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人唯贤对中国共产党干部考察的现实启示

2023-05-30邓皎昱陆卫明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邓皎昱 陆卫明

摘 要:任人唯贤是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蕴含了中华民族丰富的选贤任能的智慧。任人唯贤的思想理念来源于以人为本的中华人文精神和为政以德的传统政治智慧。在传统的政治文化视域下,其内涵主要体现为三大部分:“德才兼备”的基本原则、“举直错枉”的社会效应、“识贤用贤”的方法策略。任人唯贤不仅是中华传统政治智慧的典范,对当下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考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坚持政治标准,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近距离接触、多角度考察的干部考察方法。

关键词:任人唯贤;干部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治智慧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411/j.cnki.sxsx.2023.02.001

Abstract:The act of meritocrac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ymbol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including the rich wisdom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idea of meritocracy comes from the Chinese humanistic spirit of people-oriented and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wisdom of governing by virt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the connotation of Meritocracy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balancing of virtue and ability”, the social effect of “appointing upright of officials and removing the crooked ones”, and the strategy of “identifying and applying talents”. The method of Meritocracy is not only a mod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wisdom, but also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current cadre evalu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hich is reflected in adhering to political standards, maintaining self-restraint political ecology, and taking a closer look and multi-angle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cadres performance.

Key words:the method of meritocracy; evaluation of cadre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olitical wisdom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如何更为有效地考察选拔干部是一个重要命题,党在不同时期的干部政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了丰富的选贤任能智慧,集中体现为任人唯贤的思想理念。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1]其中任人唯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条重要理念之一,深入研究任人唯贤的具体内涵与现实启示,对新时代优化干部考察具有重要价值。

一、任人唯贤的思想蕴藉

任人唯贤是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标识之一,儒、道、墨等不同流派对任人唯贤思想的形成发展都有贡献。其中以人为本的中华人文精神与为政以德的传统政治智慧是任人唯贤思想的思想源泉,是理解任人唯贤思想的前提。

(一)以人为本的中华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与古希腊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希伯来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侧重人与神的关系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侧重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问题。中华文化本质是关注人的文化,以人为本表现出中国古代先哲对人生哲学的高度重视。自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中华文化自此便天道远,人道弥,特别在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这一问题上,中华文化崇尚人的崇高价值,而非盲目尊崇神的意旨。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二十五章》)道是对宇宙间客观规律总的认知,天、地、人都在道的法则指引下活动,因而人只要把握了道,就能实现自我突破,其实质是将人从具有神秘色彩的天命鬼神之中脱离出来,肯定了人自身的价值。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之王,在宇宙中处于中心地位。《周易》中將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并指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周易·说卦》)《礼记》记载:“故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礼记·礼运》)人在天地万物中具备独特的地位,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人类有道德,而动物缺乏德行。“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并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荀子·王制》)此外,荀子还提出人能够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应对自然界的各种问题:“力不若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人因其道德性、协作性,决定了人能够发挥自身的能力,更好地适应自然,因而以人为本,重视人的自身作用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追求。要在协作中发挥集体的力量,就需要有人在集体中进行领导、协调、组织,这就需要发挥贤才的作用。如何能够发现贤才,任用贤才,是传统中国社会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由此观之,以人为本的中华人文精神是任人唯贤的思想基础。

(二)为政以德的传统政治智慧

为政以德既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古代社会建设的优良传统,其实质是通过对民众的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达到社会和谐的根本目的。孔子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讲的就是以德行来实现社会治理的根本途径。选用德才兼备的贤才是实现德治的必要前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任用贤才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增强政权的政治人格,提升政治权威。同时,一味依靠严刑峻法试图维持社会稳定从来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德主刑辅是传统社会中的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則。法度是社会整体的约束力量,具有持续性、稳定性,荀子认为对待法度要注重其延续性,不能轻易变更,“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受其数,慎不敢损益也”,“是故三代虽亡,法治犹存。”(《荀子·荣辱》)但同时,法令并不是需要墨守的教条陈规,如何创造性地遵守法度实现社会的治理,则需要领导者审时度势,使民众真正心悦诚服,才能实现长久稳定的统治,因而社会需要大量的贤才参与社会治理,正所谓“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荀子·王制》)任人唯贤,选拔更多的贤能之士,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树立良好的风气,使民众真正对政权产生信任感、归属感。由此观之,任人唯贤与为政以德的传统政治智慧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二、任人唯贤的具体内涵

