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

2023-05-30侯歌

关键词:泛娱乐化消极影响大学生

摘  要:网络媒介的发展助推了泛娱乐化现象的产生,给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它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淡化了大学生的责任担当,钝化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弱化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鉴于此,高校应结合大学生发展实际,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加强网络教育与管理、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五个方面入手,减少泛娱乐化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泛娱乐化;大学生;消极影响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打开了人类全新的生活方式,为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便利。但与此同时,泛娱乐化现象也愈加明显,给社会带来诸多危害,并逐渐波及大学生群体。大学生作为国家兴旺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泛娱乐化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并不利于其发展成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探析大学生泛娱乐化现象的解决路径,抵制泛娱乐化现象给大学生带来的危害,真正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培养任务,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泛娱乐化现象界定

泛娱乐化现象,是指在信息化条件下,娱乐元素在社会生活中过度泛滥,导致人们以娱乐化的心态对待一切,以娱乐作为价值衡量标准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1]这一说法最早由美国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提出,他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一切公共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泛娱乐化以现代传媒为主要载体,以“娱乐至上”为标杆,通过浅薄空洞的内容、戏谑夸张的方式取悦大众,将娱乐渗透到社会各领域,极大降低了文化市场的严肃性。

泛娱乐化现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享受需求趋于多样化。而与此同时,文化市场上信息资源的传播与竞争使文化产业以“娱乐”为风向标,在“吸睛即为吸金”的逻辑下,恶性娱乐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低层次的感官刺激满足了不少人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助推了大众传播质的飞跃,各种媒体平台的出现为泛娱乐化现象的产生滋生了肥沃的土壤。在泛娱乐化浪潮中,大众热衷于追求低浅的狂欢,宏大寓意与崇高价值在娱乐中被消费,在哄笑中被消解,滋生了文化的肤浅与空虚。

二、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泛娱乐化现象影响了文化风气,给大学生带来的危害更不容小觑。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大学生行为选择,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为深入了解此现象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以便高校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调研。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参考部分“大学生泛娱乐化”相关问卷的调查维度和指标,结合当前高校泛娱乐化发展现状而定制。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20份,选择其中有效问卷302份。调研总体分布均匀,数据内容真实可靠,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责任担当、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造成的消极影响。

(一)误导大学生价值取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然而,泛娱乐化现象背后隐含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伸张,与社会主流观念相背离,这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比如,泛娱乐化所推崇的奢侈享乐、追名逐利等观念,极易在大学生中流行。调查显示,关于“大学生对泛娱乐化现象的态度”,仅有45.31%的同学对此现象明确表示抵制,12.5%的学生表示中立,持无所谓的态度,35.94%的同学对此现象内心虽有所反思,但表面依然享受娱乐带来的快感,甚至6.25%的同学热衷于享受过度娱乐带来的满足。这表明“享乐”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较高的接受度,从侧面反映出“及时行乐”已然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此外,网络上靠颜值爆火的明星、靠卖丑吸粉的博主、靠身材吸睛的网红,在生活中屡受大学生的追捧,高奢的消费、人气的光环催生着大学生迅速成名的想法。关于调查“大学生对秀颜值、秀身材而一夜爆红,身价暴涨的网红的态度”时,有10.31%的大学生对此表示接受和羡慕,甚至希望可以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不良社会现象使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逐渐覆盖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中华传统美德,如果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天平开始随泛娱乐化倾斜,就容易导致其价值观念的混乱与错位。

(二)淡化大学生责任担当

责任在心、担当在行。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继续前行的必然要求,作为新时代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青年大学生,更应该具有责任担当。然而,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在娱乐中被不断淡化。随着当今社会娱乐风气的加重,各媒体平台上娱乐信息内容不断增加,关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观叙事逐渐减少,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会更倾向于选择带有娱乐元素的内容,部分学生不再热衷于关心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缺失了青年大学生应有的责任担当意识。调查显示,当问及“大学生更多关注娱乐类资讯还是社会时政类资讯”时,选择关注社会时政资讯较多的大学生占36.55%,关注娱乐资讯更多的大学生占24.38%,29.38%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娱乐信息和社会时政关注得一样多,剩下9.69%的学生表示都不怎么关注。如若大学生一味沉溺于嘻哈哄闹的娱乐氛围中,就会导致其眼界和心胸相对狭隘,缺失了家国天下的高尚情怀,淡化了大学生应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三)钝化大学生思维方式

