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东莞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

2023-05-30张春苗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机遇挑战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重要节点城市的东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东莞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吸引省外优质生源、提高育人水平以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等机遇。同时,东莞民办高校也面临湾区内诸多高校的竞争压力、教育资源间接被挤占和师资流失率加剧等挑战。因此,东莞民办高校要准确定位办学方向,提高育人质量以及巩固师资队伍,进而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打造学校品牌,提高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民办院校;机遇;挑战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圈及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1],该文件的出台对于粤港澳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针对高等教育方面,《纲要》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要求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建设人才高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重要节點城市的东莞,本土高等院校的发展对粤港澳地区高素质人才供给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为东莞本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作为东莞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本科院校,对东莞经济的转型发展和人才供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东莞民办本科院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有效利用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打造特色高等教育品牌,对于学校自身以及东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东莞民办院校面临的机遇

《纲要》的颁布对于粤港澳地区而言,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具体指示。处于珠三角地区依靠制造业起家的东莞,应该抓住此次机遇,发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提高本地高等院校的整体水平,为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服务。

(一)经济环境的优越,吸引省外优质生源

经济的发展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其他地区的人员前来就业。根据广东省2021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广东省的年末常住人口数从2000年的8650.03万人到2020年常住人口数量12624万人,20年间人口增长了约1.46倍,而仅仅珠三角地区就增加了3533.76万人,占广东省人口增长总数的88.9%,可见经济的带动作用产生的效应[2]。2020年,伴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粤港澳大湾区所属城市有所收益。疫情之下,政府发布诸多惠企政策,因此,即使受疫情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生产总值为11.4万亿,在全国所占比重超过10%,而珠三角九市的GDP全部呈现正向增长的趋势。(如图1所示)

经济水平的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同时教育经费的大量投入、优秀师资的引进、一流学科的创设以及先进教育设施的配备等均是吸引优质生源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本地新建院校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合作院校迅速发展,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依然比较旺盛。学生生源的增加,促使大湾区的高等教育供应量与之提高。2021年,广东省下发关于调整省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省内 8所民办本科院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作为东莞民办高校的广东科技学院包含在内,为民办高校自身发展带来了大量机遇,并从整体上提升了东莞本地高校的办学水平,有利于打造东莞本土高校特色品牌[4]。东莞地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加上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粤港澳地区、对制造业,这使得东莞高校对省外优秀学生保持较强的吸引力。

(二)教育资源的流动,提高院校育人水平

区域社会经济与民办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带动区域民办高校发展,另一方面,区域在进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依托于当地民办高校为其提供充足的高素质人才[5]。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为该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利于高等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纲要》中指出,鼓励粤港澳地区高等教育合作,建设人才高地。大湾区内高校林立,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具有雄厚的专业背景和影响力。截至2020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学校总数154所,其中中央属高校4所,其余150所是地方属,在具体分类上,详见图2。大湾区院校的合作,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流动,便于院校之间优势互补,提高综合实力。同时,由于地缘和文化优势,港澳地区高校纷纷在珠三角地区设置分校,例如,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正在东莞筹备建设的湾区大学等。这一方面促进了粤港澳三地高等院校的合作,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珠三角地区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水平。高等教育资源的聚集,能够带动师资力量的汇集、教育设备的更新、院校之间学术资源等的对流,促进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的更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与质量。东莞民办本科高校可利用相应的软硬件资源,促进本土高等院校的发展。

(三)就业区域的扩大,促进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为促进三地经济发展,三地的人口流动势必加强。相应地,政府会出台人才流动、定居的相关优惠政策,对于三地青年来说,就业选择的空间大大拓宽了,也有更多机会去选择优质就业单位。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广东省前列,吸引全国高层次人才前来投资。近年来的人才引进政策,例如,“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会”“广交会”“海交会”等吸引着全球创新企业[7]。东莞民办院校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且采用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人才培养,促使学生的专业和能力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8]。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为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的重大区域战略,积极推进湾区内产学研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三地规则制度衔接,为区域内青年在湾区城市就业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粤港澳地区各类人才的集中,为企业挑选合适的人才提供了便利。东莞民办本科院校处于人才聚集地的圈层,这能够使得本土培养的学生更靠近优质就业区域,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得以提高。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东莞民办院校面临的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东莞民办高校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许多挑战,例如,大湾区内的高校竞争压力加剧、教育资源间接被挤占、师资力量流失加剧等。

