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文化视阈下的现代武术套路国际传播探讨

2023-05-30李莉文王璟骊

对外传播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化转型文化价值

李莉文 王璟骊

【内容提要】现代武术套路正处于进入奥运会的冲刺阶段,但其在国际传播层面面临着传播路径传统、术语翻译词不达意、本土术语缺位等问题。强调文化的“转型”和“超越”的转文化传播理念为以上问题提供了“受众导向的适应性传播”新思路。现代武术套路以规范性训练、竞赛为表现形式,吸收借鉴了国际竞技体育文化,蕴藏着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是转文化传播的产物和优质载体。这一思路要求在现代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发挥海外受众的传播主动性,拓展现代武术套路的综合传播路径;强调主流媒体的把关作用,做好传播素材质量把控,引导传播者着眼于微观叙事和现代武术的精神内涵;同时做好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平衡,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最终实现现代武术套路国际传播中主体、层次和重心的“转”。

【关键词】转文化传播 现代武术套路 文化转型 文化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为打造一张能够承载中华共有文明的文化名片,顺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推进“武术入奥”进程,中国传统武术融合国际竞技体育文化的有利因素,创造性发展了以锻炼身体、规范竞赛为目的,以训练、竞赛、表演为展现形式的现代武术套路。与追求攻防性、技击性的传统武术不同,现代武术套路的竞技性主要体现于其追求卓越、强健体魄的竞技体育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①现代武术套路恰能满足这双方面的要求。其中,业余训练与竞赛以强身健体为目标,以完善的标准和规范的体系向普通大众推广;专业训练与竞赛则对标奥运精神,追求“高、难、新、美”,通过高规格竞赛和展演呈现出较高的竞技性和观赏性,共同展现了现代武术套路的特色。

目前,我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武术国际化和进入奥运会的进程,鼓励武术在新时代进一步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实施中华武术‘走出去战略,对标奥运会要求,完善规则、标准,力争武术项目早日进入奥运会”。②2020年3月,中国武术协会印发了《体育总局武术中心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提出武术“争取进入2036年奥运会”这一工作目标。③2020年1月,“长拳全能”和“太极拳全能”正式成为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以现代武术套路为先锋的“武术入奥”征程正处于冲刺阶段,做好其国际传播意义重大。

然而,目前现代武术套路在国际传播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滞缓了武术“走出去”“入奥运”的步伐,亟需加以改进。本文从转文化传播视角出发,分析现代武术套路国际传播中的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路径,推动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武术,助力现代武术“走出去”“入奥运”。

一、现代武术套路国际传播的现实问题

从传播路径的视角看,一方面,目前现代武术套路国际传播主要依赖专业性的官方平台,主要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以及国际武术联合会、各国武术协会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武术组织,同时也有外派武术教练、武术影视拍摄等辅助手段。总体而言,现代武术套路对外传播的内容多为宏观叙事下的武术历史文化介绍或赛事报道,以“传播者主动输出,受众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展开,呈现出官方和专业的特点。这虽然能保证较高的传播质量,但传播形式和主体形式都较为单一,受众的积极性也难以调动。不可否认,互联网与新媒体一定程度上为吸引海外受众提供了机遇,催生出了一些海外自媒体武术传播者,但其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举例而言,在国际武术联合会举办的“欢庆世界武术日”短视频展演活动中,来自亚美尼亚、巴勒斯坦、突尼斯、越南等国际武联会员国都摄制了以运动员展演和训练纪实为主要内容的欢庆视频,但受制于策划与拍摄水平,视频质量大多不高,在对新受众的吸引力和对创作者的正面反馈方面效果均不够显著,客观上削弱了海外受众主动传播中国武术文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现代武术套路是中国传统武术在新时代的转型,不仅内含推动传统武术国际化的目标,而且还有将传统武术赋以现代体育体系、以统一的标准在大众中推广的设计初心。然而,现阶段武术的国际传播多着眼于其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如《真相》《藏着的武林》等作品的名称均含有“探秘”之意,并以此为线索摄制,为武术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这无形中提高了海外受众切身体验和深入了解中国武术的门槛,不利于受众主动参与传播过程,也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武术套路的现代化发展和可推广性特色,甚至“刻意迎合西方社会的某种心理预设”,形成武术的“东方文化奇观”,④阻碍了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现代武术的步伐。