大学生是可塑性强、求知欲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群体。他们的思维普遍较为活跃,思维方式也更容易发生改变。伴随泛娱乐化的发展,“快餐文化”逐渐涌入大学生的视野,打开手机,微博热搜、今日头条、短视频、朋友圈等“碎片化”信息随处可见,这些信息虽然极具“吸睛”但内容浅显易懂、缺乏深度,大学生在接受此类信息时无需深入思考就可获得感官享乐,很容易沉迷其中。这种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使大学生开始惰于思考,养成浅尝辄止的阅读习惯,逐渐淡漠甚至丧失对文字阅读的耐心和兴趣,最终导致其思维能力的平面化、浅表化。调查“大学生是否愿意抽出时间来阅读整本的人文书籍”的结果显示,20.31%的大学生不太愿意阅读整本的人文书籍,甚至3.1%的同学明确表示拒绝。长期的“碎片阅读”不但会造成大学生阅读内容完整性和客观性的缺失,更会导致其思维方式钝化,使其难以对各类社会现象形成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

(四)弱化大学生实践能力

大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阶段,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应当抓住机遇努力提升自己。但泛娱乐化带来的“糖衣炮弹”使部分大学生尝到享乐的甜头,沉溺其中。根据调查显示,33.81%的大学生平均每日上网、追剧、打游戏等用来消遣的娱乐时间在3小时以上,36.3%的同学平均每天课外娱乐时间大于课外学习时间,17.44%的大学生认为身边有很多同学出现了过度娱乐的行为。从数据上看,高校部分大学生过分沉迷娱乐,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高校中“宅男”“宅女”现象的出现。这不但容易造成大学生个人心理的封闭,还会影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毕业后顺利步入社会留下隐患。如果大学生长期封闭在娱乐世界中,他们一旦习惯了这种虚假的快乐,在回归现实时就会变得手足无措,用畏手畏脚的态度代替了直迎挑战的积极心态,甚至在遭遇挫折后企图继续用娱乐麻痹自己来躲避现实。当今社会上“躺平”“摆烂”“佛系”的青年大学生正是泛娱乐化消极影响的真实写照。

三、高校应对大学生泛娱乐化现象的对策

泛娱乐化现象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为此,高校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合理规避泛娱乐化,减少泛娱乐化现象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作用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课程,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4]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必须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在泛娱乐化多元的价值观念中寻主导、在多样的意识形态里谋主流。首先,面对泛娱乐化所带来的各种思潮交锋的新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对马克思主义“真爱、真信、真坚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去引领学生、教育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其次,要加强大学生价值引导教育,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主动融入立意高远的宏大主旋律,用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凝心聚力,引导大学生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价值观,把抵制泛娱乐化转变为大学生的心理认同和行为自觉。再次,持续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教育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要时刻保持理性,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想追求與国家的发展前途紧密结合在一起。最后,强化对社会热点话题的教育引导,积极主动回应现实问题,针对社会热议,要坚持正确导向,有理有据,激浊扬清,同时结合社会正面实例作为课堂有益补充,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判断和价值取向及时予以纠正,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泛娱乐化现象。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调整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认知兴趣。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以理论灌输与说教为主,其内容不免有些生涩、严肃。相比互联网世界的丰富多彩,思想政治教育容易显得苍白和被动,这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兴趣”的重新审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探索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授课模式,在课堂上借助新媒体技术增强理论灌输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运用形象生动的图频展示、喜闻乐见的语言讲解,从视觉、听觉吸引大学生的有意注意,以百变的形式传达既定的内容,以此改变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弘扬主旋律叙事方式的刻板印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在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基础上,坚定亮明马克思主义底色,加深理论内涵的讲解,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理论教育与体验课程的有机结合。由于娱乐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大,加之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本身的互动性不强,容易造成教师在黑板“奋笔疾书”,学生在下面“各干各事”的场面,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时代特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开展实践体验课堂,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共同抵制泛娱乐化的侵蚀。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而言,该校开展“自下而上”的师生共建“金麦穗”教学沙龙活动,突破单一的理论说教,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取得良好成效。此课程以“理论加体验”式教学为主,立足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前后设置相应主题进行师生协作、研讨、交流,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感悟,增强对课本概念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体验式教学课堂,把晦涩的理论概念化为鲜活的行动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更鲜活的表达方式,促进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体验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提高大学生的获得感。

