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西域音乐和乐器对中原音乐的影响
2023-05-30王文娜
王文娜
摘 要:唐代大量西域音乐和乐器传入中原,成就了盛世大唐辉煌的宫廷燕乐,集中反映了唐代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深入研究这一鼎盛时期的音乐发展经验,对于保护和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音乐文化具有较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音乐;乐器;唐代;燕乐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广阔、民族和睦,为社会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作为封建帝国都城的长安,当时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心。音乐艺术得到迅猛发展,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原音乐与西域音乐的交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华夏正声的雅乐逐渐走向衰落,宫廷燕乐迎来了鼎盛时期。
西域”一词出自《汉书》。西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汉时指现在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和中亚细亚等地区。
燕乐,亦称宴乐。最早出于《周礼》,指天子诸侯们与宾客宴饮时演奏的音乐,有别于庙堂之上祭祀等活动所用的雅乐。
一、唐燕乐主要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唐燕乐取得的辉煌成就主要体现在三大乐、十部伎、坐立部伎、法曲和清乐等方面。
三大乐指《秦王破阵乐》《上元乐》《庆善乐》这三部大型乐舞。《秦王破阵乐》由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改编加工,歌颂了秦王南征北战的赫赫战功。最初在君臣宴会时表演,后逐渐改为宗庙祭祀专用,有时还在其他国家被演奏,展现唐朝的强盛和与周邻的友好。《庆善乐》是唐太宗与群臣在武功举行宴会时命乐师所作,主题是对李世民文治的歌颂,后来也被放在宗庙祭祀时使用。
唐代在对隋燕乐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和加工,列为十部伎,包括燕乐、清商伎、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伎。
坐部伎在堂上表演,立部伎则是在堂下表演。表演的曲目是自北周到唐玄宗时期14个影响力最大的乐舞,从而使唐代以前的燕乐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和传承。
法曲是唐朝燕乐中流传范围最广、传承最久的乐舞,主要在宫廷宴会上表演。唐玄宗酷爱法曲,命梨园弟子学习,称为“法部”。清乐即清商乐,从汉代一直被使用,至武则天时再次受到青睐。清商乐和法曲均吸收了雅乐的一些特点。
燕乐最早产生于西周,是有别于雅乐的一种“世俗”音乐形式。唐代社会开放、文风浪漫,音乐艺术受到社会各阶层喜爱,这为燕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受统治者的抬爱,燕乐被广泛使用在宫廷宴会之上。为了歌颂帝王功勋,音乐创作打破燕乐和雅乐的严格界限,燕乐中融入大量雅乐的内容,从而使燕乐逐渐走上高堂,被宗庙祭祀所用。燕乐和雅乐相互借鉴和吸收,丰富了彼此的内容,双方都得到了极大发展,也逐渐打破了人们传统的认知。唐代燕乐继承和完善了先前燕乐的特点,引领了后世燕乐的发展和演变,丰富了传统音乐内容,影响了后世整个音乐体系的发展。
二、燕乐常用的西域乐器及其价值
(一)常用的西域乐器
唐代宫廷燕乐使用丝竹乐和吹打乐结合的大型管弦乐队。据《旧唐书》记载:“燕乐奏之管弦,为诸乐之首。”燕乐使用乐器种类和数量均居各乐部之首,达十一种二十二件之多,分别为:玉磬一架,大方响一架,筝一,卧箜篌一,小箜篌一,大琵琶一,大五弦琵琶一,小五弦琵琶一,大笙一,小笙一,大筚篥一,小筚篥一,大箫一,小箫一,正铜钹一,和铜钹一,长笛一,短笛一,羯鼓一,连鼓一,鼗鼓一,桴鼓一。这些乐器大部分为西域传入乐器。外来丝竹乐器中,尤以琵琶、横笛、筚篥、箜篌为代表,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琵琶
源自我国本土的琵琶,大约在秦代出现。这种我国本土产生的直项琵琶,在秦汉时又被称为“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与现在的梨形琵琶有很大不同。
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一种梨形共鸣箱、曲项、四弦的胡琵琶从西域传入我国。这种曲项琵琶在形制上与现在的琵琶已经很似了,只是琴身略大些,弹奏时横抱,用拨子拨弦。除了曲项琵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五弦琵琶。
(1)曲项琵琶
