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创新文化体系与培育路径

2023-05-30张品茹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

张品茹

摘 要:创新文化是潜移默化地促进社会、区域、组织和个体等层面的创新主体创新发展的文化。创新文化体系的构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体现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创新文化联系社会、区域、组织(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个体与市场、资源利用和组合等等。参照文化、企业文化的系统模型,综合考虑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创新文化体系主要包括创新文化理念体系和创新文化实践体系。以创新理念引领发展、以创新制度支撑事业发展、以创新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以创新人才促进事业发展,是新时代培育创新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创新文化;创新文化体系;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411/j.cnki.sxsx.2023.02.011

Abstract:Innovation culture is a culture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t the level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t the level of social, 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individual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ultur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which is reflected in a cultural “soft power”. Innovate culture and contact society, regions, organizations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etc.), individual and market,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combination, etc., refer to the system models of culture and corporate culture,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innovative culture, and build this article in this article. The innovative cultural system mainly includes the innovative cultural concept system and the innovative cultural practice system. On this basis, it is proposed to explore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concepts,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with an innovation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use,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reer with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innovative culture; innovation culture system; cultivation path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文化

最初的“创新文化”主要指的是企业文化。国外对创新文化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经济学,是通过熊彼特提出法人创新理论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创新文化也逐渐成为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要发展必须用新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来适应这些变化,不但要技术创新,还要坚持社会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形成创新氛围,实现国家自主创新。

创新文化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并没有独立存着的关于创新的文化形态。创新文化是创新融入文化的结果,而非文化走向创新的结果。创新既是一种能力, 又是一种精神。只有将这种创新的精神不断融入民族、社会、组织、群体的文化之中, 才能形成适合创新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创新文化的内涵展开了研究。Boronat(1992)最早基于行为视角对创新文化进行了界定;Frohman(1998)在此基础上对创新文化的影响效果进行了阐述;Thornberry(2003)从环境氛围视角认为创新文化是一种组织氛围。柏林科学技术研究院编著的《文化VS技术创新》一书中提到,“文化是一个系统体系,它应包括民族、社会、群体、团队共同拥有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以及表达方式等,以及这个民族、社会、群体、团队共同创造的并且能显示其文化特色的法律制度、城市建筑物、艺术品等。”这里提到的创新文化一定是围绕着特定区域、一定群体、某一民族的人民关于创新的价值体系。我们在创新活动当中所营造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从根本上讲是受大家对于创新的价值观的影响。只有将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理念植根于普通民众的思想深处,我们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才能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我国创新文化的发展相对较晚,是伴随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构建创新体系发展创新型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的。1998年,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首次提出创新文化的概念。创新文化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并在此后得到進一步发展。随后,2006年国务院第一次将“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议题提出来。金吾伦(2004)将创新文化分为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两个层面;许庆瑞等(2004)提出创新文化要倡导鼓励创新、容忍失败;水常青和许庆瑞(2005)提出创新文化可以激发个体创造力;方本新(2005)认为创新文化是价值理念 、行为习惯、意识形态与社会环境等的集合体;眭平(2013)描述了创新文化的五个特征;高锡荣等(2016)认为创新文化是大家看待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王辉龙(2019)指出政府制度供给对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的作用。

以上对创新文化内涵的研究主要是从功能、组成界定和表现特点等方面介绍的。综上所述,创新文化是指以创新为引领,由鼓励创新实践活动的精神文化、制度规则和物质环境氛围所构成的文化形态。基于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风俗习惯和心理品质等精神文化层面的概念较为抽象,因而创新文化的精神层面必须通过其外在表现形式进行研究。

二、新时代我国创新文化体系的构建

创新文化是由创新之“文”与创新之“化”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文”是理念体系,“化”是实践体系。要构建全社会我要创新、激励创新的文化场,打造能够实现创新、持續创新的孵化器,形成促进创新的助燃剂,需要构建创新文化的理念体系和实践体系。

(一)创新文化理念体系

价值、观念、理念等是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创新文化体系的构建要确立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明确发展的方向、战略、使命、宗旨等,并以此来确立相应的创新目标、制度、规范等,全面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塑造核心竞争力。创新文化理念体系客观上规范着创新实践活动,并对创新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首先,构建广泛认同的创新价值观。创新价值观是创新文化的核心,是人民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标尺,是创新行为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群体意识,是大家在创新实践中遵循的准则,是形成凝聚力的基础。因此,要善于及时总结经验,并将之上升为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

