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基本要求与实践路径

2023-05-30王玉珠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人民性凝聚力党的领导

王玉珠

摘 要:意识形态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在各个时期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作用,与每一时期的政治环境、时代主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在: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提升公众人物正面宣传能力、着力完善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体系,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意识形态建设;党的领导;人民性;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411/j.cnki.sxsx.2023.02.004

Abstract: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the top priority in the work of the Party and state. China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has its own unique historical role in each perio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era them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each perio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China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are as follows: firmly grasping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ideological work; enhancing peoples sense of happiness; building a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strong cohesion and leadership. It is the practical path of China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exert the advantage of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and enhance the positive publicity ability of public figures,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system in Chinas ideology.

Key words: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peoples character; cohesive force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43。这一论断充分肯定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作用。意识形态建设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一环,是我们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勇往直前的精神根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关乎我国国运的兴衰存亡。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在不同的时期起着不同的历史作用,具有明显的时代感、目标性和使命性。

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

意识形态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作用,契合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时局的改变和环境的变化也会牵引着意识形态建设做出相应调整。我国意识形态的强大优势体现在与时代主题、历史任务和社会发展高度协调,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认同、整合与奠基

意识形态反映了政治上的认同与思想上的共识。在一个社会中,当每个人有着相似的经历、信仰和价值观,那么这些人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就建立了某种联系,达到了思想上的共识和情感的认同,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共同体意识。建党之初,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2]435,体现出党的领导人高瞻远瞩,认识到意识形态建设对国家政权的重要性。他敏锐地察觉到现阶段一切革命问题都离不开中国的特殊国情。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实际中,提出了“建立红色政权”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中国的革命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进 一步指導了中国革命。 1938年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被正式提出。1945年党的七大会议上,“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3]329。这是一次思想的整合反映在政治上的认同。这表明毛泽东思想已成为科学的思想指南,使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舶来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正确的。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把握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确立、巩固与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的意识形态建设起到了重大的奠基作用。中国共产党刚刚掌握国家政权,必须通过意识形态建设整合人们的思想,进而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革命随之进行,通过铲除封建残余思想和官僚资本主义思想,在思想领域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为了提高人民的文化层次、教化人民的思想,在 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各个地区开始了扫盲教育,教化了人们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三反”“五反”运动,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增强了社会凝聚力。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实现,物质基础有了一定积累,为思想文化领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缺乏充分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党的领导人对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错误,致使阶级矛盾扩大化,没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意识形态建设也出现一些偏差,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束缚,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一时期,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清除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文艺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尤其创造性地提出了“双百方针”,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对国家政局的稳定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拨乱反正、凝聚共识与改革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召开,彻底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倾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施改革开放,国内各项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充满生机,意识形态领域也实现了拨乱反正。对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历史作用,党内作出了正确的评价,避免了人们的思想混乱,稳定了大局。面對我国日益高涨的自由化趋势,1979年邓小平提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实现四个现代化”[4]158。这从根本上守住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性质,为人们的思想建设注入了“强心剂”。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做得更深更细更实,着力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体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理论指引实践获得成功,印证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引性,成为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思想指南,为人们找准了方向。随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又成功化解了社会上出现的矛盾问题,团结了人心,汇聚了共识,同时也克服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带来的思想冲击。进入新世纪,为了解决现阶段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思想随即产生,从人的角度思考,以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念回应当下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这些新思想、新理论具有连贯性和发展性,既从政治角度为国家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又从文化角度凝聚了社会共识。正确的思想引领,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保证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全面加强与守正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全新的发展,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迈上了新高度。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民主的追求更加强烈。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在这种强劲的发展态势下,需要有相应的意识形态作为辅助,形成更加强大的社会力量。第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强化。思想根基的不断加强,是大国走向强国的重要标志,也是一种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社会先进文化,将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相结合,为意识形态建设注入思想动力。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对人民有着正面教化作用,团结了人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四,向国际社会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46,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意识形态构建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第五,谋求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世界的眼光建立更多的民族认同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汇集成强大的精神动力,集中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态势。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意识形态建设需契合世情、国情和党情。在新的历史时期,立足于现实需要,全面把握好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是必然趋势。

