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沐川县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3-05-30周大伟刘勇
周大伟 刘勇
摘 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沐川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土地所有权股份合作分红型、资源合作联合发展型、扶贫资产经营发展型、股份合作自主经营型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沐川落地生根。与此同时,面临一些问题: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单一,个别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靠财政补助,集体经济项目创收不理想,能盘活的固定资产较少,能有效开发的资源比较薄弱,现有经营项目分散且不具规模,物质基础和组织力量较为单薄,这些问题制约着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要转变发展观念,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回归村民主体,防止外部力量过度介入;推行农村“三变”改革,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活力。
关键词:村级集体经济;沐川;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3.02.007
文章编号:1009-6922(2023)02-60-05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20年聚焦“三农”,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关注的重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除承担村级经济发展、振兴乡村产业等职能外,还承担着基层治理、组织建设、公共服务等多重职能任务[1]。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体量,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对稳定农业农村基本盘、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2]。2021年7月,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施行;2022年,中共四川省委“一号文件”——《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三农”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3],足见四川省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本次调研基于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以乐山市沐川县129个建制村为调查样本,用时半年实地走访13个乡镇、43个村、25个产业,访谈乡镇负责同志15人、村干部群众120余人,并听取了部分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员的意见。
一、沐川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态势分析
2021年,全县村级现有资产14449.71万元,其中货币资产4331.85万元,长期投资1892.16万元,短期投资336.2万元,固定资产折合7889.5万元。从2021年沐川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统计情况来看,全县村集体总收入为286.1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为26.36万元,投资收益为211.44万元,其他收入为48.3万元,全县村级集体经济人均收入为13.66万元。当年收益5万元以下的村118个,5万~10万元的村8个,10万元以上的村3个。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沐川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当地政府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新模式。无论是现有的形式还是新的实现形式都将是进一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破解发展困境、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沐川县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有以下四种:
(一)土地所有权股份合作分红型
沐溪镇茨湾村采取“土地三权分置+产村相融”“土地预流转+中介服务+利益共担”等形式,探索出了“一地生三金”的发展模式。一是土地流转得租金。村“两委”对整理出的4000余亩土地进行预流转再发包,打消农户觉得“业主不踏实”、业主觉得“土地不稳定”的思想顾虑,引入2家农业企业,成立8家专业合作社和1家基层供销合作公司,规范市场化运作,盘活土地存量资源。截至2021年,农户租金收入累计达99.74万元。二是基地务工赚薪金。村“两委”采取“长短结合、种养循环”的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柑橘500亩、佛手瓜400余亩、藤椒1000余亩、桃子80余亩、无花果和樱桃100余亩、佛手柑200余亩;成立茨湾养鸡专业合作社,年出栏跑山鸡1.2万只;引进中型猪场2家,年出栏育肥猪1万头;正在建设1200余亩的竹产业园区实现种养循环发展。近年来,通过产业园区带动,为农户提供了200多个灵活就业岗位,主要从事松土、除草、修枝、施肥等工作。截至2021年,农户的工资收入已累计达200余万元。三是集体经济有股金。村“两委”成立茨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先流转资源、后招商配套”的低风险发展模式,收购沐川县阳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占股84.5%,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先民营后集体”的重大转型,在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实现了农户与企业(合作社)“双赢”,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23万余元。
(二)资源合作联合发展型
底堡乡抓住“中国魔芋之乡”发展机遇,主动融入《沐川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4)》,以魔芋产业为支柱构建“多个百亩风险培育区、一个千亩连片核心区、一个千亩展望储备区”的产业布局。2021年,全乡种植魔芋1006亩,总产值2000余万元,魔芋产业发展初显成效,奏响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进行曲”。一是试点模式标准可复制。通过多次试点探索出了三种可复制模式,即“土地预流转+挂网招商+业主落地+自行改土”的常规模式、“土地预流转+挂网招商+业主落地+村集体改土”的优化模式、“土地预流转+乡村振兴基金收储+村集体改土+挂网招商”的共建模式。2021年,盘活农村用房7处,引进落地魔芋、茶叶、稻蟹投资业主15个,使用土地2400余亩。二是吃透扶持政策加马力。按照钢架大棚3000元/亩、简易大棚500元/亩的标准补助种植户配套设施;按照2000元/亩、2500元/亩不等的标准兑现魔芋种苗补助资金249.6万元,集中打捆申报“玉米+魔芋”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资金1100余万元,撬动社会投资1000余万元发展魔芋产业。三是探索风险防范机制保稳定。协调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为发展魔芋种植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累计落实魔芋种植农业担保贷款550万元。落实财政补贴13.58万元扶持种植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最高赔付3000元/亩,充分发挥农业保障功能,著力化解魔芋种植户的生产经营风险。此外,四川森态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种芋统一引进、全程技术指导、商品芋保底回收等支持,实现了农户与企业、产品到商品、种植与销售的有效对接,真正让“土疙瘩”变成“金疙瘩”。2021年,仅魔芋项目就累计兑现土地租金42万元,吸纳周边村民就地就业500余人,实现务工收入150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根据魔芋基地建设方案,经营主体按规模种植补助资金的5%一次性上缴给项目所在村委会作为防止返贫致贫基金,2021年底堡乡村集体经济创收30余万元。