其次,要以培养创新精神为导向。创新精神是体现全员的意志和利益,并在长期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时代意识。创新精神是一种探索精神。让广大的民众敢于打破常规、善于开拓进取、勇于标新立异,坦然面对失败、挫折和质疑。要勇于探求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企业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组织建设规律,允许失误,宽容失败;创新精神是一种务实精神,要以自己正在做的事业为中心,以推动企业、组织、区域发展为目标,紧密结合实际,力求解决现实问题;创新精神是一种团队精神,让组织成员间、各个团队间形成互助协作、公平竞争、宽容奉献的良好氛围,通力协作寻求创新和突破。要在组织内部大力倡导创新理念,集成人才资源,汇聚创造智慧,推动创新成果;创新精神是一种敢于面对失败的精神,不言而喻,创新是有风险、有成本的。倡导解放思想,就是要心理无负担、思维无定式、思想无禁锢,要敢于打破陈规、追求新颖,破除所谓的“中庸之道”之陈旧的、惰性的、保守的思想。在宽容、平等、协助、尊重的良好创新氛围中,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创新精神是一种超越精神,它视现在为落后,对已有的成绩否定,不满足现状;是自我加压下所迸发的进取意识和超越精神。超越,需要我们有“闯”的魄力、“抢”的意识、“争”的劲头、“拼”的勇气。创新精神是一种科学精神,是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充满好奇的精神,是一种求真务实、勇于进取、公平竞争、容忍失败、协作共赢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鼓励对真善美的自由追求。此外,还要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交融、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创新实践活动的发展。

(二)创新文化实践体系

创新文化理念的贯彻落实,决定于是否具有扎实有效的落地实践机制。创新文化实践体系是以创新文化组织实施过程的管理为主线,主要包括创新文化制度保障和创新文化环境氛围。

创新理念融入制度,创新基因注入制度,用制度的力量保证和落实创新理念。针对创新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加以规范和完善,制定保障创新的经费管理与使用制度,协同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创新人才库,出台培育创新人才的规定,制定激励创新人才相关制度;建立激励创新的现代管理制度,有效保证创新的持续开展。

创新文化环境氛围体现了创新文化个性特点。每个创新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氛围中进行的,在环境中发展,同时又在改变和创造着环境。创新文化氛围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创新实践活动中所依赖的厂房、设备、仪器等保障条件,进行管理沟通的手段,工作生活环境等各种物质环境条件,都属于硬环境的范畴;而软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和激发力量,指的是创新的氛围,要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联系社会、区域、组织(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个体与市场、资源利用和组合等等。参照文化、企业文化的系统模型,综合考虑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本研究所构建的创新文化体系构成主要包括创新文化理念体系和创新文化实践体系,如图1所示。

三、新时代培育创新文化的路径

(一)以创新理念引领发展

1.在个体价值观层面,要大力倡导个体创新价值观,鼓励冒险、自主探索。要倡导自由开放的观念,鼓励民众抛弃旧有的固步自封的传统观念,形成追求卓越、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积极创新的开放价值观。此外,要大力倡导规则意识和诚实守信。积极倡导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为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和信用舆论环境。

2.在社会价值观方面,要使创新成为一种社会认可的惯性。要倡导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念,推动政府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民间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创业主体间创新群体的构建,促进创新主体间产学研的协助交流。

3.组织价值观方面,创新主体(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应积极培育民众的创新能力,并在创新文化发展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民众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政府息息相关,政府要以积极的态度引领创新发展能力,从政策、法规、制度制定上激发创新能力的发展,不断调动民众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创新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高效率地投身于创新实践活动中。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简政放权,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为创新企业和创新个体提供优质的服务。另外,企业在培育创新能力方面中起着中坚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着核心作用。

4.区域价值观方面,蕴含着批判创新、鼓励竞争等内容。在区域创新发展中,高新技术开发区不断追求批判创新的价值理念,才能取得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壮大。鼓励区域创新主体间、员工之间展开合理公平竞争,不断发掘区域创新主体和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引导区域创新主体的成长与员工创新能力的同步发展。区域创新主体之间和员工之间乐于合作,不搞恶性竞争,而是成为促进创新发展进步的合作伙伴。

(二)以创新制度支撑事业发展

创新文化需要在合理的制度体系支撑下才能发挥作用。有了制度的支持,我们获取创新的需求信息、机会、资源就会更加便利,同时也保证了创新主体、创新个体之间的公平竞争,这就是创新文化制度的力量。

1.积极构建支持创新的正式制度

一是完善开放机制,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要推动产学研体系的开放化,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开辟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加大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与联系,形成优势互补,真正实现资源、信息的利用与共享的最大化。政府起协助、调控的作用,实现创新成果高效的转化。同时,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真正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

二是构建良好的竞争机制,激发竞争意识和创业精神。良好的公平竞争保障制度,可以激励社会群体和个体锐意创新、奋发进取,也能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障。建立个人、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的竞争行为信用机制,记录创新主体在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竞争行为是否公平和正当。通过建立合理的公平竞争保障制度,对创新主体间都具有约束效用,保障了创业主体的合法权益,激发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形成良好的公平竞争的环境,不断提升创业主体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创新的动力源。健康的激励机制要有灵活性、多元型的特点,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激励活动,比如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和群体激励等等。激励还要有技巧,要根据创新主体、工作类型、工作环境的不同,采取合适的激励方法。健全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创新主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尤其是对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激励,形成完备的管理制度和组织管理流程,真正激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2.降低创新活动成本的制度

