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实用主义的解释理论

2023-05-30王伟

关东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罗蒂

[摘 要]同为新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罗蒂与舒斯特曼两人的解释理论具有明显的亲和性,这充分表现在他们都反对解释是去发现不变的本质性意义,都主张意义即语境、意义源自共同体、意义的主体间性等。然而,不论是在解释的对象、层次、主体,还是在解释的追求、依据与工具等诸多方面,舒斯特曼都对罗蒂提出了批评意见。详细考察后可以发现,这些批评难以成立。它们所关涉的解释议题,可以为当代中国解释学的建构提供一些思想参照。

[关键词]新实用主义;解释理论;罗蒂;舒斯特曼

[作者简介]王伟(1977-),男,文学博士,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福州 350001)。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与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均为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两人均就解释问题发表过引人瞩目的看法,是为新实用主义的解释理论。尽管新实用主义的内部见解纷呈,并不完全一致,乃至不乏龃龉和冲突,但它们又的确有着许多鲜明的家族相似性。就罗蒂与舒斯特曼两人而言,他们都持有激进的反本质主义立场,都反对解释是去发现某个不变的本质性意义;他们共同认为,意义是塑造出来的、建构出来的,意义依赖于语境或关系网络中诸多关系项的相互关联,意义是共同体观念与价值的表达与发抒,意义是主体间不断协商与对话的暂定结果。深入理解、把握新實用主义的解释理论,只看到这些原则上的相似性还远远不够,还应看到舒斯特曼在解释问题上对罗蒂进行了多维而全面的批评。对舒斯特曼来说,这些批评自然意在证明他与罗蒂的迥然相异之处,从而彰显自己解释理论的要点。然而,如果细察舒斯特曼的论证,再衡之以罗蒂的有关论述,证之以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那么,就可以发现这些批评并未进入罗蒂论说解释问题的内部肌理,很难立住脚跟。展开论证之前,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对于舒斯特曼的这些批评,除了罗蒂本人的偶尔回应之外,国内外学术界的讨论都特别少见,这使得舒斯特曼的声音有着以讹传讹的潜在风险,因此值得仔细辨别与澄清;二是这些批评之间原本血脉相通、互有交叉,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不妨单个拎出、条分缕析。

一、解释的对象: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

在一篇研究艾略特(T.S.Eliot)诗学的文章中,舒斯特曼指出:在艾略特看来,文学批评是一种必须不断界定自己界限的活动,它与其他生产性话语一样需要一些结构上的限制。因此,明智的艾略特——实际上也是说舒斯特曼自己——将“强烈反对文学批评应该像罗蒂以及卡勒(J.Culler)和伊格尔顿(T.Eagleton)这样的文学理论家所说的那样,简单地、不可挽回地将自己融入一种一般的‘话语理论或‘文化批评或‘象征实践的修辞学”。【Richard Shusterman,“Eliots Pragmatist Philosophy of Practical Wisdom”,The Review of English Studies,vol.40,no.157,1989,pp.72-92.】也即是说,舒斯特曼认为罗蒂、卡勒与伊格尔顿三人都未能对文学批评的范围加以合理限制,以致于使其在盛行的话语理论、文化批评与象征实践的修辞学中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相比之下,舒斯特曼强调的是狭义上的文学批评或文学解释,罗蒂们则阐扬广义上的文学批评,而不再将文学批评局囿于通常的纯文学范围之内。因此,批评或解释的对象明显从先前的文学文本扩大为整个话语世界、文化世界、修辞世界。诚如罗蒂所言,20世纪以来文学批评的所指不断延伸、扩充,它已经“扩展到神学、哲学、社会理论、改革派政治纲领和革命宣言”,“扩展为可能为一个人的最终词汇提供候选者的每一本书”。【Richard Rorty,Contingency,Irony,and Solidarit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p.81.】与之相应的是,文学的所指也变得五彩斑斓。它不限于之前必须具备“文学性”——罗蒂也不认为有这样的文学性——的文本,而是只要有助于促进男男女女道德省思的书籍,就都可以跻身文学的大家庭之中。按照这一逻辑或条件,对罗蒂来说,解释对象就既涵盖了高雅艺术,又延揽了通俗艺术。