曲项琵琶是西域传入中原的代表乐器之一。源于古波斯,原名barbat。半梨形音箱,以薄桐木板蒙面,琴杆与琴面上设四相(柱)四弦、九至十三品。因它与当时直柄圆形汉琵琶造型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曲项(即曲颈,也就是头部向后弯曲),故被称为“曲项琵琶”。又因其传自龟兹国,也称龟兹琵琶。唐代四弦曲项琵琶一跃成为“燕乐之首”,压倒了原有传统琵琶,从而使“琵琶”一词渐渐成为曲项琵琶的专称。时至今日,曲项琵琶依然盛行于东方乐坛,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2)五弦琵琶
五弦琵琶是西域传入的乐器,盛于北朝,唐代十部伎中多使用,至宋代失传,已成历史陈迹。《通典》说:“五弦琵琶,稍小,盖北国所出。”形制与四弦曲项琵琶近似,呈梨形,音箱略小,多为直颈。在发掘的唐淮安靖王李寿墓壁画中,有弹奏五弦琵琶的鲜明形象。现存实物在日本奈良正仓院藏有一件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五弦谱仅存于日本近卫家。
2.横笛
吹奏乐器,又称为横吹,俗称笛子,简称“笛”。最初为竹制,横吹,气鸣边棱。东汉马融《长笛赋》说:此器起于近世,出于羌中。因此,又称羌笛或胡笛。据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二曲。”魏晋南北朝时期用于为军队伴奏,隋唐时期才被用于宫廷燕乐演奏,并有了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分别。这一时期,笛成为竹类乐器的代表,在十部乐、坐立部伎等各部乐队中,与琵琶“形影不离”,居于中心位置。
唐代以后,笛不拘于竹制,逐渐出现铁笛和玉笛等。据《羯鼓录》记载,唐玄宗尤爱羯鼓和玉笛,唐时玉制的笛子,不仅宫廷吹奏,也曾散入民间。
3.筚篥
古代丝竹类吹奏乐器,以芦为簧,以竹为管,管有九孔,气鸣簧振。也称作“必栗”“觱篥”“悲篥”等。有大筚篥、小筚篥、双筚篥、桃皮筚篥等形制。唐代杜佑《通典》云:“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宋代陈旸《乐书》曰:“一名悲篥,一名笳管,羌胡龟兹之乐也。”初为西域龟兹国乐器的筚篥传入中原后,在造型、音色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改良,继而盛行于隋唐,当时不但在隋九部乐、唐十部乐中广泛使用,在民间也很流行。唐代诗人李颀有诗《听安万善吹觱篥歌》为证:“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龜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4.箜篌
古代弹拨乐器,弦鸣拨奏,又名坎候、空候,分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盛行于汉唐,在多部乐中大量使用,尤其在隋唐燕乐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明代后逐渐失传。
春秋战国时期,类似于琴、瑟的卧箜篌作为中国本土乐器出现。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汉武帝刘彻时,开辟了与南越的交通,传入了西南方的音乐。当时音乐家李延年颇得刘彻宠信,创制祀神的乐舞。刘彻命调作乐器,有二十五弦瑟及箜篌。卧箜篌按照中国弹奏的方式,放置弹奏。在古乐府诗中,也常常提到箜篌,如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主人公兰芝“十五弹箜篌”便可说明,在汉代箜篌是女子常习的民间乐器。
竖箜篌和凤首箜篌则属于竖琴(harfe,harp)一类,均为外传乐器。
(1)竖箜篌。据唐代杜佑《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一作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据此可断,竖箜篌早在汉代就已经从西域传入中原。
在中国乐坛上,竖箜篌盛行于晋以后到隋唐时代,至今虽未看到实物,但在雕刻与绘画中遗存较多。如北魏的石床上、敦煌的壁画上、大同云冈石窟第七洞浮雕上,都发现有竖箜篌的形象和踪迹,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遗珠”。
(2)凤首箜篌。凤首箜篌是箜篌的另一种样式,因乐器上的凤首装饰而得名。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凤首箜篌自印度传来,在西晋初年,又随天竺乐传入中原地区。晋曹毗的《箜篌赋》描绘其为:“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在敦煌千佛洞壁画中,有凤首一弦琴,可以一睹凤首箜篌的大致形象。
(二)西域乐器的价值
唐代七部乐以西域乐为中心建立,唐代宫廷燕乐中西域乐器占据着中心地位。因此可以说,西域乐器的传入不仅愉悦了东方的听众、支撑了唐燕乐的发展,而且为大唐音乐的鼎盛崛起发挥了重大作用,更对中国后世乃至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西域乐器演奏方式的演进
西域乐器传入中原后逐渐汉化,成为汉民族定型的传统乐器,在唐代乐坛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些乐器的传入成就了整个唐代音乐,充分体现出唐代文艺的盛况。这些乐器的传入不仅丰富了长安音乐表演的内容,而且逐渐改变了长安音乐的风格和发展走向。