从术语翻译的视角看,目前国际武术教学与赛事采取音譯与直译相结合的方式:音译通常放在外译的第一顺位,以拼音或外来语等形式展现,广泛应用于日常海外教学中,如日本在武术教学中将“手挥琵琶”这一动作直接用外来语“ショウフェイ ピーパ”表示。这一译法虽然保留了中文原本发音,不易产生异议,但在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明显的海外环境下难以展现武术动作和技法的内涵。直译则根据套路动作的中文术语进行翻译,为受众理解动作含义提供便利。然而,在面向世界范围发布的《国际太极拳竞赛规则》中,太极拳经典动作“搂膝拗步”被翻译为“Brush Knee”,不仅没有译出“搂”字的“抱”“护”之意,也未能体现“拗步”这一“异侧手脚在前”的步法要领;又如“云手”这一动作被翻译为“Cloud Hands Wave”,虽然复刻了动作的字面意思,但很难体现出“云”字“舒缓精神”“沉着意念”的含义。⑤陈家沟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的朱天才老师在采访中表示,想要把武术生动地传递给海外受众是极其不易的,“仅‘身教而无法‘言传会让武术的国际传播大打折扣”。更引人注意的是,一些非通用语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坦桑尼亚的武术套路规程主要参考英文译本,实际教学中使用动作的中文拼音音译,缺少基于本民族语言的特色术语翻译。非洲学者万乔古(Wanjogu Kiarie)在《斯瓦西里语与民族解放》(Kiswahili na Ukombozi wa Jamii)一文中指出,准确的语言沟通是出现误解时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石,“没有一个国家曾经依靠另一国语言在特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⑥如不能构建接受国本土的术语体系,对武术的内涵加以民族性阐释,现代武术套路的对外传播则不免出现文化折扣。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武术队主教练肖海东也表示,印尼的现代武术套路体系中几乎没有本土武术用语,直接采用英文版竞赛规程和动作的中文名音译进行教学,很少深入解释术语的内涵,以至于印尼武术学习者的动作和国内运动员相比总是“差点意思”,无法真正体现中国武术的韵味。

从传播层面的视角看,价值观是文化传播的核心,也是文化深度传播的终极目的。现代武术套路注重身体素质和精神素养的同步塑造。在礼仪培养方面,武术套路保留吸收了传统武术“勇不滋乱”“武不犯禁”的礼仪观。在中国武术协会颁布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中,“礼仪”作为单列条文出现,规定运动员在上场、下场和宣告成绩后向裁判行抱拳礼;在日常训练中,武术套路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将武术实体形态与“健康和平”“挑战自我”等精神内核深度融合;在竞赛规程上,武术套路注重“平等”理念,将不同性别、年龄和水平层级的运动员分组评分……通过这些规程,中国武术深厚的精神内涵在现代武术竞赛中得以展现,但在实际运行中并未得到传播者足够的重视。目前现代武术套路的国际传播主要围绕竞赛和展演本身开展,多着眼于赛事、活动的整体性,对技术动作的难度和观赏性进行分析,很少深入技术动作背后的武术文化内涵,并对其加以梳理和传播,以至于现代武术套路的国际传播并未真正从“武术”这一实体符号深入到“武韵”这一价值内核层面,也未能将上述文化内核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展现给海外受众,形成完整而有深度的文化名片。

从受众评价的视角看,根据英国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编码解码”理论,传播产生的意义取决于受众如何解码,而受众解码过程中则可能出现霸权统治、协商和对立三种立场。传统武术注重攻防技能,主张修身养性,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国外有较高的认可度,形成了海外受众特定的认知基模。但为了更好地推动武术进入奥运会、促进武术更深入地与国际接轨,我国当前将拥有标准赛事和训练体系的现代武术套路作为主要推手。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高频度的展演和竞赛体现出现代武术“高、难、新、美”的特点,不断深入海外受众。然而,目前海外受众对中国武术认知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阶段,难以对武术有全面和清晰的认知。以中西合璧方式内化了技击技术,以套路展示为表现形式的现代武术与海外受众的认知基模产生了冲突,构成了“对抗式”的解码,导致对现代武术套路的负面评价也随之而起,如“花拳绣腿”“攻防性消亡”“民族性缺失”等,亟需通过正确的国际传播途径加以引导。

二、现代武术套路“转文化传播”的可行性

“转文化”是史安斌教授近年来对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提出的“跨文化传播”(Transkulturalitat)概念的新翻译。这一概念着眼于文化的互鉴和共通,区别于西方中心学科体系下强调文化差异性的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强调“跨地区、跨主体、跨体系”的文化共生与构建,致力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话语体系。⑦

本文对转文化传播的路径有以下两种理解:

一是深度结合在地文化,转型出新的文化,“trans-”主要表示“转型”。⑧这一过程中,源文化与在地文化深度融合,帮助受众通过已有认知顺利解码。例如,麦当劳在中国因地制宜地推出油条、豆浆、皮蛋瘦肉粥等中式早餐,同时售卖例如“巧手麻婆鸡肉饭”“馒头汉堡”等中西合璧的“麦当劳化中餐”,在潜移默化中将快餐文化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相融合,得到了广泛认可,实现了融合后的文化新生。

