渤海大学分析化学专业为例,2020年共招生14人,其中第一志愿上线2人,调剂招生12人;2021年共招生13人,其中第一志愿上线7人,调剂招生6人;2022年招生13人,全部为第一志愿上线。近三年的招生统计表明,第一志愿上线的同学全部为本校考生。在调剂招生的学生当中,本科为985或者211学校的学生人数为零,学生本科所在学校具有对应专业硕士点的人数占35%,内蒙古、黑龙江、甘肃、贵州等欠发达地区的考生占比80%。
(二)科研条件有限
地方高校无论是科研硬件条件还是软件条件均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基础性实验室、高标准测试条件、大型实验设备、具有规模和配套设施完备的科研实验室不足,这些都是地方高校化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校内培养的核心因素。虽然部分地方高校拥有包含中国知网、万方、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等国内资源的数据检索系统,但是基本没有及时更新英文文献检索系统和全文下载权限。这些文献资源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资源,也引领国际科研创新潮流。如果没有英文文献检索和下载平台很难跟上世界科技脚步。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严重缺失,受到地域和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和团队导师知名度的影响,导致普通地方高校很难请到院士、杰青、长江学者、青千等高水平科技人才来校进行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无法进行更直接有效的深入学术交流。高质量校内公共测试平台、稳定的高水平实践和实习企业、专业吻合度较高的国家和企业设立的联合培养基地、长期合作的第三方监测机构等数量有限,上述机构对研究生未来工作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高水平导师团队有限
普通地方高校很难建立高水平导师团队。绝大部分地方高校只有硕士学位授权点,没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工作站。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级的重点实验室数量有限。即使有数量有限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大部分也是临时拼凑的由校内相对优秀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这样的学科基础条件很难吸引优青、杰青、长江学者等高水平科研领军人才的加入,很难吸引海外回国的优秀科研人才。引进的教师只能是一些从高校刚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且引进的博士研究生也多数为非985的博士研究生,或者是通过“情怀”引进方式,比如某大学属于自己的出生地,父母希望孩子回来工作;或者为了解决配偶工作而来到普通地方高校工作;或者出于“投靠”自己的师兄师姐等而去所在学校工作等。简单来说地方高校很难通过“引进”的方式打造高水平科研导师团队。地方高校通过自身多年培养,利用有限的优质资源打造的相对优秀的科研导师团队为了有更好的科研平台,在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部分教师会选择到具有更好科研平台的单位继续发展,这导致普通高校出现高水平科研团队“引不进”,自身培养的“留不住”的尴尬情况。
(四)科研经费有限
地方高校目前主要的科研经费来自政府投入的纵向经费和与企业合作的横向经费。作为地方高校,申请到纵向经费的数量和额度都相对有限,以渤海大学化学一级学科为例,平均每年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超过1项,平均每年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不超过2项,从未获批重点或者重大基金项目,平均每年获批的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超过4项,省级教育厅自然基金不超过4项,上述项目获批的纵向经费总额在100万左右,获批资助的分布也极不均衡,覆盖面仅为有限的3-4位科研成绩突出的研究生导师。大部分研究生导师很难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的自然科学基金。学校的整体科研投入有限,每年只为新引进的博士设立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资助额度5万左右,如果新引进的博士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成长起来获得青年基金或者省级的基金项目,就会面临“断粮”的危险。由于部分地方高校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或优势,属于基础性研究,因此横向经费的受资助率也比较有限。
二、科研创新能力的节点驱动式培养模式
(一)节点化分原则
节点化分基本原则即时间节点原则。根据节点驱动式培养模式框架设计将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分成四个节点,进而化分出研究生培养预备阶段、研究生基础培养阶段、研究生能力养成阶段、研究生能力提升阶段(图1)。
从本科生被录取为研究生至研究生正式入学为研究生培养预备阶段。各个研究生招生单位每年的研究生复试大致在3月份至4月份,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环节,本科生基本被录取为研究生。研究生的正式入学时间基本为8月末到9月初。这段时间可以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有效预备阶段。培养时间在4个月左右。对于保送就读研究生的本科生,培养预备阶段更长,保研的同学一般在大四的上半年就基本确立了保研资格,培养预备阶段大致为10个月。
从研究生正式入学至研究生一年级期末考试结束为研究生基础培养阶段。该阶段一般为一年时间,但是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科特点可适当增加或者缩短培养时间。
从研究生一年期课程学习考试结束至研二期末结束为研究生能力养成阶段。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不同特点,一年级课程学习考试结束就基本完成了大部分学分的培养,到研二期末的时间段内,通常包括一个暑假、一个寒假和两个学期。
从研二期末至研三毕业为研究生能力提升阶段。根据不同课题组、不同学科的特点,时间可拓展到就业前期或博士入学前。该时间段内包括两个暑假、一个寒假和两个学期。
(二)节点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预备阶段目标:从4月份被初步录取到9月份正式入学共5个月时间,这段时间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少,没有了就业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学生存在“浪费”时间现象。然而,这段时间对未来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对于化学化工领域的研究生来说,本科期间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研究生期间进一步提升。然而,研一期间有大量的文化课需要学习,时间紧张,如果能利用研究生培养预备阶段,有效提升准研究生的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对未来读研十分具有意义。具体需要提升的目标能力包括未来课题组的文献阅读能力、未来课题组将使用的软件使用能力、未来课题组将使用的大型仪器的使用能力等。