问题是,舒斯特曼担心罗蒂式文学批评的泛化,会对其长期扮演的传统角色带来严重损害。具体来说,舒斯特曼坦承,艾略特式的文学批评并不否认可以处理那些超出经典文学范围的符号学、社会学与哲学类问题,但同时强调文学批评家不应忽视或否认文学与文学批评的连续性价值——正是这种价值将文学批评这种传统实践与其他的文本实践区分开来。“文学批评家的文化权力和声望,以及他干预文化和社会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传统角色,因为他专门致力于并受托解释伟大的、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在我们的世俗社会中,这些是我们所拥有的最接近神圣文本的东西。因此,认为批评家可以通过放弃高雅艺术殿堂而进入话语理论和文化社会学的一般层面,从而在社会上发挥更大、更有成效的作用的想法肯定是错误的,无论意图有多好。”【Richard Shusterman,“Eliot's Pragmatist Philosophy of Practical Wisdom”,pp.72-92.】也即是说,通过解释经典作品,文学批评家既展示又获取了一种象征资本,并以这种象征资本积极介入到公共领域之中。在此过程中,文学批评往往不是纯学术的活动,而是有着浓烈的文化关切与社会关切。很大程度上,这也是为何伊格尔顿在梳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之后得出了“政治批评”的结论的原因。正因珍视批评的传统功能与批评家的传统形象,舒斯特曼指责罗蒂们错误地抛下经典而一头扑进话语的汪洋,并奢望能够以此更有力地影响社会。

舒斯特曼的指责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罗蒂们进入包括文学在内的话语领域,并不必然如舒斯特曼所忧心的那样,会完全失去介入社会的能力;相反,他们很有可能是以与解释经典这一传统方式不同的新形式来介入社会。二是罗蒂不仅并未真的丢下经典而不顾,而且十分重视经典的启迪价值。罗蒂明确说,“我们应该欣然承认,经典是暂时的,判断标准是可变的。但这不应导致我们放弃经典的想法。我们应该因为文学经典激励了许多读者而将其视为经典,而非因为它们是经典才启发了许多读者”。【Richard Rorty,Achieving Our Country:Leftist Thought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p.136.】其实,舒斯特曼批评罗蒂们撇下经典,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测与过虑。有意思的是,反倒是舒斯特曼自己后来大张旗鼓地持续为通俗艺术摇旗呐喊。因此,他又转而批评罗蒂整体性地、无差别地否定通俗艺术是染有“性别歧视、种族主义与军国主义”的“劣质品”,主张实用主义是多元论者——既颂扬高雅文化又承认通俗艺术的价值,并以社会向善论的方式敦促通俗艺术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Richard Shusterman,Thinking through the Body:Essays in somaesthetics,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p.182.】不难发现,舒斯特曼对罗蒂的前后两个批评——抛弃经典与否定通俗艺术——之间构成了可见的张力。事实上,在对待通俗艺术的态度上,罗蒂与舒斯特曼并无怎样的冲突,差别只是舒斯特曼更为关注、花的精力更多而已。

罗蒂的确批评了通俗艺术,但罗蒂对高雅艺术也有一视同仁的批评。换句话说,罗蒂对两者都不是一味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有所辨别、有所期待。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批评的原因是什么。弄清楚这一点之后,舒斯特曼对罗蒂的绝对化指责就会烟消云散。首先,罗蒂理想的文化是后形而上学文化,理想的人是自由主义的反讽主义者,他们虽然不相信任何超越时间与机缘的不变基础,但仍然怀揣着减少苦难、停止侮辱的美好愿望。“罗蒂正是在这个概念框架内考虑艺术和文化,并认为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差异具有欺骗性,因为在他看来,差异应该被视为仅仅是渐进性的。罗蒂认为文学、电影和电视是道德教育和道德生活中最相关的因素,因为他认为小说和肥皂剧比抽象的哲学论文更能描述和吸引人们对社会问题、歧视、孤独和贫困的关注。”【Csaba Olay,“Rorty and Shusterman on Popular Art”,Pragmatism Today,vol.6,no.1,2015,pp.28-44.】其次,罗蒂大力张扬民族自豪感,非常看重民族精神与国家形象在建构民族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让他格外不满的是,“在流行文化和精英文化中,大多数对21世纪美国将是什么样子的描述都是以自嘲或自我厌恶的语气写成的”。【Richard Rorty,Achieving Our Country:Leftist Thought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p.4.】显而易见,这个否定的概观与宏观的判斷并未单独针对流行文化。微观方面,罗蒂对流行文化既有批评也有赞扬。他以当时的两部小说力作《雪崩》与《死者年鉴》为例,批评它们书写的都是民族的自嘲与自憎,并认为它们和20世纪上半叶出版的一批社会主义小说——《丛林》《美国悲剧》《愤怒的葡萄》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书写的是民族的希望与理想。