二是从个性中抽象出共性,构建人类共通的文化价值体系,鼓励文化再创造,“trans-”侧重表示“超越”。赵月枝教授将前缀“trans-”译为“贯通、超越”,认为文化本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转文化是对现有民族主义的扬弃。⑨这一路径在编码阶段以特定文化为载体,传播国家间共同追求的文化内核,使受众以共有的认知顺利解码,甚至能够进一步调动受众能动性,使“个体通过情感的唤醒,产生分享欲望,带动社会行为(例如点赞、转发等),进而产生基于个体关系网络的复合式传播”,⑩与原传播者共同构建新的“文化共同体”。以李子柒火爆外网的视频为例,海外受众基于李子柒展示的中国田园生活,抽象出了祥和、美好等人类共同追求的文化價值,获得了精神层面的共鸣,进而产生点赞、转发、评论等分享和再生产行为,在其个体关系网脉中产出新的传播圈层,实现了文化对国别的“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1转文化传播的过程正是文明交流和互鉴的生动体现,而现代武术套路则具有转文化传播的良好基础。

现代武术套路是转文化传播的产物,其国际传播适应性强。现代武术套路是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新时代,侧重攻防技术、师徒传承的传统武术在体系设置和评分标准上都加速与国际接轨,融合国际竞技体育文化的有利因素,转型出以标准化竞赛、规范化训练、国际化展演为特点的现代武术套路。正如海外学者菲利皮亚克(Filipiak Kai)所指出的,相对于“师徒制”的传承形式,现代武术套路的体系化教学、规范化赛程以及其艺术性展演更有利于推广“标准武术”。12现代武术套路糅合了竞技体育文化与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在世界“转文化传播”的产物,具有国际传播的强大适应性。

现代武术套路是转文化传播的优质载体,其国际推广潜力大。现代武术套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业余层面成为体质教育的一部分,开设训练课程,注重培养人类共同追求的“礼仪”“平等”“健康”等传统价值,能够适应不同身体水平学员的学习和锻炼需求;在专业层面则对标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国际竞技体育精神,追求高、难、新、美,顺应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等现代体育精神,具有巨大的推广潜力。

通过转文化的方式传播武术套路,有利于提高其推广可适性,激发其国际化的巨大潜能,能够为解决现代武术套路国际传播中的问题提供切实的解决方案。

三、可行路径:受众导向的适应性传播

转文化传播两种路径的共同点在于:以受众的顺利解码为着眼点,强调文化的“共性”与“互鉴”,鼓励受传者与传播者的互动,支持文化再创造。基于此,面对现代武术套路国际传播中的现实问题,本文拟探寻“受众导向的适应性传播”模式,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受众频参与、传播能适应、精神可传递”的目标。

(一)实现传播主体的“转”

互联网的即时性和信息可达性为受众赋权,使之有能力更加积极、便利地参与传播过程。转文化传播鼓励受众超越国界,发挥主观能动性,承担接受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参与文化传播的互动和再创造。

1. 赋能海外受众

要突破“对外传播”的单向传统路径,实现“对外传播”和“海外受众再创造——本土传播”接续进行的综合传播路径。现代武术套路作为转文化的产物,以统一标准增强受众理解,降低准入门槛,为受众的再创造提供了空间。要举办可激发海外受众传播热情的活动和赛事,鼓励海外武术爱好者,尤其是熟悉新媒体环境和技术的“Z时代”青年对现代武术套路的海外传播作品进行二次加工,通过赛事解说、创意短片、多语国际传播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本土再创造;同时要利用好各国武术协会资源,鼓励协会会员深入传播过程,做好相关作品的转发与评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便利性,以及会员与受众的身份接近性,构建起新的本土传播圈层,探索一条传播范围更广、说服力更强的综合传播路径。

2. 构建本土术语体系

要为海外受众深入体验现代武术提供平台,发挥各语种母语者对中国武术术语理解和翻译的创造性。鼓励依托“一带一路”、东盟等文化交流平台,邀请海外武术爱好者亲身体验武术套路的训练和竞赛,从微观叙事入手,产出着眼于“学习体验”“竞赛流程”等细节的国际传播作品。推动非通用语国家结合当地文化准确传播中国武术,加速形成现代武术套路非通用语种的本土术语体系,在本国推行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武术套路规范和标准。同时也要从各国对现代武术套路术语的母语表述中汲取灵感,为现代武术套路的规范性外译积累素材。

(二)实现传播层次的“转”