(三)扶贫资产经营发展型
2018年,箭板镇通过利用庆元村8万元、五星村44万元、中和村8万元、行路村8万元、安乐村36万元、尹久村16万元,共计120万元的产业扶持基金,打造占地面积5.6亩的218千瓦光伏电站产业项目,设计运行寿命二十年。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对于村级扶贫光伏电站采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方式备案,当地群众可以免费用电,余电国家电网以0.4012元/度的价格收购。同时,光伏发电可获得0.42元/度的国家新能源补贴,即每发一度电可获得0.8212元的收入。根据理论分析和一年的数据采集,电站年发电量在16万~18万度之间,负偏差不超过1%,年收益约为13万~14.8万元,年收益率约为10.9%~12.3%,二十年预计总收益约240万~290万元。截至2021年9月,光伏电站收益共计43.42万元。各村每年按照入股比例进行分红,2021年庆元村分红0.90万元、五星村分红5.05万元、中和村分红0.90万元、行路村分红0.90万元、安乐村分红4.13万元、尹久村分红1.83万元。
(四)股份合作自主经营型
黄丹镇铁炉村村“两委”大胆创新发展方式,于2016年9月成立了沐川县众利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将脱贫村、脱贫户的产业扶持周转金、产业项目资金等总计336万元入股合作社,用以发展猕猴桃种植业。其中全村59户脱贫户产业项目扶贫资金137万元、28户脱贫户小额扶贫信贷资金115万元、10户非脱贫户现金29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既有资金55万元,流转94户(其中脱贫户27户)农户土地共500亩(其中脱贫户70亩),土地租金每年每亩300元。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猕猴桃使年产量可达500吨,户均年增收近1万元;同时还间种了小米辣,年收入约5万元。采取以脱贫户持股为主的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建立村集体按股权金额8%“保底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了猕猴桃种植业的发展。同时,猕猴桃生产经营解决了44名脱贫户的务工问题,人均月工资收入达到1200元。
二、沐川县全面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原因分析
本着历史的眼光看待沐川县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了解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实情,以辩证的方法看待发展所形成的现状,着力廓清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找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从2021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统计表来看,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收益来源于脱贫攻坚期间的产业扶持基金投资四川森态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乐山金惠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所产生的价值。但是全县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单一,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普遍仅靠财政补助,未能形成集体经济项目经营创收,能盘活的固定资产较少,能有效开发的资源比较薄弱,现有经营项目分散且规模小,物质基础和组织力量较为单薄,这些问题制约着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一)思想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不清
一是部分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认识有偏差,认为经营集体经济存在风险,担心发展实体经济失败,进而不敢大胆使用村级集体经济资金。二是大多数村干部日常工作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发展和经营村级集体经济,表现为角色错配、计划模糊、本领恐慌。三是一些镇村党组织和干部缺乏驾驭市场风险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发展思维固化、视野狭窄,对于发展集体经济处于“推一步走一步”甚至是茫然跟进的状态,对自身家底掌握不清,对自身优势把握不准,没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没有有效的破题之策。
(二)“造血功能”不强,后续动力不足
一是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基本依靠出租闲置房产、集体土地、林场或产业扶持基金投资分红等手段作为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沐川县魔芋产业防返贫致贫基金在发展魔芋集体经济中占很大比重,一旦政策停止,收入将下降,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经过短暂发展后又将归零到“空壳村”行列;又如光伏产业0.8212元/度的入网电价中,有一半是靠国家新能源补贴,若无政策长期补贴支持,收益将对半砍,成本回收时长将进一步拉长,无法抽身发展新产业新项目。二是应对挑战的能力较弱。大部分村经营形式单一,壮大集体经济能力较弱;部分村有资金但无思路,找不到、找不准投资途径和方向,致使资金变资产的愿景难以实现。三是项目保障要素匮乏。多数村的集体土地、山林、水库等资产已全部包产到户到组,村集体没有资源资产可以利用。加上必须考虑生态功能区定位、林地红线、保护耕地等政策,各村在土地开发、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也受到了影响,推进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进度缓慢。
(三)发展机制不健全,保障不充分
一是资产管理机制不科学。有的村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存在“并村不并账”的问题,村里大部分经营收益仍归原村(组)所有,合并后的新村大多未培育新的经营收入增长点,要想发展壮大新村的集体经济,更是“小马拉大车”。二是扶持机制不全面。近年来,各级政府针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励作用,但缺乏直接有效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项目建设、资金保障、日常管理等方面没有建立起系统有效的配套政策。三是激励机制不完善。在一些村干部“等、靠、要”的思想残留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的双重作用下,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下降。
(四)资源条件不优,发展路径不宽