二、解释的层次:作者意图与非作者意图

舒斯特曼将罗蒂的解释理论概括为“强调非作者的阅读制作”,将文本意义看作“由未来、未来读者的意图与实践不断重新定义的东西”。【Richard Shusterman,Pragmatist Aesthetics:Living Beauty,Rethinking Art,Maryland:Rowman LittlefieldPublisher,Inc.,2000,p.84,pp.100-101.】他批评说,罗蒂“这种使用新语汇使文本做我们想要的事情”的做法,“把所有的对话都变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白”。【Richard Shusterman,“D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Confrontation and Convergence”,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vol.26,no.4,1986,pp.311-327.】舒斯特曼的叙述与批判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将罗蒂推进了读者能够随心所欲解释的理论陷阱。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文艺理论界对罗蒂解释理论的接受,与舒斯特曼的这种观点颇为相似。因为在中国学术界广为传布的《诠释与过度诠释》讨论集中收入了罗蒂的一篇文章【参看[美]罗蒂:《实用主义之进程》,[意]翁贝托·艾柯等著:《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109-133页。】

,其中赫然反对艾柯(Umberto Eco)在“解释文本”与“使用文本”之间进行区分,主张应该消除这一区分。因为“在我们看来,任何人对任何事情所做的一切都是使用它。解释某事,了解它,洞察它的本质等等,都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将其付诸实施的过程”。【Richard Rorty,“The Pragmatists Progress”,Umberto Eco with Richard Rorty,Jonathan Culler,Christine Brooke-Rose,Stefan Collini (ed.),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93.】若是望文生义,那么,解释即是使用的主张,当然给人以过度张扬解释主体权力的印象,似乎解释在罗蒂眼里根本无须顾及作者意图与文本制约。事实上,罗蒂明确承认作者意图的存在,并认为我们确实可以用它来解释文本的意义,但作者意图并不拥有解释文本的特权,它仅是意义的一种情形,仅是解释的一种较为初级的路径。我们还要进一步考察意义的其他三种可能情形,即文本如何被世异时移的解释共同体所理解、如何被革命性的解释所理解、如何融入人们的观念之中。【Richard Rorty,“Texts and Lumps”,New Literary History,vol.17,no.1,1985,pp.1-16.】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学者往往只看到了“使用”的一端,就想当然地把任意解释与无所约束的帽子扣在罗蒂头上,至于另一端——罗蒂所言的使用究竟是如何一种状况——则很少问津,很少进一步探讨。更重要的是,谈论罗蒂的解释理论时,研究者常常只拿这一篇论文说事,而未关注罗蒂在其他地方的相关论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与相互发明。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罗蒂说的“使用文本”是什么意思。罗蒂认为,一个文本与另一个文本之间的界限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泾渭分明。他提醒人们思索如下问题:可否根据艾柯的理论著作《符号学原理》《符号学和语言哲学》来解读其小说《傅科摆》?当我们想解释这三本书中的任意一本时,是否应该与另外两本书的知识相提并论?能公平地利用艾柯的传记知识,以及他在皮尔斯身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的知识,来解释他写了一部关于神秘主义偏执狂的小说吗?如果可以引用关于作者身份的知识,下一步怎么办?可以将其带入研究另一位符号学家皮尔斯(C.Peirce)的过程中去吗?【Richard Rorty,“The Pragmatists Progress”,Umberto Eco with Richard Rorty,Jonathan Culler,Christine Brooke-Rose,Stefan Collini(ed.),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p.94-95.】其实,这几个问题实际上突出的都是文本间性或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文本是根据其他文本、人、观念、信息或你的经历来阅读它们,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Richard Rorty,“The Pragmatists Progress”,Umberto Eco with Richard Rorty,Jonathan Culler,Christine Brooke-Rose,Stefan Collini(ed.),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p.105.】即是说,不应孤立地去解读某一个文本,而应在文本的相互关联、相互照亮中去解读。因此,解读艾柯的小说作品《傅科摆》,关于艾柯的其他方面的知识都能提供或多或少的启发。解读带有浓厚符号学色彩的小说《傅科摆》,艾柯的符号学理论无论如何是不应绕过去的重要资源,它还可以用来解读皮尔斯的符号学。可以看出,解释某一作家的特定文本,不仅可以使用同一作家的其他文本,而且可以使用其他作家同一主题的相关文本。如此一来,解释就是在纵横交错的文本关系网络中展开。理论上,在解释进行时对其他文本的采撷、勾连能够一直延宕下去,宛如德勒兹(Gilles Deleuze)构想的“千座高原”一般绵延不绝。至于选择哪些文本、选择多少文本、又在哪里适可而止,要看解释的需要、目的与解释主体的知识储备量级。换言之,解释是文本间性与解释需要的持续博弈与暂时平衡。在以上分析之后就容易明白,舒斯特曼批评罗蒂使用文本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只看到了解释主体的需要与目的,从而误以为主体可以随意摆布文本为我所用,误以为读者的意图掌握着文本的生杀予夺,而未见及罗蒂一直说的都是文本间性,都是解释处于众多文本构成的关系网络之中,都是文本强力制约着解释主体。