(三)加强网络教育与管理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娱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重要渠道,在网络社会中,这一神圣使命依然存在。一直以来,大学生对互联网有着较强的依赖,因此,要把媒介素质教育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互联网。首先,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引导学生理性对待网络,要利用互联网的工具价值,合理使用网络。其次,要强化大学生对娱乐信息的甄别能力,引导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主动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反对无脑跟风的扮丑行为,拒绝消极庸俗的价值取向,积极选择健康、高雅、正能量的信息内容。

加强校园网络监管,构建大学生信息交流网络平台。习近平同志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5]因此,必须要重视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掌握高校新媒体话语权。第一,强化对校园网络的监管,设立专人专岗对一些违规不良言论进行撤销处理,对色情、诈骗等不良信息及时进行过滤拦截,让消极价值观念从源头处清除,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第二,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内优秀先进事例的网络宣传,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范围。第三,打造大学生专门的信息交流平台,利用平台开展师生对话,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

(四)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就业是高校历来重视的培养任务,也是解決大学生泛娱乐化问题的现实途径之一,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更好摆脱泛娱乐化的虚幻世界,也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在结束校园生活后与社会更好地对接。然而,由于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学生参与范围较小,教育效果不够明显,因此,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势在必行。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而言,该校结合大学生多元的发展需求,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载体、新方法,成立“小水滴生涯”工作室。该工作室通过一对一咨询、团体辅导、课外拓展训练等多样化的形式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就业定位,指导学生在职业规划中遇到的难题,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质量,实现了师生双向成长。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改变部分大学生贪图享乐的人生态度,使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现实生活中,在自我提升和社会实践中找寻生命的真谛与价值。

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发展。泛娱乐化给部分大学生带来的“享乐”“利己”等观念,潜移默化影响了其就业的意愿和导向,导致部分毕业生出现不愿就业或在职业选择中过分重视个人利益的错误倾向。因此,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相融合,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引导其做出合理的就业规划,用时代主旋律唱响大学生青春正气歌。

(五)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创办大学生喜爱的高雅校园文化活动。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把“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作“盐”,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6]在高校文化活动中,也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融盐之道”,让思想政治教育润物于无声,育人于无形。青年大学生之所以更喜欢在充满现代麻醉剂的娱乐中放松,也是由于互联网的新颖多变更贴合他们的娱乐需求。因此,创办校园文化活动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兴趣,举办符合学生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比如,组织高校大学生红歌MV拍摄,用艺术之声展现新人风采;征集微党史短故事大赛,拉近新时代与历史的时空间隔;重走旧址、纪念馆活动,感悟英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结合大学生兴趣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元素巧妙融入校园活动的各个环节,在学校渲染“主流文化”的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活泼、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风貌,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培养大学生特长,开设专业的兴趣爱好课堂。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创造条件满足其自身合理需要,是解决大学生过度娱乐行为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活相对于高中生活比较轻松自由,大学生在高校有充分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特长爱好,但由于某些兴趣领域受专业技能所限,部分学生没有培养爱好的合适渠道。因此,高校在开设选修课时,可以先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基本状况,而后组织有关领域的专业教师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通过健康合理的放松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拓宽新视野、学习新技能,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多方位的学习需求,陶冶大学生情操。

参考文献:

[1]胡慧河.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及其有效治理[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151-156+160.

[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4-7.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实践(党的教育版),2020(09):4-11.

[5]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55.

[6]本报评论员.沿用好办法 改进老办法 探索新办法[N].人民日报,2016-12-11(01).

责任编辑  牛志鹏

作者简介:侯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泛娱乐化消极影响大学生
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自媒体传播的文本特征及其消极影响
论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