研究生基础培养阶段目标:从研究生入学到研一期末考试结束的这段时间,研究生几乎周一到周五都是满课。主要提升的内容为学习研究生的文化知识、对研究生生活和工作具备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研究生和本科生学习上的区别带来的影响、提升交叉学科的创新知识能力。
研究生能力养成阶段目标:从研究生研一期末考试结束到研二期末的这段时间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养成的“黄金期”,他们已经具备了文献阅读和调研、研究生课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充分了解了课题组具备的研究基础和科研条件,学会了课题组所有的大型仪器和软件使用。因此,该阶段的主要目标能力为在现有课题组的研究基础上拓展课题组的研究方向,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养成。
研究生能力提升阶段目标:如果说研二的时候研究生还是在课题组导师的研究方向中拓展工作,那么研三就是在整个课题组外拓展工作。这个时候的研究生具备了为课题组“开疆扩土”的能力和素养,是带着自己的想法展翅高飞的时候了。因此该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在課题组现有基础上拓展研究领域,提升独立科研能力,具体节点目标驱动见图1。
(三)培养策略
本培养模式将研究生培养分成四个节点,针对不同节点的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主要通过学术论坛、平台实践、导师推荐、视频学习等手段实现培养目标。其中学术论坛包括小木虫、科研之友、各个课题组的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实践主要通过科技实验中心、科技测试中心、开放测试平台以及各级别的重点实验室和课题组等实现。第二阶段:主要通过课程学习、困难训练、团队协作、互动讨论等实现培养目标。其中课程学习主要根据教学大纲、培养方案以及相关文件执行;困难训练可通过预制课题、训练营以及参加研三同学经验讲座等实现。第三阶段:主要通过团队实践、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导师指导实现培养目标,其中线下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报告主要靠校内优秀课题组导师、外请专家不同策略实现。第四阶段:主要通过走访交流、合作培养、文献挖掘、问题导向实现培养目标,其中合作培养可使用跨专业、跨课题组、跨学校、校企联合等手段实现。
三、节点驱动式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在该培养模式下,渤海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分析化学专业功能配合物分析材料实验室的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长并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该实验室从2015年开始招生,共毕业9人,在毕业的年级中,只有2015级研究生没有获得国家奖学金,其余各年级均有1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共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5篇,中文学术论文9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6项,人均发表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3.3项。获批研究生创新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辽宁省教育厅基金项目1项。
四、结语
研究生在普通地方高校占比虽然不大,但是整体数量仍然可观。作为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确面临许多困难,但是,只要研究生导师能够充分挖掘自身、单位、学生的潜力,充分利用网络和社会资源,结合适合自己研究团队的培养模式,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完全可以取得显著提高的。当然,研究生的培养是个复杂的过程,每个课题组或导师团队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不能完全照抄他人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与实践,在培养之路上寻找适合自己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鲁祖亮,左小小,黎俊宏. 强化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 湘南学院学报,2021,42(01):111-115.
[2] 吴晓. 浅议科研项目实践与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J]. 高教论坛,2021,6(06):101-103.
[3] 姚忠平,丛培琳,郝素娥,等. 哈工大材料与化工(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大学化学,2020,35(10):146-150.
[4] 王丽艳,赵明,赵冰,等. 省属综合院校化学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 高师理科学刊,2016,36(08):102-104.
[5] 杨水金,吴一微. 基于创新驱动的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8(02):103-106.
[6] 谢宗波,朱业安,乐长高.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化学专业为例[J]. 大学,2021(22):128-130.
[7] 李舜酩,辛玉.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启发教育[J]. 创新创业教育,2019,10(01):124-127.
[8] 徐强. 国防特色紧缺学科核技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 大学,2022(01):136-139.
[9] 马佳慧. 关于以科研团队为依托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探讨[J]. 大学,2021(34):149-151.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