需要留意的是,这种文本间性与艾柯主张的文本意图并不相同。罗蒂坦言,自己反对“使用文本”与“诠释文本”的区分,实质上是要挑战艾柯“文本意图”与“读者意图”的区分。对艾柯而言,前者是文本的内在连贯性,后者则意味着难以控制的读者冲动。正因如此,罗蒂略带调侃地说:文本意图无异于一道坚固的屏障,被用来“阻挡我们征用一切以满足自己需求的偏执狂热的愿望”。【Richard Rorty,“The Pragmatists Progress”,Umberto Eco with Richard Rorty,Jonathan Culler,Christine Brooke-Rose,Stefan Collini(ed.),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p.95.】罗蒂不赞同这种作为衡量标准的先在连贯性——它能够指引读者不致误入解释的歧途;相反,他认为文本的连贯性本身即是解释的最后结果或呈现。“我更愿意说,文本的连贯性在被描述之前并不是它所拥有的东西,就像我们将点连接起来之前它不具有连贯性一样。它的连贯性只不过是这样一个事实,即某人找到了关于一组标记或噪音的有趣的东西——某种描述这些标记和噪音的方式,将它们与我们感兴趣的其他一些事情联系起来。”【Richard Rorty,“The Pragmatists Progress”,Umberto Eco with Richard Rorty,Jonathan Culler,Christine Brooke-Rose,Stefan Collini(ed.),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p.97.】所谓连贯性是诸多不同节点的相互链接,而链接哪些节点、对哪些节点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则取决于读者的需要与兴趣。与艾柯不无本质主义色彩的唯一连贯性相比,罗蒂倡导的连贯性明显是开放的、弹性的、不断建构的。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罗蒂在其他论著中对解释问题的相似谈论。罗蒂指出,在批评史上有过一批提出新准则的有影响力的批评家,譬如,阿诺德(Matthew Arnold)、利维斯(R.F.Leavis)、艾略特、特里林(Lionel Trilling)、布鲁姆(Harold Bloom),如此等等。“他们并不是在解释書本的真正含义,也不是在评估被称为它们的‘文学价值的东西。相反,他们把时间花在将书安放在其他书的语境中,把人物安置在其他人物的背景下。这种放置的方式与我们将新的朋友或敌人安置在老的朋友或敌人的背景下的方式相同。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我们修改了我们对他们的看法。”【Richard Rorty,Contingency,Irony,and Solidarity,p.80.】也即是说,批评是建立与其他文本的发散式关联,而不是与超出文本之外的某个东西进行对照。由于新的文本的加入,语境或坐标系的变化,批评或解释就可能需要相应地调整——或大或小、或剧烈或温和,不同程度的新意义就随之而来。但这种解释的创新并非刻意为之,亦非凭空创新,而是建立在新的文本间性或新的解释背景之上。罗蒂这里的类比也意味着,解释不是什么专属性的神秘性工作,专业的批评家可以做,我们身边普通的男男女女也都在做。罗蒂的解释理论并非如舒斯特曼指责的那样贬低了普通人,而是赋予了专业读者与非专业读者同样的解释主体地位,而这与罗蒂在解释对象上对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比量齐观恰好相辅相成。