(一)加剧高校间的竞争压力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资源配置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以往,政府在高校资源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现在市场机制在高校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市场机制的成熟,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将会加快流动,院校之间对优质资源的争夺也会随之加剧,东莞民办高校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相应增加。此外,粤港澳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不均衡。香港地区的高校相比澳门和广东,世界排名靠前的数量较多。根据全球化智库(CCG)在2018年12月13日发布的对粤港澳人才状况系统研究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中指出,香港地区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是26.18%,深圳是25.19%,而东莞只有15.74%,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形势严峻[9]。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频繁互动与融合发展,迫使东莞民办高校被卷入高校之间的竞争当中。面对实力雄厚的公办院校,且港澳分校在粤相继建设的分校压力,地处非一线城市的东莞民办高校在生源、就业等压力会增大。高等院校数量的增多,扩大了学生择校的权利,因此,教育质量较弱的民办本科就面临着更多的招生压力。

(二)教育资源间接被挤占

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以“均衡分配”和“重点投入”相结合,“均衡分配”强调的是对实力贫弱高校的政策保障,“重点投入”则是对培养综合实力优秀、强劲学校的政策倾斜[10]。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但新形势下优先发展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提升本土高校整体实力,区域政府将不得不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做出分配,综合实力弱势的民办高校将无缘获得相应的资源援助。在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上,东莞民办高校对于人才重点培养的方向与区域实际的人才需求相脱节,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标准,这影响着与大湾区内优质大型企业的合作。广东省教育厅以及东莞市政府在经费划拨、重点项目分配以及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筹备上,更侧重于公办院校以及实力雄厚的在粤高校。对于东莞民办高校而言,如果学科建设薄弱或者缺乏能力突出的师资力量,政府的教育资源会在有限的范围中向其他高校倾斜。而对于社会的教育资助而言,学校口碑的大小是评判的主要因素。民办高校与公办学校相比,优势相对不明显,因而获得社会资助较少。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民办高校只能获得社会教育资源分配“蛋糕”中的一小部分,其发展便受到了较大障碍。

(三)师资流失率加剧

民办高校的发展受阻,除了教育资源相对于公办院校不充足之外,一流师资力量短缺是发展的硬伤。民办高校的师资主要由应届硕士研究生、退休的公办高校教师、社会科研单位的在职人员、社会人员等组成,缺乏教学经验或学生管理经验丰富的中青年骨干。多渠道招聘途径并不能满足学校师资的现实需求,校内的转岗或是临时性的调配成为广东省民办高校教师来源的另一条渠道,但是内部转岗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无法承担教学岗位的重要任务[11]。同时,职称评审、项目资金支持、薪酬待遇等制度不完善以及社会评价较低,对教师的管理和考评不规范,导致优秀教师不愿进入民办高校工作,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环节存在较大漏洞。由于人事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民办高校每年教师离职率居高不下,从而影响学校工作的持续良好运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人才流动加剧,优秀的教师拥有更多的择业机会。对于民办院校而言,能否留住专业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东莞民办本科院校的应对策略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东莞民办高校要结合机遇与挑战,分清重点与难点,采取相应措施,在发展方向上进行准确定位,提高育人质量以及巩固师资队伍等,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打造学校品牌,提高社会影响力。