西域乐器传入中原后,为适应现实需要,在形制大小、制作工艺、演奏方式等方面不断改良,最为典型的例证就是琵琶。
从波斯、印度以及我国古代壁画中可以看出,古人弹奏琵琶的方法都是体横怀中,首微下倾,以左手持颈、抚按律度,右手就腹部,使用拨板弹弦。初传中原至隋代一贯如此。
中国所固有的琴瑟筝等乐器,都用指弹,本地艺人们长期习惯于弹的方法。西域乐人来中原时间久了,也就自然学会中原的弹奏技巧。据传琵琶手弹之法——琵琶,正是唐代贞观初年被称为“五弦名手”、来自西域的乐工裴神符首创。据唐代段安节所著《乐府杂录》:“奏琵琶有两法,用拨弹,用手奏,是从人之所好而已。”可见,当时两种弹奏方式已普遍存在。直接用手弹奏,无疑大大增加了演奏的灵活性、准确性和创造性。
中国的艺人勇于创造和改进,为琵琶发展创造新的指法和技巧,琵琶演奏技艺产生了质的飞跃,使其他弹拨乐器望尘莫及。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和元稹《琵琶歌》中,生动描摹出琵琶演奏灵活多变、出神入化的技艺,同时也充分表现了琵琶乐曲摄人心魄、催人泪下的强大音乐表现力。
四、唐燕乐兴盛的根源
追根溯源、认真剖析,燕乐在唐代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发展为唐燕乐的兴盛奠定了扎实基础
唐燕乐的兴盛首先得益于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唐代国力、军事强盛,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活动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宴饮游乐、民俗节日盛行;科举制度促进教育发展,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提高,对音乐艺术欣赏的需求不断增长;文化繁荣,伟大诗人、艺术家辈出,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为音乐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脚本。这些都为音乐特别是燕乐的流传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统治阶级的需要为唐燕乐的兴盛提供了良好条件
音乐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自然要为政治服务,为统治阶级服务。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音乐往往被统治阶级作为权力的工具用来为自己歌功颂德。每个王朝建立之初,往往都要建立新的音乐机构,制作为己歌功颂德的乐曲,以维护长期统治,这是政治需要。唐代宫廷燕乐也正是天赐良机、顺应历史规律才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除统治阶级利益外,燕乐在唐代的崛起与当政者的个人喜好密不可分。唐代的几任皇帝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有着很高的音乐天分。唐太宗李世民主持制定“大唐雅乐”,并指导“大唐燕乐”制定;玄宗李隆基不仅在皇宫里亲自为乐队上课,更是积极投身音乐创作。皇宫庙堂、祭祀宴饮、典礼活动经常少不了燕乐。
(三)民族融合推动了唐燕乐的兴盛
中国自古就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音乐形式和各具特色的乐器。各少数民族音乐早在夏就开始与中原展开相互学习和交流。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进一步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从而使少数民族乃至国外的独特音乐和乐器不断涌入中原。魏晋南北朝以来传入的西域音乐,在隋唐以前主要分散在各个小朝廷中。大唐王朝成为华夏民族的中心后,燕乐和西域乐器最终得以在长安宫廷中进行精彩演出和靚丽展示。
(陕西开放大学)
基金项目:2022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一般项目“唐代西域乐器传入长安促进长安音乐发展流变研究”(立项号:2022ND0348)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韩琰.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西域音乐对中原音乐文化的交流:以汉唐时期的琵琶及其弹拨乐器组合形态的演变为例[J].艺术品鉴,2020(2):351-353.
[2] 杜亚妮.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音乐对中原音乐的影响[J].陇东学院学报,2017,28(2):71-74.
[3] 李石根.唐代燕乐的遗音:西安鼓乐[J].音乐爱好者,1984(4):8-9.
[4] 刘齐铭.西域音乐文化特征在中原地区的留存与流变研究:以洛阳龙门石窟音乐图像和开封大相国寺佛乐文化为例[J].牡丹,2018(36):44-46.
[5] 黄雪.燕乐宫调中的古典乐器研究[J].兰台世界,2013(27):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