三、解释的追求:创新与沿袭

舒斯特曼认为,应该区分罗蒂实用主义解释立场的两个部分,并分别予以支持与反对。罗蒂把批评或解释的性质与功能看作“塑造”而非“镜像”。也即是说,批评或解释不再致力于反映、揭示深藏于文本中镜式的本质性意义,而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对这种激进的反本质主义取向,舒斯特曼表示支持。但舒斯特曼反对罗蒂接下来的主张,即唯一或更好的批评或解释方法就是努力发明和生产新的语汇。舒斯特曼接着说:“为了帮助我们接受第一部分,我们应该记住,阐明批评功能的最有趣和最有效的尝试,与其说是试图反映或揭示一种特定功能,不如说是试图概述和促进一种修正或替代方法(哪怕只是重点的转移)。为了帮助我们否定第二部分,我们可以考虑价值论和认识论这两种反对意见。”【Richard Shusterman,“D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Confrontation and Convergence”,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vol.26,no.4,1986,pp.311-327.】也即是说,舒斯特曼反对罗蒂对解释创新的片面追求。演绎自己的实用主义时,舒斯特曼在不同的论著中屡屡申述这一点,而罗蒂则无一例外地成了反面的衬托。从价值论上说,罗蒂式创新会“脱离传统的常用语汇,不仅会造成社会与历史的疏离,还会造成自我的疏离”;从认识论上说,罗蒂式创新将“丧失历史文本的可替代性和由此产生的启迪力量,丧失最有效的思想和交流所需要的充分共享和稳定的语言实践”。【Richard Shusterman,“Eliots Pragmatist Philosophy of Practical Wisdom”,The Review of English Studies,vol.40,no.157,1989,pp.72-92.】舒斯特曼断言,这种对创新的崇尚削弱乃至克服了传统,而不是如艾略特所主张的那样既强调接续传统又关注未来的发展。它只是一种对未来语言的信仰,可以说是另一种形而上的慰藉。如果语言按照罗蒂主张的方式变化无常地一直创新下去,那么,语言习惯就会被破坏而难以预料。【Richard Shusterman,Practicing Philosophy:Pragmatism and the Philosophical Life,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7,p.121.】因此,并不让人奇怪的是,舒斯特曼断定罗蒂轻率地否定了旧的阅读形式或理论。【Richard Shusterman,“D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Confrontation and Convergence”,pp.311-327.】在舒斯特曼看来,罗蒂错误地将新旧两种语汇截然对立起来,过于崇尚发明新语汇,希望以此来解决问题不免有些天真。舒斯特曼还抨击罗蒂式创新会让人过多地体验短暂与不安,从而生发出不必要的焦虑感。舒斯特曼甚至以婚姻作比来挑剔罗蒂追求新语汇的态度不够端正——正如婚姻的不永恒并不意味着要不断寻找新伴侣一样,不懈求新的态度无论是对婚姻还是对语言都不健康。

舒斯特曼的上述批评意见有理有据,听起来铿然有声。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既然是批评罗蒂,那么,我们至少要核验舒斯特曼所描述的罗蒂与罗蒂的言论是否一致,也要听一听罗蒂本人的说法。