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仍大有可为。河南省武术二线训练基地的张战强教练在采访中表示,现代武术虽不乏新媒体传播,但“缺乏规范管理与统一平台”,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内容“流于表层”。针对现代武术套路国际传播中的问题,要在激发受众传播积极性的同时,发挥官方媒体优势。一是要抓住国际传播作品的把关权,为现代武术套路的国际传播作品提供官方平台,并从中筛选有深度、可推广的优质资源,提供相关支持,孵化“草根精品”,发挥受众首创精神,保证作品质量;二是要对海外受众的再创造提供方向或素材,引导其对武术套路的超越极限、健康、平静等精神内涵深入加工,将官方平台专业性与受众创新能力相结合,把现代武术从文化符号层面的传播深入到精神价值层面,增强其国际传播的适应性和可推广性。

(三)实现传播重心的“转”

一方面,要重视对现代武术套路的议程设置。作为传统武术在新时代的发展,现代武术套路更加“年轻”,需要在国际传播中设置议程,厘清其与传统武术的关系,明确现代武术套路对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减少海外受众因“对抗式”解码产生的误解,提高其对现代武术套路的认可度。

另一方面,要在武术体系化、竞技化、国际化的过程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播国文化作为源文化,是转文化传播的核心,而嵌入在地语境的新文化则充当了源文化国际传播的桥梁,即“载体文化”。实行转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传播初心,在发挥载体文化桥梁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源文化的传播。这不但要求现代武术不断探索、丰富和发展中国武术体系,也要求在现代武术套路的国际传播中积极融入中国传统武术元素,正本清源,厚植现代武术套路的文化价值内涵。如在向海外受众介绍青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长拳全能”时,可补充其对查拳、华拳、炮拳等传统武术拳种综合整理和编创的背景;在介绍国际规定武术比赛服饰时,可补充龙、凤、祥云等中国传统纹样的寓意和历史背景,增强中国传统武术和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着眼全局,增强中华文化的总体国际影响力。

四、总结

转文化传播认为文化是“一”,可以贯通、超越国家与民族的边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谋而合;文化也是“多”,拥有不同特色,在传播中可以结合在地文化“转型”和“转变”为相交融的新文化。转文化传播强调文化跨越国界,鼓励多元互动,传递精神内核,同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文化的适应性。

现代武术套路是对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武术与国际竞技体育文化相结合后转文化传播的产物,具有较强的国际传播适应能力;同时蕴藏着尚礼、平等、卓越、健康等共有文化价值,是转文化传播的优质载体,具有巨大的国际推广潜力。做好现代武术套路的转文化传播不仅是可行的,更是有利的。目前,现代武术套路的国际传播中存在着传播路径陈旧、术语翻译词不达意等问题,可以从转文化传播视角出发,探寻“受众导向的适应性传播”模式。通过发挥海外受众传播的主动性、构建非通用语国家本土武术术语体系、深入阐释现代武术精神内涵、加大传统武术元素国际传播比重等方式,完成传播主体、层次和重点的“转”,实现“受众频参与、传播能适应、精神可传递”的目标,增强文化认可度,做好现代武术套路的国际传播,为中国武术“走出去”“入奥运”创造更广阔的平台。

本文系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用多语讲述中华武术故事”(S202210030007)的阶段性成果。

李莉文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璟骊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

「注释」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 htm?spm=0.0.0.0.dk8Vyq,2022年12月14日。

②《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2023年1月6日。

③《体育总局武术中心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华奥星空网,https://www.sports.cn/qwfb/gfxwj/2020/0323/312975.html,2022年9月20日。

④郭萌萌、王炎龙:《“转文化”: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范式转换的逻辑与方向》,《现代出版》2019年第6期,第52-55页。

⑤《国际太极拳竞赛规则》,国际武术联合会官网,http://www.iwuf.org/upload/2015/1229/2a358e9991559fd4c7b772dcca133585a1 24d538.pdf,2022年9月23日。

⑥Wanjogu K, "Kiswahili na Ukombozi wa Jamii,” Mulika Journal, vol. 1, no. 1, 2018.

⑦史安斌、盛阳:《从“跨”到“轉”:新全球化时代传播研究的理论再造与路径重构》,《当代传播》2020年第1期,第18-24页。

⑧史安斌:《从“跨文化传播”到“转文化传播”》,《国际传播》2018年第5期,第1-5页。

⑨赵月枝:《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中的“跨文化”涵义》,《全球传媒学刊》2019年第1期,第115-134页。

⑩马龙、李虹:《论共情在“转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机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第77-83页。

11同①。

12Filipiak K, “De guerreros a deportistas: cómo se adaptaron las artes marciales chinas a la modernidad,” Revista de Artes Marciales Asiáticas, vol. 5, no. 1, 2010, pp.19-40.

责编:谭震

猜你喜欢

文化转型文化价值
小木偶带动大产业
语文教学文化转型的指向及启示
文化夹缝之中的精神拷问
文化夹缝之中的精神拷问
网络小说与当代文化转型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