任人唯贤语出《尚书》:“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尚书·咸有一德》)意思是选拔任用官员要以贤才为标准。传统中国社会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家国同构是传统社会的一大特征,因此选人用人难免会受血缘、亲疏关系影响,任人唯亲。荀子明确反对这种用人偏好,“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列从必尊,此以世举贤也。”(《荀子·君子》)以世举贤则难免导致祸乱。从长远利益看,破除亲属关系,任人唯贤才能使集体持续发展。传统文化中,任人唯贤的理念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德才兼备的基本原则,举直错枉的社会效应,识贤用贤的方法策略。

(一)德才兼备:衡量贤人的基本准则

什么样的人可谓贤人,是任人唯贤的基础性问题。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衡量贤人的标准从来不只偏向于个人才干,而是将个人的德行与才干相结合,德才兼备是中华文化衡量贤人的基本准则,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德与才的关系,充满了辩证的智慧。

第一,德行是评判贤才的基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一》)司马光不仅提出了德与才并重的理念,还提出了德是才之帅。所谓“帅”,即是统帅统御之意,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行,才能真正发挥个人才能,为集体做出应有的贡献。倘若对贤人的衡量标准局限于才干而不重德行,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启用心术不正之人会对集体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也正如孟子所说:“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所任用的贤才必须是有德行的“仁者”,否则身处高位会损害更多民众的利益。孟子的见解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崇德重义的表现。但同时也应指出,德行并非衡量贤才的唯一标准,德行的培养也不仅靠个人冥思苦想,才者,德之资,德行的培养也需要在实践中获得的才干来培养。如若对贤才的衡量过多看重于所谓形而上的抽象“德行”,任用很多袖手谈心性,一死报君王的所谓“仁人”,也并非任人唯贤的宗旨。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个人德行的衡量应更多看重主流,而非锱铢必较每一个具体的德行,子夏所说的重视“大德”与“小德”不废即可的智慧,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才干是贤才的价值所在。个人的德行固然是前提,但归根结底要发挥人的才干,对此中华文化中同样蕴藏了丰富的智慧,其核心是量才任用的理念。所谓“量才”就是要对人的才干进行客观评价,并将其安置于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个人的才干。大多数人才都是专才而非通才,需要用人者找准人才的专长来使用,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孙子兵法》云:“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兵势》)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要取得胜利,为将者先要对事物变化的大势有所把握,进而选用贤才,在不同岗位发挥贤才的作用,顺应形势的发展,才能取得胜利。领导者任人唯贤的精髓是要精准识别贤才的能力,而不能苛责每一位贤才都是通才,在任意岗位都能起到预想的结果,荀子云:“君子之所谓贤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谓也;君子之所谓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谓也。”(《荀子·儒效》)任何贤者、智者,都难以做到全知全能,从不犯错,在超出其认知的范围内,贤才身上的能力与岗位的责任也并非完全匹配,荀子的这一观点与孙子所说的“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不谋而合。因此,高明的领导者,对待贤才需要量才任用,将贤才置于合适的岗位之上,最终经实践而检验。荀子讲:“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荀子·君道》)综合概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贤才的衡量标准是德才兼备,因此领导者在任用贤才时,就要同时注重个人的德与才,尊崇德行,量才任官,最终使贤才各有其职,各尽其能。

(二)举直错枉:选拔贤才的社会效应

社会的治理归根结底要发挥人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用人观是实现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华传统为政以德的政治文化,决定了传统社会中贤才在社会中具有的重要地位。

第一,任人唯贤可以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古代社会建设的优良传统,其实质是通过对民众的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达到社会治理根本目的。孔子所讲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就是指以德行来实现社会治理的根本途径,良好的选贤、用贤传统可以促进乡风民俗的教化。“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这里孔子强调了任用贤才对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选拔任用正直的人才置于邪曲之人之上,民众能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德行教育,也为民众树立了榜样与垂范,增强了社会中大多数人向上、向善的动力,并且促进邪曲之人改正自身缺点,改善社会风气。长此以往,自然会“民服”,最终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