值得追问的是,罗蒂果真如舒斯特曼描述的那样,片面追求解释创新吗?果真因为钟爱创新,只顾着眼未来而割弃了习惯与传统吗?很大程度上,这既是舒斯特曼执着批评罗蒂的出发点,又是其批评的聚焦点。关于这一问题,罗蒂谈及“强健诗人”(strong poet)的创造性时,曾经集中论述过。他认为,任何对世界与过往的重新描述、重新解释,任何通过创造自己的隐喻来进行自我创造的计划,都无法避免寄生性。因为“隐喻是旧词的陌生用法,但这种用法只有在其他旧词以熟悉的方式使用的背景下才有可能。一种‘全是隐喻的语言将是一种毫无用处的语言,因此不是一种语言,而只是胡言乱语。”【Richard Rorty,Contingency,Irony,and Solidarity,p.41.】由此可知,即便是强健诗人也必须依赖于前人、成规与传统,也只能部分地进行创新。这就不难理解,在解释的依据方面,罗蒂并未如舒斯特曼所说的那样全盘否定了旧的批评或阅读理论,而是主张在它们的基础上去铸造更有效的解释理论:“当批评家说《螺丝在拧紧》或《哈姆莱特》或任何文本的问题不能用新批评、精神分析或符号学批评的装置来解决时,这只是邀请各自的批评流派去提炼出更有力的交融或混合。”【Richard Rorty,“Texts and Lumps”,New Literary History,vol.17,no.1,1985,pp.1-16.】回应舒斯特曼时,罗蒂专门指出:“我们同意,揭露世界通常与解决问题有关,而后者通常需要使用熟悉的、传统的、字面意义上的语言”,这说明罗蒂并未因为创新而丢弃传统;罗蒂还针锋相对地说:“如果没有这种平常的、例行的、解决问题的语言使用”,我们就根本没有进行创新的机会,这说明新语汇与旧语汇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交织,所谓的新语汇不可能是全新的、不可能横空出世;罗蒂矫正了语言实践的最高功能是个体原创的批评,强调“只有当‘最高被理解为‘最美丽、最令人兴奋和最有趣时,这才是正确的”;罗蒂强调,语言的用途多种多样,不应该像舒斯特曼所批评的那样自以为是,说语言主要是创新和自我塑造的审美工具,“随着文明的进步,使用语言来创造人类的新方式,并想象新的计划,已经变得更为频繁和突出。但是,相对于更普遍的用途,語言并没有内在的偏好”。【Richard Rorty,“Response to Richard Shusterman”,in Mattew Festenstein and Simon Thompson(eds.),Richard Rorty:Critical Dialogues,Cambridge:Polity,2001,p.153-154.】换句话说,尽管用语言进行创新的机会与能力与过去相比都已经大幅度提高,但创新并非语言的内在特性。舒斯特曼自己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拒绝对新词汇的罗蒂式追求,不应使我们担心我们的谈话方式一定会停滞、无效,无法应对变化。因为正如艾略特认识到的,即使我们缺乏对新词的热情,我们的说话方式也会改变,因为它们一直都在改变。”【Richard Shusterman,“Eliots Pragmatist Philosophy of Practical Wisdom”,The Review of English Studies,vol.40,no.157,1989,pp.72-92.】也即是说,这种变化或快或慢,是自然生成的,而非刻意求新求变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当舒斯特曼表示完全接受罗蒂解释立场的第一部分时,他自己也说批评的功能最有趣的部分是修正或替代,这与罗蒂对创新的定位没有什么两样。

在解释的工具方面,舒斯特曼还批评为了确保不受限制地增加新语汇,“罗蒂坚持认为我们不需要‘批评者可以争论的公共语言(common language)”,否认了这种公共语言就“否定了任何有效的话语”,实际上认可了“私人语言”(private language)。【Richard Shusterman,Pragmatist Aesthetics:Living Beauty, Rethinking Art,2nd ed.,Maryland:Rowman LittlefieldPublisher,Inc.,2000,p.102.】问题是,舒斯特曼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对罗蒂断章取义,扭曲了罗蒂的意思。罗蒂原本是说,特里林(Lionel Trilling)、艾布拉姆斯(M.H.Abrams)和格拉夫(Gerald Graff)三人“希望批评能够揭示、扩大和丰富一种先验的道德,所以他们抵制这样的说法,即批评者没有共同的词汇(common vocabulary)可以用来相互争论这项任务完成得有多好”,“这种对文本主义的道德反对也是对实用主义的一种道德反对,实用主义声称所有的词汇,即使是我们自己自由想象的词汇,都是暂时的历史安息地”。【Richard Rorty,Consequences of Pragmatis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p.158.舒斯特曼的原话是,“Rorty maintains that we need‘no common language in which critics can argue(CP158)”;罗蒂的原文则是,“Because they want criticism to bring an antecedent morality to light,enlarge upon it and enrich it,they resist the suggestion that there is no common vocabulary in terms of which critics can argue with one another about how well this task has been performed.”请注意对比加粗部分内容。】可以看出,罗蒂说的是先验道德本身是一种本质主义的想象,而语汇在实用主义者眼里是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暂定物,因此,没有那种能够检验处理先验道德任务完成得怎样的共同语汇。这里的共同语汇显然是特指而不是泛指,舒斯特曼却偷换概念,将共同语汇改成了公共语言,并据此责怪罗蒂走向了私人语言的泥淖。实际上,罗蒂明确赞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没有私人语言的观点,并申论道:“每一首诗都预设了很多文化背景,出于同样原因,每一个闪闪发光的隐喻都需要大量乏味的文字来衬托”,不论是书写的诗还是人生的诗都是如此,而私人语言则“希望词语可以不依赖其他词语而获得意义”。【Richard Rorty,Contingency,Irony,and Solidarity,p.41,p.42.】

