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2023-05-30杨柳松
杨柳松
摘 要:新文科建设对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应对新文科进行深入研究,以此为根基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积极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跨领域融合、推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科技互动发展等路径在新文科背景下开展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将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与新文科建设理念紧密结合,全面优化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在使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更适应现阶段音乐教育发展要求的基础上确保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关键词:新文科;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號: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4-0117-04
近年来,新文科建设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工作重点,且通过借鉴国内外发展趋势、推动教学改革工作纵深发展使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得到长效发展。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立足新文科建设的视角制订与本校实际发展情况相契合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充分发挥新文科建设对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确保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切实提升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持续优化发展。
一、新文科基本概述
新文科破除了传统文科的固定地位模式,重点关注不同文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创新,通过使不同类型文科相互协作推动传统文科转型升级,新文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较强生命力,更能够满足新时代发展对部分学科提出的新要求。形成、发展新文科需要特定时代背景,一方面,跨学科融合为新文科出现奠定了根基。受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需将科学细分为不同学科才能深层次研究不同事物本质与内涵,导致各类型学科出现分化现象。但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科学技术进入高速发展期,为研究各事物提供了新视角、新技术与新的解决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类型学科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为新文科出现夯实了基础。另一方面,社会问题日渐复杂化也为新文科形成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1]。当前,新科技技术也在不断影响着人们学习、工作与生活,引发了诸多法律问题与道德问题,其不仅与新科技应用密切相关,还蕴含着深层次的社会文化问题,将多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制定完善、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文科的形成,为解决学科问题与深层次社会文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二、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科交叉融合需求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文科的学科交叉融合问题再次被热议。当前,我国主要通过高校开展音乐教育,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通过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育专业音乐人才,确保其毕业后能够胜任音乐创作、演出、教学与理论研究等工作。音乐专业可划分为以表演为主的职业化音乐专业教育以及以教师培养为主的职业化音乐专业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学生通常仅关注音乐技能,导致部分音乐专业人才出现“上不来、下不去”的问题,既不具备专业的音乐表演能力,又无法传授自身音乐知识。改变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窘迫的局面,需借助新文科建设理念,强化文文与文理互通,借助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将科技与人文、技能与教育、专业与育人相结合,帮助音乐专业人才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三、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部分地方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社会输送了一批综合素养较高的音乐人才,但部分地方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契合度较低、教学内容过于传统、教学方法单一等。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积极从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构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新机制。
1. 优化专业结构。部分地方高校音乐学院基本包括音乐表演与音乐学(师范)两个专业方向,并且,部分地方高校已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强化了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范特点,为基础教育输送了优质音乐师资力量。而音乐表演专业招生人数则逐年攀升,其培养目标主要为培养具备演唱、演奏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前,部分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无法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与办学特色深化专业建设内涵、优化专业结构,将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与播音主持、艺术管理等专业贯通融合,培养能够尽快融入社会的优秀人才。
2. 完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开展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因此,优质课程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应对部分课程进行调整,并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设置新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2]。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应注重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地方高校应在确保课程专业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人文素养类课程,打造文、哲、史之间的跨学科选修课程机制。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摒弃重复性较强的课程,对音乐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合理整合,并科学规划主修、辅修课程比例。除此之外,地方高校还应适当增加专业特色课程,结合地方特色构建地方文化特色课程群,邀请地方文化名人与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授课;地方高校还应充分挖掘该类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落实课程思政。
3. 调整教学内容。首先,强化自弹自唱基本功训练。自弹自唱综合性较强,其包含钢琴、声乐、视唱、和声等音乐基础课程。地方高校应将强化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纳入教学内容,提高教师对其的重视程度,并引导教师积极开展自弹自唱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从易到难弹唱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自己或其他学生的声乐作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其次,将声乐史论、声乐技能知识、独唱音乐会欣赏礼仪、音乐会请柬发送礼仪等融入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地方高校应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重唱、歌剧片段表演等活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推动学生优质发展[3]。最后,在声乐课教学中,教师应在教会学生如何唱的基础上传授学生唱好的技巧,并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学生唱,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参与感。并且,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学内容,协助学生制定学习方案,着重帮助学生掌握欣赏、体验、表演、传播、创作音乐作品的技巧与方法。
4. 创新教学方式。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应将培养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重点,所以,地方高校在创新教学方式时应紧密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其一,地方高校应积极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在遵循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与同类高校、相关行业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如地方高校可与地方中小学或艺术院团构建深层次合作关系,依托其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其二,地方高校还可构建“双学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进修音乐以外的专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其三,灵活选择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方式,落实因材施教,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方面,地方高校应根据学生与本校实际发展情况选择“一对一”或“小班化”教学方式,并引导教师紧密围绕学生实际需求开展教学,推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帮助教师认识到自身角色定位的变化,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引导教师依托微课、慕课等组织学生开展自主预习活动,并要求教师依托在线教学平台在课后解答学生疑惑,指导学生自行开展学习活动,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确保学生学习效果。