第二,任人唯贤是保障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必要途径。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何能使民众恭敬、忠诚、勤勉,孔子回答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领导者自身要庄重、孝慈,民众自然会因领导者的榜样力量而恭敬、忠诚。更为重要的是,领导者任用优秀的人才去教化能力平庸之人,民众也会自然倾向于勤勉做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领导者要积极树立优秀的榜样,才能更好地引导民众向上,使社会形成良性的循环发展。后世思想家大多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精华。墨子将尚贤视为国家政治兴衰之本:“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墨子·尚贤上》)荀子认为领导者尚贤可以保障社会的规范运行,“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荀子·荣辱》)同时,任用贤才能够增强国家实力,提升国家的声望,招揽更多的贤才,进一步促进国家、社会的治理。“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任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任人唯贤无异于一个国家的一块招牌,能够吸引更多的贤才为我所用,形成贤才的“集聚效应”。根据《史记》记载,魏文侯任人唯贤,广纳天下贤才,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李克、西门豹等天下贤才皆登于魏文侯庙堂之上,因而战国初期魏国欣欣向荣:“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史记·魏世家》)魏文侯尚贤是任人唯贤最终实现国家稳定、社会治理的典范,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三)识贤用贤:任人唯贤的方法策略

实践理性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任何优秀的思想理念都要付诸实践,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正所谓“非知之难,行之惟难”。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领导者对识贤用贤的方法策略需求增长,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所谓的“国学班”讲解“观人之术”,并将其刻意神秘化,以“相面术”“相骨术”来迎合部分人的猎奇心理,这些并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华文化经典中蕴含了丰富的识贤用贤的智慧,经过认真整理甄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识贤之要在于观察一个人生活中的具体行为。生活中的行为往往可以体现人的修养、认知、能力,是我们识别一个人是否为贤才的重要方式。孔子的学生仲弓问孔子,如何判断贤才然后推举贤才,孔子回答:“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孔子主张推举贤才是重要的事情,因而只能推荐真正了解的贤才,不了解的人不能轻易推荐,由此可以侧面看出知人之难,只有在生活中长期观察,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在生活中注重观察一个人的哪些方面,典籍中蕴藏了许多具体的方法,例如“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根据钱逊先生的注解,孔子认为观察一个人就注意他言行的动机、所走的道路和安于做什么事情,这三个内容分别对应了个人的态度、历史与志向,从这三个方面出发了解一个人,可谓是观人之捷径[2]。再如“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人矣”(《论语·里仁》)。观察一个人的错误也是识人之途,人非圣贤,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有些错误是无心之过,有些错误是力有不逮,有些错误则包藏私心,从这些方面也可对一个人的德、才、识进行评判。荀子进一步细化了识人之法:“故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与之举错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与之安燕,而观其能无流慆也;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荀子·君道》)以礼节、诸事、安处、声色等为标杆,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恭敬之心、应变之能、平和之气、存守之节。《庄子》中记载了“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庄子·列御寇》)的方法。这些经典典籍中的识贤之方,并非具有神秘色彩的“厚黑之术”,光明正大且又有实践性,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

第二,选拔贤才并不简单机械地依赖民众的好恶。一些有识之士,在群众中会有一些争议,领导者如若缺乏足够的魄力,因为争议而不敢任用这些人,则会失去这些贤才。有才干的人往往会有一些棱角,在实际生活中会产生争议,而如若一味苛求所有人的认可,则难免会陷入过度的调和,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够促进事业进一步发展。孔子讲:“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领导者对待人缘极好与人缘很不好的人,要注意考察,不能简单凭借众人之好恶对人简单下结论,能够满足所有人的不同喜好,可能是德才兼备,其威望能够服众的人也可能是善于钻营,原则性不强的“乡愿”,因此领导者对待这样的人,务必要详加考察。孟子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了选拔贤才不能被周围人的意见所左右,这样容易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做出错误判断:“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孟子·梁惠王下》)而即使是绝大多数人都认可,也不能轻易任用,“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经过众人口碑与实践检验双重评价之后,一个人的贤愚才能真正体现,这时方可量才任用,这样可以避免启用无原则的“乡愿”,使团队缺乏活力与创造力。

第三,要敢于为贤才提供展现实战能力的平台。识贤的目的不仅是客观评价贤才,更重要的是要任用贤才。荀子认为任用贤才是领导者必备的素养:“人主者,以官人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荀子·王霸》)我们剔除荀子思想中封建等级色彩能够发现,领导者需要将贤能之人置于合适的岗位发挥才干,而不是发挥个人才能,越俎代庖。领导者不用贤才而试图事事决断,不仅事倍功半,并且任何人都难以做到对各种具体事务充分了解,导致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孙子兵法·谋攻》)以战争为例,如若领导者不了解军事,直接干预指挥,则难免打败仗。由此可见,掌握一定的识贤用贤的方法策略,对领导者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任人唯贤对干部考察的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党必须建设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力量之一,也是我们今天治国理政的重要借鉴[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任人唯贤的思想为新时代干部考察提供了丰富的智慧,是新时代考察干部的重要思想来源。