四、余論

不论是在解释的对象、层次、主体,还是在解释的追求、依据与工具等诸多方面,舒斯特曼都对罗蒂提出了批评意见,这些批评缺乏有效证据。它们关涉的解释议题,可以为当前中国文艺理论界正在热烈讨论的“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强制阐释”与“公共阐释”等话题提供域外的参考,可以为当代中国解释学的建构提供一些思想参照。

需要补充的是,舒斯特曼对罗蒂的诸多批评看起来似乎不上档次,甚至有些低级。【如果回到学术史的脉络,就可以发现,这些批评涉及的主题在中西文艺理论史上都有过激烈的论争、重大的转折,至今仍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问题在于,他为何会作出这样“低级”的误读?造成这些误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首先,我们应将误读看作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在学术研究中也数见不鲜。个中缘由,或者是囿于理解能力的无意之举,或者是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有意为之。误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譬如,盲人摸象、断章取义、无的放矢、张冠李戴、视而不见、胡言乱语,如此等等。这些明显涉及学术伦理的误读原因,在舒斯特曼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参看王伟:《罗蒂是倒转的本质主义者吗?——与舒斯特曼先生商榷》,《华中学术》2018年第3期;《新实用主义的两种审美生活构想——回应舒斯特曼先生》,《东南学术》2022年第3期。】学者也是凡人,也会犯错,犯低级错误。中国学者如此【看一看新世纪初期希利斯·米勒“文学终结论”与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等学术命题在中国文艺理论界引发的错位批判,就会明白此言非虚。因主题与篇幅所限,不展开讨论。】,外国学者也一样。这也给学术界提出了如何公正地开展学术批评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促成这些误读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舒斯特曼曾经批评罗蒂自律的个体过于追求新创,并认为这种追求“暴露了明显对学术出版和专业晋升压力的臣服”,“对资本主义为制造持续利润而越来越多地要求新的商品的依赖”。【[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生活之美,艺术之思》,彭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47页。】这样的批评同样适用于舒斯特曼本人。另外,罗蒂与舒斯特曼之间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师生关系。罗蒂给予过舒斯特曼学术提携与帮助,而舒斯特曼也坦言自己是在罗蒂的启发和鼓励下才投身于实用主义哲学研究。“由于我的工作深受罗蒂的影响,所以其中大部分都采用论辩的方式阐述了与其观点的不同之处。尽管对其时有尖锐批评,但罗蒂以其一贯的宽容支持着我的工作。”【[美]理查德·舒斯特曼:《通过身体来思考:身体美学文集》,张宝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72页。】若是借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听起来不免有些刺耳的话来说,那么,舒斯特曼批评罗蒂还有一种隐秘的“弑父”动机——通过与罗蒂这位学术父亲展开或直接或间接的论争,以摆脱被支配的地位。

猜你喜欢

罗蒂
近十年国外理查德·罗蒂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论罗蒂的相对化规范性
——基于保卫福柯的视角 *
论罗蒂的协同性科学观
理查德?罗蒂对传统科学方法论的批判与重构
解释学转向:价值与论争
两个病人
两个病人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连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