二、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时代性,符合当下人们的价值导向,也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遵循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求,占据历史主动,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建设凝聚力强、领导力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守住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阵地,是中国共产党保持长期执政的必要条件。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意识形态的宣传者。习近平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5]5,“需要多方联动、全员参与”[5]32。各级党委和宣传部门在意识形态宣传上要协调好工作任务,做到“两个巩固”,凝聚思想共识、把握大局,将意识形态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在宣传社会主流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党员干部承担起先锋带头作用,培养一批专门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队伍作为党的宣传喉舌。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意识形态的建设者。党的绝对领导地位不动摇,人们意识形态就不混乱,可以形成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精力办实事的局面。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变,探索并遵循我们党执政的经验,并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制定并执行相关政策方针。要不断增强党的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能力,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坚强可靠的后盾,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在实际工作中强化政治信仰,明确政治立场,牢记政治站位,消除精神上的懈怠,稳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意识形态问题上要做到旗帜鲜明、激浊扬清、扬长避短、严守阵地,时刻做好与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的准备。

(二)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人民代言、为群众发声,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鲜亮的政治底色和最厚重的价值底蕴。”[6]思想意志只有最终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性质上,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价值旨归。个体的“人”是最大的变量,只有稳住人心、顺应民意,才能汇聚无穷无尽的社会力量,形成势不可挡的态势。因此,要筑牢意识形态领域的群众基础,提升人民群众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履职,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导向。党员干部利用丰富的知识体系教育群众,努力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在满足人们物质富裕的同时也要力求精神富裕,在社会变革中提升自我道德素养。社会主流文化思想最终需要每个个体去认同、理解、遵循。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升,会增强对现有社会体制和社会氛围的强烈认同感。在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时,要做到观大局、谋大事、稳根基、聚民心。党员干部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守好民生工程,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时刻关注人民群众思想动态,认真研究各个社会群体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切实感受,有针对性地发布正向引导内容,提高社会主流思想传播效率。人民的主体地位也要深刻地体现在意识形态建设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谋求发展,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意识形态建设奠定牢固的群众基础。

(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43这表明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积极的、正面的意识形态可以转化为庞大的思想力量,带给人们正确的精神指引,传递向上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是在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和主体价值观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反映出一定阶级或者阶层社会关系的价值尺度。主流意识形态更能反映社会文化发展方向,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这要求统治阶级以大众的共识及其自身阶级价值取向为准,构建一种普遍认可的意识形态,让大众在统一意志指导下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从而形成全社会基本认同的公序良俗。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意识形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个民族需要有集中的社会共识作为精神支撑。有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奠基,人们在这种思想氛围的熏陶下,形成相似的、稳定的民族情感。在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的作用下,会更加积极地维护整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我国意识形态凝聚力越稳固,国家内生动力越强劲,越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我们要善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创新的理论推动实践向前发展,再用新的实践促成新的理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我们要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力量,通过科学的手段将其转化成生动形象的语言、思想,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

三、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路径

在思想文化建设中,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命运的大事,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团结稳定的大事。意识形态稳固,其他一切工作就拥有坚强的思想指引。新时代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意识形态呈现的新规律和新特点,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凝聚力。意识形态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稳固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矛盾冲突的关键所在,意识形态建设必然需要以经济基础作为根基。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生活的品质更为看重,对收入、医疗、教育、住房和环境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第一,意识形态工作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习近平指出:“没有经济安全,文化、教育、社会等领域安全也就无从谈起。”[7]258这表明只有先稳定了经济,积攒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开展其他工作就有了充足的底气。离开经济建设,其他任何事业都会缺乏物质支撑。一心一意發展经济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物质基础。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握文化前进方向,调动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弘扬企业家创业奋斗的精神,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在强大的经济体系支撑下,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享受精神生活,使得人们充分体验经济发展带来的有益成果。