(一)准确定位办学方向

办学定位指的是高校举办者对学校的办学类型、服务对象、发展目标、育人类型、办学特色和办学规模等方面做出的正确判断和决定[12]。准确定位办学方向,一方面能够集中力量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同时,办学方向明确,能够形成学校品牌和特色,扩大学校影响力,形成良好口碑,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实现错位竞争,获得发展优势。东莞民办高校发展需要精准定位,结合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对接粤港澳地区的产业经济人才需求及未来经济发展方向设定人才培养规模和类型,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避免因低成本和“跟风现象”造成与其他本科院校专业趋同化的问题出现,聚焦专业特色,打造一批优势专业和强势专业,形成以学科引领下的品牌专业群,以此提高在高等教育市场中的号召力。同时,借助粤港澳地区和省市政府对于高等教育出台的相关政策,东莞民办高校要顺势而为,汇聚外界教育资源借机发展。此外,立足本校办学实际,根据办学的原有基础、管理水平、师资力量、優势学科等条件深入思考,举办符合自身特色、学生特点、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校。

(二)提高育人质量

学校办学的根本使命是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使命。加强内涵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是民办高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为东莞民办高校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新形势下提高学校育人质量是发展的首要环节。东莞民办高校需要紧跟大湾区育人步伐,建设一流学科,引进一流师资队伍,讲授与时俱进的学科知识,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制度保障、资源支持等方面巩固教学中心地位[13]。在学生管理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校园安全、奖勤助贷、创业就业等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相关的保障工作。此外,民办高校要设置项目鼓励学校学生管理人员,积极研究“00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在学生思想动态、知识吸收、道德观念等工作上创新方式方法,全面而有重点地提高学校育人水平。根据学校性质、学生身心特点,提供质量过硬的教育教学资源,创新学生工作管理水平,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三)巩固师资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师资力量是支撑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东莞民办高校应建立规范完善的人事制度,借助东莞市出台的人才补贴政策,引进高级人才。“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律体系”是粤港澳大湾区存在的重要特点,由于历史原因,各地具有不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东莞地区处于湾区内,由于地缘接近和文化同源等原因,在引进港澳地区优秀人才上有优势。民办高校需要大力引进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等人才,对于中青年拔尖人才、在专业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采用“一人一策”和“特殊政策”等措施,提供丰厚的引进条件。为巩固教师队伍,在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上进行科学规划,在考核考评上更公正、合理。在生活保障上,为教师子女入幼、入学等争取便利,提高教师的归属感与安全感,稳定教师队伍。在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上,制定相关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学校管理层应重视,邀请一流专家进行指导,设计新颖的培训主题,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避免闭门造车的现象,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育人水平。同时,明确教师职业发展路径,鼓励在校教职工攻读博士研究生,提高学校师资的核心竞争力,为教师发展打通上升的空间。提高科研成果的重视度,对学术著作、研究报告、知识产权以及获奖成果、政府智库、创新团队等设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标准,且根据科研成果发表的刊物权威性,分类制定奖励标并可加以累计,提高学校教职工的科研研究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9-02-18)[2022-04-18].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18/content_5366593.htm#1

[2][6]广东统计信息网.2021年广东省统计年鉴[DB/OL].(2021-10-18)[2022-04-18].http://stats.gd.gov.cn/gdtjnj/content/post_3557537.html.

[3]百度.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EB/OL].(2021-09-16)[2022-04-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867556965367502&wfr=spider&for=pc

[4]尹玉林,林雨.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与工作形塑关系研究——以广州商学院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21,38(34):71-73.

[5]李华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广东民办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高教学刊,2019(22):188-190.

[7]黄水香,杨璟.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SWOT战略分析[J].惠州学院学报,2021,41(05):106-110.

[8]林启德.粤港澳大湾区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成因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01):4-6.

[9]CCG全球化智库.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EB/OL].(2018-11-23)[2022-04-18].http://www.sohu.com/a/277432326_828358.

[10]韩嵩,张宝歌.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高校资源配置的优化策略[J].高教探索,2021(12):14-20.

[11]卢霞艳.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5.

[12]李江凌.论民办高校创建办学品牌的若干规律[J].现代教育论丛,2019(04):51-55.

[13]娄自强,王建伟.新形势下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内涵建设路径研究——基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视角[J].山东教育(高教),2020(09):39-41.

责任编辑  宋  猛

作者简介:张春苗,广东科技学院财经学院辅导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科技学院课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东莞高校与区域院校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課题编号:GKY-2021KYYBW-2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机遇挑战
RCEP与房地产机遇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