(一)“德才兼备”与坚持政治标准

任人唯贤思想中德才兼备的理念,对新时代干部的考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德者,才之帅也,传统文化中衡量贤才的标准从不脱离人的德行,偏向具体的能力,个人如若德行欠缺,难以真正发挥其才能。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德行的内容很多,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具体的德目构成了中华伦理道德体系,尤其以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影响深远。这些具体的德目对今天我国的人才教育、人才选拔仍有参考价值。但同时也应看到,传统文化的德目偏重于个人的品行、修养,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新征程中,我们应对其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创造性转化,使传统的智慧更具现实意义。干部考察中最重要的德就是坚持政治标准。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指出,所谓超阶级的、一般的道德,事实上是保障剥削者利益的“道德”,而党员最伟大、最高尚的美德,则需要坚定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4]。在考察干部时,将干部个人的品德与党性原则相结合,对党忠诚,听党指挥,坚持政治标准,就是新时代德才兼备中的“大德”。在此基础上,德还应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

加强干部选拔的政治标准,就要增强政治意识,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干部政治问题触及灵魂深处,有一定隐蔽性,一些干部当面一套信马列、背后一套信鬼神,当下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干部的政治标准要求更为重要,如果政治素质不够,在风吹雨打中就会起私心杂念,甚至腐化堕落,因此选拔干部更要坚持政治标准作为首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察干部要“看政治忠诚、看政治定力、看政治担当、看政治能力、看政治自律”[5]。归根结底,在实践中考察干部是否讲政治,就是看干部是否把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在实践中,能否坚持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政策,把党中央的决策不打折扣地落实,能否坚持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自觉服从组织决定等等。坚决把“墙头草”“两面人”等违反政治纪律的干部拒之门外,确保选拔的干部政治素质过硬。

(二)“举直错枉”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任人唯贤,还能够引领社会风气向上向好发展,将贤能之士置于高位,在全社会树立榜样,引导更多的人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个人水平。用一贤而群贤毕至,任人唯贤、举直错枉本身就能够使社会风清气正,这样的传统智慧对我们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党的事业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培养选拔干部必须突出作风导向,干部的优良作风是涵养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环节。如若不坚持优良的干部作风,则会造成“圈子文化”泛滥,甚至出现“拉票贿选”“带病提拔”的现象,个别意志不坚定的干部会利用职务之便,大搞形象工程,搞权力私相授受,严重破坏党内的政治生态。这种风气如不禁止,上行下效,其流毒由内而外地自然也会影响到社会风气,造成全社会不正之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人上的腐败严重影响到政治生活,“端正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治本之策”[6]。因此,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导向,公平公正、科学有效的干部考核选拔原则可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推动廉政建设,最终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识贤用贤”与近距离接触、多角度考察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识贤用贤的智慧,综合概括传统文化中的“识人之术”,无论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还是“观过,斯知人矣”(《论语·里仁》),其共性都是在现实生活对人长期观察。传统的“识贤用贤”侧重于考察人生活中的内在修养,在新时代干部选拔实践中,我们应当对传统识贤智慧继承发展,在注重干部个人修养的同时,工作实践中进一步近距离、多角度考察干部。“近水知魚性,近山识鸟音。”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各项工作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干部专业素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党和国家各项具体工作实践中,往往潜藏着大量学有所长、业务过硬的干部。因此考察干部时,不能将目光局限于周围的人,也不能仅限于从报告、文案中去了解干部,对干部的认识不能流于表面。要对干部近距离接触、多角度考察,才能真正掌握干部的一手资料,选拔出真正的贤才,使组织放心、群众满意。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十分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例如“四观察四看”的方法:“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其见识见解;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其品质情怀;观察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看其境界格局;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水平。”[7]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创新地发展了传统智慧,进一步强调了考察干部要注意深入干部工作一线,近距离接触、多角度考察,避免凭借抽象的感觉来评价干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2]钱逊.论语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5:27.

[3]陆卫明,邓皎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维度[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0-37.

[4]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33.

[5]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565.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182.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418.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开展以“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