第二,意识形态建设要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习近平指出: “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8]2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建设属于其中重要的一环。人们思想安定了,就会脚踏实地为了幸福生活而奋斗。每个人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奋斗一小步,就能推动整个社会前进一大步。经济发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意识形态工作才能更加顺利开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按照发展客观规律和群众实际需求,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人民生活富足,社会自然会呈现安定状态。

第三,意识形态引领着经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习近平强调:“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全党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9]326只有前进的目标坚定清晰,方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朝着既定的方向奋力前进。意识形态建设始终贯穿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经济建设有着重大的引导功能,保障经济建设不走“邪路”和“歪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在强力推进,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充满了个性化和多元化,更应该用正确的价值观强化意识形态建设,从而使得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精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提升公众人物正面宣传能力

在弘扬主旋律、展示正能量上,新媒体显示出强大的传播优势,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要利用好新媒体的正向宣传优势,将党的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及时地通过互联网传递给人民群众。同时,在互联网平台要弘扬榜样的力量,发挥公众人物的带头示范作用。

第一,合理有效发挥新媒体作用。习近平指出:“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10]319新闻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弘扬真善美为基本原则。各大社交平台要树立使命感、道德感,输出正确的价值导向,服务于大局。党政部门充分利用新媒体舆论宣传窗口,在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知乎、学习强国等各大社交平台建立官方媒体账号,优化传播内容,吸引更多用户群体。同时也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重点宣传范围,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播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思想,通过技术手段阻止错误思潮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及时降低非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风险。新型主流媒体需要守好意识形态舆论宣传阵地,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将客观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担当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大任。

第二,公众人物做好示范引导作用。榜样的力量非常强大,可以成为引领社会风气的标杆。公众人物由于在自身行业中取得卓越成就,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们往往可以左右社会舆论方向,影响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判断力。在弘扬社会主旋律和宣传我国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公众人物示范引导作用不可或缺,要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力。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公众人物需要主动承担起与自身流量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在大众面前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做到知行合一。公众人物需努力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并且进行严格的自我约束,自觉接受大众监督,为主流价值观贡献自身力量。

(三)着力完善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体系

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建设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新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积极借鉴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意识形态的各项制度体系。同时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通过制度的力量彰显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目标、社会的道德标准、公民的价值准则。

第一,把巩固根本制度放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根本制度起着顶层决定性、全面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是整个国家所有基本制度的统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不是突发奇想的主观臆断,而是经过一次次现实考验得来的。坚持这一根本制度,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个人角度出发,都是正确的选择。不断巩固这一根本制度,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筑牢共同的思想之基,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需注意的是,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同时,要尊重文化差异性与多元性,吸收借鉴各国优秀的文化元素。同时,也要防止我国意识形态被神圣化。需用公正、客观的方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基本原则。

第二,健全互联网意识形态管理制度。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健全的互联网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阻止非主流意识形态或错误思潮的散播,净化网络生态空间。因此,要探索多管齐下的网络治理体制机制,完善互联网信息传播机制,主动赢得舆论宣传的优先权。在互联网管理过程中,针对平台操纵大数据推送有关与意识形态相悖内容的行为给予法律规制,加大对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监管力度。利用好智能算法在互联网上的技术优势,通过技术手段将主流思想文化推送到各大社交平台,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声量。明确互联网监管主体、健全互联网责任机制,对平台上出现的歪曲、攻击我国意识形态的现象实施相应的惩戒机制,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氛围。

结语

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不仅要立足于现实需求,更要回应时代之问。只有在发展中不断变化,意识形态建设才会更加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的文化环境,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进行的,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新征程需要更具科学性、凝聚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心聚力,努力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牢固的思想共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李维.习近平重要论述学习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田鹏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论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2).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猜你喜欢

人民性凝聚力党的领导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坚持党的领导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