与周边其他地区相比,沐川县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面临困境。因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条件相对落后,难以吸引外来资本投入开发,产业项目选择难,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够,集体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一是道路交通条件不优。尽管第一条高速公路已经开通,但县内地形复杂、山路较多,物流运输成本偏高;除高速公路外,其他公路建设标准不够高,大部分通村通组道路宽度为3.5米及以下,仅仅解決了村民出行问题,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车辆通行需要,产业道路不适应发展需要。这些情况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二是原始积累少,发展资金欠缺。全县投入到村的产业扶持资金相对较少,对发展产业项目来说杯水车薪,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地处偏僻、信息闭塞、观念陈旧的村发展能力更为薄弱。三是外来流量不足。县内生态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承载力有限,文旅资源特色不突出,难以形成游客黏性。现有文旅市场定位不够清晰,对市场需求、目标客户群等评估不够细致,难以带动文旅经济发展。
三、沐川县推进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转变发展观念,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
一要高度重视。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事关沐川全域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深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突出党建引领,强化县级党委统筹和乡镇、村党组织引领,共同发力、一体推进。二要明确目标。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明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标,精心制定适合当地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任务,选准发展路子。三要精准施策。要切实加强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每个村的发展条件和特色优势,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进行发展。广泛倾听基层群众诉求,提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措施,尤其要用好返乡创业大学生、致富带头人、农村产业经营能人等人力资源,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把准脉、开好方”。四要强化指导。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部门、乡镇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要工作任务,大力推行领导干部联系经济薄弱村、部门联村结对等制度,持续对各村进行指导与帮扶。坚持因村施策、分类指导,积极向各村提供切合实际并且具有政策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精准指导,帮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二)回归村民主体,破解外部力量过度介入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的大趋势引导和总要求指导下,要破解市场力量无序介入和政府力量过度介入的问题,让乡村振兴重新回归到“以村民为主体”。一是选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一个心里装着全体村民的村带头人如果正确处理好了个人创富和带领全体村民共同致富之间的关系,村集体经济组织便拥有了团结有为的动力核心。二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带头人是核心,村集体组织能力强弱是重点。复兴和重构村集体组织并使其强大才能明确具体该“如何操作,怎样执行”。如盘活村级富余劳动力、闲置资产、农特产品等资源,成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公司,通过收取劳务费、租赁费、销售费等方式为地方产业分流中心、集镇提供市场管护、保洁、安保、绿化、餐饮等服务,让村民增收致富、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三是构建运营治理协同关系的合作机制。通过服务创新、产业招引、权益释放等方式搭建可入市交易的资源标的体系,提高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塑造能够被市场认可的村庄品牌,并让村域空间拥有可持续增值的内在张力。让市场归市场,让治理归治理,相互协同又彼此分开。在坚持以村民为主體的前提下,让参与各方能够各美其美、各得其所,获得各自发展的制度保障,充分发挥运营治理协同机制的助力作用。
(三)推行农村“三变”改革,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活力
农村“三变”改革是目前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一道“良方”[4]。一是资源变资产。将各村可用的集体土地、林地、林木、水域、湿地和闲置的房屋、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权通过一定的形式入股到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取得股份权利,让沉睡的乡村资源活起来,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成为变现价值更高的东西。二是资金变股金。将各级政府部门投入到农村发展生产和扶持类的财政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户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到经营状况较好的乡村经营主体中,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变一次性投入为持续性增收。三是农民变股东。村民自愿以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集体资产股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自有生产经营设施、大中型农机具、资金、技术、技艺、劳动力、无形资产等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协商或评估折价后,投资入股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让农民能够成为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持续参与者和受益人。
参考文献:
[1]庄甲坤,张琦.乡村振兴背景下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22(2):14.
[2]李志平.综合施策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N].光明日报,2022-01-25(11).
[3]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三农”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N].四川日报,2022-03-14(1).
[4]温铁军,唐正花,刘亚慧.从农业1.0到农业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365.
责任编辑:康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