创新是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在不同层面上与多种关系、环境交互的实践活动。创新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创新活动中产生的消耗、摩擦小。如果因为制度不健全或者无制度等因素阻碍了创新活动的发展,消耗了过多的创新资源,显然就会大大降低创新活动的效能,无疑会增加创新活动的成本,抑制创新活动的发生,增加创新失败的概率。由此,有必要建立一系列降低创新活动成本的制度。

一是完善创新服务机制。重点建设一套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公共部门信息供应制度,以公共技术服务、创新资源信息、科技中介服务、科技政策服务、最新科技成绩等为主要内容,可以面向全社会免费提供公益信息,建成一个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这样就可以为创新主体提供及时、完整、准确的信息资讯,减少了消耗成本,更加集中精力发展创新实践活动。比如,陕西省委、省政府把创新作为最大优势、最大动力和最大潜能,举全省之力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发展具有陕西特色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二是构建创新主体的集群机制。企业之间建立联动集群,相互交流、竞争合作、信息共享等,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可以在国内外企业间开展横向合作机制,促进企业间开展常规性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达成协同发展的创新效应。

三是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加大各主体间的协作与交流,促进创新协作、合作交流的文化环境的形成。

3.加强创新的非正式制度建设

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从加强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延伸到全社会的创新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其实质就是通过构建一种积极探索、推崇创新、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和心理机制,从而为更好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就是要引导尊重创新,构建保护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的制度规范。同时,完善创新主体间的关系网络和合作信任关系。还要规范促进隐性知识流动的机制。企业集群是一种很好的社会组织形态,能够有效地促进隐性知识流动的。

(三)以创新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1.优化自由宽松的物质环境

良好的物质环境是价值文化、制度文化的基础和支撑。创新文化物质环境包括优美的环境、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一是要有便捷的交通和地理优势。从创新者的需求出发,创新文化物质环境的园区,应以位置优势为宜,位于城市近郊或交通主干道附近,这样可以减少时间成本。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各类创新人才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减少消耗成本,有利于不同领域、不同部门创新人才的协助交流,为创新效应提供方便。二是创建优美的园区环境。 优美的创新文化物质环境要先从外部的基础设施做起,并且从人的需求出发布设具有人文关怀的基础设施。三是创新文化物质环境要体现人文内涵。创新文化建设应具有人文精神,从人的需求和人的发展出发,彰显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便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因此,追求创新的价值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2.营造创新的文化大环境

营造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创新至上的社会氛围,和谐高效的学习氛围。创新是不断试错、不断纠偏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来都是“九死一生”。因此,培育容忍失敗、崇尚创新、勇于冒险、敢于试错的创新文化氛围是激发创新者持续投入创新的动力。良好的创新氛围能够让创新者有被支持的感觉,包括“创新想法的支持”和“创新资源的支持”。要构建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充分挖掘利用本土知识资源和文化养料的基础之上,通过不同文化的沟通借鉴、合作交融,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

(四)以创新人才促进事业发展

1.善于培养创新人才

人从出生开始就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对风险承受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育理念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行为要求,在一定的教育模式下人们往往展现出相近的行为取向。落后的教育就像是规模化的工厂流水线,量化生产出标准化的缺乏个性的产品,忽略知识的创新运用,忽略创造力的开发,不重视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创新人物的发掘和宣传,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创新精神的宣讲等各种方式使青少年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和训练习得创新精神,增强风险承受能力,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大赛、开设创新课程激发创新动机。

2.善于广纳创新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组织最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本。因而,要千方百计广纳英才。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构建创新团队。要着力搭建创新平台,以良好的条件激励人才,以宽容的精神善待人才,以创新的事业成就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推广“校招共用”引才引智模式,聚焦重大科技工程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工作,实施好英才引进计划、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专项计划等,支持引进产业发展急需人才。

3.善于尊重创新人才

善待创新人才,就是要善待、尊重、包容、信任和激励组织的每一名成员。企业是创新集中爆发的地方,企业创新能够直接作用于生产环节,能够直接产生社会和经济价值,对整个社会的创新具有引领作用。企业的创新主要依赖于员工的个人创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为员工赋能,激发员工创新行为。同时,还要建立起刚柔并济的人才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 方媛媛.驱动创新的文化要素系统层面解析[D].合肥:中国科技大学,2012.

[2]水常青,许庆瑞.企业创新文化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

[3]金吾伦.创新文化的内涵及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5(2).

[4]许庆瑞,贾福辉,谢章澍,郑刚.创新型文化的构建要素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8).

[5]高锡荣,胡小娟,柯俊.基于文献编码分析的创新文化概念体系构建[J].软科学,2016(1).

[6]Niclas Berggren,Mikael Elinder.Is tolerance good or bad for growth?[J].Public Choice,2012 (1).

[7]Frohman,Alan L.Building a Culture for Innovation[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4):9-12.

[8]Daniele Archibugi,Andrea Filippetti,Marion Frenz.Th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crisis on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Europ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3 (7).

[責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
校本文化资源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及培育路径调查研究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的培育路径
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文化的作用及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