(二)推动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跨领域融合
1. 强化科研工作,以科研带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开展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主题的科研工作是落实融会贯通教学的重要基础。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对教师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教师将音乐学与教育学、音乐学与科技交叉融合。例如,培养具有扎实音乐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师资型音乐专业人才已成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要求地方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注重帮助学生深化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因此,将音乐学与教育学交叉融合需将两者教学方法融合、开展符合教育学理论逻辑的音乐教育,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鉴于此,地方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育学、教育管理等学科与音乐学交叉融合的跨学科课题研究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与约束、激励机制,推动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教研工作中;地方高校还应引导教师保持奉献精神与终身学习的态度,做好职业规划,发挥个人特长,积极成为科研队伍的一员,为科研工作做出贡献。并且,地方高校应定期邀请工科教师与信息从业人员向学生讲解科技发展现状与工具性软件使用技巧,多维度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为实现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的目标夯实基础。地方高校还应鼓励教师发表与学科交叉有关的论文或继续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为高校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实现学科交叉提供师资保障。
2. 循序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工作,确保跨学科顺利开展
学科交叉融合无法轻而易举的成功,需不断探索实践,推动跨学科深层次开展。地方高校应立足不同层面、依托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活动,并通过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营造学科交叉融合氛围,为教师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活动提供制度保障、注入新动能。地方高校还应在校园官网添加学科交叉融合交流板块,成立学科交叉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为教师获取与学科交叉融合有关的资源夯实基础。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应引导教师设立跨学科学习项目,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带领学生探索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教师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提供重要参考。
(三)推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与科技互动发展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音乐与科技之间的壁垒逐渐消失,地方高校应积极推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与科技互动发展,并注意协调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地方高校可从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应用科技、引导学生依托科技创新音乐作品、提升学生科技运用能力等策略推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与科技互动发展。
1. 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应用科技
将科技与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融合可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地方高校可在演奏教学中应用科技,准确记录演奏数据,为学生优化演奏提供重要指导,并定量记录演奏,为提升演奏教学质量注入新动能[5]。如,在演奏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对音乐定量测试得到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探索提升演奏质量的正确方式,详细了解演奏场景对演奏的限制,研究控制、改善演奏效果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层次领悟影响演奏质量的因素与演奏质量评价方式,为学生开展演奏实践活动提供重要指导,提升学生音乐演奏能力。所以,在新文科背景下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地方高校应积极引进声音测量方式,帮助学生直观体会自身在演奏过程中优点与不足之处,并提高学生依托科技判断音乐质量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 引导学生依托科技创新音乐作品
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用科技软件可促进音乐科技的研究,对社会发展与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如依托声波原理创造捕捉器、音乐屏障等科技产品。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地方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依托科技创新音乐作品,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将音乐与科技相结合的基础上挖掘更多音乐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方式,强化音乐社会功能,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音乐。在引导学生依托科技创新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可开设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建筑声学等课程,并完善学习设备,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数字天平、音乐声学实验室等专业设备,为学生依托科技创新音乐作品提供坚实保障。
3. 提升学生科技能力
科技能力包括实验能力、创造性思维等,是学生综合运用科技的能力。在推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科技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科技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确保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新文科背景下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改革发展,推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6]。所以,地方高校应积极与社会力量合作,为获取充足科研经费、引进先进专业设备夯实基础,为教师培养学生科技能力提供坚实保障。地方高校还应聘请电脑工程师、音频技术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定期开展以科技为主题的讲座,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国家、行业科技发展情况与未来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学生科技能力。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应强化音乐学科与物理学科、计算机学科的联系与合作,允许学生跨专业选择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与科技有关的基础知识。地方高校还应积极建立科技交流论坛,开展电子音乐会、电子音乐作品大赛等活动,在实践交流中提升学生科技能力,并在校园营造優质氛围推动学生主动提升自身科技能力。
四、结语
建设新文科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为地方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挑战。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破除传统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手段优化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强化跨学科科研工作、循序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工作等手段实现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应用科技、引导学生依托科技创新音乐作品、提升学生科技能力等手段推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与科技互动发展,把握新文科背景下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发展契机,应对时代发展对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确保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能够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推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向开放性与多元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春媚. 礼仪文化引入高校音乐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探讨——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S1):167-169.
[2] 王娟,谈瀚镁. 淡化学科边界聚焦问题意识——“新文科建设与艺术人类学研究高端论坛”述评[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2(01):187-191.
[3] 况雪. 品格育成与人生历练——高校音乐学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导航[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0,41(01):59-62.
[4] 韩启超. 新文科新情况新思路——2020年全国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综述[J]. 人民音乐,2020(06):46-48.
[5] 姜山,张莉杰.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基于全国声音与音乐技术会议的思考[J]. 人民音乐,2021(11):50-53.
[6] 赵志安,胡舒雅薇. 新图景与新路径:科技创新与融合时代的中国音乐产业——2020第七届音乐产业髙端论坛综述[J]. 人民音乐,2021(02):82-85.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